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汪建新:詩人毛澤東文化自信的底蘊和底色

2017年06月30日07:5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主講人】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副院長

【講座主題】如何把握詩人毛澤東的文化自信

【主要內容】

詩人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從何而來?

第一、古典詩詞的深厚功底

第二、傳統文化的豐富滋養

第三、湖湘文化的直接熏陶

第四、天賦個性的充分體現

第五、時代風雲的反復磨礪

第六、精益求精的嚴謹態度

第七、謙虛謹慎的寬廣胸懷

【講座全文】

各位網友:大家好!

很高興和大家再次見面!

今天我想讀談談毛澤東文化自信的深層原因,分析其文化自信的底蘊和底色,弄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毛澤東這麼自信?他的文化自信有哪些特點?毛澤東的文化自信滲透到多個領域,表現在方方面面。我側重剖析詩人毛澤東的文化自信。

我先談第一個問題:詩人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從何而來?毛澤東從來就不是一個純粹的詩人,詩人的才華情思和其他角色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他的文化自信不會憑空而來,也不只是表現在詩詞研究與創作當中。那些成就毛澤東的所有內因和外因,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成為詩人毛澤東文化自信的根源和基礎。我簡要談幾點:

第一、古典詩詞的深厚功底

曾經在中南海毛澤東圖書管理小組工作過的張貽玖同志做過統計,毛澤東圈劃批注過的詩詞作品,包括1180首詩,378首詞,12首曲,20首賦,詩詞曲賦總計1590首,涉及429位詩人。其中唐詩約600首,明詩近200首,漢、魏、南北朝詩150多首。至於他讀過而散失,或者讀過但沒有留下閱讀痕跡的詩詞作品,則不計其數。

毛澤東不是職業詩人,但他的詩詞修養卻讓一些職業文人都自嘆不如。明朝詩人李攀龍名氣不大,作品流傳不廣。詩人臧克家曾說:“關於李攀龍,我略知一點情況,但對他的作品沒讀過。”而毛澤東卻在兩部《明詩別裁集》中,圈劃過李攀龍的22首詩,還稱贊說:“我覺得李攀龍有些詩寫得不錯。”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毛澤東對古典詩詞爛熟於心,無論是創作還是運用古典詩詞,他都能駕輕就熟。在他的文章、報告、書信、題詞和談話當中,為闡明觀點、論証事理、表達感情,他總是能夠信手拈來、旁征博引、游刃有余。毛澤東成為大詩人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二、傳統文化的豐富滋養

毛澤東學富五車,胸藏萬卷,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透徹的理解和感悟。 他一生嗜書不倦,無論是戎馬生涯,還是和平年代,政務之余他都以書為伴,博覽群書,近乎痴迷。他常說:“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

毛澤東偏愛文史古籍。一部3000多卷、4000多萬字的線裝本《二十四史》,他反復閱讀了24年。300多萬字的《資治通鑒》,他看過17遍。他秉持“經世致用,匡時濟世”,不但勤於讀史,而且善於評點,每有所感,輒有評說。他常圍繞人物事件作出古為今用的新穎解釋,從中汲取營養,以史為鑒,發人之所未發,言人之所未言,閃耀著睿智的光芒。

在毛澤東詩詞中,傳統文化元素幾乎無處不在,從文化名人、歷史典故到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字裡行間,隨處可見。鑒賞毛澤東詩詞,我們能夠真切地領略到中國歷史的悠久,文化的燦爛,同時也由衷地感受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第三、湖湘文化的直接熏陶

湖湘文化是指長期以來在湖南地域范圍內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地域性文化。岳麓書院大門外有副對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湖湘之地,歷來人文鼎盛。毛澤東的思想深深地打上了湖湘文化的烙印。

湖湘文化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國中”“中興將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國近代史由湘人寫就” 等盛譽,涌現了王夫之、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黃興等經世致用、大氣霸蠻、以天下為己任的歷代名人,影響深遠。

一代曠世逸才楊度曾慷慨激昂地寫下《湖南少年歌》,其中“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一句,道盡了湖南人的霸氣與豪氣。彭大成在《湖湘文化與毛澤東》一書中,總結了湖湘文化的五大特征:哲理思維與詩人才情的有機統一,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與力行踐履的道德修養,氣化日新、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群體參政意識,運籌決勝、平治天下的軍事謀略。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毛澤東詩詞中所表現的心憂天下的愛國主義情操、激情澎湃的浪漫主義風格,樂觀豁達的現實主義情懷,都從不同角度折射出湖湘文化的精神風貌與價值追求。毛澤東詩詞也極為深刻地豐富了湖湘文化的內涵,為弘揚湖湘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第四、天賦個性的充分體現

湖南人以“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不怕死、了得難”而聞名。這些個性在毛澤東身上體現得十分充分。他說過:“在我身上有些虎氣,是為主,也有些猴氣,是為次。”用“虎氣”和“猴氣”來比喻性格特征,是毛澤東的一大創造。

“虎氣”是毛澤東獨特性格的主基調。他自幼就生性倔強、桀驁不馴。1910 年秋,他到湘鄉縣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由於年齡偏大,衣著土氣,再加上外鄉口音,有些富家子弟瞧不起他。毛澤東不以為然,借物言志,寫了一首《七絕·詠蛙》:“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虫兒敢作聲?”

他借助青蛙虎踞池塘來抒發“平治天下, 舍我其誰”的鴻鵠之志。毛澤東從來不怕壓,不信邪,具有戰勝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和克服一切困難的過人膽略。“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橫掃千軍如卷席”等詩句,把毛澤東的“虎氣”表現得活靈活現。

《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愛憎分明、敢於造反、蔑視權貴、狂放不羈。這是把握毛澤東“猴氣”特征的重要線索。毛澤東曾經說過:“我們就像孫悟空大鬧天宮一樣,我們丟掉了天條。”“糞土當年萬戶侯”“霹靂一聲暴動”“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裡埃”等詩句,把毛澤東的“猴氣”性格寫得淋漓盡致。

第五、時代風雲的反復磨礪

存在決定意識。毛澤東詩詞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來源於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沒有時代潮流的波瀾壯闊,就不會有毛澤東詩詞的恢宏氣勢。

20世紀,中國共產黨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二是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三是探索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開展了社會主義建設。這三件大事的歷史進程艱難曲折、風起雲涌、驚心動魄,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

這一偉大歷史進程,成就了毛澤東的千秋偉業,催生了他的光輝思想,磨礪了他的鋼鐵意志,鍛造了他的卓越才華,也塑造了他的文化性格。與此同時,它還孕育了不畏艱險、勇於犧牲、敢於擔當的革命文化。它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毛澤東是這一革命文化的創造者、倡導者和傳播者。這不僅鞏固了毛澤東的文化底蘊,也成為詩人毛澤東文化自信的現實基礎。

第六、精益求精的嚴謹態度

杜甫詩雲:“ 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為人性僻耽佳句, 語不驚人死不休。”清代詩人袁枚詩雲:“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歷代文人在詩詞創作時一直有煉字、煉詞、煉意,反復推敲、精益求精的優良傳統。

毛澤東深知詩詞創作很不容易。1959年9月7日他在寫給胡喬木的信說:“詩難,不易寫,經歷者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也。”他對詩詞作品要求很嚴,總是字斟句酌、反復推敲。董克恭寫的《毛澤東修改詩詞賞析》一書,專門梳理和分析了毛澤東精心修改詩詞作品的種種情形。從作品標題、個別措辭、整個詩句,到篇章結構,乃至標點符號,他都一改再改。

比如,《水調歌頭·游泳》“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一句,逗號的位置就改動了幾次,先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后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后來他根據袁水拍的建議才最終確定下來。正因為毛澤東對作品反復推敲、不斷完善,才使得毛澤東詩詞用詞精准、對仗工整、韻味十足,成為千古絕唱。

第七、謙虛謹慎的寬廣胸懷

毛澤東有句名言:“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盡管毛澤東詩詞藝術精湛,達到了柳亞子所說的令“千古詞人共折腰”的境界,但他一直很低調,認為自己的作品要麼“詩味不多,沒有什麼特色”,要麼“主題雖好,詩意無多”。他總是虛懷若谷,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建議。

1959年,毛澤東寫了《七律·到韶山》和《七律·登廬山》。9月7日,他寫信給胡喬木:“詩兩首,請你送給郭沫若同志一閱,看有什麼毛病沒有?加以筆削,是為至要。”郭沫若於9日、10日兩次致信胡喬木,直率地提出了修改意見。9月13日,毛澤東又寫信給胡喬木,說:“沫若同志兩信都讀,給了我啟發,兩詩又改了一點字句,請再送郭沫若一觀,請他再予審改,以其意見告我為盼!”謙虛態度溢於言表。

《七律·長征》“金沙水拍雲崖暖”中“水拍” 原作“浪拍” 。1958年12月21日,他在《毛主席詩詞十九首》書眉上批注說:“水拍:改浪拍。這是一位不相識的朋友建議如此改的。他說:不要一篇內有兩個浪字,是可以的。”

這位“不相識的朋友”,指的是山西大學歷史系教授羅元貞。解放初期,羅元貞發現“五嶺逶迤騰細浪”和“金沙浪拍懸崖暖”中都有“浪”字,顯得重復,不如把后一個“浪”字改為“水”字。1952年元旦,他專門致信毛澤東提出修改建議。毛澤東覺得這個意見很好,並於1952年1月9日親筆給羅元貞寫了回信。

《七律·到韶山》第一句原為 “別夢依稀哭逝川”,梅白建議把“哭”改為“咒”字,這樣感情更加強烈。毛澤東欣然接受,並風趣地說:“你是我的‘半字之師’。”謙虛提高了毛澤東詩詞的藝術水准,也增強了毛澤東文化自信的底氣。

下面我談第二個問題,詩人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具有哪些基本特點?他的文化自信深沉執著又溢於言表,真實可感又個性鮮明。毛澤東詩詞是他的政治抱負、哲學觀念、思維方式、斗爭實踐、人生感悟和審美情趣的綜合反映。

第一、民族性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種新文化“ 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民族性思想是毛澤東文化觀的基礎與核心,這反映了毛澤東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

毛澤東詩詞在文化取向上突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維護尊嚴、追求獨立、尋求解放的偉大歷程的真實寫照。毛澤東詩詞無論是在語言表達、審美情趣還是精神氣質上,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根本特性,有著廣泛的認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具有不同於其他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洋溢著新鮮活潑、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毛澤東詩詞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很多國家廣為流傳。當年,各國政要來中國之前都要“惡補”毛澤東詩詞課。截至20世紀末,各國發行的毛澤東詩詞集多達7500萬冊,評介和研究毛澤東詩詞的論文和著作更是不計其數。這正應了魯迅所說:“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証明,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第二、人民性

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強調指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所利用的。”毛澤東詩詞始終以人民為中心,來自於人民,立足於人民,面向於人民,服務於人民。

《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小序”寫道:“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虫。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寥寥數語,顯示了毛澤東詩詞創作的一個顯著特點,他從來不會為寫詩而寫詩。他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歡樂著人民的歡樂。人民至上是毛澤東詩詞的主旋律。“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是毛澤東詩詞廣為傳頌、感人肺腑的根本原因。

毛澤東追求文藝大眾化,致力於讓老百姓喜聞樂見。他從不故作高深,反對使用生僻晦澀的詞匯和典故,而是大量運用人民群眾的鮮活語言,甚至將口語直接入詩,既詩意盎然、意境高遠,又明白曉暢、雅俗共賞。正因為如此,毛澤東詩詞才能如此普及,超出了“五四”以來任何一部用白話寫的新詩,幾乎達到了老少皆宜、家喻戶曉的程度。

第三、時代性

白居易《與元九書》中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同志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毛澤東詩詞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歷程的縮影,記錄了毛澤東所經歷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特定時期的歷史風雲和時代精神,是詩的歷史,是歷史的詩。魯迅先生稱贊司馬遷的《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毛澤東詩詞則堪稱“詩家之絕唱,有韻之史記”。

毛澤東詩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解讀毛澤東時代的鮮活教材。鑒賞毛澤東詩詞,能夠加深對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以及中國共產黨人奮斗歷程的理解和認識。如果讀懂了毛澤東詩詞,便能讀懂二十世紀中國舞台上上演的悲歡離合與波瀾壯闊,真正讀懂“人間正道是滄桑”和“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內在邏輯和歷史真諦。

第四、實踐性

1918年4月新民學會創辦時,目的是“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1921年1月毛澤東將其變成“改造中國與世界”。這不僅成為新民學會的宗旨,也成為毛澤東畢生的追求。他從“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熱血青年,變成“喚起工農千百萬”“霹靂一聲暴動”“倒海翻江卷巨瀾” 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變成“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透過毛澤東詩詞,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為改造中國與世界而不懈奮斗的宏圖大略和執著精神,領略到他一往無前的探索足跡和心路歷程。在締造新中國和建設新中國的偉大實踐中,毛澤東成就了他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這種實踐特色也成為毛澤東文化自信的生活基礎和現實底蘊。

毛澤東詩詞文採飛揚,但現實主義始終是它的主基調。毛澤東沒有在個人的愛恨情仇中去尋求創作靈感。他以舊世界的改造者和新世界的創造者的姿態,扎根於現實生活,去審視和觀照一切,從社會實踐中搜集素材,提煉主題,充實作品。毛澤東詩詞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不愧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和藝術實踐的結晶。

第五、穩定性

1975年12月31日晚,毛澤東會見了美國前總統尼克鬆的女兒朱莉和女婿戴維。歲月悠悠,曾經叱咤風雲的毛澤東已經風華不再。他有些體力不支,交談時不得不將頭倚靠在沙發上。朱莉決定近距離觀察一下這個偉人,於是她堅持把父親的信親自送到毛澤東跟前。

出人意料的是,毛澤東一開口便語出驚人:“我生著一幅大中華的臉”。此時此刻,在場的人突然感到毛澤東身上的活力又奇跡般出現了,仿佛能看到他穿越時空,從歷史的風風雨雨中迎面走來。離開中南海之后,朱莉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在十裡之外就能呼吸到毛澤東的個性”。

毛澤東的文化自信穩定而持久。少年時代豪氣沖天,“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虫兒敢作聲”﹔青年時期躊躇滿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壯年時期執著豪邁,“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晚年時期壯心不已,“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從“孩兒立志出鄉關”的求學階段,到“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戎馬生涯,再到“六億神州盡舜堯”的建設時期,毛澤東始終積極樂觀、激情澎湃、斗志昂揚、樂觀豁達。

第六、綜合性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一個辯証統一的整體,不可分割,相互依存。詩人毛澤東的文化自信也具有極強的綜合性,與他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渾然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在詩詞創作中所迸發的才情與思想,豐富而深邃,是四個自信的高度融合。

當毛澤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揮毫寫下“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橫掃千軍如卷席”“百萬雄師過大江”這些壯麗詩篇的時候,誰能分得清他究竟是詩人還是軍事家?誰又能說得清這是文韜還是武略?

毛澤東常常把山與紅旗兩個意象聯系在一起,如“山下旌旗在望”“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不周山下紅旗亂”“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山+紅旗”是毛澤東長期革命生涯的真實寫照,浸透著毛澤東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它是井岡山道路的象征,是人民軍隊的形象,是紅色政權的體現。“山+紅旗”彰顯了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同樣也體現了他堅不可摧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七、科學性

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有人問毛澤東:“假如和談失敗,國共再度開戰,毛先生有無信心戰勝蔣先生?”毛澤東笑答:“蔣先生的‘蔣’字,乃是將軍的‘將’字頭上加了一棵草,他不過是一位草頭將軍而已。我這個‘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腳的毛,而是一個反‘手’,反手即反掌。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數中國民眾意願和利益的共產黨,要戰勝代表少數人利益的國民黨,易如反掌。”

這豈止是笑談?機智的幽默中蘊含著科學的判斷和理性的光輝。毛澤東的自信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源於他對歷史潮流的深刻把握與積極響應,源於他對社會矛盾的深入分析和精確判斷,源於他對人民利益的高度認同和堅決維護,源於他對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忠貞不渝。

詩人毛澤東的文化自信,以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石,是博大精深的毛澤東思想的藝術反映和詩意表達,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種科學性使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充滿了智慧的力量和理性的光輝,顯得那麼深沉、那麼穩健。

比如,軍旅詩詞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藝術再現。“黃洋界上炮聲隆”“戰地黃花分外香”“枯木朽株齊努力”“紅軍不怕遠征難” “橫掃千軍如卷席”。這些浪漫的詩句,凝結著毛澤東對中國革命戰爭規律的深刻把握,蘊含著對人民軍隊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使得他能夠在敵強我弱的中國革命戰爭中擁有爐火純青的戰略思維和策略藝術,如魚得水、游刃有余。

各位網友: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博大精深、異彩紛呈。剛才我只是簡要分析了詩人毛澤東文化自信的主要來源和基本特點。希望我的個人觀點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領會文化自信的豐富內涵,更好地理解毛澤東的文化自信,並為不斷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參考和借鑒。

今天就講到這裡。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再次感謝人民網為我提供了這個交流平台。

謝謝大家。再見!

專家簡介

汪建新,教授,1964年9月出生,江西婺源人。1989年6月進入江西省委黨校工作。2001年2月至2003年4月擔任南昌市青山湖區區委副書記。2004年9月調入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先后擔任對外交流與培訓開發部主任和教務部主任,2015年8月擔任學院副院長。著有《破譯廣告》、《問鼎名牌》、《品讀歷史深處的女人》、《毛澤東詩傳》等專著,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譯著有《戰略管理》、《面向未來的管理———組織行為與過程》。

相關報道


汪建新:如何把握詩人毛澤東的文化自信

毛澤東詩詞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

分享到:
(責編:趙晶、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