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歷史現場傳講 讓英雄“活”起來

周楠

2017年08月21日07:49    來源:解放日報

雨很大,張家禾“多倫路街區的紅色記憶”現場教學卻絲毫不受影響。站在位於黃渡路107弄15號的李白烈士故居門口,61歲的張家禾衣褲濕透,卻沉浸在歷史中慷慨激昂:“在農村武裝斗爭中,人們面臨的最大考驗是犧牲。而在城市斗爭中,共產黨員被捕后不僅要面對死亡,還要面對長時間的肉體折磨。1948年12月30日,李白在這間屋子裡發送情報時被捕,1949年5月初犧牲,長達4個多月時間裡,身受30多種酷刑……”他身旁的大學生聽眾中,幾名女生的眼眶濕了。

從山陰路、多倫路到黃渡路,淡定的張家禾就這樣在雨中邊走邊講。8年來,這條全長約2.5公裡的路,不知被他反復走了幾百遍。從現場教學到成立虹口記憶傳講工作室,這些年,張家禾始終堅持站在傳播黨史的第一線,再現黨的城市斗爭歷史。黨的誕生地裡隱藏的許多革命故事,在他的娓娓道來中得以重綻光芒。

喚醒沉睡的紅色資源

1977年,作為“文革”后首批大學生,“老虹口”張家禾進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專業就讀。畢業后,他到金沙中學當了兩年歷史老師,后來調至虹口區委黨校任教。除了讀大學4年,張家禾幾乎沒離開過虹口。他有個心願:“虹口老房子裡不缺革命英雄故事,但歷史記憶卻容易隨著時間流逝而淡化。我要爭取‘拉住歷史’。”

1984年成為虹口區委黨校教師后,他開始把研究重心轉移到虹口黨史上。他翻閱大量有關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民主革命時期的史料和文獻,革命史、文化史、甚至地理風俗的演變,和虹口有關的,他一條也不放過。一研究,就是30年。漸漸地,張家禾有了自己對於黨的“城市斗爭史”的研究心得:革命時期,黨的領導機關大多隱蔽在舊式裡弄中,四通八達的弄堂小路為敵后革命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地形保護。虹口的各種裡弄正具有這個特點:恆豐裡前門通往山陰路,后門直達寶安路,中共江蘇省委就曾在這裡秘密開展工作﹔ 安慎坊曾是中共中央宣傳部所在地。

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張家禾不滿足於“紙上談兵”。2010年,虹口區發起了新一輪對於虹口黨史的發掘宣傳,在這個契機下,張家禾深入紅色故事的現場,一邊走訪考証,一邊向當地居民了解房子背后的故事。

有一次,張家禾在山陰路上和居民們聊老房子的故事,一位房主恰好聽到,對他說:“陳寶國演的《智者無敵》儂看過伐?裡面那個原型中西功,原來就住在這裡。”中西功,日本三重縣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一名日籍中共黨員。這引起了張家禾的好奇。通過閱讀中西功的著作、到檔案館查閱當時的一手史料,中西功的面目逐漸清晰了起來:他是一名紅色間諜,而他諜報生涯的伊始,就在山陰路124弄28號的房間裡。

隨著張家禾的實地探訪,更多類似的歷史細節“浮出水面”。老宅和在其中住過的英雄們不再是印在文獻上的方塊字,仿佛活了起來。

在歷史細節裡談黨性

經過近半年的實地探訪,張家禾將目標鎖定在“多倫路街區”——以多倫路為軸心,包含其周邊馬路:橫浜路、東江灣路、黃渡路、山陰路以及四川北路的一段所構成的一個街區。

當年,多倫路街區城市斗爭高度密集,一批共產黨員在這裡留下了革命的足跡。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張家禾,這些史料中大有文章可做,如果運用到黨性教育中,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張家禾開始梳理手頭的研究資料,逐步明確了研究和授課的主題:通過黨的領導人的革命活動、文化和隱蔽戰線的斗爭,圍繞白色恐怖下黨的城市斗爭展開,從黨性教育的高度講述虹口記憶。一門“多倫路街區的紅色記憶”現場教學課程,由此應運而生。

到歷史發生地現場教學、聆聽紅色故事,比課堂教學更打動人,但現場踏勘准確定位、設計線路科學布局等問題尤為重要。為此,張家禾不下四五十次前往現場踏勘。他反復研究、調整,使整個教學布局等符合認識和教育規律。在景雲裡深處的兩幢房子之間,他甚至拿出了皮尺丈量距離。“這是為了和學員更好地互動。”張家禾解釋說。

2010年11月18日,張家禾在多倫路街區現場教學基地,迎來了第一批學員——江蘇省南通市市管干部培訓班﹔隨后在12月,又接待了上海浦東新區區委黨校教學處的全體教師。經過試運行,課程受到了眾多黨員的好評,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黨組織向虹口區委黨校申請聽課。

聽課人數越來越多,但新問題出現了:參觀地點過多導致講課時間過長,路線曲折影響講課效果和觀感。張家禾開始反思:現場教學不等同於旅游,“多多益善”並不可取。經過調整后,張家禾把近20個點位縮短到6個點位,確定了由山陰路起,經四川北路多倫路,到黃渡路李白烈士故居為止的授課路線。多次授課后,張家禾發現,真實的歷史細節比單純的理論來得生動,黨員更容易入耳入腦入心。

當好黨史傳播的“拉車人”

去年,張家禾到了退休的年紀。但他對黨史傳播的熱愛絲毫沒有減弱。

經過近8年的堅持,“多倫路街區的紅色記憶”現場教學項目已累計接待學員400余批,還曾獲市黨校系統專題課教學競賽一等獎。一年平均要講上五六十場,今年“七一”前后,19天中講了12場。在張家禾看來,現場教學中,約定了時間就得風雨無阻,還笑稱:“我的體力比年輕人還好呢!”

幸運的是,經過各方籌備和協調,張家禾虹口記憶傳講工作室誕生了。傳講,意味著傳播講演,也代表著歷史傳承。比起埋頭搞研究,張家禾更願意通過口口相傳讓更多人知史懂史,了解虹口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怎樣血與淚的斗爭。有一位黨員聽了他的現場教學后,專門利用周末“故地重游”,沿著張家禾的講演路線重走“革命路”,還拍了照片傳給他,並在短信中寫道:“我在張老師這裡真的學到了什麼叫 ‘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謝謝您。”

如今,有一批年輕人加入了傳講隊伍。虹口區委黨校的年輕教師李銀娥,剛加入工作室就被張家禾的文件袋驚呆了:“文件不下七八箱,被整理成一袋一袋的。翻看每一袋文件,都有張老師用紅筆劃出的重點。空白處,還密密麻麻地寫著研究體會。這樣嚴謹治學的態度,也鞭策我們年輕人要把這門課更優更精地傳承下去。”

張家禾說自己是個黨史的“拉車人”,“研究了大半輩子已經放不下了。我希望可以整合黨史資源,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黨性教育品牌。”讓他欣慰的是,這片紅色土地的人與事,已在許多年輕的“拉車人”手中接續傳承。

(責編:王瑤、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