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4日15:34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平型關戰役是八路軍東渡黃河后與日軍的第一次交鋒,也是1894年以來中國軍隊對日作戰的首個勝利。
恆山與五台山,是山西東北部的兩座雄嶺,兩山對峙,其間僅有一狹窄川道相通。正是在這條狹窄的川道間,1937年9月25 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115師以一場漂亮的戰役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這場戰斗,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平型關大捷”。1985年,86歲高齡的聶榮臻元帥作詩《憶平型關大捷》來紀念這場戰斗,全詩如下:“集思上寨運良籌,敢舉烽煙解國憂。瀟瀟夜雨洗兵馬,殷殷熱血固金甌。東渡黃河第一戰,威掃敵倭青史流。常撫皓首憶舊事,夜眺燕北幾春秋!”
今天,在建軍九十周年之際,讓我們沿著聶老的詩境,再次回顧這段抗戰史上的不朽神話。
一
聶老詩中所提到的上寨位於山西靈丘縣南部山區。1937年9月23日,八路軍115師在此分別召開了旅團以上領導作戰會議和連以上干部動員大會,最終完成了平型關戰斗的戰略部署和戰斗動員工作。從這裡出發,八路軍115師取得了平型關戰斗的偉大勝利。
“七七事變”爆發之后,日本帝國主義挑起全面侵華戰爭,揚言要在3個月內滅亡中國。繼侵佔我國東北三省和熱河、冀東后,日軍開始向我國華北大舉進攻。京津淪陷后,日軍沿平綏、京漢、津浦線進犯,一時間戰火燒遍華北大地。
日軍深知,欲全面控制華北,必先佔領素有“華北之鎖鑰”之稱的山西。9月初,晉北重鎮大同及周圍各縣相繼淪陷,晉北門戶大開。山西的實際掌權者、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匆忙指揮軍隊,沿雁門關一線依托長城和尚未完工的國防工事布防。然而,日軍第五師團師團長板垣征四郎憑借著多年對中國各關隘和兵力部署的了解,面對雁門關的重兵布防並未強攻,而是選擇沿蔚代公路迂回進攻廣靈、靈丘,奪取防務空虛的平型關,進而向北抄斷雁門關守軍后路,向南直取山西首府太原。日軍這一進攻戰略令國民黨軍隊措手不及,原來的戰略部署陷入十分被動的境地,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戰局急轉直下。
日本侵略者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入侵山西以后,先后制造了陽高屠城、天鎮屠城等40余起慘案,無數無辜百姓倒在了侵略者的屠刀之下,三晉大地一片腥風血雨。一時間,山西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恐日病”“亡國論”甚囂塵上。在此民族危亡之際,能不能打一場挫敗日軍銳氣、大長人民志氣、鼓舞全軍士氣的大勝仗,成為全國人民的殷切期盼。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勇敢無畏的八路軍115師背負著人民的期望,日夜兼程,開赴晉東北抗日前線。
9月19日,八路軍115師到達靈丘上寨地區。9月20日,日軍二十一旅團攻佔靈丘,揮師直指平型關。23日凌晨,八路軍總部給115師下達了向平型關出發、痛擊來犯之敵的作戰命令。23日上午,115師旅團以上領導召開了作戰會議,擬定了作戰方案。午飯后,115師連以上干部動員大會在上寨村小學校東側的土坪上進行。這次大會對這次伏擊戰作了具體部署。整個伏擊部隊在平型關東南側的關溝至東河南鎮約10多裡的山地上擺成一字長蛇陣。“蛇頭”“蛇腰”“蛇尾”分別是楊得志、陳正湘率領的685團,李天佑、楊勇率領的686團和徐海東率領的687團,他們分別執行對敵的“攔頭”“斬腰”“斷尾”任務。688團作為預備隊。楊成武的獨立團和劉雲彪的騎兵營分別向平型關東北和東邊開進,執行打援任務,配合主力作戰。
二
動員會結束后,八路軍115師參戰部隊連夜出發,翻山越嶺,分頭前往預定區域。突然間,黑雲壓頂,傾盆大雨從天而降,本來就崎嶇不平的山間小路變得泥濘不堪,行軍進程更加困難。戰士們既無斗笠又無蓑衣,身上僅有的單衣已被雨水完全打透,山區雨夜寒氣砭骨。更為可怕的是,大雨很快帶來山洪的暴發,齊胸的湍流夾雜著石塊咆哮而出,戰士們被沖擊得東倒西歪,幾乎寸步難行,幾個戰士瞬間被洪水吞沒。面對困難,大家相互鼓勵著,“雪山草地都過去了,這條小河算得了什麼!”戰士們咬緊牙關,你攙我扶,深一腳淺一腳地一步步蹚河前行。經過一夜的艱難行軍,天亮前終於進入了設伏陣地。
25日7時許,設伏部隊685團所部首先發現敵軍,由100余輛汽車組成的車隊由西向東鑽進了八路軍的伏擊圈。稍后不久,又有一支攜帶著被服糧秣、由200余輛大車組成的日軍運輸部隊向西行軍,也闖入了八路軍的設伏陣地。7時30分左右,前方部隊報告,日軍已全部進入我軍伏擊區。
伴隨著兩顆信號彈騰空而起,埋伏已久的戰士們向敵人發起猛烈攻擊。所有武器一齊對准敵陣,喊殺聲、槍炮聲響徹山谷,日軍頓時被打得人仰馬翻,亂作一團。但是,在短暫的混亂之后日軍很快恢復了指揮,並依托汽車等掩體向我軍陣地瘋狂掃射。
隨著戰斗的進行,我軍武器射程短、彈藥少的劣勢逐漸暴露了出來。為了避免更大的犧牲,我軍指戰員決定立即發起沖鋒,戰士們在沖鋒號聲中以猛虎下山之勢沖入敵陣,與日軍展開激烈的白刃肉搏戰。戰斗進行得極其慘烈,很多連隊傷亡過半,依然在與日軍頑強拼殺。戰士們心中隻有一個信念,“消滅鬼子,全殲敵人”。子彈打光了就用大刀砍,大刀砍鈍了就用石頭砸,實在不行就跟日軍赤手肉搏。拼殺聲一直持續到15時左右才逐漸沉寂。最終,除了極少數日軍得以逃竄之外,八路軍幾乎全殲了來犯之敵。
三
“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平型關戰役是八路軍東渡黃河后與日軍的第一次交鋒,也是我軍的“頭響炮”。它是抗戰爆發以來,乃至1894年以來中國軍隊對日作戰的首個勝利,這一戰共“殲滅敵板垣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一千多人,擊毀敵人汽車百余輛、大車二百多輛,繳獲火炮兩門、炮彈二三百箱、長短槍一千多支、機槍數十挺、戰馬一百余匹及其他大量的軍用物資”。這一仗打擊了日軍的狂妄氣焰,打出了八路軍的威風,打出了中國軍人的精神,打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敵、誓將日寇逐出中國的決心與信念。
115師9月25日側擊日軍取得勝利后,毛澤東於26日10時致電朱德、彭德懷、任弼時並115師,表示祝賀說:“慶祝我軍的第一個勝利。”蔣介石在致朱德、彭德懷的賀電中說:“二十五日一戰,殲敵如麻,足証官兵用命,深堪嘉慰。”
平型關戰役是驕橫無比的日軍自侵華以來踢到的最硬的一塊鐵板。這一仗中,素有“大日本皇軍精銳之師”稱號的板垣師團主力一部被殲,一部倉皇逃竄,從而粉碎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日軍的囂張氣焰被迫收斂。由於運輸彈藥糧秣的輜重部隊幾乎被我軍全殲,平型關日軍的補給線一下子被切斷,這就使日軍本來猛烈的攻勢被迫陷入停滯,從而部分地打亂了日軍在華北的戰略部署,為我軍調整戰略布局,穩住華北戰場的潰敗戰局爭取了時間。
在民族遭遇外侮的危急關頭,這場大勝好比一劑強心針,極大地提振了民眾的抗日信心,有力地反擊了“亡國論”,療治了中國人的“恐日病”。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平型關的意義正是一場最好的政治動員”,在八路軍初到山西立足未穩,群眾工作尚未展開的情況下,一場大勝抵得了萬千張宣傳單、幾十支宣傳隊、上百場動員會。八路軍在作戰中的英勇表現令全國人民倍感振奮,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成為驅日寇出中華、救人民於水火的民族希望。在接下來的八年裡,“參加八路軍,抗戰打鬼子”在華夏大地上蔚然成風。(張穎)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