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冀中星火(下)——記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的誕生與發展

張全景

2017年04月19日07:46    來源:學習時報

為有犧牲多壯志

弓仲韜不僅把自己獻給了黨的事業,整個家庭也做出了巨大犧牲。他的父母本應過著富足安穩的生活,但受弓仲韜的牽連,經常遭到各路敵人威逼、打罵,被反復折磨而去世。為避敵人耳目,不能白天出殯,隻能偷偷在夜間安葬。弓仲韜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兒子在八歲時被敵人投毒害死。大女兒弓浦從小在家鄉跟著他鬧革命,1926年在北京上學時參加了“三一八”反帝愛國游行示威,遭到段祺瑞執政府軍警開槍鎮壓。弓浦被打傷,回到家鄉治療,其間被選為中心縣委婦女委員,后不治而亡。當時率隊游行的李大釗、陳喬年也負了傷。魯迅先生曾悲憤地寫下《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揭露和控訴反動政府的殘暴、黑暗,滿腔熱情地歌頌革命青年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是“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將更奮然而前行”。這是中國人民的覺醒,是向反動軍閥的示威,向帝國主義的怒吼和反抗!

弓仲韜的三個堂妹均在弓仲韜影響下投身革命。大妹弓惠誠和丈夫王子益發展了許多共產黨員,其中有不少人新中國成立后成為重要領導干部。在革命最低潮時,他們千方百計逃過敵人追捕,顛沛流離,后來終於找到了黨,王子益到八路軍一二九師工作。二妹弓蘊武在家鄉參加革命,入了黨,抗戰時在冀中戰斗,愛人是位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由於音信不通,在一次戰斗后,雙方都被告知對方已經犧牲,二人萬分悲痛。后來各自組建了新的家庭,若干年后,他們才知道對方還活在世上。殘酷的戰爭年代,這樣的人間悲劇曾發生在多少革命者的身上啊!

三妹弓彤軒從小就追隨哥哥鬧革命。1937年10月加入共產黨,是台城村第一個報名參軍抗日的女子。抗戰時期,弓彤軒在冀中區黨委工作時與常德善結為革命伴侶。常德善是紅二方面軍的老紅軍,長征中屢立戰功,是賀龍最信任的紅軍干部之一。抗日戰爭時期,隨賀龍到冀中,后被任命為冀中八分區司令員,指揮部隊多次重創敵軍。1942年6月9日,常德善帶領部隊本已跳出敵人包圍圈,但為了掩護群眾,又殺入險地,在肅寧縣雪村一帶遭敵層層包圍,負傷后,拒絕戰友們救助,用機槍掩護同志們突圍,最終身中27彈,壯烈犧牲。戰斗結束后,群眾掩埋了烈士的遺體。日寇知道后,把常德善的遺體挖了出來,砍下頭顱放在籠子裡,挂在河間縣城門上。賀龍對常德善的犧牲十分痛惜,曾題詞:“常德善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人民軍隊的堅強干部”“功勛卓著,業績永存”。此事也曾引起毛澤東主席的惋惜和關注。

小女兒弓乃如是弓仲韜唯一活下來的孩子,一直跟在父親身邊。她1925年加入共青團,同年轉為共產黨員,1926年在父親幫助下建立了台城村“女子團支部”並擔任支部書記。她是本縣女子師范的學生領袖,曾領導學生開展了驅逐國民黨在學校安插“釘子”的斗爭。在父親隱蔽之后,她仍在家鄉的女子師范以教員身份為掩護開展黨的工作,其間培養了幾十名黨員,不少人在黨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中作出了貢獻。

1937年8月,作為一個視組織為生命的忠誠共產黨員,弓仲韜不能忍受與組織失去聯系的生活,毅然帶上全身是病的妻子,與女兒弓乃如一起到陝北找黨。途中遭土匪搶劫,身無分文,歷盡艱辛,走到了西安。此時妻子病重,無法前行,隻好讓女兒先走。弓乃如幾經曲折,終於到了延安。弓乃如到達延安后,千方百計尋找父親的下落,卻沒有任何音信。1939年冬,弓仲韜的妻子病逝,他以席裹尸,把妻子葬於當地。找不到黨組織,又不敢暴露身份,他隻好隱姓埋名到一家工廠當了伙夫。即使處境艱難,弓仲韜卻始終沒忘記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所肩負的責任,每天晚上教工人識字,給工人講故事,宣傳資本家如何剝削工人,鼓動工人起來斗爭。他的舉動引起了資本家的注意,警告他不許和工人在一起,不許工人晚上集會並趁著弓仲韜害眼病,讓他到一家醫院“看病”,借機刺破了他的眼球,導致雙目失明,工廠隨即將他開除。弓仲韜身陷絕境,唯一的選擇隻有想盡辦法回家。他一路乞討,由陝而冀,兩千余裡,九死一生,1943年秋終於回到了台城。

此時,黨領導安平軍民正與日寇進行著殊死斗爭。弓仲韜回村后,請人領著找到縣委,接上了組織關系,懇請黨組織給他分配工作。黨組織對這位前輩非常關心,在生活上予以悉心照顧。弓仲韜雖然已經57歲,衰老病殘,但仍然跳動著一顆共產黨員熾熱的心,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為村黨支部出主意、當幫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弓仲韜喜極而泣。此時的他已經是63歲的老人了。1950年,弓仲韜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在台城村建起了全縣第一個“弓、楊合作社”,給不少貧困戶提供了幫助。

1945年,弓乃如被派到東北工作,先后在佳木斯、哈爾濱擔任過區委書記,后到黑龍江省委統戰部工作。1951年,她將父親接到哈爾濱居住。黨組織按老紅軍的標准,每月發給弓仲韜生活補貼,使他感到黨組織的溫暖。1959年,弓仲韜下肢癱瘓臥床,1964年病逝。臨終前他再三囑咐:“一定要把我節余的1000多元錢交給黨,作為我的最后一次黨費!”

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精神的培育下,台城人民在歷次革命斗爭中都走在前頭,英勇奉獻,弓仲韜家之外的革命烈士就有52位。如今,當地黨和政府在村裡修建了烈士紀念碑,鐫刻著52位烈士的英名,並把弓仲韜的遺骨安葬故裡,和“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一起,供人們瞻仰緬懷。

火炬接力有來人

李大釗、弓仲韜播下的革命火種,點燃了棵棵火炬,接續傳承,光照四方。抗日戰爭期間,這裡的人們譜寫出氣壯山河的對敵斗爭新篇章。

1937年10月14日,國民黨東北軍53軍691團團長、共產黨員呂正操,在率部掩護53軍南撤途中,接到上級指示,停止南撤,轉為北上抗日。他率部在河北藁城縣梅花鎮與日軍激戰后,轉移到晉縣小樵鎮,將部隊改編為抗日人民自衛軍,並任司令員,脫離了國民黨軍隊。10月17日,部隊北上進駐深澤縣城,與這裡的共產黨員取得聯系。深澤縣在人民自衛軍幫助下建立了抗日武裝人民自衛總隊和抗日救國會,大力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10月25日,人民自衛軍留下一個中隊守深澤,其余大部北上安國、博野、蠡縣,東進安平。

久埋的革命火種一旦有了條件便蓬勃燃起,很快紅遍安平全縣。10月29日,人民自衛軍在當地黨員和革命群眾支持下,創辦了《紅星》報,建立軍政干部學校。1938年4月21日,冀中省委在安平召開了冀中區第一次黨代會,將冀中省委改為冀中區黨委,黃敬任書記。5月2日,人民自衛軍和河北游擊軍在安平整編,成立八路軍三縱隊和冀中軍區,呂正操任司令員,孟慶山任副司令員。冀中行政主任公署也在安平縣成立,呂正操任主任。1939年1月,賀龍率一二〇師挺進冀中到達安平、深澤一帶,這裡的青年踴躍報名參軍。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和政權的建立,使安平的抗戰局面煥然一新。台城村黨支部先后組織了三次大的參軍熱潮,出現了“母送子、妻送郎、姐妹送兄弟上戰場”的動人場面。1940年8月,為支援“百團大戰”,村黨支部組織了上百人的運糧隊,每人背50多斤糧食,冒死穿過敵人的一道道封鎖線,行程千余裡,為前線送去急需的給養。村裡組織了婦女支前突擊隊,成立了被服廠,紡線織布做軍裝、軍鞋,支援前線。抗戰期間,台城村不少黨員、群眾,英勇奮戰,獻出了寶貴生命。

從安平全縣來看,抗日戰爭期間僅有17萬人口,就有8689人參加了八路軍,有2269人光榮犧牲,其中共產黨員470人,縣區干部59人。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這樣一群普通百姓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多年來黨的宣傳教育使人民群眾覺悟了,使他們確立了對共產黨的真心擁護和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覺悟了、組織起來的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1944年秋,黨中央決定恢復冀中區黨委,擔任區黨委書記兼冀中軍區政委的就是弓彤軒后來相伴一生的愛人——林鐵。他和楊成武司令員一道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指示,放手發動群眾,大力加強根據地黨的建設、政權建設和軍隊建設,向日偽軍展開英勇進攻,最終取得冀中平原抗戰的勝利。這一年,全縣已建立了200多個黨支部,黨員隊伍壯大,抗日武裝斗爭步步向前,主動向敵進攻越來越多,戰斗規模越來越大,拔除了敵人建在村、鎮的全部崗樓據點,迫使敵人龜縮進縣城,全縣農村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1945年5月24日,日寇被驅逐出安平全境,安平縣獲得解放。

在長期的浴血抗戰中,安平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冀中子弟兵的母親”李杏閣,威震敵膽的縣游擊大隊長王東滄、政委張根生,鐵骨錚錚的村、區干部張東東、宋永安、王仁慶,抗日政府縣長趙斗生,巾幗英雄邢小梅等英模典型,還有“焦土抗戰的南胡林”“鐵打的河漕村”等英雄村庄。值得一提的是,記錄冀中區八百萬軍民浴血抗戰場景的《冀中一日》——這部影響全國的抗戰紀實著作,就是1941年春天在安平縣彭家營村議定的,倡導者是當年的冀中區黨委書記黃敬和軍區政委程子華、司令員呂正操。原籍安平的著名作家孫犁,當時正在晉察冀邊區文聯和《晉察冀日報》副刊做編輯,也參與了《冀中一日》的編輯和創作。新中國成立后孫犁出版的著名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就是以當年這一帶的抗戰實況為背景和原型創作的。參與和領導這項工作的還有當年冀中文藝界的領軍人物王林和李英儒(小說《野火春風斗古城》的作者)。當時區黨委把編輯此書作為推動抗戰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一手拿槍、一手拿筆﹔一手抓戰斗,一手抓思想政治建設,這是我們黨歷盡艱辛而能取得勝利的一條重要經驗。毛澤東主席曾高度評價冀中是抗日模范根據地,並贊揚孫犁是有風格的作家。抗戰期間,在安平投身革命的李銀橋和韓桂馨,后來都到了毛澤東主席身邊工作,由主席做媒結為夫妻,傳為佳話。

抗戰勝利不久,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人民的利益,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堅決斗爭,打響了解放戰爭。無數的安平兒女,又一次響應黨的號召,參軍參戰。從1945年8月到1948年4月,形成六次參軍高潮,共有4300余人參軍,涌現了許多感人事跡。1946年冀中區黨委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要求安平縣在年底前擴軍一個營500人。縣裡剛一動員,就有2000多人踴躍參軍,組建了“安平縣農民保家獨立團”。這個團參加了著名的青滄戰役、清風店戰役、太原戰役、解放石家庄戰役以及后來的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越戰爭等。

中共安(平)饒(陽)深(澤)中心縣委所轄的深澤、饒陽的情況與安平十分相似。不足11萬人的深澤縣,當年參加八路軍、解放軍的就有1萬多人,烈士2200多名。在殘酷的“五一”反掃蕩戰斗中,在深澤境內進行過著名的“白家庄伏擊戰”和“宋家庄大戰”。1942年5月30日,縣大隊、區小隊和七分區十七團部分兵力會合一起,在縣大隊長閻志國、十七團一營副營長張子明指揮下,在城北白家庄村伏擊了前來掃蕩的日偽軍,斃傷日偽軍400多人,敵人氣急敗壞,數日后糾集大軍前來報復。6月8日至10日,分散突圍的冀中區黨政軍若干單位的同志和縣大隊政委趙濤率領的部分地方武裝,在七分區二十二團團長、老紅軍左葉的指揮下,變被動為主動,經過周密部署,在宋家庄設伏。敵人出動了飛機、大炮,前后用兵近3000人。我軍按照毛澤東主席的游擊戰法,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以陣亡32人、傷41人的代價,斃傷日偽軍千余人,取得輝煌勝利,成為平原抗戰史上的光輝戰例。如今在宋家庄還保留著一棟當年的房子,是當時八路軍的防御陣地。房子外面的青磚牆壁上留著累累彈洞,記錄著當時的激戰情景。新中國成立后,八一電影制片廠拍的第一部故事片——《沖破黎明前的黑暗》中不少原型就出自這一帶,許多鏡頭就是在深澤拍攝的。《青春之歌》作者楊沫及其丈夫馬建民,自全面抗戰初起,夫妻倆即從外地回到冀中參加了抗日斗爭。這裡的黨組織帶領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一些情況,后來被楊沫寫入小說《英華之歌》《芳菲之歌》中。饒陽縣五公村的共產黨員耿長鎖,早年投身革命,最先響應毛澤東主席“組織起來”的號召,1943年就在家鄉創辦了全國第一個“土地合伙組”,新中國成立后在農業合作化中又走在前頭。1950年,毛澤東主席為之題詞“群眾所信任的領袖人物”,成為全國的先進典型。

建設、改革譜新篇

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新長征中,台城村、安平縣的中共黨組織帶領人民群眾,以極大的熱情,發揚革命傳統,創造出新的業績。

新中國成立初期,台城村的共產黨員就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用自己的車輛、牲畜,幫助困難戶,成立互助組,1952年又成立了全縣首批“積極生產合作社”,組織起來走共同富裕道路。20世紀60年代后,又成為全縣發展生產、為國家多作貢獻的一面紅旗。在農業合作化高潮中,安平縣南王庄村的王玉坤、王小其、王小龐三戶貧農辦社,得到毛澤東主席的充分肯定,譽之為“五億農民的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台城村黨支部響應黨的號召,帶領群眾勤勞致富,在搞好農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當地的特色優勢產業——絲網業。黨支部、村委會帶領村民學技術、上設備、跑銷售、找市場,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由糧食單一經營向多種經營轉變,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搞好社會化服務,發展規模化經營,實現了全村經濟的大發展。如今台城村有630戶,2300多人,耕地3800多畝,201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3642元,走在全縣前列。更為可喜的是,已經有90多年光榮歷史的台城村黨支部一直堅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把加強黨的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村裡建起“便民服務站”,村干部每天在此輪流值班,幫助村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難題。建起了黨員志願服務小組、紅白事節儉領導小組、善行功德榜評選小組、村規民約執行監督小組。村黨支部每季度組織評選一次助人為樂、敬老愛幼、誠信經營等幾個方面的“台城好人”,上“功德榜”,樹好典型,弘揚好村風。村黨支部對全村農業產業園、工業產業園、新民居、文化產業園、村民思想道德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六個方面的建設制定了五年發展規劃,促進了全村經濟、社會大發展。如今的台城村,已是戶戶通有線電視,村通省級公路,進縣城有班車﹔村民的生活垃圾集中拉運,農戶傳統的廁所改為新型雙瓮水沖式廁所﹔大街小巷是水泥路,晚上路燈明亮﹔還建了村民文化廣場、幼兒園、養老院、醫療衛生室、圖書室、商店,村民自發組織了戲曲隊、秧歌隊、舞蹈隊、鑼鼓隊。圖書室內,每天都有村民看書、下棋、練字、畫畫。村裡各個辦事機構集中到便民服務樓,以更好地為村民服務。2002年建起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2004年、2010年又兩次擴建,先后被命名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北省國防教育基地”“河北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河北省廉政教育基地”“河北省農村黨員培訓基地”。

從弓仲韜1924年創建中共河北省第一個縣委,9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安平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安平縣委注重從紅色傳統中汲取力量,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轉作風,重實干,踐行五大發展理念,以“協同創新、綠色崛起”為主基調,深入實施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深化改革開放、生態環境治理四大攻堅戰,努力建設“富美安平”。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機遇,發揮當地優勢,構建“一網領先、多業並進”的產業發展格局。借助京津冀的創新資源,共同研發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著力推動絲網產業邁向中高端。同時抓現代農業發展,在滹沱河兩岸建起了養殖和種植基地。深入挖掘安平的紅色文化、歷史名人文化等內涵,豐富安平人文精神,在全面發展上下功夫。其中絲網業的產值和出口均佔全國的80%,產品涵蓋了從民用到航天多個領域。近年來,安平縣先后獲得了“中國絲網之鄉”“中國織造名城”“國家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國家生豬活體儲備基地”“國家縣域經濟信息化試點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河北省十大輕工特色產業名縣”等榮譽稱號。

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96年的艱辛歷程,李大釗同志壯烈犧牲整整90周年了。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當我們站在“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參觀學習,瞻仰李大釗和弓仲韜同志塑像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的話:“成千成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吧!”如今,烽火硝煙雖已散去,但嚴峻的考驗並未遠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勇於擔當,率先垂范,深得黨心、民心。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令全黨和全國人民歡欣鼓舞。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踏著烈士們的足跡,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推薦閱讀


冀中星火(上)——記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的誕生與發展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個黨史國史紀念日

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源自哪

紅軍裡為何流傳“毛委員有主意”

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

毛澤東的批評藝術:有如良醫看病

周恩來與共產黨人老戰友何香凝的深情厚誼

1955年許世友特批哪位小學校長保留軍籍

哪對姐妹被周恩來譽為“長征姊妹花”

賀炳炎甘當“補缺官”一生“五下五上”

黎東漢:與紅色電波同行的開國將軍

(責編:楊文全、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