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2日08:5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領導干部的家事,往往含著政事。抓黨風,落實到家裡,就是要抓家風,抓家規。從嚴治家是從嚴治黨的一部分,共和國大將黃克誠的家風,充分體現了這個意義。
兩條家規
1949年10月下旬,黃克誠率領一批干部從天津南下湖南。此行,他是奉毛澤東之令赴湖南任省委書記的。隨他南下的,還有他的夫人唐棣華和1歲的小兒子黃晴。途經武漢時,黃克誠會見了四野和華中局的領導人之后,與夫人唐棣華去岳母家接上了另外兩個孩子——6歲的大女兒黃楠和5歲的大兒子黃煦。1945年,黃克誠從蘇北進軍東北時把他們寄放在岳母家裡。見到黃楠、黃煦后,兩個孩子又新奇又害羞地看著他們,還有些害怕似地躲著他們,不肯喊爸爸媽媽。也難怪,一晃就是5年了,孩子們不認識父母親純屬正常。那一刻,一向覺得為革命舍小家是值得的、把小家的聚散看得稀鬆平常的黃克誠也禁不住熱淚盈眶。現在好了,解放了,一家五口可以團聚了,可以有一個真正的家了。
一到湖南,黃克誠就對唐棣華說:“棣華,今后孩子們就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了,條件比過去好了,但一定要記住,我們是黨的高級領導干部,高級干部的家風影響著黨風政風。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子女、對周圍的人都會產生影響。從今天起我們家要訂兩條規矩:一、不准動用公家的汽車辦私事﹔二、不准向公家伸手要照顧。”
唐棣華立即表示贊成。在她心裡,這樣的規矩其實早在她嫁給黃克誠的時候就定下了。那時候條件艱苦感受不到,但自從進了天津,她就自覺地遠離他作為天津首任市委書記的權力。她既是黃克誠的妻子、家屬,也是他的部屬、同志,無論多麼嚴格的家規家矩,她都會遵守!
黃克誠定家規,定下的是一種作風。他深知,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是共產黨打天下,沒有條件講享受,現在是共產黨坐天下,擁有很大的權力,但權力特別容易滋生腐敗。毛澤東把進北京執政當作“進城趕考”,就是要全黨同志警惕腐敗變質問題,任何擁有權力的人,特別是“一把手”,都應該做到克己自律、廉潔無私,隻有這樣,黨的好作風才能發揚光大並傳承下去。
一個黑面饅頭
1949年,正值湖南鬧飢荒。湖南遭到嚴重水災,很多農田顆粒無收,各地討飯的很多。加上有些私商壟斷糧食,囤積居奇,使得糧價飛漲,市場紊亂,人民生活困難,人心不穩。黃克誠10月31日抵達湖南長沙,第二天早上就上街“微服私訪”了一番,滿心憂慮。回到家,正好碰上大兒子黃煦爭吃警衛員的黑面饅頭、不肯吃米飯的事,他大為光火。
湖南當時有大量的南下部隊,很多戰士都是北方人,他們習慣於吃面食,而湖南人的主食是米飯,北方戰士吃不慣。於是,后勤部門特地一周兩次給北方戰士配發黑面饅頭作為主食。黃克誠的警衛員是北方人,每周兩次按部隊的規定吃饅頭。誰知黃煦是第一次見到黑面饅頭,甚是好奇,就一個勁兒地嚷著要吃饅頭不吃米飯。警衛員忙將自己的饅頭給了黃煦。
正在焦慮中的黃克誠一時沒考慮到黃煦還是個孩子,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訓斥:“不准搶要戰士的糧食吃!不要見到好的、自己想要的東西都想要到自己手裡來!你去大街上看看,多少人沒飯吃,在討米要飯當乞丐!比起老百姓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已經非常非常好了,不能挑挑揀揀!我們也沒有資格挑挑揀揀!”訓斥完黃煦,黃克誠又告誡家人和身邊的工作人員:“以后不許再有這樣的事發生。像這種情況大家不能由著小孩子們的性子,不能讓孩子們動別人的東西、要公家的東西,在這個事情上幫他們就是害他們!”
這件事,讓黃煦和其他孩子以及工作人員很是長了記性。從此以后,在他們的心裡,公是公,私是私,分得清清楚楚。
一件皮襖
轉眼到了1950年。黃克誠忙於工作,回湖南一年多了,也沒能抽時間回老家永興下青村去看一看。這年初冬時節,哥哥黃時璣來到長沙看望黃克誠。黃克誠自20歲離開家,除了大革命失敗以后回家鄉潛伏時見過哥哥,20多年過去了,這是頭一回見。哥哥家一貧如洗,又遇到連年災荒,苦得很。這次來,一是想代表家裡人、代表村裡人來看看弟弟,二是想求當了大官的弟弟給他搞一件皮襖御寒。黃時璣身子骨太弱了,衰老得厲害,覺得冬天越來越冷。冬天坐在火爐邊,他穿著棉衣服也總好像透著風似的,心裡盼著要是有件皮襖就好了。
黃克誠一口就答應了下來。在他心目中,哥哥是普通老百姓的縮影。想起革命年代裡哥哥一家為他所擔的風險、給予他的幫助,別說向他要一件皮襖,就是向他要十件百件皮襖也是應該的。但買皮襖是要花錢的,而且一般人買不到。那時,皮襖在湖南屬緊俏商品,指標極少,不過以黃克誠的權力,批件皮襖給哥哥不在話下,可黃克誠絕不會批這個條。他給時任察哈爾軍區司令員的王平寫信,請他幫忙買件皮襖,哪怕舊的也行。王平駐地在張家口,那地方買皮襖應該方便些,也會便宜一些。皮襖買到了,黃克誠如數付了錢。
說實在的,黃克誠就那麼點津貼,平日裡幫這個,幫那個,現在幫哥哥買了皮襖后,津貼就所剩無幾了。黃克誠對別人大方,可自己花錢卻是有名的“摳門佬”。唐棣華記得他的一件毛衣都穿了十幾年了,她認識他時他就穿著它,那時候還在蘇北抗日。可黃克誠卻並不在意,反而認為自己平時節儉是有道理有意義的,要不然哪幫得上別人,又怎麼買得起皮襖?
一瓶可可粉
1955年中秋前夕,唐棣華想帶孩子們去逛一下王府井百貨大樓,試著叫黃克誠一起去。理由是:王府井百貨大樓是新中國第一家百貨大樓,開業有些日子了,單位發給她一張參觀券,憑券有人接待,還可以買到優惠的商品,再不去就作廢了。還有,到北京幾年了,一家人還從來沒有一起出去逛過街。沒想到黃克誠爽快地答應了。但他強調說:“我們自己看看就行,千萬別驚動百貨大樓的工作人員。”這個時候的黃克誠,擔任著中央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之職,又剛剛被授予大將軍銜,可謂位高權重,但他依然行事低調,作風簡朴,不願因自己前往而麻煩百貨大樓的人。
百貨大樓裡人頭攢動。黃克誠不時地在櫃台前駐足,詢問商品價格。他問售貨員糧食是否供應充足、什麼商品緊俏等。售貨員告訴他:“沒聽說有什麼特別緊俏的。除了糧棉油是統購統銷外,其他商品都比較充裕。自開業以來,營業情況良好,一般的商品都能買到。現在實行薪金制了,大家手裡有了錢,想買什麼都方便。”黃克誠滿意地笑了:“這樣就好!這說明我們國家的‘一五’計劃成效不錯,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在提高!”唐棣華這才明白,黃克誠來百貨大樓,不是來逛商場的,而是來搞調研的。
唐棣華逛著逛著,突然眼睛一亮。她看見了寫有“可可粉”商標的商品。可可粉是一種熱帶植物的制品,是她參加革命以前最喜歡吃的東西,十幾年沒看到過沒吃到過了。她立即說要買一瓶。
黃克誠問了一下價格,立即推開盒子,說:“不買不買,這個太貴了!”
唐棣華說:“這個東西平時真的很難看到的!我喜歡,也讓孩子們嘗嘗鮮吧!”
此時,黃楠幾兄妹也七嘴八舌地嚷著要吃可可粉。
唐棣華眼巴巴地望著黃克誠,可黃克誠就是不鬆口,隻得說:“太貴了,我們聽爸爸的話,不買了。”可黃梅搖著唐棣華的胳膊:“我要吃可可粉!”黃梅是黃克誠最疼愛的小女兒,才5歲大,可黃克誠問她,“黃梅,我們今天不吃可可粉,會不會餓死?”見黃梅搖頭,黃克誠又說:“那就是說,不吃也沒關系對不對?知道嗎,我們買一瓶可可粉的錢,在老百姓家裡可以買好多斤糧食了!我們留著錢,說不定哪天能幫到別人,對不對?”黃梅似乎明白了,懂事地點了點頭。就這樣,唐棣華愣是沒能買上自己最愛吃的可可粉。不過,她不僅沒有生氣丈夫的“小氣”,反而被他感動了。她沒想到,自己最愛吃的可可粉黃克誠不讓買,原來是因為他心裡面裝著老百姓。她覺得一個心裡面時時刻刻裝著老百姓的人,才是最可靠的男人。
一處舊房子
1977年,蒙冤18年的黃克誠復出,從山西回到北京,擔任軍委顧問。考慮到他眼睛不好,上下樓不方便,組織便安排他住到南池子的一處平房小院裡。房子是1949年建的,面積還可以,就是太舊了。那時,黃克誠雖然已經復出,但他的職級待遇問題還沒有恢復,管理人員申請了一筆維修房子的經費,准備將房子好好翻修一下。黃克誠一臉嚴肅地說:“不行,不行!不要大修,簡單一些,哪裡透風漏雨,就修哪裡。”又說:“現在復出工作的干部很多,落實房子的事情也很多,不要麻煩了。不要和別人比待遇,我們家該怎麼過還怎麼過。對於我來說,能讓我工作我就求之不得了!職級不職級的,都不重要!”工作人員拗不過他,隻好按他的意見辦,房子簡單維修了一下就湊合著住進去了。
可是雨季一到,房子便多處漏水。漏水倒好辦,再修補就是。可這房子大門低矮老舊,又緊臨街面,噪聲較大,隔壁還是一個武警消防站,遇到出警時,刺耳的火警警報聲就“嗚嗚嗚”地響。黃克誠已是個老人,身體不是很好,工作人員提議請管理部門調一個安靜的地方。黃克誠說:“不要提,別人搬到這裡不同樣吵嗎?”
后勤管理部得知黃克誠不願換房住,又不同意徹底整修,便准備將臨街的牆和門樓加高一些。黃克誠聽說要花一兩萬元,又拒絕了:“修那個東西干什麼?現在這個鐵門雖然舊點,可是蠻結實嘛!門就是用來出出進進的,要裝那麼好那麼高干嗎?像這種東西咱們寧肯將就點也不要亂花錢!”
管理部門隻好將准備好的材料退回去。但黃克誠家裡的暖氣,是燒煤的,熱量不足。冬天年輕人坐在屋裡還凍得直跺腳,更何況一個年邁多病的老人?管理部門打算對暖氣進行改裝,換成由熱力管道供暖。換熱力管道需要花3萬元錢,大家知道黃克誠不會同意,便想趁他不在家的時候更換管道。管道地面挖開一半,黃克誠回來了。他問管理部門,這個管道周圍老百姓能否用得上?得知投資太大,老百姓目前用不起,黃克誠便死活不同意改造了。他用拐杖猛戳地面,說:“3萬元?!你們怎麼能因為我這麼大手大腳地花錢?現在我們國家還很窮,把錢用到更緊要的地方去!我這裡能燒煤取暖已經不錯了,趕快停工!”於是,挖開了的地面又用土填上了。
直到黃克誠去世,他所住的南池子房子也未大修。
一隻茶杯
黃克誠長期患支氣管炎,特別是晚年,一到冬天病情就加重,咳得渾身冒虛汗。擔任中央紀委常務書記后,他的支氣管炎又犯了。幾個老部下建議他去南方休養一段時間,說南方氣候好,也沒有工作打擾,有利於支氣管炎的治療。
黃克誠卻堅決不去外地休養。他說:“我一出去,就要帶一幫人陪護,那要花公家多少錢!還要給地方添很大麻煩,去不得,不能去!”
中央領導同志很關心黃克誠的健康,得知他不願意去南方休養,便指示中辦讓他到北京西郊玉泉山去休養一段時間。那裡環境安靜,條件好,工作上的事也可兼顧,可黃克誠說:“我的時間不多了,要抓緊為黨做點工作,哪有閑暇療養?我還是在家裡吧,更方便工作。”陳雲聽說后,親自動員他說,“在玉泉山既可休養,又可兼顧工作,一定要去!你的健康對黨的事業很重要,還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做哩!”黃克誠再也不好推托,便答應下來,但又說了一下條件:“我去玉泉山,也得約法三章:一、隻帶一個秘書,不帶家屬和其他隨員﹔二、家屬除星期日以外,不要去看我﹔三、一切生活費用自理,不要公家補助。”陳雲同意了他的“條件”。
在玉泉山居住期間,黃克誠教育工作人員要嚴格遵守這裡的規定,愛護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個星期日,唐棣華帶著小孫子到玉泉山看他,小孫子不小心打壞了一個茶杯,他立即讓工作人員買一個新的補上。工作人員說:“壞了再去領一個就行了,用不著自己買。”黃克誠嚴肅地說:“茶杯雖小,也是公物嘛!損壞東西要賠償,這是我們軍隊歷來的規矩,什麼時候也不能違背。我是個老兵了,不能因為今天當了高級干部就不守規矩,搞特殊化。”工作人員認為首長批評得對,立即按他的要求,從他的生活費中買了一個茶杯補上。
一輛婚車
1978年,黃克誠30歲的小兒子黃晴准備結婚,對象也是一個革命后代,家風家教都不錯,人善良、正直。黃克誠很高興,把操辦婚事的事情交給唐棣華,說:“我的原則是,兒子結婚是好事,但不宜大肆操辦,一切從簡,絕不能動用公車。我們要抓黨風,首先要自己身子正,作風正,不能因為是高級干部的家屬就想搞特殊。”黃晴正好聽到這話,有些不高興,負氣地說:“我又沒說要用公車!再說了,就是用公車,我付油錢總可以吧?”為此,黃克誠把子女們全都召集回來,召開了一個家庭會議。他板著臉說:“我們家比起現在有些干部家庭來,可能要求得嚴一些,生活簡朴一些,清貧一些。一句話,比別人差。可是,你們想過和普通百姓比沒有?以前,你們沒有沾過我的光,倒是跟著我受了很多年的委屈,但你們個個爭氣,靠自己的本事有了好工作,各人有各人的事業,很好,我非常欣慰。以后,還要保持這種本質,更不要沾我的光。”大女兒黃楠打趣道:“爸爸,你的意思我們明白。可你老人家不是老百姓。”黃克誠生氣地提高了嗓門,說:“那和毛主席比一下吧。毛主席在世時,他是怎麼生活的?他的家人是怎麼生活的?如果現在毛主席還健在,他會怎麼做?我們要知足,要學會知足,不要總和別人去攀比……黃晴結婚,簡單點有什麼不好?!”黃晴這時候忍不住笑了:“爸爸,我不是生氣。我本來就沒有用公車辦婚事的想法,聽你那麼說,我覺得你把我們看扁了發句牢騷罷了。我們早商量好了,決定像你和媽媽當年結婚一樣,用自行車當婚車,接新娘子回家!”黃克誠這才明白孩子們在“捉弄”自己,開心地笑了:“哦?好呀!你這小子,早說嘛!看來,大家在自律方面,做得不錯!”
黃晴結婚那天,兄弟姐妹們組成一個自行車接親隊伍,把新娘子接回了家。一行人騎著自行車,一路按著車鈴,車頭上都扎著“囍”字紅花,很是熱鬧。黃克誠夫婦把家人和工作人員邀集到一起,吃了一頓便飯,就算辦完了喜事。
黃克誠自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忠實地踐行著黨的宗旨。他用一生鑄就了“一代楷模”的光輝傳奇。無論是在艱難困苦的戰爭年代,還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后位高權重、生活條件優越的時候,黃克誠都始終保持著從簡從低的生活作風,始終為人民群眾著想。晚年復出后擔任中央紀委常務書記,抓黨風建設,制定領導干部廉潔生活准則,他更是處處以身作則,為增強黨性、端正黨風做出了表率。
黃克誠的崇高品德深深影響著他的家人,僅從他的子女沒有一個經商這一點就可看出,他的家風是如何的廉潔。簡單生活、勤儉持家是黃克誠一向的生活理念,子女們也一直秉承了這種理念。他們深知,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父輩的權力去贏得自己的人生。他們絕不能去經商,因為他們經商,會不知不覺地沾到權力的光,會不知不覺地被一些唯利是圖的不法商人利用。黃楠、黃煦、黃晴、黃梅4個子女,憑著自己的奮斗,個個事業有成,品行端正,使黃家成為了領導干部廉潔家風的典范。
推薦閱讀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