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戰斗在雨林山地深處

2017年08月07日14:26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戰斗在雨林山地深處

瓊崖縱隊部分女戰士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合影。(資料圖片)

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以五指山為核心,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因此,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島地貌的主要特征,佔全島面積的38.7%,主要分布在海南島中南部地區。而山地丘陵之上,是大片大片的原始雨林和次生林。這裡是瓊崖縱隊扎根、戰斗、發展的主要區域之一,其中發生了數不清的具有熱帶雨林和熱帶山地特色的戰斗,伏擊戰、阻擊戰、攻堅戰、游擊戰……

伏擊戰

有山就有盆地、河谷,就有穿越山間的道路。而這些地方,往往就是我軍展開伏擊戰的好地方。

1931年6月,為聚殲國民黨樂會縣“剿共”總指揮陳貴苑的隊伍,紅軍擬定了“誘敵深入、伏擊殲敵”的作戰方案。6月26日,紅三團和赤衛隊進行戰術佯動,向萬寧縣進發,沿途大造聲勢﹔當晚,又靜悄悄地移師回來,埋伏在樂四區沙帽嶺的山林中。

沙帽嶺是山岡地,樹木遍地。樂會縣蘇維埃政府設於此地附近,敵人早有覬覦之心。陳貴苑得到紅軍主力開赴萬寧的消息后,當即決定乘虛而入。翌日一早,他率200多人向沙帽嶺扑來。紅軍女子特務連與敵接火后,邊戰邊退,誘敵進入到伏擊圈,然后以密集炮火痛擊敵軍。經過1小時戰斗,斃敵20余人,繳獲長短槍90余支和彈藥、大米、魚蝦等物資幾十擔。陳貴苑和敵中隊長陳傳美等70余人束手就擒。紅軍和赤衛隊無一傷亡。

伏擊戰同樣是打擊日寇的好辦法。

1943年6月,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第三大隊60多人,在隊長符中權、政委潘照的率領下進入萬秋嶺地區。經過地形、敵情偵察后,制定了周密的作戰方案,大隊決定除傷病員和勤雜人員外全部投入戰斗,將大隊主力布置在公路的東側,一個加強排埋伏在公路的兩側。

早上7點鐘,日軍進入我軍伏擊圈,戰斗首先從東側打響,日軍遭到突然襲擊后,慌亂地向西逃竄,這時埋伏在西側的加強排立即抓住戰機突然射擊,日軍無路可逃。僅用10分鐘便結束了戰斗。除1名日軍僥幸逃跑外,其余11名全部被殲。

阻擊戰

憑借山地的高度優勢和森林的隱蔽優勢,事先構筑好防御工事,在雨林山地中打阻擊戰,是瓊崖縱隊的拿手好戲。

充分顯示女子軍特務連戰斗力的馬鞍嶺阻擊戰,就是這樣一場戰役。

1932年8月5日,敵人五路進攻紅軍。瓊崖黨政軍領導機關向馬鞍嶺方向突圍后,決定紅一營和女子軍留下來堅守,掩護領導機關西上母瑞山。馬鞍嶺山高林密,壁峭路陡,地勢險要。留守紅軍挖好防御工事后,分別隱蔽在山林中和掩體內,緊握著子彈上膛的槍,警惕地注視著周圍的動靜。

第二天上午,馮增敏發現山下涌來黑壓壓的國民黨兵。女子軍的槍聲剛響,敵人的炮彈便打著尖厲的唿哨從她們的頭頂上砸了下來。樹枝折斷,落葉紛紛,炮彈掀起的泥土石塊把她們埋了半截。她們爬出來,抖落身上的土石,又繼續戰斗。

“連長,子彈快打完了!”早有准備的連長馮增敏要求每位戰士隻留下1顆光榮彈,其余都交給二班戰士陳月娥。盡管陳月娥是彈無虛發的神槍手,一杆槍的火力還是太弱。看著敵人們越爬越近,馮增敏當即大喊:“同志們,用石頭砸!”女戰士們舉起石頭砸向敵人,拼死作戰。

突然,一陣猛烈的機槍轟鳴,紅軍師長王文宇帶著增援部隊殺出來,打退了敵人的沖鋒。

攻堅戰

雨林山地的地利並不總是被我軍所有,因此有時必須進行攻堅戰。著名的海岸嶺戰斗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海岸嶺位於臨高和儋縣交界處。1949年3月,瓊縱3個總隊一舉拔除了兩個國民黨據點。從那大來支援的國民黨一個加強營和一個迫擊炮連,見大勢已去趕緊回撤。我軍決定在海岸嶺一帶進行截擊。

狡猾的國民黨保三團聞到風聲,反而繞道先登上了海岸嶺作負隅反抗。敵人佔有優勢地形,又有迫擊炮、機關槍等精良武器,怎麼打?

10日拂曉,東方太陽剛把山嶺邊微微染紅,隨著指揮部進攻的命令,七團的戰士員們像蛟龍出海般向海岸嶺發起了進攻。敵人也不甘示弱,憑著優越地勢和強大火力對我方壓制,雙方戰斗很激烈,槍炮震天,火光閃耀,樹倒草飛,濃煙滾滾……整個海岸嶺似乎都燃燒了起來。

戰斗一直從早上7時打到下午3時半,敵人付出巨大傷亡,最后丟下山嶺和無數的尸體,慌忙逃命。這次海岸嶺戰斗,共斃、傷、俘保三團加強營150余人,繳獲機槍9挺,迫擊炮2門、六零炮10門,槍尾炮6門,各式長短槍142支。

游擊戰

打游擊戰,最好的地形就是雨林山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向擅長游擊戰的瓊崖縱隊,在雨林山地裡,打出了一個又一個漂亮的游擊戰。

曾任瓊崖獨立總隊二支隊政委的羅文洪,在其《憶堅持反“蠶食”的內線斗爭》一文中,對抗戰時期我軍在瓊東縣虎頭山的游擊戰,有著生動的描寫。

那是1943年初,羅文洪率軍進入虎頭山區。兩天后,日偽軍3000多人尾追而來,企圖乘我立足未穩,將我軍圍殲於虎頭山上。

虎頭山方圓十余裡,峰巒疊嶂,山高林密,是進行游擊戰的理想地方。敵人開始進攻時,曾利用炮兵優勢,一陣陣排炮鋪天蓋地壓來,企圖以炮火驅趕我軍於山之一隅,然后以步兵分路進擊。但在浩瀚林海中,這樣有組織而無目標的炮轟,無異是發警報,使我軍得以從容轉移。

日寇幾次扑空后,變換了戰術:以二三十名輕裝隊伍為前導,主力及重武器隨后,分多路上山搜索,哪裡發生戰斗,主力就扑向哪裡。我軍隨之變陣,以班排為單位分散游擊。敵人明來,我埋伏在暗處,專打敵軍的先頭部隊,隨后迅速轉移。由於我軍長期在山地生活、戰斗中煉就了一雙鐵腳板,爬山、涉水都比腳穿大皮靴的日兵快捷得多。雙方一經接戰,情況對我有利,即集中火力,給敵人一個迎頭痛擊﹔情況不利就立刻撤出戰斗,主動權完全握在我軍手裡。

2月中旬的一天,我軍集中相當於敵搜山先頭部隊3倍的兵力,在一條山路旁設下埋伏。9時許,敵人按往常的隊形又來進攻,當敵先頭部隊30多人進入我伏擊陣地時,我軍居高臨下,集中火力向敵群射擊,接著手槍班發起沖鋒,敵人大部就殲。坡陡路隘,后續的敵人主力,遲遲不能展開,大約半小時后,才集中炮火向我陣地猛烈轟擊。這時我軍已轉移遠去了。(單憬崗)

(本文寫作參考《瓊島星火》等史料)

點評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是人民軍隊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真理,也是瓊崖軍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始終遵循的作戰原則。由於瓊崖人民軍隊在人數上、裝備上、后勤保障上都處於劣勢,無法和敵人進行相當規模的戰斗。因此,集中局部的優勢力量,避敵鋒芒,尋找弱敵,堅持戰斗形式的多樣性,把戰爭完全導入對我們有利的軌道。按照我們的節奏、方式與反動軍隊交戰,才能最終掌握革命戰爭的主動權。看似繁雜的戰斗形式背后,實際上蘊含著對戰爭規律的深刻把握。【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 林夏】

(責編:宋鶴立、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