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以身殉志,不亦偉乎——方志敏身后紀念評價知多少

孟紅

2017年07月21日07:5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方志敏(1899—1935),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杰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出生在江西弋陽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聰慧而好學,曾在南昌求學,上海謀職,經歷過現代文明的陶冶、血與火斗爭的洗禮。1922年8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3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2月,與邵式平、黃道等領導了弋陽、橫峰一帶農民的武裝暴動,創建贛東北蘇區,領導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先后任贛東北省、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十軍、紅十一軍政治委員,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

1934年11月初,以紅七軍團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隊到達閩浙皖贛邊區,與紅十軍組成紅十軍團,方志敏任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他奉命率紅十軍團北上抗日,向皖南進發,在皖南遭國民黨軍重兵圍追堵截,艱苦轉戰兩月余,折回贛北,被七倍於己的敵軍重重圍困在懷玉山區。方志敏帶領先頭部隊奮戰脫險,但為了接應后續部隊,他冒著雨雪和危險,復入重圍,尋找部隊,終因寡不敵眾,彈盡援絕,被叛徒出賣,於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玉山縣被俘而身陷囹圄。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和種種酷刑,他始終堅守黨的秘密,堅貞不屈。8月6日黎明前夕,方志敏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槍殺於南昌市郊外下沙窩,英勇就義,時年36歲。

在獄中,他忍著病痛和敵人酷刑在短短的半年中先后撰寫出《可愛的中國》《死——共產主義的殉道者的記述》《清貧》《獄中紀實》《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等12篇文稿和信件,計約13萬余字的珍貴手跡留傳於世。他的遺作堪稱愛國主義的千古絕唱,成為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財富。

方志敏在短暫而光輝的一生中,面對苦難多舛的祖國,無論艱難困苦、艱途險阻,都義無反顧、秉志直行,積極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欽佩和敬仰的相當有知識、有策略、有理想的農民運動領袖。他創造了一整套建黨、建軍和建立紅色政權的經驗:創造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聲東擊西、避實就虛”的16字戰略要訣。在蘇區創造了股份制,發行了股票﹔創造了地雷戰,把人民戰爭提高到新水平﹔創造了對外開放的邊貿政策,形成了數條開放型貿易路線﹔創造了列寧公園,創辦了一批學校和文教衛生單位……他對中國革命所作出的重要貢獻,曾得到毛澤東的高度評價,他創建的蘇區被譽為“方志敏式根據地”和“蘇維埃模范省”。

英烈雖逝,精神永存。一直以來,黨中央對方志敏同志都給予了高度評價,黨的多位著名領導人時有詩作、題詞來深情詠贊他紀念他,人民永遠銘記和懷念他!

(一)

方志敏英勇犧牲后,他的英雄事跡很快在國內外得到傳播。中共中央和蘇維埃中央政府公開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首次把為救國而捐軀的方志敏列為民族英雄。

據邵式平的紀念文章記載:1935年8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當方志敏犧牲的消息傳到大會時,“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代表,為之起立(默哀)致敬,風暴一般長期的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共中央代表在大會報告中說:“中國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總司令……方志敏同志的肉體雖被摧殘了,但方志敏同志抗日救國的精神,將如日月經天,江河亙地而永垂不朽。”

方志敏就義三個月后,中國共產黨在法國巴黎創辦的《救國時報》(中文版)全文發表了方志敏寫的《在獄中致全體同志書》和《我們臨死前的話》。1936年1月29日,《救國時報》以整版篇幅紀念方志敏被捕一周年,發表了《民族英雄方志敏傳》。

1937年1月24日,在延安出版的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斗爭》第122期,整期辟為“紀念民族英雄方志敏專號”,收錄了方志敏兩篇獄中遺著和三篇紀念文章,其中一篇是他的親密戰友邵式平撰寫的《紀念我們的領袖民族英雄方志敏同志》,生動充分地描述了方志敏的英雄業績。

在此后的一段時間內,方志敏的獄中文稿不斷被國內報刊登載,他留下的那段氣貫長虹的臨終格言傳遍大江南北,響徹長城內外,曾無數次感動中國人:“敵人隻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的信仰,那是宇宙的真理!為著共產主義犧牲,為著蘇維埃流血,那是我們十分情願的啊!”這些文稿的發表,比方志敏被俘或被殺更具有爆炸性,不僅是蘇區的人民,而且包括白區的人民甚至是外國人,都從文稿中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相反地,國民黨反動派卻不得不四處手忙腳亂、誠惶誠恐地嚴厲查禁這些報刊。

(二)

方志敏犧牲后,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得知社會上流傳一份方志敏在監獄中寫的遺稿,於是不惜花重金將它買下。這篇遺作是1935年3月方志敏在獄中寫的《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

1939年6月,葉劍英來到中國西南山城重慶。這時的重慶,是中國抗戰的陪都,國民黨政府所在地,也是中國共產黨中央派出的代表機關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所在地。葉劍英到來后,擔任南方局常委兼軍事部長、統一戰線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在南方局書記周恩來直接領導下立即投入緊張的工作。這時,全國抗日戰爭的局勢正朝著日益惡化的方向發展。日本侵略者佔領武漢、廣州以后,開始對南京國民黨政府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策略,在繼續對華南、華中地區進行軍事進攻的同時,加緊進行政治誘降活動,積極籌劃“蔣汪合流”,企圖誘使蔣介石集團就范。早已淪為漢奸的汪精衛正在與日寇進行賣國談判。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和反共的傾向日益增大,連續制造了一系列反共摩擦事件,准備掀起反共高潮。面對這種困難復雜的局勢,周恩來、葉劍英等遵照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投降危險的指示》,決定集中全力鞏固國共合作,繼續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與大大小小的投降分子、反共分子制造的一切投降陰謀和反共行為進行堅持不懈的斗爭。

1940年,葉劍英看到並認真閱讀了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花重金買下的方志敏遺作《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聯想到當前的革命形勢,心情非常沉重,感慨萬千之余,帶著十分悲痛、惋惜的心情為方志敏烈士遺照題詩,寫下了一首氣勢恢宏、蕩氣回腸的七言絕句:

讀方志敏同志獄中手書有感

血戰(染)東南半壁紅,

忍將奇跡作奇功。

文山去后南朝月,

又照秦淮一葉楓。

這是一首立意深刻、耐人咀嚼的詩,不僅意蘊幽遠、極富感染力,而且還有點朦朧意境、寫意之美。因而《有感》一詩因其獨特的教育意義和美學價值,后來入選多種大中專教材,廣為傳誦,深入人心。葉劍英曾經三次親筆書寫該詩。第一次即是本文重點敘述的1940年在重慶看到方志敏的遺稿在其被俘后的照片上所題寫﹔第二次是1952年夏在廣州題詩,並將“血戰”改為“血染”,還具體說明了該詩寫作的時間和背景:“一九四○冬讀方志敏同志遺著,時日寇繼續深入。”第三次是1979年8月,他將此詩題贈與方志敏並肩戰斗過的粟裕,並加上了題目《讀方志敏同志獄中手書有感》,還注明:“一九四○年重慶作”。當時粟裕在煙台向葉劍英匯報工作時,談及人民出版社將出版《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事,葉劍英說他曾為方志敏的這篇《略述》寫過一首《有感》。於是在粟裕的請求下,葉劍英重書《有感》贈給了粟裕。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出版《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時,將葉劍英的這幅墨跡作為代序放在卷首。

首句“血染東南半壁紅”,原為“血戰東南半壁紅”。這一改,改得更加形象更有意境。意指方志敏艱難的革命歷史:他不畏艱難險阻率領革命的勞苦大眾進行艱苦卓越的英勇斗爭,創建了位於中國東南大地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和人民武裝紅十軍,烈士的鮮血染紅了大地、澆灌了革命的火種,熊熊的革命烈焰燃燒起來,終於映紅了祖國東南大地大半個河山。

第二句“忍將奇跡作奇功”,意指方志敏這樣的英雄人物,卻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殺害,他們還用這一血腥罪行炫耀自己的“功勞”。對一個句子中使用兩個“奇”字,曾任珠海中華教育社主任的彭家柱說:“方志敏短暫的一生為中國革命創下奇跡。反動派抓到他后興高採烈,召開‘慶功會’,夸耀‘勝利’,最終卻密令將他處死。葉劍英用了‘忍將奇跡作奇功’的詩句指出反動派的‘功勞’是一種‘奇功’,這種‘奇功’,實際上就是殘酷殺害革命英雄的滔天罪行。用‘奇跡’和‘奇功’這兩個對襯的反語激發感情:一方面怒向敵人,對敵人進行有力的嘲諷和無情的鞭撻﹔另一方面則表示對烈士的沉痛悼念和深切的懷念。”

接下來,葉劍英由方志敏的道德文章和革命業績想到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葉楓”,“文山”是文天祥的號。文天祥《酹江月·驛中言別友人》詞末句為“秦淮應是孤月”。本句“南朝月”及后文“秦淮”由此化出。葉劍英的手跡中“時在抗日第三年”、“時日寇繼續深入”等語,說明他是從抗日民族戰爭最艱苦的歲月中想到南宋末年的歷史背景的。三四句意在歌頌民族英雄的英靈永生。方志敏的愛國正氣和不屈精神有如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兩人雖所處時代不同,但歷史的重現卻驚人相似。兩人同為抗擊外敵入侵而創造了東南半壁紅的業績,兩人同樣被俘后在獄中正義凜然、英勇不屈直至犧牲,兩人在獄中都留有不朽的文稿。文天祥的《正氣歌》百世流芳,方志敏遺著《可愛的中國》成為革命者的必讀教材。

(三)

葉劍英贊頌方志敏的詩在重慶傳開后,周恩來對身邊的工作人員進行氣節教育時曾隨口吟誦葉帥的詩作,而大家為方志敏事跡和精神所鼓舞,又爭相傳抄傳誦葉劍英的詩作。

1940年9月,時在重慶的郭沫若讀了方志敏的遺作和葉劍英的詩之后,深受感動,心潮難平,隨即和詩七絕一首,來稱贊方志敏的業績和精神:

讀方志敏自傳(次葉劍英韻)

千秋青史永留紅,

百代難忘正學功。

縱使血痕終化碧,

弋陽依舊萬株楓。

中華民族英雄豪杰輩出,郭沫若常常引為民族的驕傲和自豪。他在詩歌、戲劇、散文創作中,歌頌他們的崇高精神,宣揚他們的豐功偉業,用以激勵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讀方志敏自傳》一詩,正是頌揚方志敏烈士將名垂青史、百代流芳的佳作。

該詩起句不凡,“千秋青史永留紅,百代難忘正學功”,氣勢磅礡,令人心靈震撼,有力地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方志敏烈士無比崇敬的感情。意思是說,方志敏的英名早已銘刻在中國人民心中,他的功業是“千秋留紅”、“百代難忘”的。正學,指明人方孝孺,因取讀書室為“正學”,故人稱正學先生。浙江寧海人,明朝初年著名學者、文學家、思想家。他是魯迅筆下台州式硬氣的代表,寧海精神的靈魂。方孝孺一生志存教化,是行為世表的教育家。此以方孝孺借指方志敏的革命事跡為正學的功業。

三四句是對方志敏革命精神更進一步贊譽,說方志敏的血痕即使化成了碧玉,仍然如同他家鄉弋陽千萬株楓樹葉一樣,世世代代依舊如血一般殷紅。同時,也表明方志敏的革命事業將會是后繼有人的。烈士的鮮血化成碧玉,既指思想、精神的崇高、偉大,如碧玉般透明,同時又說明歷史的久遠。楓葉殷紅,這是自然的屬性,不會改變,千秋萬代永世如一。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和大自然一樣永生,絕不因為歷史的更迭、風雨的剝蝕而有所改變。

(四)

方志敏的遺稿送到黨中央后,毛澤東仔細進行了閱讀。汪東興后來回憶說:“有一天,毛主席問我,你看過方志敏同志的遺稿嗎?我說,沒有。我對主席說,我知道方志敏同志的遺稿中央保存著,但我這級干部可能看不到。主席聽了‘啊’了一聲,理解我當時沒有看到手稿的原因。”汪東興接著說:“毛主席稱贊過方志敏在獄中寫的文稿。后來他對我說,方志敏在獄中的遺作,是一部贛東北地區人民革命斗爭的歷史,是一個共產黨員革命意志、情操和高尚人格的寫照,是不朽的佳作。”

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說:“方志敏同志創建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方向路線是正確的。我們雖然不在一起,但我們的思想是一致的。”其實,毛澤東的這一定論並非空穴來風,是有其堅實可信的淵源的。早在1925年3月,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就明確指出:“中國無產階級的最廣大和最忠實的同盟軍是農民。方志敏從事農民運動比彭湃晚幾個月,比我毛澤東早幾個月。”方志敏同毛澤東、彭湃一起被公認為“農民大王”。

1953年4月,毛澤東在登莫干山時,又曾對身邊的同志說:“方志敏同志是有勇氣、有志氣而且是很有才華的共產黨員,他死得偉大,我很懷念他。”

毛澤東晚年在讀《新唐書·徐有功傳》時,曾在大字本二十四史的空白處做了如下批語:“岳飛、文天祥、曾靜、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鄧演達、楊虎城、聞一多諸輩,以身殉志,不亦偉乎?”毛澤東也將方志敏與文天祥相提並論。

1984年6月,鄧小平為江西省委編輯的《方志敏文集》題寫了書名。到1985年,方志敏的著作結集編為《方志敏文集》出版發行。

1997年,江澤民在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八次全會上的講話中稱贊方志敏有“何等堅定的革命信念,何等高尚的革命情操”。

1999年8月,胡錦濤在北京紀念方志敏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講話,高度評價了方志敏的歷史地位與功績:方志敏同志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杰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方志敏同志的一生,是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為共產主義事業英勇奮斗的一生。方志敏同志的一生是短暫的。但是,他的光輝業績和崇高品德,將永垂青史,他對革命事業的耿耿忠心,黨和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方志敏同志是我們黨的驕傲,人民的驕傲。在他身上體現的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氣,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奮斗。

今天,烈士已長眠地下,但其為人民立下的不朽功勛,將永遠受到后來人的懷念!他的英魂永在,豐碑永矗! 

推薦閱讀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個黨史國史紀念日

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源自哪

紅軍裡為何流傳“毛委員有主意”

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

毛澤東的批評藝術:有如良醫看病

周恩來與共產黨人老戰友何香凝的深情厚誼

1955年許世友特批哪位小學校長保留軍籍

哪對姐妹被周恩來譽為“長征姊妹花”

賀炳炎甘當“補缺官”一生“五下五上”

黎東漢:與紅色電波同行的開國將軍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