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毛澤東對中巴全天候友誼的奠基性貢獻

王穎

2017年08月07日14:3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湘潮》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2015年4月20日,習近平主席作為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問巴基斯坦。他在21日發表的《構建中巴命運共同體開辟合作共贏新征程》的重要演講中說:“一踏上這片美麗的土地,我和我的同事們就沉浸在熱情友好的海洋之中,仿佛回到親如手足的兄弟家中。”他還用“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一詞來定位中巴關系:“全天候就是風雨無阻、永遠同行的意思。”

這絕不是一般的外交辭令,而是基於歷史和現實對兩國人民共同心聲的表達。中巴全天候友誼由來已久,是兩國歷代領導人關心和培育的結果,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曾為之作出奠基性的貢獻。在中巴成為“鐵杆朋友”“好朋友、好鄰居、好伙伴、好兄弟”的背后,有很多動人的故事。

1965年3月4日,毛澤東會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總統穆罕默德·阿尤布·汗

“中巴應該成為好朋友”

巴基斯坦是中國在南亞地區的鄰國,曾長期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獲得獨立。巴基斯坦獨立后不久,由於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與印度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戰爭的失利使巴基斯坦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有限,要想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就必須借助外部力量。對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巴基斯坦表現出較大的熱情和歡迎。1950年1月,巴駐蘇聯大使奉命照會中國外交部,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並提出與中方進行建交談判。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相互對立,世界形成了東西方冷戰的格局。新中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在外交上選擇了“一邊倒”政策,倒向社會主義陣營,在得到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支持和幫助的同時,也面臨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包圍和封鎖。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審時度勢,積極同社會制度不同的周邊國家建立睦鄰友好關系。對於巴基斯坦建交的提議,毛澤東十分重視,立即親自為外交部起草給巴基斯坦政府的復文,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同意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盡早與巴基斯坦建立外交關系。”經過雙方的努力,1951年5月21日,兩國正式建交。

中巴建交后,巴基斯坦對華有一些友好的表示,但不久兩國關系就籠罩上了一層陰雲。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為了阻止社會主義勢力的蔓延,在全球范圍內拼湊各種軍事結盟組織。1953年5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為了拉攏巴基斯坦,親自訪巴。1954年9月,巴基斯坦加入美國操縱的《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也稱《馬尼拉條約》)組織。次年9月,巴又加入美國扶植起來的《巴格達條約》組織。巴基斯坦與美國結盟,再加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與中國不同,這似乎注定了中巴之間的敵對關系。

面對加入西方陣營的巴基斯坦,毛澤東展現出戰略家的眼光、胸懷和智慧,他沒有採取指責、排斥態度,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寬容。毛澤東認為巴基斯坦、泰國、菲律賓,同美國和西方一些國家是不一樣的。他們採取這樣的立場,一方面是“由於受到美國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因“中國是一個大國,像泰國這樣的小國,對中國可能有些恐懼”。因此,“隻要有可能,我們就爭取搞好同他們的關系”。

毛澤東主張加強溝通交流以消除彼此的猜疑和顧慮。1955年4月萬隆亞非會議期間,周恩來與巴基斯坦總理穆罕默德•阿裡•波格拉進行了兩次會晤,就兩國關系問題進行了充分的對話。同年6月,阿裡總理特意給周恩來寫信,感謝他在亞非會議上所表現的諒解與合作的精神。毛澤東批示周恩來:“似可回一封信,以資聯絡。”

在毛澤東看來,中巴兩國有很多共同點,完全可以求同存異,發展友好關系。亞非會議后,毛澤東接見巴駐華大使蘇爾丹烏丁•阿哈默德時說:“中國和巴基斯坦都是東方國家,東方國家有許多共同點,他們過去都受西方國家的壓迫。中巴之間從來沒有戰爭,現在也沒有任何爭執,兩國有貿易來往,因此中巴應該成為好朋友。”關於兩國關系的最大障礙——巴美結盟問題,毛澤東坦誠表達了中國的態度:“你們還簽訂了《馬尼拉條約》,我們怕的不是巴基斯坦、泰國、菲律賓,甚至也不是英國和澳大利亞,而是美國。現在我們了解,巴基斯坦當初參加馬尼拉條約集團是因為怕中國侵略。希望你們慢慢地能了解中國是不會侵略的,並希望消除彼此間的誤解,改進彼此間的關系。”

巴基斯坦和印度因為克什米爾問題長期關系不和。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斷利用克什米爾問題在印巴之間制造糾紛,蘇聯也在這個問題上偏袒印度。盡管當時中蘇、中印關系都比中巴關系密切,巴美又結盟,但毛澤東沒有在此問題上追隨蘇聯偏袒印度,而是一直堅持公正的立場,主張印巴和解、友好。1956年10月,毛澤東會見來訪的巴基斯坦總理蘇拉瓦底,說:“我們是鄰國,兩國之間有共同的邊界。我們願意看到你們的事情辦好,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我們尤其希望看到你們同鄰國發展相互友好的關系,特別是同印度發展友好關系。我們將高興地看到你們同印度用協商辦法解決問題。我們願意進一步搞好我們兩國的關系,如果你們也有同樣的願望,我們兩國的關系是可以搞好的。”毛澤東談了兩大陣營“中間地帶”的重要性問題,指出“中間地帶”國家內部的糾紛應該用和平方法解決,殖民主義的統治必須取消。毛澤東說:“美國到亞洲搞了一個東南亞條約,這是我們很不高興的。美國跑到離它那麼遠的地方來搞這個條約,究竟是干什麼呢?”“我們承認,中巴之間沒有利害沖突,我們知道巴基斯坦不會利用這個條約來打我們,我們也不會去打你們。如果你們說這個條約是為了對付印度的,那麼是不是可以用另外的辦法來搞好同印度的關系呢?”針對巴基斯坦希望中國出面調解印巴分歧的想法,毛澤東說:“你們兩國之間爭執的問題,主要靠你們兩國自己去談判解決,我們作為友好的國家可以幫助,但是隻能是非正式的,不能作正式的調停。”

毛澤東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誠懇友好表示和堅持公正立場、不插手別國內政的做法,贏得了巴基斯坦方面的贊賞和信任,為中巴關系的改善掃除了許多障礙。1956年12月,周恩來總理首次訪問巴基斯坦,受到熱烈歡迎,兩國友好往來隨之增多。

中巴公路施工現場

“中巴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關系都要發展”

20世紀60年代初,隨著國際形勢和地區局勢的發展,中巴兩國都感受到了提升兩國關系的必要性。

1960年2月至4月,中國參加了在巴基斯坦達卡舉行的國際工業博覽會。中國館成為博覽會中最受歡迎的館,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接待了75萬巴基斯坦觀眾,有些人從很遠的地方專程趕來參觀,有些人流連忘返,參觀四五次之多。絕大多數人熱烈贊揚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取得的成就,留言簿上表達贊美和友好的話語比比皆是:“中國在短短的時間內在一切方面的進步實際上使不發達國家開了眼界。”“展覽品使巴基斯坦人民對於改善現代生活的各個方面有所鼓舞。”“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展覽會來加強我們兩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中國駐巴大使館將有關情況報告毛澤東,正受中蘇關系惡化、國內經濟困難等諸多問題困擾的毛澤東看到報告十分激動,寫了《關於反華問題》的長篇批語,他說從巴斯基坦的情況可以看出,“真正反華的,不過是一小撮人”,我們要“准備著世界上有百分之十左右的人長期地但是間歇地反對我們”“總之,一切問題的中心在於我們自己的團結和自己的工作都要做得好”。

毛澤東希望與巴基斯坦等國家加強友好合作,沖破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包圍封鎖,改變自身落后狀態。當時中巴友好合作的一大障礙,就是邊界問題。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巴基斯坦實際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相接壤,歷史上兩國之間的這段邊界從未正式劃定過。1961年3月,巴基斯坦提出與中國進行邊界談判。盡管涉及克什米爾問題,有可能影響中印關系、印巴關系,情況比較復雜,但中國還是給予了積極回應。1962年5月4日,中巴同時發表新聞公報,確認兩國進行邊界談判。同年7月15日,毛澤東在會見巴駐華大使拉希迪時說:亞非國家比歐美國家落后,但是“隻要我們共同努力,經過幾十年我們可以改變這種落后狀態”“中巴兩國之間有共同的邊界,應該友好相處,互相幫助”。

經過多次會談協商,1963年3月2日,中巴兩國外長在北京簽訂了《關於中國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其防務的各地區相接壤的邊界協定》。這個協定既巧妙避開了克什米爾歸屬問題,又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消除了可能發生沖突的重大隱患,為加強中巴合作打開了通道。簽完協定的第二天,毛澤東以愉快的心情會見巴外長布托率領的巴政府代表團。毛澤東說:“中巴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關系都要發展。”“現在中巴邊界問題解決了,你們放心,我們之間決不會因為邊界問題引起爭端。”

此后,毛澤東又多次表達中巴友好合作、共同發展的願望。1964年7月,毛澤東在會見巴基斯坦商業部部長瓦希杜扎曼時說:“我們之間誰也不想剝削和壓迫誰,我們之間講平等,因此我們能夠成為平等的朋友。中巴兩國經濟都不發達,應該互相支持。”1965年3月,巴總統阿尤布•汗訪華,毛澤東同他進行了親切友好的談話。毛澤東表示:“我們兩國是友好國家,互相照顧彼此的利益。你們沒有損害我們的企圖,我們也沒有損害你們的企圖。”阿尤布•汗說:“我們需要和平,需要友誼。”毛澤東說:“中國也是。”

20世紀60年代前期,在毛澤東等的大力推動下,中巴兩國的雙邊合作關系進一步發展。1963年1月,中國政府貿易代表團訪巴成功,不僅簽訂貿易協定,規定互相提供商品貿易最惠國待遇,而且中國同意給巴低息貸款。8月26日,中巴簽訂航空運輸協定,開通卡拉奇——達卡——廣州——上海航線。1964年8月,中國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訪巴,同巴空軍司令努爾汗商談了中國軍援以及巴購買中國飛機等事宜。

1976年5月27日,毛澤東會見巴基斯坦總理布托,這是毛澤東生前最后一次會見外賓

“這是巴基斯坦兄弟需要我們的時候,就給上5個億吧”

巴基斯坦在一次次的反對地區霸權、反對擴張,維護民族獨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斗爭中逐漸領悟了中國的善意。但中巴關系的根本改善和走向親密,卻是在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以后。

1965年8月,由於克什米爾爭端,印巴之間再度爆發戰爭。當時,美國政府宣布對印、巴實行武器禁運,表面上不偏不倚,實際上卻支持了印度。因為在1962年中印邊境武裝沖突期間及其后,美國和蘇聯都向印度提供了大批武器﹔此時美國禁運,而蘇聯援印武器仍源源不斷地運往印度。在巴基斯坦處於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挺身而出,一方面公開譴責美國和蘇聯在印巴戰爭中偏袒印度,另一方面明確、堅定地支持巴基斯坦反對印度侵略,以維護南亞地區的和平。9月6日,印軍不宣而戰,突然越過國境線向巴基斯坦發起大規模進攻,巴守軍節節敗退,巴第二大城市拉合爾危在旦夕。9月7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嚴厲譴責印度,把印度對巴的侵略與中國的安全聯系起來,警告印度政府要承擔侵略行徑的后果。

巴基斯坦多次請求中國出兵進行支援。據時任外交部第一亞洲司副司長的楊公素透露,周恩來以及軍方領導進行了多次反復的討論,一直無法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9月11日,毛澤東在慶祝第二屆全國運動會召開的宴會上決定出兵援巴,而且要求在中、印、巴三國最接近處出兵。根據毛澤東的指示,9月16日中國外交部照會印度駐華使館,對印軍侵犯中國領土的事件提出強烈抗議,要求印方拆除它在中錫(錫金)邊界中國一側和跨中錫邊界線上的所有工事,立即停止在中印邊界和中錫邊界的一切入侵活動。照會義正辭嚴地指出:“中國不介入印巴爭端決不等於不問是非,隻要印度政府有一天還在壓迫克什米爾人民,中國就一天不會停止支持克什米爾人民要求自決的斗爭﹔隻要印度政府有一天還在對巴基斯坦進行肆無忌憚的侵略,中國就一天不會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的正義斗爭。”接到中國照會后,印度擔心中國會介入印巴沖突,很快按中方要求全部撤走它在中錫邊界中方一側的軍隊,並拆毀了工事。

中國政府在准備軍事干預的同時,開始積極向巴基斯坦提供軍事援助。9月17日,中國、印尼、巴基斯坦三國軍方代表在北京舉行會議,達成了援巴軍用物資的協議。針對巴軍急需坦克的情況,中國政府甚至決定從中方現役部隊使用的坦克中撥出一部分用來援助。

中國的照會及其採取的相應行動引起了美蘇等國的震動。9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限令印度、巴基斯坦在3天內實現停火,第二次印巴戰爭隨即進入尾聲。

印巴停火后,9月30日,巴基斯坦總統派自己的政治顧問法魯克到北京對中國的支持表示誠摯感謝。訪問中,法魯克代表巴方試探性地提出:希望中國幫助他們沿著當年的絲綢之路,修建一條公路。這條公路對於巴基斯坦意義重大且緊迫,不僅涉及其北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是實現克什米爾地區國土安全的重要條件。盡管中方深知在海拔最高、地形復雜的喀喇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修路的巨大難度,但從密切兩國友好往來、沖破超級大國封鎖的角度考慮,毛澤東、周恩來還是給了法魯克滿意的答復:願意同巴攜手修路。

1966年3月18日,中巴兩國在北京簽署《關於修筑中巴公路的協議》。協議規定中巴公路(也稱喀喇昆侖公路)以紅其拉甫界碑為標志分為東西兩段,東段從中國的喀什到紅其拉甫,全長420公裡,由中國修筑﹔西段從巴基斯坦的塔科特至紅其拉甫,全長616公裡,由巴修筑,中國無償提供全部的筑路機械和設備。巴基斯坦有一支1500人的工兵部隊,因為山高路險無法直接到達筑路區域,需要飛到中國的喀什地區再轉到界碑旁修路,中國為這支隊伍無償提供3年的燃料、物資和生活用品,並為其配備一個境外醫院。當年春天,中巴公路全線開工。

經過兩年的緊張施工,到1968年,中方修筑的東段公路已全部完工。巴方修筑的西段公路則進展緩慢,僅僅修了25公裡。筑路難度遠遠越出了巴方的施工能力。面對無法戰勝的困難,巴向中國政府提出,希望中國筑路隊進入其境內幫助修路。

周恩來了解到繼續援建中巴公路至少需要3億元人民幣,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啊!他向毛澤東作了匯報,講出自己的顧慮,毛澤東卻沒有猶豫:“這是巴基斯坦兄弟需要我們的時候,就給上5個億吧!”

這年6月,中國筑路隊秘密踏上奔赴巴基斯坦的征程。到10月,中國筑路員工總數已達萬人。他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與險阻,付出了巨大犧牲,於1971年2月完成中巴公路第一期工程。從1974年6月到1978年5月,中巴公路第二期工程竣工。兩期工程共有135名中國筑路隊員犧牲在工地上,其中88人長眠於巴基斯坦的土地。

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崇山峻嶺中艱難而又頑強延伸的中巴公路,正是兩國肝膽相照的信義之交、休戚與共的患難之交的象征,就如巴基斯坦總統齊亞•哈克在竣工儀式上所說:“中國的現代筑路隊幫助巴基斯坦的北部地區實現了千年的夢想。中巴公路是我們兩個國家的建設者用汗水、鮮血和生命筑成的友誼之路。”

“隻要我們能夠幫助的,我們盡量幫助,互相幫助嘛”

進入20世紀70年代,中巴關系穩定發展,兩國政府和人民間的友好合作不斷加深,真正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全天候友誼。

毛澤東始終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中巴關系的准則,注意平等對待巴基斯坦,不干涉其內政。1970年11月,毛澤東在會見巴總統葉海亞•汗時明確表示:“我看我們兩個國家是要合作的。”1972年2月,毛澤東會見巴新任總統布托。談話中,布托說中東國家的人十分欣賞中國的政策,毛澤東說:“所謂中國的政策,就是你們中等國家,還有一些小國,全世界人民的意見集合起來形成的政策嘛!”

在涉及巴基斯坦國家核心利益問題上,毛澤東高度重視,給予理解和支持。1971年11月,印度借口幫助東巴基斯坦人民實現民族自治,悍然對東巴發動進攻,由此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堅決站在巴基斯坦一邊,反對印度無端侵略一個主權國家。根據毛澤東、周恩來的指示,12月4日中國駐聯合國安理會常任代表黃華在安理會緊急會議上發言,指出:“東巴問題純屬巴基斯坦內政,任何人無權干涉。印度政府以東巴問題為借口,武裝侵略巴基斯坦,這是不能容忍的。”1972年2月2日,毛澤東同意發表中國與巴基斯坦的聯合公報。公報陳述了兩國關於印巴沖突及其后果、重大國際問題和進一步鞏固中巴之間友好合作關系等方面所取得的共識。

盡管當時中國國力有限,但毛澤東從戰略上著眼,主張向巴基斯坦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1970年9月,毛澤東會見來訪的巴基斯坦海軍司令哈桑,談到巴要建設造船廠時,說:“那是很需要的,我贊成。隻要我們能夠幫助的,我們盡量幫助,互助幫助嘛!現在一些大國欺負我們,比如在海軍、空軍這些方面,什麼印度洋、太平洋都被他們霸佔著。所以我們也得搞一點海軍。”1974年5月,毛澤東會見巴總理布托,當布托談到准備付款購買中國的一些軍備時,毛澤東說:“現在就是我們的重型軍事裝備還不行,倒不在乎付錢不付錢。我們的軍事裝備不願意別人購買,隻要我們力所能及的,可以幫你們的忙。”

中國給予巴基斯坦的援助是無附加條件的,毛澤東沒有把援助當成國與國交往的砝碼。中巴公路第一期工程的終點是夏希科特大橋。巴基斯坦把它命名為友誼橋,當地的老百姓則稱它為毛澤東大橋。大橋旁曾經豎有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面用中英文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1970年10月修建”。當初,巴方就豎碑和碑文內容征求中國駐巴大使館意見的時候,中央給大使館的回電是:“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不搞樹碑立傳,請對巴方的善意婉言謝絕,碑文隻寫建造時間,不要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號。”

在長期的交往和各種嚴峻的考驗中,巴基斯坦上至總統下至普通百姓,都把中國當作可以信賴、依靠的朋友,也發自內心地感謝中國,願意為中國的事情出力。1965年到1971年,巴基斯坦在歷屆聯合國大會上都作為提案國,支持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巴基斯坦等23國關於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和立即把台灣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提案。毛澤東得知這個消息后說: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們抬進去的。

從1969年尼克鬆就任美國總統開始,巴基斯坦努力為中美實現關系正常化搭建橋梁。尼克鬆願意同中國接觸的口信是通過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傳給中國的,尼克鬆訪華前的有關事宜也是通過“巴基斯坦渠道”與中國聯系的。1972年中美實現關系正常化,巴基斯坦在中間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如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所說:“巴基斯坦是我們通往北京的關鍵環節,並且是中國最親密的盟國之一。”

1976年5月,進入垂暮之年的毛澤東已不能獨立行走,說話也很困難,但當他得知巴總理布托及夫人訪問中國時,仍同意於27日在中南海游泳池住處會見客人。會見中,毛澤東還向布托詢問了巴基斯坦國內建設的情況。這是毛澤東生前最后一次會見外賓。

毛澤東逝世后,巴基斯坦緊隨朝鮮、越南、聯合國之后,降下半旗,並自發地舉行了游行集會。巴總理布托聲淚俱下:“巴基斯坦人民將永遠懷念毛澤東主席這位真誠的朋友,他了解巴基斯坦人民的希望和願望,並在他們危難的時刻堅定地站在他們一邊。我們將永遠懷念這位中巴友誼的主要締造者,他的偉大人格將永遠是我們力量的源泉。”

毛澤東走了,但他還活在很多熱愛他的人心中,他的事業還在后人的手中繼續。今天,中國人民正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中國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而友好鄰邦巴基斯坦恰處於“一帶一路”海陸交匯處。當前兩國正穩步推進中巴經濟走廊建設,致力於打造中巴命運共同體。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巴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和鞏固,是兩國譜寫的友誼新篇章,相信這將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

推薦閱讀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個黨史國史紀念日

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源自哪

紅軍裡為何流傳“毛委員有主意”

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

毛澤東的批評藝術:有如良醫看病

周恩來與共產黨人老戰友何香凝的深情厚誼

1955年許世友特批哪位小學校長保留軍籍

哪對姐妹被周恩來譽為“長征姊妹花”

賀炳炎甘當“補缺官”一生“五下五上”

黎東漢:與紅色電波同行的開國將軍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