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介甫
2017年08月14日08:26 來源:學習時報
軍歌與人民軍隊相伴而生,隨著軍隊的發展壯大一路走來,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感染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軍人前赴后繼、英勇頑強地戰斗和生活。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之際,本文收集整理革命戰爭時期部分軍旅歌曲的誕生和創作過程,重溫那段充滿激情的戰斗歲月。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1935年10月,紅十五軍團在陝西甘泉的榆林橋,接連打了組建以來的兩個較大勝仗,殲滅了一部分國民黨的主力部隊,俘虜了幾千名敵軍官兵,繳獲了大量軍需物資。當地老百姓熱烈擁護紅軍,許多農民踴躍參加紅軍,一些俘虜也參加到紅軍隊伍中來。一時間紅軍部隊擴充很快,但部隊的成分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違犯群眾紀律的事件時有發生,對新兵進行階級教育和革命紀律教育,就成了軍團政治部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
恰在此時,周士第、王首道率領的中央紅軍先遣隊也到了陝北,與紅十五軍團會師,帶來了一份《中國工農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布告》。軍團政治部秘書長程坦看到布告后發現,較之紅十五軍團的前身之一紅二十五軍唱過的紀律歌,布告內容更加全面和完整,並且通俗易懂。大喜過望之下,於是根據布告內容,參考紅二十五軍在鄂豫皖蘇區時曾經傳唱過的紅軍紀律歌,按照在大別山地區以民間小調填寫的一首九字排列的《土地革命成功了》歌的韻律,連夜編寫了通俗壓韻的歌詞,然后和紅七十八師政治部宣傳科長劉華清一起,將歌詞填入這支小調中,按照部隊行進的節拍,共同多次修改、反復吟唱,經審閱后刊登在軍團政治部的《紅旗報》上,當時的歌名叫《紅色軍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歌詞寫道:
紅色戰士個個要牢記,三大紀律八項得注意。
第一實行民主的綱領,最后勝利才能有保証﹔
第二服從上級的指揮,堅決殺敵才能得勝利﹔
第三說話態度要和好,接近群眾言語最重要﹔
第四買賣價錢要公道,不准強迫群眾半分毫﹔
第五借人家具用過了,當面歸還切莫遺失掉﹔
第六到處廁所要挖好,不准隨隨便便拉屎尿﹔
第七優待俘虜要周到,瓦解敵軍工作最重要﹔
第八早起門板要上好,上好門板一律捆稻草﹔
室裡室外臟物要打掃,免得群眾心裡遭煩惱。
這首歌發表后,由於內容重要,通俗易懂,曲調又是之前的紅二十五軍戰士們熟悉的,好學好記,便於在部隊行進中歌唱,因此很快在紅十五軍團中傳唱開來,並唱遍了陝甘寧邊區。
1935年11月上旬,中央紅軍和紅十五軍團舉行兩軍會師的慶祝大會,會上紅十五軍團高唱《紅色軍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立即引起全場注意,毛澤東、彭德懷等聽到后都很快站立起來,熱烈鼓掌。
“我是一個兵”
“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革命戰爭考驗了我,立場更堅定……”這首《我是一個兵》的歌曾響徹祖國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它產生於解放戰爭后期,創作在抗美援朝初期,詞作者是陸原、岳侖,曲作者是岳侖。
1949年,第四野戰軍第46軍轉戰南下至湖南衡山富塘鎮作短暫休整時,傳來新中國成立的喜訊。駐地軍民一片歡騰。歡樂之余,陸原和岳侖激動地說,軍中文藝工作者要為新中國寫歌曲。部隊繼續南下作戰,陸原被任命為師文工團的文美分隊長,岳侖任音樂分隊長。依據解放軍從鬆花江打到海南島的戰斗歷程,兩人共同完成了一首歌《人民戰斗員》。但是這首歌拿到部隊試唱,戰士們反應冷淡,說歌詞沒有新意。
此時,師裡正在開展“寫自己、憶過去”的業余創作活動,快板、順口溜等如雨后春筍。陸原從中發現一首槍杆詩:“俺是個老百姓,扔下鋤頭來當兵……”同時有個抗日舊歌:“老百姓,老百姓,扛起槍杆就是兵……”這兩首作品的開端,給陸原創作和構思《我是一個兵》以直接啟示。
很快,這兩者在陸原心頭不斷磨合,忽然冒出以下四句歌詞:“我是中華一個兵,來自苦難老百姓。打敗了萬惡的日本鬼子,消滅了反動的蔣匪軍!”
陸原筆下的兵,是來自老百姓的人民子弟兵,陸原和岳侖兩人經過推敲琢磨,寫出了“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打敗了日本狗強盜,消滅了蔣匪軍!”兩位詞作者互相提示,你一句、我一句,取長補短,反復推敲,最后形成了:
“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打敗了日本狗強盜,消滅了蔣匪軍。
我是一個兵,愛國愛人民,革命戰爭考驗了我,立場更堅定。
嘿!嘿!嘿!槍杆握得緊,眼睛看得清,誰敢發動戰爭,堅決打它不留情!”
歌曲創作出來后第一次在師通訊連試唱,效果非常好。戰士們說:“這支歌好聽、好唱、好記,一會兒就會了。”還有的說:“唱這支歌嘛,真比改善生活,吃餃子還香呢。”
志願軍戰歌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這首在抗美援朝歲月中誕生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響徹朝鮮戰場和祖國大地。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黨中央、毛主席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炮兵第一師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一支預備炮兵部隊,奉命第一批入朝參戰。10月中旬,連隊召開誓師大會前的一個夜晚,麻扶搖輾轉反側,浮想聯翩。他想,現在集結在鴨綠江畔的志願軍將士高昂的士氣和一往無前的精神,不正是中華民族長期經歷內憂外患逐漸培育起來的浩然正氣在新中國人民身上的升華和歷史延續嗎?於是,“雄赳赳,氣昂昂,橫渡鴨綠江”的詞句,便躍然紙上。
第二天,麻扶搖把這首詩作為出征誓詞的導言寫在黑板上,並向全連同志作了宣講。團政治處編印的《群力報》和師政治部辦的《骨干報》都在顯著位置刊登了這首詩。當時,連隊一位粗通簡譜的文化教員為它譜了曲,並在全連教唱。當1950年10月23日炮一師入朝時,麻扶搖所在的連隊就是唱著這首歌過江的。
后來,麻扶搖驚奇地發現,一支支后續入朝的部隊都唱著一首曲調樂觀、雄壯而堅定有力的歌曲,歌詞與他寫的這首詩基本相同。當時由於戰斗頻繁,消息閉塞,麻扶搖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委。直到1953年,麻扶搖才知道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來龍去脈。
原來,志願軍入朝前夕,新華社隨軍記者陳伯堅到炮一師進行採訪時發現了這首詩,就把這首詩放在第一次戰役之后他寫的一篇戰地通訊《記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幾個戰士的談話》的開頭部分,並作了個別修改,把“橫渡鴨綠江”改為“跨過鴨綠江”,“中華的好兒女”改為“中國好兒女”,增強了讀音的脆度。當時陳伯堅不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隻好說“這是記者在前線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中聽到的廣為流傳的一首詩”。
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這篇通訊,並把這首詩排在標題下面,以突出的位置介紹給讀者。
一天,文化部藝術局副局長、著名音樂家周巍峙從《人民日報》上看到這首詩后,他深深感動了,並產生了創作欲望,他僅用半小時就譜出了曲。他還接受了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呂驥的建議,把“抗美援朝鮮”改為“抗美援朝”,署名“志願軍戰士詞”、周巍峙曲,交給了《人民日報》文藝版主編袁水拍。11月30日的《人民日報》和12月初的《時事手冊》半月刊,先后發表了這首歌。
歌曲發表后,周巍峙總覺得歌名不夠理想。恰在這時,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旅大市委主辦的《民主青年》雜志,以《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戰歌》為題,在12月1日出版的第117期上以顯著位置刊登了這首詩。周巍峙發現后很高興,認為“戰歌”一詞用得好,與詞的主題思想和曲的旋律都很貼切,於是就將這首歌曲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推薦閱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