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系列訪談

朱德之孫朱和平談“人民軍隊的創建”

2017年07月26日08: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人民網視頻訪談!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從此,人民軍隊走上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征程。朱德同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今天,我們榮幸地邀請到朱德之孫,空軍指揮學院原副院長、朱和平少將作客“將帥后人”訪談,與網友共同回憶人民軍隊創建的歷史。朱將軍您好,歡迎您!

朱和平:你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我們知道,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首次獨立地領導戰爭和創立軍隊。朱將軍能給我們網友講一講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這段人民軍隊創建初期的歷史嗎?

朱和平:從南昌起義到朱毛井岡山會師,這段歷史發生在1927年8月1日到1928年4月28日,雖然隻有短短8個月的時間,但是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是非常關鍵的。因為我們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任務、戰略戰術、編制體制,包括我們軍隊的紀律,基本上是在這八個月過程中形成的。到朱毛井岡山會師以后,成立紅四軍開始,我軍的這些一直傳承到今天。

我們都知道,八一南昌起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的開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八一南昌起義是在中國共產黨人自己獨立自主地決定中國革命道路和命運。當時是在共產國際明確反對或者說是不支持的情況下,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是以表決的形式決定南昌起義。南昌起義雖然是中國共產黨人打響了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但是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南昌起義確實有很多不足。一個是在南昌起義的時候,並沒有確定要建設一支什麼樣的軍隊,也就是說,沒有給這支起義軍定性,當時起義軍是打著國民革命軍的旗號,並且擁戴宋慶齡同志為主席,也就是當時武裝起義主要是反蔣,而且是聯合國民黨左派反蔣,並沒有明確提出要建設一支什麼樣的軍隊。南昌起義以后,也沒有選擇好正確的方向和目標。當時受共產國際的影響,基本上是這個思路:從城市到城市,從南昌到廣州、到汕頭,在汕頭積蓄力量以后准備接著進行第二次北伐。

起義軍南昌起義以后,接著就南下了,進行了一次比較有名的“三河壩分兵”,就是有一部分人殿后、留守三河壩,主力南下廣東。當時我的爺爺朱德就被留下來殿后,打“三河壩阻擊戰”。這一仗打完以后,在爺爺率領三河壩部隊南下廣東過程中,在1927年10月初碰到了南下主力,那時候南下主力已經失敗了,還剩下200多人,在周邦採、粟裕、楊至成這些同志的帶領下,北上尋找部隊,與爺爺率領的三河壩的守軍會合了。1927年10月4日,爺爺和三河壩的守軍才得知八一南昌起義已經失敗了。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有的出國了,有的去上海了,當時的黨中央對這些起義的領導同志重新分配了工作。

當時爺爺帶領剩下的大概兩千多人,面臨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辦?起義已經失敗了,領導們都走光了,就剩這點人了,怎麼辦?是堅持斗爭還是解散?這是當時擺在爺爺面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駐守三河壩期間,廣東饒平縣有一部分農民運動的赤衛隊員,當時曾經以支援前線的名義支援過三河壩阻擊戰,當時他們來了幾十個人,爺爺給了他們40支槍,讓他們回去繼續搞武裝斗爭。起義失敗了,南下的路沒有了,這時爺爺想起來,當時饒平還有著一些赤衛隊,所以,他們就往饒平縣進軍。饒平是在廣東省的最東邊的一個縣,也是廣東省最貧困的一個縣,最邊遠的一個縣。爺爺到了饒平,走到一個鎮叫茂芝鎮,在茂芝鎮召開了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我們黨史軍史上稱茂芝會議。茂芝會議雖然不是黨的最高領導人主持召開的,但是,它是一次決定黨和軍隊命運的非常重要的會議。爺爺在茂芝會議上首先說,我是共產黨員,我有責任把南昌起義最后的這支部隊,革命種子,保留下來。我也有義務帶領大家沖出包圍圈,堅持斗爭,直到勝利。所以,爺爺當時的講話,極大地感染了住會的同志。參加茂芝會議的這些人,主要是起義軍團以上的領導干部,就包括當時的25師師長周士第、黨代表李碩勛,還有王爾琢、陳毅、周邦採等等,一共隻有20多個人,都是起義軍的團以上領導干部。會議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就圍繞起義軍的前程命運問題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爺爺跟大家說,雖然起義失敗了,但是,我們還要想盡一切辦法保留下這支革命火種。現在看來,到大城市是不行的,要到農村去建立農村根據地,這個才比較符合我們中國的實際情況。同時,他又跟大家說,我們起義軍目前關鍵是要找一個地方能夠生存、能夠發展。爺爺當時就提出了贛南,贛南實際上是在湘粵贛三省交界處,這個地方是國民黨統治比較薄弱的地方,同時當時北伐革命的時候,也是一個群眾運動基礎比較好的,支持北伐運動比較好的,共產黨也有一定的數量。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地方。爺爺就提出,要保留這個革命火種,要去湘南。爺爺的這個提議得到了陳毅同志和王爾琢同志的堅決支持,最后會議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議,就是十二字方針,這十二個字就是“隱蔽北上、穿山西進、直奔湘南。這12個字意義非常重大。“隱蔽北上,就是我們要保留革命火種,不能解散,要隱蔽下來。“穿山西進就是要從廣東的西部走到湖南的南部,就是要變打大仗為打小仗,通過大范圍機動轉移,來擺脫敵人,跳出包圍圈。因為當時這2000多人周邊有四五萬的國民黨軍隊,已經被圍得死死的了,所以要跳出包圍圈。最后一點就是“直奔湘南。這個會議就確定了中國革命下一步的前進方向和目標。當時南昌起義剛剛進行兩個多月的時候,就能做出這麼重大的調整,指出這麼明確的方向是相當不容易的,非常高瞻遠矚。同時,會議還決定起義軍剩下的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也就是說,在這次會議上,確定了我們人民軍隊的稱號,工農革命軍。后來就改成工農紅軍。是在這次會議上,10月7日,在南昌起義兩個多月以后,我們正式由國民革命軍改成工農革命武裝,這就確定了我們軍隊的性質,確定了我們前進的方向,確定了我們的前進目標。所以,這次會議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它直接決定了起義部隊的命運。

決定了目標,決定了方向,剩下的問題就是要解決前進道路的路徑和方法問題。雖然我們確定了人民軍隊的性質,確定了前進的方向,但是,當時黨對軍隊的領導是很薄弱的,因此,離開茂芝以后,在往湘南的路上,一路行軍的路上,部隊還是一再地出現逃兵,團以上領導干部基本上都跑光了,軍事干部就剩下王爾琢一個人了,政治干部就剩下陳毅一個人了,就是從茂芝出來以后,這個部隊很快就散掉了。爺爺一看,這樣一個局面不行,我們必須要進行整頓,因此,就在10月底到11月初,爺爺就發動了著名的“贛南三整”,“贛南三整”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解決這支軍隊的建設的一系列的重大問題,也就是解決在探索中國道路過程中的方法和路徑問題。“贛南三整”首先是“天心圩思想整頓”,首先是整頓思想。爺爺在天心圩,就是已經到了江西南部了,是一個小村子。爺爺在這裡發表了一個著名的演講,他就把中國的革命比作俄國的革命,俄國革命1905年失敗了,但是,1917年就成功了,我們現在中國革命也有一個1905年,也有一個1917年,隻要我們堅定理想信念,堅信共產主義,我們就一定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同時爺爺還說,願意革命的跟我走,不願意革命的可以回家。很多老同志,都對爺爺當時的演講記憶猶新,陳毅同志把爺爺的這個演講稱為是宣布了我們軍隊建設的兩個政治綱領。第一,就是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第二,革命要靠自覺。這在當時是我們重要的兩條政治綱領。堅信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這就是我們這個軍隊是有信仰的一支軍隊,不願意革命的可以回家,革命靠自覺,這就說明這個信仰是要建立在自覺的基礎上,這兩條政治綱領,對我們人民軍隊建設,特別是初期的時候,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是我們人民軍隊和國民黨軍隊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的軍隊是一支有信仰的軍隊,國民黨的軍隊是沒有信仰的軍隊。我們有信仰的軍隊,就從根子上解決了為誰扛槍、為誰打仗的問題。而且,這個信仰一定是要堅持在自覺自願的基礎上。南昌起義剛開始的時候,雖然是由共產黨領導的、共產黨發動的,但是我們主要是通過策反、策動國民黨軍隊中的中高級軍官,來帶動部隊起義。也就是說,南昌起義是自上而下的。經過“天心圩思想整頓”以后,我們這支軍隊就變成了自下而上的了,就是我要革命、我要跟黨走,而不是你們讓我革命、讓我跟黨走。這個決策的轉變,就使部隊剩下的幾百人,個個都變成了主動地革命分子,這個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這就是“天心圩思想整頓”。

第二個整頓就是“大余組織整編”。大余也是在江西省南部。“大余組織整編”主要是做了兩件事,第一是建立黨的組織,對黨員進行登記,同時發展新黨員。這樣就使我們黨對軍隊的領導深入到了基層,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大余的組織整編第二點就是對部隊進行重新的改組,因為從茂芝出來的時候,起義軍大概有2000多人,這一路走一路散,到了“贛南三整”的時候就剩下七八百人了。爺爺就把這個部隊重新進行了編制調整,就是由一個師的編制改成一個縱隊的編制,這裡面具體的就是編了七個步兵連、一個炮兵連,為什麼這麼編呢?爺爺已經意識到,要由打大仗變成打小仗,要對這支部隊開展游擊戰爭的訓練。這個編制,七個步兵連以輕武器為主,便於機動、便於游擊,把所有的重武器編成一個連隊,機槍連,它的行動稍微慢一點,可以作為一個支援,所以,他就進行了編制體制調整,編了七個步兵連、一個炮兵連。

第三個整頓就是“上堡軍事整訓”。“上堡軍事整訓”也是做了兩件事,第一是宣布了軍隊的紀律,一切繳獲要歸公,不許侵佔群眾的利益。這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兩項紀律。因為我們工農革命軍,是一支人民軍隊,除了打仗以外,還要打土豪、分田地,做群眾工作,建立農村根據地。所以,紀律對這支新型的軍隊是非常重要的。在上堡整頓的時候首先是整頓了紀律。然后是進行了游擊戰的理論、戰術的培訓,據當時的老同志回憶,在“上堡軍事整訓”以后,每天一小課、兩天一大課,就是爺爺親自給剩下的這些人講述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以后的仗怎麼打,小仗怎麼打,怎麼進行游擊戰、運動戰,同時對過去黃埔軍校也好,雲南講武堂也好,他們講的戰術原則,一字形隊形,改成人字形隊形,更便於進行游擊戰。

經過“贛南三整”以后,雖然2000多人變成了800多人,人員隻剩下三分之一,但是,這800多人全都是自覺自願的,是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的、願意跟黨走的、堅定的革命同志。同時,由於進行了這一系列整頓,人民軍隊的雛形已經出來了,它的性質、宗旨、任務、戰略戰術,包括它的紀律,都已經出現雛形了。經過“贛南三整”以后,粟裕同志后來寫了一篇文章回憶這段歷史,他說,雖然我們經過“贛南三整”以后,雖然我們的人數少了,隻剩下三分之一,但是我們的力量大大加強了,部隊的戰斗力大大提高了。爺爺當年在雲南講武堂有個同學叫范石生,當時是國民黨16軍的軍長,爺爺利用范石生做掩護,這支部隊又悄悄藏在范石生的部隊裡,然后於年底順利地發動了湘南起義。湘南起義是我們中國共產黨早期土地革命戰爭中一次相當成功的起義,湘南起義一共涉及了20多個縣,有100多萬人參加,其中有6個縣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起義軍也由原來的一個團發展到3個師、2個獨立團,1萬多人。湘南起義對我們軍隊更大的貢獻就是,爺爺確定了我們人民軍隊的武裝力量結構問題,就是由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赤衛隊組成,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主力部隊,就是野戰軍、軍區地方部隊和民兵預備役,這個武裝力量結構,是我們人民軍隊打贏人民戰爭的一個物質基礎。隻有這種武裝力量結構才能得贏人民戰爭。

以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湘南起義以后,爺爺就帶著這1萬多人浩浩蕩蕩上了井岡山,和毛主席著名的井岡山會師,紅四軍成立。從此,人民軍隊基本的性質、宗旨、任務、戰略戰術、編制體制就固定下來了。

主持人:剛才您也給我們梳理了一下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人民軍隊創建初期的歷史,同時您也提到了三河壩分兵,有關這段歷史,您能跟我們網友詳細說一下嗎?

朱和平:三河壩分兵發生在1927年9月初,會昌戰斗結束以后。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是不分兵,一種是分兵。分兵是當時請示了共產國際的軍事顧問,也就是共產國際認可的。所以,當時就採用了分兵這樣一個策略。實際上分兵當時很明顯是不對的,因為當時南昌起義以后,打完會昌戰斗以后,起義軍又跑了一部分,南下部隊起義當時有2萬2千多人,到那時候人數已經不多了。這個時候分兵,力量一分散,就很容易被敵人消滅,按理說不分兵是合適的。但是,當時分兵,一個是有共產國際的意見,再一個就是當時起義軍的部隊也急於到廣東去。廣東一個是有出海口,再一個,廣東有廣東起義的基礎。當時起義軍的主要領導都特別著急去廣東,所以,分兵就很容易通過了。分兵雖然是個錯誤的決定,但是正是這個錯誤的決定,挽救了南昌起義。因為分兵就把爺爺留下來了,同時,葉挺把他的25師交給了爺爺朱德,這樣這支部隊就成了最后的火種。

三河壩分兵以后,爺爺實際上帶著他原來的軍官教導團和葉挺的部隊25師來駐守三河壩,當時的任務就是堅守三天三夜,掩護主力部隊南下。三河壩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難守的地方,三河壩是三江交匯處,梅江、汀江、韓江,是一個大鎮子。這個鎮子由於有三條江交匯,又是個平地,沒辦法守。爺爺手上的部隊隻有25師和軍官教導團,不到4000人,但是面對的敵人是錢大鈞2個軍、10個團,將近2萬多人的部隊,又是在三河壩這樣一個地方,實際上是很難守得住的。所以,爺爺憑借豐富的作戰實踐經驗,很快就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果斷地放棄了三河壩,是因為我們在三河壩鎮的人太少,守不住,不如就撤退,就撤出三河壩,實際上撤出三河壩,到了韓江對岸有個小山頭,是一個80多米高的小山頭,叫筆枝尾山,它是在出了三河壩,過了韓江對面的一個小山包,這是當時唯一的一個制高點。爺爺就把起義軍陣地安排在筆枝尾山上,等於我們主動放棄了三河壩。錢大鈞佔領三河壩以后,要渡江,我們這個起義軍實際上就乘機阻擊敵人渡江。你要渡江,你的優勢兵力、你的重武器,都施展不開,你得坐船過江。我們雖然人少,但是我就守江面,守灘涂,這我就可以發揮優勢了。所以,三河壩這仗,雖然是以少勝多,敵強我弱,但是我們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巧妙地構筑防線,出色完成了任務。而且,三天三夜以后,在敵人重兵的包圍下又跳出了包圍圈。三河壩保衛戰我們大概犧牲了一千多人,但是給敵人造成的損失得有兩三千,而且是在這樣一個敵強我弱特殊的情況下打的一場阻擊戰,應該說,這是爺爺軍事生涯中很輝煌的一筆,在強敵面前,在重兵包圍情況下,堅守了三天三夜,出色完成了任務,輕鬆地跳出了包圍圈,把部隊完整地帶走,這在軍事史上是非常成功的戰斗。

主持人:剛才您跟我們介紹了三壩河分兵和三壩河阻擊戰。我們知道毛澤東和朱德是我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成員,曾經以朱毛之稱傳遍中國大地。您給我們介紹一下您所理解的朱毛。

朱和平:爺爺和毛主席是在1928年4月28日井岡山會師的時候第一次見面,從此認識,開始了他們倆長達半個世紀的合作和友誼。爺爺和毛主席當年在我們建黨初期,都不是黨的主要領導同志,毛主席雖然參加了黨的一大,但是毛主席並不是黨的主要領導,爺爺雖然是1922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們中國共產黨發展的第一個高級將領。但是爺爺在黨內的職務一直比較低。朱毛兩個人,當時在我們建黨初期,都不是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他們倆之所以走到一起,最后成為中共革命的一面旗幟,他們倆完全是從實踐中走出來的人民領袖。毛主席是1927年9月9日組織領導了著名的秋收起義,秋收起義當時中央命令他打長沙,但是毛主席沒有打長沙,一打打不過,就南下去了井岡山,這個明顯的違反了中央的規定,但是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爺爺在南昌起義的時候也不是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同志,南昌起義剛開始擔任先鋒,后來殿后。正是由於他殿后,最后才保留了革命火種。當時南昌起義,中央已經決定,已經宣布南昌起義失敗了,已經決定起義的主要領導疏散,在這種情況下,他堅持斗爭,保留革命火種。也就是說他和毛主席都是在我們黨最困難的時候,革命處於最艱難的時候,自己選擇去探索一條新的道路。他們倆所探索的這條革命道路,又高度地融合,都是到農村去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這樣一條道路。雖然他們倆沒有見過面,但是他們倆對中國革命的認識是一樣的,他們倆選擇的道路、方法、路徑也是一樣的,隻不過是一個人選擇了井岡山,一個人選擇了湘南,他們都是在起義失敗的情況下選擇了這條道路。所以,他們倆對中國革命的理解,對中國革命的認識是高度一致的。這是他們倆最終成為朋友、最終成為戰友、最終成為合作伙伴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基礎。

另外,兩個人從脾氣性格上來講也非常對路子,一文一武。毛主席性格開朗、豪放,爺爺就是大氣、深沉。他們倆是天生的一對,正像外國記者斯諾的評價:朱毛兩個人是中國革命天生的一對孿生兄弟。毛主席是一顆清醒的頭腦,朱德就是那個火熱的心。他們倆是天生的絕配。當然了,在長期的革命當中,朱毛兩個人也曾經出現過不少意見分歧,就是對道路的理解、認識、工作也有不少分歧,但是這個分歧並沒有影響他們倆的友誼。這些分歧並不是原則上的分歧,而是對道路探索中的一些方法上的爭論,比如說古田會議之前發生了朱毛之爭,他們倆爭論的問題不是要不要黨的領導,而是黨怎麼領導的問題。毛主席提出來集權,爺爺提出來分權,都是出於更好地實現黨的領導。還有關於設不設四軍,設不設軍委的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也是爺爺站在四軍的建設的角度,應該加強四軍黨的工作,毛主席站在加強黨的統一領導的情況下,可以不要軍委。這個問題實際上不是原則問題。爺爺一生在關鍵時刻都是力挺毛主席,比如說寧都會議,毛主席被撤職,爺爺是極力挽救。在遵義會議,爺爺是力主支持毛主席出任黨的領導。在一四方面軍會合以后,在同張國燾的斗爭中,張國燾要求爺爺跟毛主席劃清界限,爺爺說,朱毛朱毛,全世界都知道朱毛,讓我這個朱去反對那個毛是不可能的,就是把我朱德劈成兩半也割不斷我和毛主席的聯系。經過了長征,毛主席的一篇高度評價,肚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爺爺對毛主席也是高度評價,爺爺說,我一生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兩個人,第一個是蔡鍔將軍,當時在滇軍的時候,跟著蔡鍔參加了重九起義、辛亥革命、護國戰爭,雖然蔡鍔將軍跟爺爺歲數差不多,但是爺爺很尊重他,把他敬為師長。爺爺第二個最尊重的人,就是毛主席。雖然毛主席比爺爺小7歲,但是爺爺始終把毛主席敬為師長,對毛主席是非常尊重的。他們兩個人都是相互非常尊重的。

最讓人感動的是他們都到了晚年,特別是1959年以后擔任委員長以后,爺爺基本上不再負責軍隊的工作了。1973年12月的軍委擴大會議,毛主席專門把爺爺請來,請到軍委會議上來,跟他一起接見參加中央軍委會議的這些領導。爺爺一進來,毛主席就說,紅司令、紅司令,你可好嗎?爺爺笑著說,我很好。毛主席就風趣地說,有人說你是黑司令,我不高興,我說你是紅司令,你不就是紅司令了嘛。同時,毛主席還深情地說,朱毛朱毛,沒有朱哪有毛啊。朱之不存,毛之焉復,朱毛朱毛,朱在先。這是他們倆最后一次正式的會面,參加黨的高級會議。我個人認為,這是毛主席對朱毛兩個人合作幾十年,一生,他們倆已經晚年了,三年以后他們就去世了。實際上對朱毛兩個人合作一生的總結。

主持人:從您剛才的講述我們也能夠聽出來,朱老總功勛卓越,您能給我們網友簡單說一下朱德在作戰中的一些小故事嗎?

朱和平:說到爺爺作戰的故事,就很多了。因為爺爺年輕時候追求的是教育救國、體育救國,抱著這樣一個理想。后來理想破滅以后,他開始從軍,報考雲南講武堂。他在滇軍一共工作了13年,這13年,他從一名普通的熱血青年,成長為一代軍事名將。其中,一個是他在1913年至1915年在雲南蒙自地區剿匪,他在剿匪過程中,發明了一套流動的游擊戰術,也就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游擊戰爭理論的起源之一。爺爺上的是雲南講武堂,雲南講武堂都是日本教官,講的都是日本的正規的戰術。爺爺從雲南講武堂畢業以后,就擔任營長,駐守在蒙自、個舊一帶,那一帶是土匪出沒的地方,多少任駐軍都打不過土匪。所以,爺爺當時去了以后,就很奇怪,他說我們的正規軍武器這麼好,怎麼打不過土匪呢?他去了以后,就熱血沸騰,開始剿匪。結果發現還真是打不過土匪。土匪是在暗處,他們是在明處。土匪白天不出來,晚上他們一睡覺,土匪就出來了。打幾槍以后,他們醒了,土匪就跑了,抓不著。爺爺反復剿匪,怎麼也打不過土匪,逼著他認真地思考,我們正規軍為什麼打不過土匪。因為我們在明處,我們所有行動暴露在敵人眼皮底下。敵人是暗處,什麼時候打,我不知道。平時他們穿著老百姓的衣服,我們也認不出來。這實際上是一場非對稱的戰斗。爺爺通過剿匪過程中,他就發明了一套戰術,就是流動的游擊戰術。具體講就是我正規軍要讓你看不見,我要由明處變為暗處,讓土匪從暗處變為明處。怎麼辦呢?我們正規軍脫下軍裝,化裝成老百姓,化整為零,潛伏下去,讓土匪浮出水面,個個擊破。通過這個戰術,逐漸形成了他的軍事思想的游擊戰思想的起源。就從這兒形成了。

主持人:朱將軍,今年是中國解放軍建軍90周年,您有什麼感想呢?

朱和平:我們這支人民軍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艱苦奮斗,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犧牲、奉獻,到了今天,我覺得,我們人民軍隊建設經過90年努力,現在已經到了一個最好的時期,我們的軍隊從來沒有這麼強大過,我們的武器裝備從來沒有這麼先進過,我們的經費和后勤保障從來沒有這樣充足過。所以,我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砥礪前行,一定能夠把我們人民軍隊建設得更強大。

推薦閱讀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個黨史國史紀念日

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源自哪

紅軍裡為何流傳“毛委員有主意”

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

毛澤東的批評藝術:有如良醫看病

周恩來與共產黨人老戰友何香凝的深情厚誼

1955年許世友特批哪位小學校長保留軍籍

哪對姐妹被周恩來譽為“長征姊妹花”

賀炳炎甘當“補缺官”一生“五下五上”

黎東漢:與紅色電波同行的開國將軍

分享到:
(責編:趙晶、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