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戰友情  生死情

——謁粟裕將軍故居有感

吉  光

2017年06月19日07: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粟裕故居一瞥
  來自百度

湖南會同縣坪村鎮楓木樹腳村南隅,有一座由青磚黛瓦房屋組成的院落,這就是開國大將粟裕的故居。兩棵綠葉蒼郁的古樟和一棵遒勁挺拔的黃檀樹,靜靜地俯瞰著這一方建筑。

初夏的湘西,已經有幾分炎熱,走進故居的客廳,才感到一陣涼爽。探訪粟裕故裡是我多年的願望,我要尋訪粟裕大將的足跡,千萬個這樣的足跡匯成了人民軍隊誕生、發展、壯大的滾滾鐵流。

1924年1月,17歲的粟裕離開家鄉,來到常德。先后就讀於常德二師附小、湖南省立常德第二師范。在常德二師,粟裕接觸到共產黨員鄧興明、藤代遠,加入了共青團組織。1927年,粟裕來到武昌,投身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師教導隊,師長葉挺。在這裡,粟裕親耳聆聽了周恩來、惲代英、葉挺等人的報告。從此,他一刻也沒有動搖過堅定的信仰,一天也沒有離開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

1927年10月,粟裕跟隨南昌起義部隊轉戰至贛閩邊界的武平時,遭到敵軍的襲擊。粟裕時為警衛班長,他所在的排奉命掩護大部隊轉移。戰斗中,一顆子彈從粟裕右耳上側頭部顳骨穿了過去,他倒在地上,動彈不得。粟裕醒來,心裡隻有一個信念:“趕上隊伍,絕不離開革命。”他咬緊牙關,猛地站了起來,隨即又倒在地上。粟裕用力往山下滾去,路過的戰友攙著他趕上了部隊。粟裕深刻體會到,革命隊伍中的戰友情就是生死情。

1934年,中央命紅七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挺進,27歲的粟裕被任命為軍團參謀長。后來先遣隊在懷玉山遭敵合圍,粟裕率領突圍出來500多人的將士組成挺進師,進入浙西南山區開展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粟裕一直銘記著長眠在那裡的戰友。1983年,粟裕在《回憶浙南三年游擊戰爭》一文中用大量篇章記下烈士們的事跡:黃富武、王維信、宗孟平、李重才、洪家雲……其中包括20多位戰友的姓名、職務、犧牲的時間和地點。他深情地說:“我認為,在三年游擊戰爭中英勇奮斗而犧牲的烈士們,是奪取這些勝利的最光榮的功臣!”

1938年,粟裕率領閩邊游擊健兒加入新四軍序列。不久,他奉命組建新四軍先遣支隊,任先遣支隊司令員,向蘇南敵后挺進。1940年7月,他率領新四軍江南指揮部以及兩個團的部隊開赴蘇北,在陳毅同志領導下,開辟了蘇北抗日根據地。粟裕回憶起“彎弓射日到江南”、開辟蘇北、黃橋決戰的歷程,又開出了一長列英雄的名單:龍樹林、徐緒奎、陳時夫……粟裕對昔日的戰友念念不忘。

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蘇中根據地是其必爭之地,國民黨軍集結了12萬人進攻解放區,粟裕領導3萬人的部隊,七戰七捷,殲敵5.3萬人。此后,粟裕被中央軍委、毛澤東同志明確到華東戰區主將的位置上。他與陳毅同志密切配合,先后組織指揮和參與指揮了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沙土集、豫東、濟南等戰役和淮海大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要奮斗就會有犧牲。在戰役指揮中,粟裕堅持:第一,每一次作戰,都以正確的指揮達到用最小的損失換取最大的成果。第二,不允許出現無謂的傷亡。第三,一定要做好傷員的掩護、救治工作。新四軍偵察科長嚴振衡回憶,粟裕司令員多次在會上說:“我們的部隊一定要尊干愛兵。要知道我們培養一個能征善戰的指揮員,我們干部的每一點進步都是指戰員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每次戰前,粟司令都要把衛生部長和野戰醫院院長叫去,告訴他們要向連隊下發多少急救包,醫院需要備多少擔架,要求既細致又嚴格。

盡管如此,犧牲還是巨大的。全國革命勝利后,不管多麼繁忙,粟裕大將的記憶深處都儲存著戰友陣亡的數字,這數字是沉甸甸的。1971年9月林彪事件后,粟裕立即把自己對未來戰爭的思考和想法報告給中央和中央軍委。粟裕激動地說:“戰爭是要死人的。我是一個革命幾十年、打了一輩子仗的老兵,如果面對新的形勢,看不出問題,或者不敢把看出的問題講出來,一旦打起仗來,就會多死多少人,多付多少代價,而我們這些老兵就會成為歷史的罪人!”看到“左”的思潮對國防、軍隊造成的影響和隱患,粟裕想到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士兵的生命。

到了晚年,粟裕將軍對逝去戰友們的思念之情與日俱增。1978年,將軍在安徽省軍區負責同志的陪同下,來到黃山腳下的譚家橋,這裡是當年紅軍轉入外線作戰第一仗的戰斗遺址。那一仗,將軍的近千名戰友在這裡犧牲,特別是他尊敬的軍團長尋淮洲負傷陣亡。戰地重游,睹物思人,他望著眼前的山巒和流水,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熱淚。

1980年,粟裕大將鄭重地向夫人楚青口授自己深思熟慮的意願:“我在革命戰爭年代,在黨的領導下,身經數百戰,在和我共同參加戰役、戰斗的同志中,犧牲了的烈士有數十萬,而我還活著,見到了革命的勝利。在我身后,不要舉行遺體告別,不要舉行追悼會,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經頻繁轉戰過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蘇、上海、山東、河南幾省市的土地上,與長眠在那裡的戰友在一起。”

1984年1月,一代名將逝世,楚青向黨中央轉達了粟裕生前遺願。經中央軍委批准,粟裕的骨灰被撒埋在東南八省、市,與犧牲的將士們埋到了一起。

粟裕大將幾十年如一日,心裡永遠裝著在戰爭年代犧牲的戰友們。他不居功、不自傲,謙虛謹慎,光明磊落,顧全大局,以“滄海一粟”自許,以普通一兵自律,直到永遠長眠在戰友們中間。

應家鄉人民的請求,粟裕大將的部分骨灰撒埋在湖南省會同縣林城公園內。在將軍故居的旁邊,一位老漢告訴我,這個村名叫楓木樹腳村,名字來源於村裡生長著許多古楓樹。全村共有千年古楓樹8棵,將軍故居的屋后就有兩棵。1984年粟裕大將去世,此后兩年內,8棵古楓樹都相繼枯死了,這讓鄉親們驚詫不已。我想,這8棵古楓樹曾經生機勃勃、紅紅火火,當年,它們一直守候著粟裕大將,也是將軍忠誠的戰友。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