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最重要的是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

——從劉少奇1942年領導減租減息工作的經驗說起

王明波

2017年05月15日09:0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摘要]在檢查 1942年減租減息工作中,劉少奇認為,依靠群眾,把各項工作做好,首先要發動群眾、做好群眾工作。而做好群眾工作最重要的是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在長期從事群眾工作的實踐中,劉少奇總結了很多做群眾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比如:提高自身思想覺悟,先做群眾的學生﹔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對待群眾﹔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啟發群眾﹔講清長遠利益說服群眾﹔突破一點,做出示范,引領群眾,等等。

[關鍵詞 ]劉少奇﹔群眾工作﹔減租減息﹔思想工作

1942年春,劉少奇結束了兩年多在華中地區的工作,奉中央之命返回延安,在返程途中檢查指導各根據地工作。一路走來,劉少奇發現,各地有不少地方沒有把減租減息運動和啟發群眾思想覺悟結合起來,隻靠行政命令的辦法,開個會議,頒個法令,發個通知,一些農民群眾並沒有從思想上認識到減租減息運動的合理性。加上地主用種種方法來恐嚇農民,使他們形成心理習慣,總認為種地主的地當然要向地主交租,不交良心上過不去,結果使減租減息運動的效果大打折扣,出現明減暗不減的情況。農民群眾心中存有顧慮,減租減息運動就難以推進。群眾工作經驗豐富的劉少奇了解到問題的症結所在,他特意向各地干部談了自己的看法:要想使減租減息運動開展得徹底,“一定要做好群眾工作,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鄧力群:《我為少奇同志說些話》,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8年版,第47頁。)。

沒有群眾的覺醒,一切都是徒勞。劉少奇反復對干部講,必須讓群眾知道到底是誰創造世界,到底是誰養活誰,這個問題弄不清楚,千百年來長期受封建剝削的農民就不會徹底覺悟,減租減息就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他還親自向農民群眾做思想工作,詳細闡明一個觀點:世界由工農大眾創造,是農民養活了地主,而非地主養活農民,減租減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不減租減息沒有道理”。劉少奇的啟發使聽講的農民群眾疑慮頓消,畏懼全無,破除了迷信,近乎“換了一個腦袋”,“在提高了覺悟之后,心也發痒,嘴也發痒,會到處去講,進行宣傳,那簡直是一個很大的力量”。(《劉少奇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237頁。)提高覺悟的農民成了減租減息的主力,使這一運動轟轟烈烈、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劉少奇深知:“我們共產黨人的一切事業,都是人民群眾的事業。我們的一切綱領與政策,不論是怎樣正確,如果沒有廣大群眾的直接的擁護和堅持到底的斗爭,都是無法實現的,所以我們的一切,都依靠於、決定於人民群眾的自覺與自動,不依靠於群眾的自覺與自動,我們將一事無成,費力不討好。”(《劉少奇選集》上卷,第 351頁。)從劉少奇的經驗可知,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把各項工作做好,首先要發動群眾,做好群眾工作,而做好群眾工作最重要的是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不論去進行任何工作,當著群眾還沒有自覺時,我們的責任,就是用一切有效的適當的方法去啟發群眾的自覺,不論如何艱苦,需要如何長久的時間,這首先的第一步的工作,是必須做好的。”(《劉少奇選集》上卷,第 352頁。)這是劉少奇的經驗之談,也是他總結出的一條群眾工作的規律性認識。

但是,“真正發動群眾自覺是不容易的,要克服很多阻力,要長期忍耐地工作,要採取許多適當的步驟”(《劉少奇選集》上卷,第312頁。)。在長期從事群眾工作的實踐中,劉少奇形成了很多做群眾思想工作的經驗和方法。

提高自身思想覺悟,先做群眾的學生。做群眾的思想工作,首先要提高黨員自身的思想覺悟。缺乏理論素養,歷練不足,沒有比普通群眾更高的思想覺悟,而去做說服教育群眾的工作,那是一定做不好的。“要去啟發群眾的自覺,要去指導群眾的行動,那我們共產黨人必須首先具備一定的條件,必須有預見,對於各種問題必須有預先的計算。就是說,必須是先覺者。隻有先覺者,才能覺后覺。”劉少奇指出,我們的同志除了忠實、熱情和犧牲精神之外,“還必須有足夠的知識,還必須是十分有經驗和十分機警,才能很好地去啟發群眾自覺和指導群眾行動,才能很好地為人民服務”。不斷加強學習是提高水平的唯一途徑,不光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中國歷史,學習國際經驗,還要學習群眾的智慧與經驗。“隻有我們同志虛心地向人民群眾學習,把群眾的知識和經驗集中起來,化為系統的更高的知識,才能夠具體地去啟發群眾的自覺,指導群眾的行動。如果不向群眾學習,而自作聰明地從腦子中想出一套東西,或生硬地從歷史經驗與外國經驗中搬運一套東西,來啟發群眾與指導群眾,那是一定無用的。”(《劉少奇選集》上卷,第 353頁。)劉少奇向來提倡: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先做群眾的學生,再做群眾的先生。共產黨人要密切聯系群眾,一刻也不脫離群眾,和群眾生活在一起,增進與群眾的感情,設身處地了解他們的情緒、要求、意見和呼聲,學習他們的朴素品質,熟悉他們的處事方法及生活習慣,從而達到劉少奇所提到的:“一個好黨員、一個好領導者的重要標志,在於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狀況和勞動狀況,關心人民的痛痒,懂得人民的心。”(《劉少奇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275頁。)在學習理解群眾中提高覺悟,在提高覺悟后啟發群眾,這便是劉少奇做群眾思想工作的重要經驗。

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對待群眾。尊重別人方可贏得別人尊重。劉少奇十分注重並一貫倡導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做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曾語重心長地對黨員干部們說,人民內部一些不合理的、不現實的要求,包括一些錯誤思想,經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認真解釋,講清道理,群眾就不會堅持了。隻要有一種正確的態度,就能逐步講通。要命的是當官做老爺,高高在上、唯我獨尊,頤指氣使、簡單粗暴,擺出一副教師爺的傲慢架勢教訓群眾,“說是教育群眾,實際是整群眾,隻批評群眾,自己不作自我批評”(《劉少奇選集》下卷,第305頁。)。不是用道理去說服,而是用力量去壓服,群眾不買賬,不光不能啟發群眾,還會適得其反,激化矛盾,引起群眾反感,甚至怨恨。做群眾的思想工作,須有謙遜和熱情的態度,即使自己掌握真理,也要採取商量的辦法與群眾溝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能自以為是、盛氣凌人,不允許有任何的強迫命令和霸道的官僚主義作風。劉少奇做思想工作,從不以領導人的姿態強加於人,一切都是親切、誠摯,潤物無聲,平易近人。他時常用商量的口吻征詢別人的意見:你看,是不是這樣的呢?這樣的說法對不對呢?(參見《緬懷劉少奇》,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63頁。)他幫助別人認識問題,沒有絲毫教訓的味道,講得入情入理、精辟透徹,態度卻又謙遜誠懇,使人心服口服,自然而然地接受他的意見。(參見《緬懷劉少奇》,第390頁。)劉少奇說:解決自己思想問題時,你不願意人家採取粗暴態度來對待你,推己及人,解決別人的思想問題,你也不要採取粗暴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參見《劉少奇選集》下卷,第300—301頁。)“隻有我們的同志尊重群眾,信任群眾,群眾才會尊重我們,信任我們。我們是以群眾中一員的資格,在群眾中出現,提出主張和辦法,使群眾自願地接受,自動地跟著我們行動,而不是以共產黨員或者自命為領袖的資格去命令和指揮群眾。”(《劉少奇選集》上卷,第 60頁。)這正是做好群眾思想工作的要義之一。

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啟發群眾。語言是溝通的重要手段,也是黨員干部做群眾思想工作的重要載體。劉少奇一再叮囑,做群眾的思想工作一定要站在群眾的立場,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方式,讓群眾聽得懂,想得通,切忌進行八股式的簡單說教。 1942年,在沿路指導各根據地減租減息工作時,他就告訴干部:“語言和舉例應當是當地農民容易懂而又切身感到的。農民聽懂了,覺悟會提高的。”(《劉少奇選集》上卷,第 236頁。)劉少奇這樣講,是針對群眾工作火候不夠的情況,而當群眾充分發動起來,還可能會出現過火的情況,這同樣需要用群眾的語言啟發引導群眾。 1947年解放區進行的土地改革,就曾一度出現偏激的過“左”行為。為了糾正這種行為,劉少奇給土改工作團的成員講了一個列寧做群眾思想工作的事例。十月革命時,蘇俄赤衛軍打進冬宮,看到牆上挂的都是皇帝、皇后的油畫,就說這是階級敵人,要燒掉。列寧說該燒,這些都是吃我們肉喝我們血的。然后,列寧進一步做工作,說是不是現在燒?明天燒行不行?后天燒行不行?現在我們是統治階級了,這個問題就沒有迫切性了。而且這些畫畫得不錯,畫家是很有名的。經列寧一說,赤衛軍的思想轉變了過來,珍貴的油畫得以保存。故事講完了,劉少奇啟發大家,如果列寧說不許燒,講一通政治大道理,赤衛軍未必能懂,肯定是不讓燒也要燒,你越跟群眾作對,不許燒,他偏會燒,你要跟群眾取得共同的語言,站在一塊,工作就會做好。做群眾工作,就應該跟群眾有共同的語言。(參見《話說劉少奇——知情者訪談錄》,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0年版,第233—234頁。)劉少奇在做群眾工作中,十分擅長把深奧的道理,用群眾能夠接受的語言,深入淺出、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講清長遠利益,說服群眾。群眾思想有疙瘩,心裡不敞亮,很多時候是個人的眼前利益與集體的長遠利益發生沖突,往往隻看局部,忽視整體。要設法讓群眾充分認識到二者的統一性,使他們提高覺悟,能夠為長遠利益而犧牲個人的暫時利益。在遼沈戰役結束后,東北成為支援解放全國的大后方,質量好、數量少的撫順煤首先要滿足前線需要,工人隻能燒質量差的碎煤,生活受到影響,群眾很有意見。當時主持東北局工作的陳雲特意在工人大會上向工友們作出解釋:撫順煤礦叫國民黨破壞得不成樣子,沈陽解放時隻有兩萬多噸撫順煤,火車運給養軍需又非燒撫順煤不可。是把撫順煤發給大家做飯,讓進關的人民解放軍餓肚子,打不下平津好呢,還是我們后方工友們和大家委屈點?當然是打仗第一。不徹底打倒反動派,工人階級的勝利就不鞏固,為了全體工人階級的長遠利益,隻有暫時忍受一下燒爐煤的困難。(參見《陳雲文選》第 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 382頁。)他還請工人代表會后要仔細向工人們交待清楚,並表示會盡力想辦法解決工人的生活困難。陳雲交心交底的講話,消除了群眾怨言,也頗受黨中央的好評,劉少奇對此非常贊賞,還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專門提到了陳雲的工作事例,認為他“這樣講是很對的”(參見《劉少奇選集》上卷,第 422頁。)。劉少奇常說:“在人民群眾部分的暫時的利益與全體的長遠的利益發生沖突時,應使部分的暫時的利益服從全體的長遠的利益。這就是說,小道理應該服從大道理,小原則應該服從大原則。”(《劉少奇選集》上卷,第 355頁。)在 1962年 1月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針對全國糧食全面緊張的嚴峻局面,劉少奇向大家強調,應該耐心細致地對農民群眾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把完成國家糧食征購任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向他們講清楚,好好地同他們商量,動員他們努力完成征購任務,如果不這樣,城市和工礦區最低限度的糧食供應就無法維持,既不利於工業,也不利於農業,並且會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參見《劉少奇選集》下卷,第 406頁。)根據劉少奇的指示,各地的領導干部紛紛從這一角度出發做群眾的思想工作,使國家的糧食征購工作能夠得以順利進行。

突破一點,做出示范,引領群眾。從做思想工作的角度來說,任何地方的群眾,大體可以分為比較積極的部分及中間狀態與落后狀態的部分。最初時期,積極的一般是佔少數,中間與落后佔多數。劉少奇講,我們做一切群眾工作,“都必須是中間狀態與落后狀態的群眾能夠接受的,所謂啟發群眾的自覺與自動,主要地就是要去注意啟發那些中間與落后狀態的群眾的自覺與自動”(《劉少奇選集》上卷,第356頁。)。中間狀態與落后狀態的群眾有了覺悟,有了熱情,工作才好開展起來。如何啟發中間與落后狀態的群眾呢?劉少奇的辦法是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突破一點,教育先進,做出示范,推動全局。他強調指出:“僅用一般號召,是決定地不能成功的。因為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總是從親自看到的、親自體驗到的事情上去理解問題,而不是從我們一般的宣傳和口號上去理解問題的。”因此,“我們必須在工作中突破一點,做出模范,讓群眾親自看到、體驗到,給群眾以典型示范,才能鼓勵群眾特別是給中間狀態與落后狀態的群眾以理解問題的可能與方便,給他們以信心和勇氣,在我們黨的口號之下行動起來,成為群眾的熱潮”。(《劉少奇選集》上卷,第357頁。)可見,劉少奇的這一方法要點在於“突破一點”,“在開始時,要埋頭苦干,要切實解決問題,不能浮夸,不能出風頭”(《劉少奇選集》上卷,第 309頁。)。劉少奇領導華中地區減租減息運動就是“採取選擇中心地區,集中力量,突破一點的辦法,大刀闊斧的工作方式開展工作”(《劉少奇傳》上,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8年版,第390頁。),選定中心區域,培育積極分子,建立領導核心,成立農民救國會,團結農民以低利方式借到種子和糧食,解決了當時這一最為迫切的民生問題,切實滿足了農民群眾的根本需求。由於華中中心地區成功實例的示范引領,周邊的地區群起效法,各地農救代表會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隨著農救代表會和參議會的紛紛召開,制定了減租的詳細辦法,農民的熱忱和覺悟迅速得到提高,黨的群眾工作煥然一新,整個根據地呈現出一片全新的蓬勃氣象。

〔作者王明波,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黨校副教授,廣西南寧 530021〕 

推薦閱讀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個黨史國史紀念日

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源自哪

紅軍裡為何流傳“毛委員有主意”

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

毛澤東的批評藝術:有如良醫看病

周恩來與共產黨人老戰友何香凝的深情厚誼

1955年許世友特批哪位小學校長保留軍籍

哪對姐妹被周恩來譽為“長征姊妹花”

賀炳炎甘當“補缺官”一生“五下五上”

黎東漢:與紅色電波同行的開國將軍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劉少奇紀念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