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不可沽名學霸王”———毛澤東點評項羽、劉邦

曹應旺

2017年04月06日08:4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毛澤東手跡《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黨史博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楚漢相爭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拉鋸性戰爭。戰爭雙方的主帥,一位是西楚霸王項羽,一位是被項羽封為漢王、后來成為漢高祖的劉邦。楚漢相爭開始時是楚強漢弱,而最終的結局則是劉邦“得天統”。漢武帝時司馬遷寫《史記》130卷,排在前面的12卷本紀寫的是黃帝以來最高當權者的歷史。本紀第七和本紀第八分別寫項羽和劉邦。由此可以看出項羽、劉邦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歷史影響。這一影響也進入了毛澤東詩詞之中,其代表性的詩句是:“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思接楚漢之爭

毛澤東從河北西柏坡到北平香山雙清別墅期間,集中精力抓的第一件大事,是指揮人民解放軍繼續前進,打過長江,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國。

據當時擔任毛澤東衛士的李銀橋回憶:

“毛澤東喜歡看京戲,不同時期喜歡點不同的戲看。那段時間,他喜歡看《霸王別姬》。看到西楚霸王項羽同他的虞姬生離死別一幕,毛澤東睫毛顫抖著,眼裡濕漉漉的。回來路上,他對我說:‘不要學西楚霸王。我不要學,你也不要學,大家都不要學!’

“他號召所有的領導干部都要看看《霸王別姬》。

“還有一次,毛澤東睡不安穩,起來散步,眉頭緊鎖。我小心翼翼隨在身后。走了很久,他用沉重的聲音問我:‘有人勸我們不要打過長江去,你說要不要打過長江去?’

“‘要!到手的勝利哪能不要,對國民黨蔣介石還有什麼好客氣的!’

“毛澤東以手撫我后背,點頭說:‘還是我們的戰士聰明喲!’”

1949年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絕了中共提出的《國內和平協定》。4月21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的名義,起草了向人民解放軍發出的《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令全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接到命令,第二、第三野戰軍在西起江西湖口,東至江蘇江陰的千裡戰線上強渡長江,一舉摧毀國民黨軍苦心經營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於4月23日佔領國民黨政府統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終結。

毛澤東在香山雙清別墅得知南京解放的消息,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思接楚漢之爭,揮毫寫下《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著名詩篇:“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詩中“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思的是2000多年前楚漢之爭的歷史故事,用的是“將革命進行到底”的當今大計。

項羽和劉邦同是胸懷大志的人物。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的壯觀場面,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一起看到了。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項梁忙用手掩住項羽的口說:不要妄言,被秦人聽見了要誅滅九族啊!無獨有偶,《史記·高祖本紀》也有一段大抵相同的記載:劉邦為普通老百姓時,常到秦朝都城咸陽服徭役,見到秦始皇出宮時的壯觀場面,“喟然太息曰:‘嗟呼,大丈夫當如此也!’”

陳勝、吳廣起義反抗暴秦,天下響應者眾。項梁、項羽與劉邦、蕭何也樹起了抗秦大旗。陳勝、吳廣兵敗,其后項梁陣亡,項羽和劉邦成為抗秦兩大首領。他們率軍分進之前,楚懷王約定“先入關者王之”。結果,隻有10萬兵力勢弱的劉邦先入關,不敢“王之”﹔擁有40萬大軍勢強的項羽后入關,挾勢分封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此后,逐步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

寫《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時,毛澤東自然想到項羽是一個不能將勝勢一鼓作氣保持到底的首領,是一個沽名釣譽、優柔寡斷的首領。倘若項羽殲滅秦軍主力之后,乘勝以40萬兵力消滅劉邦,劉邦就不會有喘息的機會。

毛澤東也自然想到劉邦是一位敢於將斗爭進行到底的首領,是一位講求實際、多謀善斷的首領。在項羽垓下被圍、四面楚歌之際,劉邦乘勝追擊,終“得天統”。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是要求學劉邦,不要學項羽。“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是將楚漢相爭的歷史古為今用,要求“將革命進行到底”。

毛澤東寫這首詩的三個月前,在為新華社寫的1949年新年獻詞,題目就是《將革命進行到底》。

在即將獲得最后勝利的時候,毛澤東指出:“敵人是不會自行消滅的。”“現在擺在中國人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面前的問題,是將革命進行到底呢,還是使革命半途而廢呢?如果要使革命進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堅決、徹底、干淨、全部地消滅一切反動勢力。”“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廢,那就是違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國侵略者和中國反動派的意志,使國民黨贏得養好創傷的機會,然后在一個早上猛扑過來,將革命扼死,使全國回到黑暗世界。”

毛澤東講了一則古希臘的寓言:“一個農夫在冬天看見一條蛇凍僵著。他很可憐它,便拿來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氣就蘇醒了,等到回復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傷。農夫臨死的時候說:我憐惜惡人,應該受這個惡報。”毛澤東認為:“盤踞在大部分中國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雖然它們已經感覺到冬天的威脅,但是還沒有凍僵呢!”毛澤東指出:“中國人民決不憐惜蛇一樣的惡人。”“凡是勸說人民憐惜敵人、保存反動勢力的人們,就不是人民的朋友,而是敵人的朋友了。”

毛澤東號召“把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進行到底”。他最后寫道:“幾千年以來的封建壓迫,一百年以來的帝國主義壓迫,將在我們的奮斗中徹底地推翻掉。一九四九年是極其重要的一年,我們應當加緊努力。”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是用形象的詩的語言凝聚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道理。

點評項羽

毛澤東在會議講話中,與人交談時,或者寫文章時,常常點評項羽。有時是單獨點評,有時是將項羽與劉邦比較著點評。

沽名釣譽

1936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列舉以弱勝強的戰例時首先舉出的就是楚漢成皋之戰。他在這篇文章中指出:“懼怕一時的不良的政治影響,就要以長期的不良影響做代價。”這自然而然地使人想起鴻門宴上項羽本可以殺掉劉邦,卻顧及一時不良的政治影響而放跑了劉邦。楚漢在滎陽、成皋周圍對峙時,項羽幾次有機會徹底打敗劉邦,但都沽名釣譽,顧眼前而不思長遠,錯失良機。

第一次是劉邦兵敗彭城退至滎陽,“筑甬道屬之河,以取敖倉”。“項王數侵奪漢甬道,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為漢。”這時項羽先是猶豫不決,后又中劉邦的離間計、偽裝計,“漢王之出滎陽,南走宛、葉,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復入保成皋”。

第二次是“漢之四年,項王進兵圍成皋”,漢王出逃,楚佔成皋,本應乘勝追擊,卻掉頭向東打彭越去了。結果,“漢王則引兵渡河,復取成皋,軍廣武,就敖倉食”。

自此開始了楚漢戰略相持階段。到后來,劉邦抓住楚軍在汜水半渡的時機,大破楚軍,盡得楚軍貨賂,轉入了漢強楚弱的戰略進攻,進而在垓下一舉殲滅楚軍。

1962年1月30日,毛澤東在中共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即七千人大會)上的講話中,闡述了發揚民主、敢於聽取不同意見、集中集體智慧的重要性,並由此點評了項羽。

毛澤東指出:“隻要是大事,就得集體討論,認真地聽取不同的意見,認真地對於復雜的情況和不同的意見加以分析。要想到事情的幾種可能性,估計情況的幾個方面,好的和壞的,順利的和困難的,可能辦到的和不可能辦到的。盡可能地慎重一些,周到一些。如果不是這樣,就是一個人稱霸。這樣的第一書記,應當叫作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長’。從前有個項羽,叫作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裡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些主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我們現在有些第一書記,連封建時代的劉邦都不如,倒有點像項羽。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戲叫《霸王別姬》嗎?這些同志如果總是不改,難免有一天要‘別姬’就是了。”

毛澤東所說的范增是項羽的謀士,足智多謀,被項羽尊稱為“亞父”。但是,鴻門宴上范增要項羽殺劉邦,“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劉邦逃脫后,范增憤怒道:“唉!豎子不足與謀。”就是這位范增在漢王“請和”“項王欲聽之”時說:“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后必悔之。”在劉邦用陳平計離間項羽與范增時,項羽居然中計削去范增之權。《史記》載:“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毛澤東所說的“別姬”,是指項羽兵敗垓下,與虞姬的訣別。《史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三個失誤

毛澤東非常重視以項羽失敗的教訓教育各級領導干部。1963年1月3日,他批示將《史記》中的《項羽本紀》“送各同志閱”。后來,他又在談話中說項羽有三個失誤:第一個是不聽范增的話,放跑了劉邦。第二個是楚漢訂立了鴻溝協定,項羽認真了,而劉邦卻不以為然,不久就違反協定向東進攻楚。第三個是項羽建都徐州,位置沒有選好。

毛澤東所說的項羽第一個失誤,前面已經提到了。

毛澤東所說的項羽第二個失誤,發生在漢由弱變強的轉折關頭,當時劉邦的家人被扣押在項羽手裡。《史記》載:“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漢遣陸賈說項王,請太公,項王弗聽。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但劉邦那裡,張良、陳平說:“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下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會合韓信、彭越追擊楚軍,至垓下圍而殲之。

毛澤東所說的項羽第三個失誤,發生在楚軍入關中的時候。《史記》載:“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此后,“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項羽失敗也與他殺降有關。秦將章邯投降項羽后,項羽擔心章邯軍兵多,其心不服,“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劉邦先入關時已接受秦王子嬰投降。項羽后入關,卻“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毛澤東讀史曾批注“殺降不祥”。毛澤東對人民軍隊規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其中有一條是“不虐待俘虜”。

英雄氣節

項羽是個悲劇性的人物,但他在推翻暴秦中是有貢獻的。項羽身上也有不少優點,尤其是他的英雄氣節為后人所贊嘆。宋代李清照曾寫過一首詩:“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李清照之前,晚唐詩人杜牧曾寫過一首《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毛澤東熟知這些詩,並提出學習項羽的英雄氣節,但不自殺,要干到底。1939年4月8日,他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的演講中說:“楚霸王項羽在中國是一個有名的英雄,他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自殺,這比汪精衛、張國燾好得多。但項羽尚有一個缺點,從前有一個人在他自殺的地方做了一首詩,問他你為什麼要自殺,可以到江東去再召八千兵來打天下。我們不學汪精衛、張國燾,要學項羽的英雄氣節,但不自殺,要干到底。”

在號召“不可沽名學霸王”之前,1948年10月31日毛澤東為新華社寫《評蔣傅軍夢想偷襲石家庄》的述評時,也想到了項羽。毛澤東寫道:“蔣介石最近時期是住在北平,在兩個星期內,由他經手送掉了范漢杰、鄭洞國、廖耀湘三支大軍。他的任務已經完畢,他在北平已經無事可做,昨日業已溜回南京。蔣介石不是項羽,並無‘無面目見江東父老’那種羞恥心理。他還想活下去,還想弄一點花樣去刺激一下已經離散的軍心和人心。虧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襲石家庄這樣一條妙計。”在毛澤東眼裡,蔣介石遠比不上項羽,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面前,卻毫無羞恥之心。

點評劉邦

劉邦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毛澤東讀《史記·高祖本紀》時,寫了這樣一條批語:“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高明的政治家

為什麼說劉邦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劉邦高明在哪裡呢?毛澤東與吳冷西的一段談話回答了這個問題。

吳冷西回憶:1957年6月13日晚,毛主席找我和胡喬木到他的住所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談話。毛主席一開始就告訴我,中央已經決定調我去人民日報社,同時還兼新華社的工作。談到如何辦報紙時,毛主席講了一段很長的話。他從領導的任務一是決策,一是用人講起,評說漢代幾個皇帝的優劣。他稱贊劉邦會用人。他說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據《史記》載,劉邦稱帝之初,曾問群臣,何以他得天下而項羽失天下?群臣應對不一。劉邦均不以為然。毛主席這時背誦《史記》中劉邦說的一段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1962年1月30日,在中共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又從另一個角度回答了劉邦的高明之處。毛澤東在講“項羽不聽范增的話”之后說:“另外一個人叫劉邦,就是漢高祖,他比較能夠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有個知識分子名叫酈食其,去見劉邦。初一報,說是讀書人,孔夫子這一派的。回答說:現在軍事時期,不見儒生。這個酈食其就發了火,他向管門房的人說,你給我滾進去報告,老子是高陽酒徒,不是儒生。管門房的人進去照樣報告了一遍。好,請。請了進去,劉邦正在洗腳,連忙起來歡迎。酈食其因為劉邦不見儒生的事,心中還有火,批評了劉邦一頓。他說,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為什麼輕視長者!這時候,酈食其已經60多歲了,劉邦比他年輕,所以他自稱長者。劉邦一聽,向他道歉,立即採納了酈食其奪取陳留縣的意見。此事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

從以上兩段談話,可以看出毛澤東認為劉邦高明至少有四條,即決策對頭、用人得當、豁達大度、從諫如流。

一是決策對頭。

項羽總是孤軍奮戰,憑借武力攻城略地,所到之處不是燒就是殺降,使人怕也使人怨。劉邦總是注意團結不同方面的力量,把武力與政治攻勢結合起來,首選不戰而屈人之兵,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

進發關中之前,劉邦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手段拿下戰略要地宛城,擴大了自己的政治影響,並為進軍關中消除了后顧之憂。入關后,劉邦採納軍師張良和猛將樊噲的建議,“封秦重寶財物府庫”,並把部隊撤到咸陽外的霸上,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楚漢相爭時,劉邦自己率一部分兵力牽制項羽大軍﹔派韓信轉戰外圍,收復西魏,征伐燕、趙、齊,佔領中原以東大片地方﹔又使盧綰、劉賈將卒兩萬,騎數百,渡白馬津入楚地,與彭越一起襲擾、打擊楚軍后方,“彭越將兵居梁地,往來苦楚兵,絕其糧食”。楚由強轉弱,漢由弱轉強,正是貫徹以上戰略決策而實現的。

二是用人得當。

項羽剛愎自用,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劉邦則知人善任,不僅有容人之量,而且能用人之長。在劉邦帳下,不僅有精於政務、會搞后勤的蕭何,有滿腹經綸、善出計謀的張良,有善於用兵作戰的韓信,還有陳平、周勃、酈食其、陸賈等各種人才。

酈食其敢於當面批評劉邦,而他奪取陳留的建議為劉邦採納並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可惜的是,他在為漢王使往說齊王田廣時,遇到韓信攻齊,被田廣烹了。

陳平在魏王咎手下干得不順心跑到項羽那裡,在項羽手下又干得不順心就跑到劉邦這裡。有人向劉邦揭發陳平:“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願王察之。”劉邦搞清情況后,照樣重用陳平。

秦統一六國后,未能實現從得天下向治天下的轉變。漢興才實現了這個轉變。這與劉邦採納陸賈的建議有關。陸賈對劉邦說:“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這使劉邦改變了態度,實行了安民、順權、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劉邦病危時,呂后問:“‘陛下百歲后,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余,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劉邦身后的高層人事變化,都被他言中。

三是豁達大度。

劉邦為人,在壯年之前就顯示了“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等特點。到了壯年,劉邦當了沛縣泗水亭長。一次,押送役徒去驪山服徭役,因途中跑掉了一些,劉邦就將其余的都釋放了,並決定自己也亡匿芒碭山中。這一豁達大度的做法,使刑徒中十幾個壯士立願追隨劉邦。后來,劉邦被尊稱為沛公,則更加豁達大度。楚懷王“令沛公西略地入關”,是看到“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入關時秦王子嬰投降,有人提出殺秦王,劉邦說:“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楚漢相爭中,劉邦力排眾議重用有一些缺點的陳平,體現了不拘一格用人之長的度量。劉邦處逆境時沒有灰心喪氣,處順境時也沒趾高氣揚。他稱帝后曾回沛縣與故鄉父老同飲,做《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四是從諫如流。

入關中之前,劉邦採納酈食其的建議奪取陳留,“得秦積粟”。

在漢由弱轉強的轉折之際,劉邦聽從張良之勸,封韓信為齊王。《史記·高祖本紀》載:“韓信已破齊,使人言曰:‘齊邊楚,權輕,不為假王,恐不能安齊。’漢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為守。’乃遣張良操印綬立韓信為齊王。”

楚漢劃界鴻溝后,劉邦聽張良、陳平之勸,乘勝追擊引兵東向的項羽。

劉邦稱帝之后,欲建都洛陽,聽齊人劉敬建議,入都關中長安。

劉邦採納別人建議的這些事例,毛澤東多次提起。

劉邦的“得人”與項羽的“失人”

劉邦為什麼能決策對頭、用人得當、豁達大度、從諫如流呢?這與他熟悉社會生活有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談話中,曾說:“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項羽自刎前曾說:“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司馬遷批判道:“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劉邦打敗項羽后,與群臣一起總結勝利的原因。他們沒有把原因歸於天,而是歸於人。所不同的是群臣的認識概括起來是劉邦“與天下同利”,即得了“人心”。劉邦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這“其二”的“二”是指什麼呢?概括起來就是“吾能用人杰”,即得了“人杰”。“一”和“二”加起來是“得人”。劉邦既得人心又得人杰,所以有天下。項羽所以失天下,總起來看原因在“失人”。

劉邦為什麼能熟悉社會、了解民心呢?這與他“起微細”,又能細心觀察社會和體驗民意有關。毛澤東從劉邦的經歷中得出老粗出人物的結論。他認為,自古以來,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漢朝的劉邦是封建帝王裡邊最厲害的一個。1964年3月24日,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識分子是比較最沒有出息的。歷史上當皇帝,有許多是知識分子,是沒有出息的。隋煬帝就是一個會做文章、詩詞的人。陳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詩能賦的人。宋徽宗既能寫詩,又能繪畫。一些老粗能辦大事。他舉了劉邦、成吉思汗、朱元璋的例子。是不是貴族出身的人、知識分子就干不了大事呢?那也不是。關鍵是要有民間生活經歷,要熟悉社會、了解民意。所以毛澤東說,屈原如果繼續當官,他的文章就沒有了。因為丟了官,才有可能接近下層生活,才有可能產生像《離騷》這樣好的文學作品。

推薦閱讀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個黨史國史紀念日

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源自哪

紅軍裡為何流傳“毛委員有主意”

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

毛澤東的批評藝術:有如良醫看病

周恩來與共產黨人老戰友何香凝的深情厚誼

1955年許世友特批哪位小學校長保留軍籍

哪對姐妹被周恩來譽為“長征姊妹花”

賀炳炎甘當“補缺官”一生“五下五上”

黎東漢:與紅色電波同行的開國將軍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