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南昌起義與八一精神

2017年08月09日10:3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南昌起義與八一精神

今年是南昌起義爆發90周年。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相繼發動反革命政變,國共合作領導革命的模式因此而夭折。全國革命形勢陡轉,中國共產黨面對血腥鎮壓被迫走上獨立領導土地革命、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的艱難征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1927年8月1日,南昌城頭一聲槍響,拉開了我們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大幕。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也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

南昌起義及其偉大意義

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相繼叛變革命后,第—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全國籠罩在血腥的白色恐怖之下,中國共產黨面臨被趕盡殺絕的嚴重危險。在這個重要關頭和危急時刻,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委會決定:將黨所掌握和影響的部隊向南昌集中,准備發動武裝起義﹔在湖南、湖北、江西和廣東四省工農運動基礎較好的地方發動秋收起義。鑒於當時江西具有的獨特條件和環境,中國共產黨人將實踐新戰略的目光和重心投向江西。

7月19日,李立三與鄧中夏、譚平山、惲代英等趕到九江,准備組織中共掌握的一部分軍隊,聯合統領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張發奎重回廣東,建立革命根據地。當時,中國共產黨所能掌握或影響的部隊多集中在張發奎部,主要包括:由葉挺任師長的第十一軍二十四師和周士第任團長的第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賀龍任軍長的第二十軍,朱德任團長的第三軍軍官教育團。這些部隊都集中在九江或南昌。武漢政府宣布反共后,親武漢政府的張發奎和駐廬山的第五路軍總指揮朱培德,准備將葉挺和賀龍部調到德安一帶殲滅,情況十分緊急。李立三與在九江的葉挺、聶榮臻等分析當時的形勢,遂向中央提出了放棄依靠張發奎的設想,“在軍事上趕快集中南昌,運動二十軍與我們一致,實行在南昌暴動”和“建立新的政府來號召”的建議。7月24日,中共中央正式決定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組織前敵委員會,周恩來擔任前委書記(委員有李立三、惲代英、彭湃),赴南昌領導起義事宜﹔同時還確定了起義后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等措施和部隊的行動方向。

7月26日,周恩來到達九江,與在九江的同志確定了南昌起義的行動計劃。隨后,周恩來與李立三趕赴南昌,同在南昌的朱德等及中共江西省委會合,葉挺、賀龍也率部抵達南昌。到達南昌的還有惲代英、彭湃、劉伯承、譚平山、林伯渠、吳玉章、徐特立、郭亮、周逸群、方維夏、彭澤民、張曙時等。27日,周恩來在南昌成立前敵委員會,並在江西大旅社主持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朱德、劉伯承、惲代英、彭湃、葉挺、聶榮臻等參加,會議決定30日舉行起義。后因張國燾以中央代表身份傳達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指示,強調慎重,前委決定將起義時間推遲到8月1日凌晨4時。就在起義時刻快要到來時,前敵委員會接到消息,有叛徒向朱培德指揮部告密。周恩來和前委果斷決定提前兩小時起義。

8月1日凌晨2時,南昌起義的槍聲打響了!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烈戰斗,起義軍全殲守敵3000余人,佔領了整個南昌城。起義勝利后,革命的旗幟在總指揮部(江西大旅社)的大樓上高高升起。8月1日上午,召開了有國民黨中央委員、各省區特別市和海外黨部代表參加的聯席會議,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推舉鄧演達、宋慶齡、周恩來等25人為委員。8月2日,革命委員會在南昌城召開數萬名群眾大會,慶祝起義的成功,舉行就職典禮。

南昌起義后,汪精衛急令張發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進攻。8月3日起,起義軍按照中共中央先前的決定,分批撤出南昌,沿撫河南下,以期佔領廣東,奪取出海口,取得共產國際的援助,重新北伐。南下途中,部隊歷經艱難與挫折,天氣酷熱,山路崎嶇,給養困難,落伍逃亡重病士兵極多。9月底,起義軍主力在揭陽縣和普寧縣一帶與國民黨軍激戰不勝。10月初部隊大部潰散,革命委員會和起義軍領導人分散轉移。保存下來的軍隊,一部分進入廣東海陸豐地區,同當地農民武裝會合﹔另一部分在朱德、陳毅率領下轉戰粵贛湘邊區,並於1928年4月到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同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會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南昌起義連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以及其他許多地區的武裝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的開端,開啟了中國革命新紀元”。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和堅強決心,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起一面革命武裝斗爭的旗幟。一支真正屬於人民的新型軍隊誕生了,中國共產黨從此有了自己絕對領導之下、忠實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力量,中國人民從此有了同自己血肉相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子弟兵。南昌起義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發展馬克思主義軍事學說、創建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締造一支新型人民軍隊的光輝起點。1933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批准了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建議,決定將8月1日作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1949年6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頒發經毛澤東審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式樣,規定以“八一”兩字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的主要標志。8月1日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南昌成為人民軍隊“軍旗升起的地方”。

八一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偉大的革命實踐必然孕育出偉大的革命精神。南昌起義不僅開辟了新的歷史時期,創建了新型的人民軍隊,而且形成了偉大的八一精神。八一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如聽黨指揮,敢為人先,百折不撓,為民奮斗,等等。八一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南昌起義的進程中鑄就的偉大精神,是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培育的一整套革命精神鏈條上不可或缺的光輝一環,是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

聽黨指揮是八一精神的核心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發端於南昌起義,奠基於三灣改編,定型於古田會議,是人民軍隊完全區別於一切舊軍隊的政治特質和根本優勢。聽黨指揮、黨指揮槍,是八一精神的靈魂,也是人民軍隊的立軍之本和不朽軍魂。“南昌首義誕新軍”(朱德語),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創建新型人民軍隊的開端。南昌起義自始至終都是在黨領導下進行的,南昌起義及起義之后的部隊整編,初步實踐了黨對人民軍隊實行絕對領導。起義准備階段,中央臨時政治局決定組織前敵委員會,這是起義的最高領導組織機構。前敵委員會,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把握部隊的政治方向,成為部隊的堅強領導核心。參加起義的軍隊都是在黨掌握和影響下的武裝力量,主要軍事領導者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都是堅決“聽黨指揮”的革命將領。起義后的部隊整編,絕大多數的軍、師、團都配備了由共產黨員擔任的黨代表、政治部主任、指導員等職,從上到下逐步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統一領導和指揮。為了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起義部隊在南下途中不斷加強整頓,著名的有朱德和陳毅在贛南的三次整頓,即天心圩的思想整頓、大余的組織整編、上堡的作風整訓。這三次整頓在我黨我軍建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毛澤東領導的“三灣改編”一樣,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敢為人先是八一精神的顯著特點。南昌起義是以周恩來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迎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刀,頂著共產國際的壓力,獨立自主地領導和發動的偉大壯舉,“開啟了中國革命新紀元”。這一偉大壯舉的精神“原動力”,來源於中國共產黨人“敢為天下先”、敢於斗爭、敢於革命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政治勇氣。“八一功在第一槍”。周恩來說:“八一起義在共產黨領導下,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這在大方向上是對的。”正是有了南昌起義“第一槍”的榜樣作用,才有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以及全國上百次武裝起義的先后發動,推動革命不斷向前發展。

百折不撓是八一精神的重要內容。南昌起義余部和起義領導人,在起義失敗后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在困境絕境中奮起拼搏,凸顯了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和堅定意志,是八一精神的鮮明體現。起義部隊南下失利后,起義領導人和許多參加者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繼續堅持革命斗爭,經過長期革命戰爭的考驗,成為領導革命斗爭和人民軍隊建設的骨干,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為民奮斗是八一精神的目標宗旨。南昌起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救國救民”。這一目的,也構建了新生的人民軍隊的宗旨。南昌起義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這支軍隊的宗旨在起義一開始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中共中央在8月1日致前委信中就明確指出:“南昌暴動,其主要意義,在廣大的發動土地革命的爭斗。”南昌起義前夜的宣言中就明確提出了“為實行解決土地問題奮斗”“以此種革命主張號召天下,喚起民眾”。起義勝利當天,中央委員及各黨部代表《聯席會議宣言》提出的政綱之一,就是“為解決土地問題,解放農民,打倒鄉村封建地主之反動勢力而奮斗”。起義總指揮賀龍在《告全體官兵書》中則鄭重宣稱:我們“此次革命的行動”,就是“為實行土地革命,解決農民問題而奮斗”。當時的布告中也宣稱:“此次南昌起義,原為救國救民。”這些都表明,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已經初步認識到,革命軍隊的性質是屬於人民的,使命是要為人民而奮斗,在當時的情形下,就是要實行土地革命。雖然南昌起義后迫於軍情緊急,沒有真正開展土地革命,但通過這次起義實踐,讓人民軍隊初步明白了為誰服務、為誰打仗這一根本問題,為人民軍隊的奮斗發展找到了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要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贏得最廣大人民衷心擁護,就能構筑起眾志成城的銅牆鐵壁”。

(作者:謝宏維 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責編:宋鶴立、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