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一個郊區農民打造的抗戰紀念館

本報記者  楊俊峰

2017年07月06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南口戰役紀念館館長楊國慶。
  本報記者 楊俊峰攝

  圖為楊國慶在北京市郊區的南口山區挖掘抗戰遺物。
  本報記者 楊俊峰攝

  圖為楊國慶花12年時間在自家地下室打造的南口戰役紀念館。
  楊國慶攝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千年前,民族英雄岳飛寫下這首墨意淋漓的《滿江紅》,放眼山河,滿腔熱血。這首詞也道出了古往今來流淌在國人血脈裡的民族精神。林則徐有一句詩說得更貼切“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這就是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任時光飛逝,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有變,唯有愛國之心永恆。就像80年前那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全面戰爭一樣,4萬萬同胞同仇敵愾,上千萬軍隊團結一心。從北京到雲南,中國軍隊在華夏大地上前后與日軍展開了22場參戰人數上百萬人的大型會戰。從敵前到敵后,殺聲震天,血流成河。如今,荒草埋沒了戰場,老兵也所剩無多,歷史似乎已離我們遠去。

  但是時間總會留下蛛絲馬跡,在北京市昌平區一家熟肉鋪的地下室裡,有一個小型的歷史博物館,館裡架子上帶著彈孔的殘破鋼盔、2000多發被打出的鏽蝕子彈以及仍然殘留著斑斑血跡的軍刀還在講述著當年的故事。

  這是一個北京郊區農民用12年時間打造出的歷史相冊。直到現在,這位農民還在路上奔波,努力告訴世人:歷史,依然在我們身邊。

  

  長達12年的戰場尋跡

  昌平農民楊國慶今年54歲了。

  54歲,對於一個人是什麼概念?孔子曾說:“五十而知天命。”對有些人而言,54歲,已到了對自己人生下定義做總結的時候了。可是楊國慶不這麼認為,因為他還有事情沒做完。這件事在他看來非常重要,甚至是“關乎國家民族命運的事情”。

  楊國慶想在家裡開一個抗戰歷史紀念館。

  “為什麼我的博客叫‘南口戰役紀念館楊國慶’,是因為多年來我一直有這麼個心願,在我的家鄉昌平建一個實實在在的南口戰役紀念館,把我多年來在南口戰役戰場上挖掘出來的歷史遺物陳列出來,讓后人不要忘記那一段光榮的歷史。”

  楊國慶並不是歷史學專家,也不是軍事迷。事實上,他只是一個熟肉鋪的小老板。老楊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去山裡徒步,他在青藏高原登過山,也在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穿越過熱帶雨林。改變他人生的是2005年的那個夏天。那年夏天,他在家門口的南口山區野游時,在土裡發現了一枚子彈殼。

  “我家門口還打過仗呢?”老楊狐疑,“我以前怎麼不知道?”

  老楊有一個優點,就是一旦好奇心被激發,就喜歡刨根問底。這次也一樣,他拿著子彈,找到昌平當地的文物專家鑒定,又找山下的村民打聽。終於,他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在自己家門口,還真打過仗。

  這場名叫南口戰役的仗,是“七七事變”之后,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在北京地區正面交鋒的第一戰。戰事異常激烈,但在日軍以飛機、坦克、大炮的配合攻擊下,裝備落后的中國軍隊被迫撤退。日軍最終得以越過長城,進逼山西。

  1937年8月31日,中國共產黨編輯出版的《解放》周刊第1卷第15期,有一則短評對這場戰役做出如下評價:“這一頁光榮的戰史,將永遠與長城各口抗戰、淞滬兩次戰役鼎足而三,長久活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

  “它本該長久地活在咱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可是42歲的我在那之前卻完全不知道自己家門口有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楊國慶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決定要讓當年的戰爭遺跡重現世間,讓更多的人知道南口戰役,去銘記歷史,去緬懷英烈。

  於是,從2005年到2017年,楊國慶走遍了南口山區22個山頭,走到已經被荒草掩埋的老長城腳下,踏進滿是荊棘的荒草叢中,尋找戰場的遺址,挖掘戰爭遺跡。在他家裡的地下室中,有一幅他手繪的南口山區地圖,幾乎每一座山頭上都畫著一個小紅旗——那是楊國慶去過的地方。

  坐在村頭的抗戰老兵

  “格格鳴∼”

  幾聲雞鳴打破了村頭的沉靜。

  這裡是河南省洛陽市遠郊的一處小山村。在村頭一個老舊的竹椅上,坐著一位老人。

  他的衣衫破舊,兩鬢斑白。胸前佩戴著兩個閃閃發光的獎章。

  他就那麼安靜地坐著,一動不動地看著遠處的大山,太陽正在那裡慢慢西斜。

  時間似乎已經把他遺忘在這大山裡。

  老人名叫劉宗玉,今年100歲。作為南口抗戰僅存的幾位老兵之一,劉宗玉的身體還算硬朗。在他97歲生日的時候,還可以吃一大碗白面條,高興時可以喝一整瓶啤酒。

  2008年,楊國慶第一次找到了老兵劉宗玉時,印象非常深刻。“他當時就是穿著個破棉襖坐在村頭,看見我來了跟我打招呼。”楊國慶說,“老人家裡不富裕,我去看他時他棉襖裡的棉花都往外翻,每個月生活費不超過300塊錢吧。”

  “老人跟我說共產黨好,今年過年還給我發了一壺油,黨的關懷我感受得到。”楊國慶說到這裡,眼淚止不住往外流,“然后他說,汶川地震了,我也沒錢,我就捐10塊錢吧!”

  楊國慶的到來讓劉宗玉感到欣慰。在老家的村子裡生活了數十年,歲月久遠,當年抗戰轟轟烈烈的歷史記憶對他而言如天上漸漸消散的白雲。隨著時光的流逝,已模糊在記憶深處了。家人有時候會問起自己的過去,可是劉宗玉已經不願意說了,太久太久了,久到他以為所有人都忘了,他自己好像也忘了。

  來看劉老的楊國慶,給老兵戴上了兩枚紀念抗戰勝利的勛章。劉宗玉如獲至寶,在戴上的瞬間老淚縱橫,“我以為大家都忘了,原來你們還記得……”

  興奮之余,老兵激動地唱起了當年在南口戰場上殺敵時的軍歌:

  “咚咚嘞,戰鼓聲。瀟瀟嘞,戰馬鳴。殺,殺,殺,把敵人殺干淨。殺,殺,殺到日本東京!”

  楊國慶說:“你說歷史是什麼?抗日戰爭的歷史又是什麼?是寫在史書裡的文字?是埋沒在荒草堆裡的戰場?還是這些經歷了戰爭活到現在的人?如今,老兵在一個一個凋零。戰場如果沒人去尋找,就算有人到了打仗的地方,又有誰知道自己腳下就是當年中國士兵搏殺的陣地呢?而歷史的文字,讀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藏在地下室的國家記憶

  在楊國慶的熟肉鋪,有一個不到20平方米的小地下室。

  打開燈看,裡面的陳列讓人震撼。

  2000多枚生鏽的子彈整齊地排放在展板上,帶著彈孔的鋼盔靜靜地躺在旁邊。日軍制式的防毒面具和軍用水壺擺在架子的下手,旁邊挂著1把已經鏽蝕的日本軍刀。

  野戰山炮的炮彈冷冷地矗立在門邊,順著它看去,在房屋的正中間,是一個簡陋的作戰台,楊國慶那幅繪著小紅旗的南口山區地圖就躺在上面。昏黃的燈光洒在台上,似乎在訴說著過往的崢嶸歲月。開燈的一瞬間,安靜的地下室裡仿佛有了千軍萬馬,軍號聲、槍炮聲、硝煙彌漫的戰場如幽靈般在腦中浮現並回蕩,揮之不去。

  在展廳的正前方,有一個用廢舊子彈殼擺出的大大的“魂”字。

  “現在昌平的軍隊和學校也邀請我去講課,我主要給他們講中國人的魂。”楊國慶說,“所謂‘魂’,我的理解是對民族魂、軍魂和靈魂的追思。12年的挖掘工作讓我認識到,我們的軍人在任何時期,都勇往直前,死國無憾。無論是在戰爭時期還是和平時期,死亡是我們無法回避的。重要的不是要哀悼死亡,而是要紀念、要銘記,要表達我們對烈士的敬重和追思。”

  12年來,楊國慶走遍了南口山區幾乎所有的山頭,幾乎尋訪了山裡每一個村落,不惜大量消耗家裡微薄的財產以支撐自己的尋訪和挖掘之路。最終從山裡挖出3000多件遺跡,把歷史本真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眼前。

  2016年5月,楊國慶在上山尋找遺跡的途中腿部受傷,手術之后,腿腳已經不再靈便了。12年的時間,把他從一個激情洋溢的壯漢變成兩鬢發白的老者,他把自己人生最精華的時光獻給了再現抗戰歷史的事業。

  2015年9月3日,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就是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在觀看習主席講話直播時,楊國慶哭了,哭得很開心。

  “折戟沉沙鐵未銷”,長城磚下,山河依舊,而中國人民對於抗戰英雄的追憶,也如那黛色青山,與天地相連,綿綿無盡。

(責編:姜萍萍、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