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明
2017年05月18日14:53 來源:人民政協報
李景林(1885-1931)字芳宸,又字芳嶺,直隸(今河北)棗強縣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指揮學校,在黑龍江巡防隊任職。他1914年任黑龍江陸軍第一師參謀長﹔1924年9月,任奉軍第二路司令,11月任直隸保安司令,執行省長職務,12月暫署督辦直隸軍務善后事宜﹔1925年6月兼任直隸省長,11月奉天張作霖任命其為第一方面軍團司令,12月被國民軍逐出天津﹔1926年1月,與張宗昌組直魯聯軍,后避居天津日租界。李景林於1926年6月向全國通電宣布下野,南下上海專心推廣武術。1929年初,南京國民政府任其為直魯宣撫使,嗣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1931年12月因突患痢疾,在濟南病逝,終年46歲。
李景林是民國時期的武術名家,在上海、杭州的三年多時間中,為中華武學的傳播和發展做了大量工作。他認為:國術能強身強國強種強族,強化振興民族精神,因此特別提倡全民國術化,還促使蔣介石成立“中央國術館”,建議由張之江擔任館長。1929年初,為推動全國武術的開展,李景林寫信給全國各地武林門派的掌門與耆宿,表示想發起“一次全國性的國術表演大會”,得到各方熱烈響應。1929年11月在杭州舉辦全國性的“浙江國術游藝大會”(民間俗稱為“全國武術擂台賽”)。這是中國近代首次全國性的武壇盛會,包括國內武術各派名家、高手在內的近500人赴會參賽和表演,15萬人次的觀眾觀看了比賽和表演。當時,韓復榘積極支持建立“山東國術館”。1929年12月中旬,山東國術館在濟南創建,李景林受邀前往,擔任館長,培養出一大批武術名家。
李景林提倡“武術要在實戰中學,在實戰中用”,據說他“極嘗與人角力,李用指一點,遇者立敗”。而李景林武術中最負盛名的,還是他攻防有效、實用性強的劍術。關於他劍法的師承,有以下幾種說法。
李景林從小酷愛武術,“幼承父藝,從學技擊”,在家鄉習燕青門及二郎門等武術,打下了很好的武學基礎。據說他在塞外得皖北異人陳世鈞授以劍法。他參軍后,入奉天的“育字軍”(清朝辦在沈陽的學生軍校)。因他聰穎及武術基礎好,受到軍中“管帶”(清朝軍官的職稱)宋唯一的喜愛。宋唯一是武當丹派一位劍俠,對李景林單傳密授了武當劍法。在此后的戎馬生涯中,李景林不忘習武,曾邀請諸多名家研討劍術,彼此相互參學,共同切磋,還創編對劍一套,稱為“武當對劍”。
坊間還有一種說法是,李景林的劍術成就得益於夫人韓粹儀。韓粹儀自幼也是酷愛武術,少年時即擅長拳技,同時劍法高超,被當地人稱為“女飛衛”。北洋政府時期,在天津曾爆發過學生的愛國運動,當局派大批軍警前來鎮壓,導致學生數千人和軍警沖突,繼而演成流血慘劇。當時韓粹儀正在學校讀書,目睹軍警凶殘毆打同學,怒不可遏。於是她抄起一根木棍,前往救援同學。她一路殺入軍警隊伍,打倒了軍警十余人,將被圍的同學28人一一救出。有的同學已經負傷,她就將其背出,后來發現自己也六處受傷。20歲時,韓粹儀和李景林結婚。此后夫婦志同道合、共同習武。而李景林的擒拿功夫和高超劍術中有很多招式是韓粹儀“親授”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