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劉少奇與華中抗日根據地

虞 寧

2017年05月18日08: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劉少奇是華中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開辟者和領導者。在1939年1月至1942年3月3年多的時間裡,他領導華中人民堅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正確路線、方針與政策,開創了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實現了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確定的“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杰出貢獻。

一、 肩負重任,奔赴華中

華中處於黃河和長江之間,聯結中國的北方和南方,隴海鐵路、津浦鐵路、京漢鐵路貫通其間,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日軍佔領廣州和武漢后,力圖鞏固這一地區,把它作為繼續侵略中國並向太平洋南進的重要基地。徐州失守后,中共中央指示華中各地黨組織的“中心任務是武裝民眾,准備與發動游擊戰爭,有計劃的建立幾個基干游擊隊與游擊區”。由於長江局書記王明鼓吹“一切經過統一戰線”和“以運動戰為主”、輕視敵后游擊戰爭的主張,沒有把黨的工作重心放在開展敵后游擊戰爭上,華中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十分薄弱。

嚴峻的抗戰形勢,迫切需要放手發展敵后游擊戰爭,建立新的抗日根據地,打開新的局面。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中央召開六屆六中全會,強調中國共產黨必須獨立自主地領導人民進行抗日戰爭,批判了黨內在統一戰線問題上存在的關門主義和投降主義兩種錯誤傾向,重申黨應該以主要力量在敵后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會議還確定了“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毛澤東在會上指出:“為了准備轉入新階段,應把敵后游擊戰爭大體分為兩種地區。一種是游擊戰爭充分發展了的地區如華北,主要方針是鞏固已經建立的基礎,以准備新階段中能夠戰勝敵之殘酷進攻,堅持根據地。又一種是游擊戰爭尚未充分發展,或正開始發展的地區,如華中一帶,主要方針是迅速的發展游擊戰爭,以免敵人回師時游擊戰爭發展的困難。”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會議決定撤銷長江局,設立中原局以加強黨對華中工作的領導,由劉少奇擔任書記。由此,劉少奇擔負起了黨中央交付的“發展華中”的戰略重任。

1938年11月23日,劉少奇同幾十名干部一起告別延安,前往華中。1939年1月下旬,到達河南確山縣的竹溝鎮。他根據中央指示組建了中原局領導機關,主持召開了中原局和鄂豫邊區黨委會議,部署安排了中原各地的工作,還安排了湖北和安徽的工作。為了解決干部缺乏和黨組織建設問題,他在竹溝舉辦各種類型的干部訓練班和黨員訓練班,並親自講課,幫助大家提高能力水平。經過一段時間工作,中原地區呈現出一片生氣勃勃的景象。豫皖蘇邊、鄂中、鄂西北、鄂東組織起大小不等的數十支游擊隊,開展了靈活機動的抗日游擊戰爭。

就在這時,中央電令劉少奇回延安開會。3月下旬,劉少奇經西安回到延安。針對國民黨當局抗日態度的日趨消極、國共關系的日益緊張,中共中央連續召開會議,研究對策,推動國民黨堅持團結抗戰。中央認為,要鞏固發展壯大自己,以實際力量制止國民黨的反動。而最有發展條件的地方就是華中。中央決定,要加快發展華中的步伐。

9月15日,劉少奇從延安出發,再次前往華中。這次和他同行的是前往擔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四支隊司令員的徐海東。他們一路曉行夜宿,在10月上旬到達竹溝。到達竹溝后,劉少奇日夜找有關干部談話,全面了解情況。他預感到國民黨的武裝進攻很快就會發生,立刻抓緊應變布置,各機關、部隊先后在10月中下旬有計劃地分批撤離竹溝。劉少奇也在10月下旬和徐海東、劉瑞龍等率領中原局機關及干部大隊、教導隊學員300余人離開竹溝。就在他們離開后十多天,發生了震驚全國的“確山慘案”,國民黨武裝佔領竹溝,殘殺中共抗日干部、戰士及其家屬群眾200多人。如果不是劉少奇的及時處置,損失將更加慘重。

離開竹溝后,經汝南、項城、沈丘,11月4日劉少奇到達安徽渦陽以北的新興集。這是在敵后的新四軍第六支隊司令部所在地,司令員彭雪楓。經過一年多同敵偽苦戰,初步開辟出一塊以豫皖蘇邊的渦陽、永城為中心的游擊區,部隊發展到7個團7000余人。劉少奇十分高興。在彭雪楓陪同下,他參加了第六支隊舉行的慶祝十月革命22周年紀念大會,檢閱了部隊,並同干部戰士親切交談。經幾天的調查了解,他認為彭雪楓部“基干部隊已開始走向正規化,部隊的各種制度與組織均已建立,服裝整齊,情緒很好,團結緊張活潑嚴肅及艱苦奮斗的作風,已具有老部隊的各種優點,而弱點更少些”。他了解了豫皖蘇地區的敵我情況,這裡基本是敵佔區,但鹿邑、永城以南還沒有日本侵略軍,新黃河以東以北還沒有國民黨正規軍隊。他決定在淮河以北、隴海路以南黨所領導的一切武裝統一歸彭雪楓指揮,集中力量創造永、夏、蕭、宿四縣根據地,加強地方工作,健全省委,發展地方黨組織,並加強部隊的正規化,繼續擴大主力部隊。他還提出下一步華中的發展方向,那就是創造蘇北根據地,並且判斷“在蘇北我們活動的可能性更大,更可放手”。月底,在彭雪楓部隊護送下,劉少奇南渡淮河,前往皖東。

二、 開辟皖東,奠定基礎

皖東地處淮河以南、長江以北、淮南鐵路以東、運河以西,是新四軍向西防御、向東進攻的重要地區。1939年以來,張雲逸、鄧子恢等率領新四軍第四、五支隊,從皖南渡江北上,東進皖東,初步實行戰略開展,開辟了津浦路東根據地和津浦路西根據地。

1939年12月上旬,劉少奇到達皖東定遠縣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他連續幾天召開會議,向干部傳達中央關於深入敵后、發展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戰略方針﹔並召開中原局會議,重點解決新四軍的戰略發展方向問題。他認為,新四軍的發展方向不是向北,不是向西,更不是向南,而是按照中共中央的戰略意圖向東發展。他分析了華中敵我友情況,指出豫皖蘇邊和皖東地區都背靠國民黨統治地區,如果向西發展,將同國民黨第一、五戰區發生沖突,受到他們的限制,而且不易取得中間勢力的同情。北上華北,南渡長江,不能打開新的局面。而東面的蘇北地域遼闊,全屬敵后,有馳騁回旋的廣大地盤。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代主席韓德勤暗中勾結日偽,欺壓百姓,受到人民痛恨,群眾歡迎新四軍東進,領導他們進行抗日斗爭。蘇北又靠近山東,可以同八路軍相互依托,相互策應。

但敵、友、我三方情況的變化改變了這一計劃。12月下旬日軍向皖東地區發動第一次大“掃蕩”,分三路進攻皖東新四軍第四、五支隊駐地。新四軍第四支隊同日偽軍激戰三晝夜,粉碎了敵人的“掃蕩”。皖東地區這種嚴重敵情改變了劉少奇原來打算從四、五支隊各抽調一部北渡淮河,會合豫東、皖東北的第六支隊發展蘇北的計劃。國民黨頑固派這時已在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加緊反共磨擦,韓德勤部有五個團的兵力向皖東地區推進,魯蘇戰區也有一部向這個地區移動。而黨內也存在不同意見。劉少奇12月19日關於發展華中的工作部署,東南局書記項英就不同意。他強調“非獨立行動堅持江南不可”。這樣在發展蘇北之前,建立並鞏固皖東根據地就成為劉少奇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1940年1月,劉少奇主持召開第二次中原局會議,著重討論建立皖東根據地的問題。他在會上首先批判了“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口號。他指出:“一切經過統一戰線”就是一切經過國民黨,這就把自己的手腳捆了起來。他還旗幟鮮明地說道:有人反對“招兵買馬”。打日軍要用槍來打嘛!有槍就得有兵,為抗日招兵買馬有什麼不好?要放手擴大新四軍,擴大游擊隊。有了兵,就要有個“家”,這個“家”就是根據地。歷史上的流寇主義,沒有一個能夠成功,抗日戰爭沒有根據地也不可能取得勝利。有了根據地就要建立政權,有了政權就可以籌糧、籌款、收稅,部隊也不用向“人家”討飯吃了。他還分析了如何正確處理同國民黨的關系,耐心講解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又團結又斗爭的方針。這些話有效解決了困擾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干部多年的思想路線問題,振奮了干部群眾的精神。

1940年春,桂系李品仙接任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主席。他上任后積極反共,企圖消滅新四軍第四、五支隊,或逼迫他們退往江南。面對國民黨挑起的反共磨擦,敢不敢針鋒相對地開展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成為擺在黨內必須解決的認識問題。2月下旬,劉少奇主持召開第三次中原局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是確定反磨擦方針,決定對北採取攻勢,對南採取守勢,強調了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方針。劉少奇明確指出:“頑固派如果向我軍武裝進攻,我們就必須自衛,堅決擊退他的進攻!”

3月,國民黨頑固派在皖東發動的反共磨擦日益加緊。為了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劉少奇調原在津浦路東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五支隊支隊長羅炳輝率領第五支隊主力和蘇皖支隊陶勇部,連夜趕到路西,支援第四支隊。他們先將從南路進犯的國民黨皖東專員李本一部擊潰,乘虛攻佔定遠縣城,迫使國民黨皖北行署主任顏仁毅撤兵回援定遠。然后,四支隊同顏部在定遠縣南的高塘埔展開激戰,消滅顏部。經過兩次激戰,前后共殲滅李品仙部2500多人,粉碎了桂軍在路西發動的進攻。

當桂軍在向路西進攻時,蘇北的韓德勤趁新四軍第五支隊主力西調、路東地區空虛之機,集結6個團1萬多人,在3月19日向第五支隊指揮機關所在地半塔集發起進攻。當時第五支隊留在路東的人員隻有2000人左右,情況十分危急。劉少奇當即決定將路西反擊剛剛取得勝利的主力移往路東,同時命令路東的鄧子恢等“固守待援”。留守路東的部隊在力量懸殊的困難情況下,與敵激戰八晝夜,打退韓德勤部的十多次進攻,保衛住半塔集陣地。3月28日,羅炳輝率第五支隊主力、蘇皖支隊和第四支隊第七團回師路東。劉少奇又通過陳毅調在蘇北江都一帶活動的葉飛部,搶渡運河西援,在六合縣境重創韓德勤主力獨立旅。新四軍取得了路東反磨擦斗爭的勝利。

在皖東進行反“掃蕩”、反磨擦斗爭的同時,劉少奇領導第四、五支隊和皖東黨組織大力開展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並在此基礎上分別成立了皖東津浦路東人民抗敵聯防委員會和津浦路西各縣聯防辦事處。皖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初步改變了新四軍在華中的困難局面,創造了向蘇北發展的有利態勢。

三、 運籌帷幄,發展蘇北

蘇北東瀕黃海,南臨長江,北接山東,西有運河,盛產糧、棉、油、鹽等重要物資,又同南京、上海隔江相望,貿易往來相當活躍。抗戰爆發后,日軍大舉西犯時在蘇北隻留下少數兵力,佔領揚州、南通、高郵、寶應、淮陰、徐州等重要城鎮和交通要道,無力控制廣大農村,是當時華中敵后抗戰最能發展的地區。

但發展蘇北困難重重。隨著國民黨第一次反共磨擦在華北被打退后,蔣介石就把注意重心移向華中,企圖消滅或驅逐華中新四軍,以實現他對這一地區的控制,並切斷八路軍同新四軍的聯系。對於這一動向,毛澤東敏感地覺察到了,劉少奇也早有打算。3月29日,半塔集戰斗剛剛取得勝利,劉少奇就致電中央書記處和軍委,認為陳毅率領的“一支隊如若有部隊向蘇北發展,此時是最好機會”。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經過認真研究,同意劉少奇的意見,明確指示葉飛、陶勇兩團留在蘇北放手發展。7月,在郭村保衛戰勝利后,陳毅從江南趕到郭村﹔粟裕隨后率領江南指揮部及老二團、新六團渡江北上。遵照中央指示,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改為蘇北指揮部,由陳毅任指揮兼政委,粟裕任副指揮,轄三個縱隊9個團7000余人,並於7月23日東進黃橋,進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設。

在向中央建議新四軍渡江北上的同時,劉少奇還建議中央派八路軍南下,使八路軍、新四軍聯成一片。早在3月9日,他就致電中央書記處,提出華北八路軍准備三個以上的主力團來華中作戰。中央經過研究,進一步發展了這一設想,將它作為具有全局意義的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重大措施。3月16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提議調八路軍三四四旅到隴海、淮河之間,援助新四軍,創立皖東、淮北、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6月,在劉少奇的催促下,彭明治、朱滌新率領八路軍蘇魯豫支隊一部首先到達皖東北﹔黃克誠率領八路軍第二縱隊兩個旅的先頭部隊到達豫皖蘇邊。8月10日,黃克誠到達盱眙縣中原局駐地,同劉少奇見面,商議統一軍事指揮的問題。6天后,中原局宣布:根據中央指示,所有渦河以北、津浦路以東中共領導的各部隊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以黃克誠為縱隊司令兼政委,下轄三個支隊,2萬多人,歸中原局領導。這樣,劉少奇提出的八路軍一部南下、江南新四軍北上、南北對進解決蘇北問題的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

但國民黨頑固派不會坐視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鞏固。8月底,韓德勤利用秋水暴漲、蘇北和皖東洪水泛濫、交通受阻、八路軍和新四軍各部不便相互支持的時機,採取“先南后北”的方針,集中主力第八十九軍、獨立第六旅及保安第二、八、十等旅大舉南下,並要求李明揚、李長江和陳泰運部協同作戰,企圖乘陳毅所部立足未穩而一舉消滅之。到9月下旬,韓德勤不顧陳毅部一退再退,親自指揮主力26個團3萬余兵力南下,壓迫陳毅部於黃橋地區。劉少奇決定派黃克誠增援,並採取“韓不攻陳,黃不攻韓﹔韓若攻陳,黃必攻韓”的方針。10月4日,黃克誠率八路軍第五縱隊主力兼程南下,突破韓的防線,連克阜寧等城鎮,直下鹽城,切斷韓軍的退路,在戰略上形成南北兩面作戰之勢。而陳毅、粟裕率領新四軍在黃橋獨立作戰,以7000人的劣勢,粉碎韓軍3萬余人優勢兵力的進攻,殲滅韓軍1萬余人,取得黃橋決戰的勝利。10月10日,八路軍第五縱隊南下佔領鹽城,新四軍陳毅部北上進抵東台,兩軍先頭部隊在鹽城、東台之間的白駒鎮獅子口勝利會師。這標志著八路軍、新四軍共同開辟蘇北的任務基本完成。

蘇北局面打開后,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在鹽城會合,開會研究建立和鞏固蘇北根據地問題。他們商定:要加強對地方實力派及士紳的統戰工作,建立三三制政權﹔發動群眾實行減租減息,合理負擔﹔幫助地方建立和擴大抗日武裝,肅清殘余反動武裝﹔做好發展黨的工作,爭取知識分子及聯絡友軍。根據會議精神,11月15日在海安召開蘇北臨時參議會,通過蘇北建政綱領,成立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劉少奇在會上作了關於抗日民主政權的報告。建立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各項工作全面展開。為統一華中軍事指揮起見,11月17日在海安召開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成立大會。會上,劉少奇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宣布葉挺為總指揮,陳毅為副總指揮(在葉挺到任前,由陳毅代理總指揮),劉少奇為政治委員,賴傳珠為參謀長。至此,華中抗日根據地領導核心正式形成。

此后,由於津浦路西根據地遭到桂軍猛烈進攻,又引發了歷時18天的進攻韓德勤的曹甸戰役。八路軍、新四軍雖然沒有攻克曹甸,但殲滅韓德勤主力8000余人,在黃橋戰役后又一次沉重打擊了韓德勤,使其一蹶不振,再無力量與八路軍、新四軍較量。蘇北敵后出現相對穩定局面。劉少奇領導華中軍民開始了鞏固敵后根據地的斗爭。

四、 重建軍部,鞏固華中

1941年1月,在劉少奇到達蘇北兩個多月后,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劉少奇七天七夜沒合眼,緊張地處理皖南事變。他向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全面反攻、在軍事上暫時不實行反攻的重要建議,對中央正確作出處理皖南事變的決策、贏得戰略主動起了重大作用。他還建議重建新四軍軍部,同國民黨撤銷新四軍的命令針鋒相對,得到中央採納。1月20日,中共中央發布命令:“茲特任命陳毅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代理軍長,張雲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

1月25日下午,新四軍軍部重建大會在鹽城舉行。新四軍軍部重建后,劉少奇針對部隊實際狠抓整編工作。他了解到,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少數人產生悲觀失望情緒﹔黃克誠率領的八路軍部分干部戰士不願放棄八路軍番號﹔還有些北方戰士有鄉土觀念,對到南方作戰鬧情緒。他和陳毅把新軍部連以上干部集中起來學習了兩個星期,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工作,並把《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作為教材發給大家。經過整編后,新四軍全軍共編為7個師,計9萬余人,完全擺脫了國民黨當局的無理限制,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成為一支堅持華中敵后抗戰的強大力量。其轄區也大為擴大,北至隴海鐵路,南到皖南和蘇南,活動區域已遠遠超出原來中原局的管轄范圍。不久,東南局合並於中原局,中原局擴大為華中局。發展華中的任務已經完成,鞏固華中成為新的任務。

5月6日,劉少奇主持召開華中局擴大會議。他分析華中地區敵友我三方形勢,提出了“發展易,鞏固難,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鞏固工作”的指導思想。他還提出鞏固華中工作幾個重要方面:加強軍隊建設,開展群眾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他滿懷信心地指出:“人力財力物力加上馬克思主義就等於勝利。”華中的鞏固工作按照劉少奇確定的原則開展起來。

在軍隊建設方面,劉少奇召開華中局高級干部會議,總結皖南事變的經驗教訓。他認為,從抗戰爆發以來,在長江局和東南局的錯誤指導下,華中地區沒有以武裝斗爭為中心,一味強調華中特殊,不敢向敵后發展。“坐等不發展,守兔守了三年沒有守到,結果守了個老虎來,把自己吃掉了。”劉少奇還主持召開軍分會擴大會議,討論建軍工作。6月8日,他在會上發言,提出“更進一步的加強我們部隊的正規化,加強我們部隊黨化的程度”。這兩次會議,端正了華中地方和部隊各級干部的思想,提高了執行中共中央路線的自覺性。

在群眾工作方面,劉少奇強調:“隻要有百萬群眾革命積極性的發動,並善於去組織與運用這種積極性的時候,我們的黨與數百萬群眾建立了密切聯系的時候,我們就能成為不可戰勝的力量,一切困難均可克服。”5月30日,他主持華中局作出《關於組織根據地內人民大多數的決定》,要求切實組織根據地內人民的大多數,投身到抗日斗爭中去。在他指導下,華中各根據地陸續頒布“二五”減租條例,深入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到1942年初,整個群眾的斗爭情緒高漲起來了,抗日根據地的基礎逐步得到鞏固。

劉少奇還著力做好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士紳以及知識分子的工作。1940年11月初,劉少奇剛到海安,就登門拜訪曾在民國初年擔任江蘇省省長的著名士紳韓國鈞,解釋中共政策,爭取他站在抗日民主方面。劉少奇和華中局還通過參議會這種形式爭取開明士紳,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與此同時,在他的推動下,大批文化人聚集蘇北,使華中各根據地文化事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對根據地的鞏固起到了良好作用。

在黨的建設方面,劉少奇一直高度重視。在華中期間,他連續寫了七八篇共12萬字的關於黨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的文章。1940年7月,在皖東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召開的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9周年大會上,劉少奇作了《做一個好的黨員,建設一個好的黨》的報告,明確提出用共產主義偉大理想鼓舞教育黨員、建設一個最好的黨的任務。1941年4月下旬華中局成立后,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黨員的黨性教育,劉少奇提議在鹽城創辦華中局黨校,並親自兼任校長,經常到黨校講課。其中在7月所作的《論黨內斗爭》、在11月所作的《論黨員在組織上和紀律上的修養》,在華中和黨內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華中各抗日根據地的形成和鞏固,對江南的日偽軍構成極大威脅,他們企圖迅速控制整個蘇北,加緊對新四軍和蘇北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劉少奇領導各根據地軍民針鋒相對地開展了反“掃蕩”斗爭。新四軍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民兵、自衛隊三者互相依靠,互相配合,與敵周旋。1941年7月20日,日軍1.7萬余人分四路進攻鹽城,企圖尋殲新四軍主力。劉少奇、陳毅下達“保衛蘇北根據地,粉碎日軍進攻”的作戰命令,一面抵抗,一面轉移主力,跳出敵人包圍圈,爭取主動,待機出擊,使敵人得之於北、失之於南,陷於被動局面。8月20日,日軍被迫停止對蘇北的“掃蕩”。華中各根據地轉入深入持久的敵后斗爭。

1942年1月20日,華中局在阜寧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這次會議開了一個多月時間。2月15日,是農歷壬午年春節。劉少奇開始在會上作《目前形勢和華中三年工作的基本總結及今后任務》的工作報告。報告前后連續進行了四個下午,全面總結了華中三年來的工作。報告指出:“一般的說,在開辟與發展華中敵后工作的任務上,基本上是完成了”﹔“我軍在華中敵后已相當的最后的站穩了我們的腳跟”。報告還鼓勵各級干部勝利地堅持敵后抗戰,完全鞏固各根據地,迎接全世界與全中國的反法西斯勝利與新的偉大時期的到來。

3月19日,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意見,劉少奇從阜寧單家港出發,踏上返回延安的征程。在華中3年多時間,他為創建和鞏固華中抗日根據地殫精竭慮,充分展現了他非凡的戰略眼光和卓越的領導才能。正如陳毅所說:“少奇在華中工作雖然隻有3年時間,但這3年,是血雨腥風的3年,是不平凡的3年,幾乎日日夜夜都在戰斗,以他的雄韜偉略,為發展華中根據地和新四軍作出了杰出貢獻。”

推薦閱讀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個黨史國史紀念日

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源自哪

紅軍裡為何流傳“毛委員有主意”

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

毛澤東的批評藝術:有如良醫看病

周恩來與共產黨人老戰友何香凝的深情厚誼

1955年許世友特批哪位小學校長保留軍籍

哪對姐妹被周恩來譽為“長征姊妹花”

賀炳炎甘當“補缺官”一生“五下五上”

黎東漢:與紅色電波同行的開國將軍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劉少奇紀念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