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25日11:03 來源:陝西日報
沿黃觀光路延安段,途經延川、延長、宜川三地,這裡,不僅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這裡,更有著獨特的紅色文化基因。《黃河大合唱》《回延安》《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一首首膾炙人口、傳唱不息的作品在這裡誕生﹔冼星海、賀敬之、李若冰……一個個光耀藝術史冊的名字從這裡出發。黨中央在延安13年,為我們留下了輝煌燦爛的紅色文化,這裡毋庸置疑地成為民族之魂和中國紅色文化的基因庫。
“山丹丹的
那個開花呦,
紅艷艷,
毛主席領導
咱打江山。”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首膾炙人口的陝甘民歌,以開闊高亢、清新明麗的音調,展開了一幅歷史畫卷,生動描繪了一段重要的革命歷史史實——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延安,中國革命的聖地。在這裡,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勝利走向勝利。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改編於1972年,由李若冰、關鶴岩、徐鎖、馮福寬作詞,以陝北民歌《信天游》和隴東民歌《攬工調》改編而成。兩首民歌交替演唱,前者悠揚高亢,后者激情奔放,全曲有變化對比,又相互融合,渾然一體。“一道道山來,一道道水”,明亮、悠長的高音一下子就把人們帶到了群山起伏、天高雲淡的西北黃土高原。這首歌被收錄為全國聲樂教材。共和國50年大慶時,中央電視台曾把這首歌列入“百年經典”音樂作品播出,被譽為經典中的經典。
“風在吼,
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
黃河在咆哮!
河西山岡萬丈高,
河東河北高粱熟了。
萬山叢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紗帳裡,
游擊健兒逞英豪!”
——《保衛黃河》
1938年9月,武漢淪陷后,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1939年1月,光未然抵達延安后,創作了朗誦詩《黃河吟》。
冼星海聽后異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裡,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6天。祖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完成了《黃河大合唱》。作品由8個樂章組成,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控訴侵略者的殘暴,展現了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奮勇斗爭的英勇場面,勾畫出了中國人民保衛祖國、頑強抗擊侵略者的壯麗畫卷。以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熱情地謳歌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保衛祖國的必勝信念。
同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首演於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該劇一經演出立即引起轟動,在場的中央首長連聲叫好,隨即很快唱響全國,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越來越多的戰士唱著“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走向抗戰最前線。直到現在,《黃河大合唱》仍被廣為傳唱,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為中國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范。
“幾回回夢裡回延安,
雙手摟定寶塔山。
千聲萬聲呼喚你——
母親延安就在這裡!”
——《回延安》
1956年,著名詩人賀敬之回到闊別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搖籃、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再次見到它,詩人感觸萬千,心潮澎湃,於是寫下了這首激情洋溢、膾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詩。作品採用陝北信天游的形式,以質朴的語言贊頌了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貢獻。《回延安》分為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贊延安、展延安5個部分。先寫回到延安時的興奮和激動,再回憶當年在延安的戰斗生活情景,接著抒寫與延安親人歡聚的感人場面,再寫延安10年來的巨大變化,最后贊頌延安在革命進程中的重大功績,並展望它的美好前程。詩人對陝北風土人情的描寫,增添了這首詩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美感。
“想要逼死我,
瞎了你眼窩!
舀不干的水,
扑不滅的火!
我不死,我要活!
我要報仇,
我要活!”
——《白毛女》
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一些藝術家在院長周揚的指示下,由賀敬之、丁毅執筆,馬可、張魯、瞿維、向隅、陳紫、劉熾等作曲,根據流傳在晉察冀邊區一帶“白毛仙姑”的民間故事傳說,加工改編出了歌劇《白毛女》。通過楊白勞和喜兒父女兩代人的悲慘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農民之間的尖銳矛盾,控訴了地主階級的罪惡,歌頌了共產黨,指出了農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當地農民觀看彩排時哭成了一片。5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向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獻禮,取得極大的成功。該劇后在解放區各地陸續上演,深受廣大人民和八路軍將士的喜愛。創作上,《白毛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將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和大膽的浪漫主義手法完美和諧地融為一體的典范之作,是詩、歌、舞三者完美融合的民族新歌劇,採用中國北方民間音樂的曲調,吸收了戲曲音樂及其表現手法,並借鑒了西歐歌劇的創作經驗。劇中的《紅頭繩》《漫天風雪一片白》《我說、我說》等經典唱段成為多個音樂會的保留曲目。
“花籃的花兒香,
聽我來唱一唱,
唱一呀唱。
來到了南泥灣,
南泥灣好地方,
好地呀方。
好地方來好風光,
好地方來好風光,
到處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
——《南泥灣》
南泥灣是延安的南大門,雖地廣人稀、草木叢生,但土質肥沃、水源充足。1941年3月,120師359旅的將士,以“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雄心壯志,“背槍上戰場,荷鋤到田庄”,開進了南泥灣。1942年7月,朱德邀請謝覺哉、徐特立、吳玉章、續范亭四老同游南泥灣,賦詩《游南泥灣》雲:“……平川種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僅告成,戰士粗溫飽……熏風拂面來,有似江南好。”
1943年春節,延安魯藝以新秧歌《挑花籃》慰問359旅將士,《南泥灣》是其中的插曲,賀敬之應邀為《南泥灣》創作歌詞。歌詞通俗曉暢,洋溢著勞動的喜悅。以對比點出“如今的南泥灣,是陝北的好江南”的主題。既有“鮮花送模范”的贊美,又有“學習南泥灣”的動員,同時還把“又戰斗來又生產”的時代旋律唱了出來。
《南泥灣》由馬可譜曲,旋律優美、抒情,前半部分曲調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歡快跳躍,最后採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結束全曲。民間歌舞的音調和節奏加上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熱情歌頌了開荒生產建立功勛的八路軍戰士,歌頌他們把荒涼的南泥灣改造成了美麗的“江南”。
“禹治水,壺口始”
——《水經注》
壺口,位於晉陝大峽谷,滔滔黃河奔流千裡,在此蕩氣回腸地飛瀉到窄深的壺口,怒吼著流向龍門方向,給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感嘆、贊美的主題,也激發了諸多思緒和寄托,“萬馬奔騰任嘶吼,千裡黃河一壺收”是其壯美景觀的自然寫照。
在50元人民幣背面,是一幅氣勢磅礡的瀑布圖,即為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之魂的黃河壺口瀑布。滾滾黃水,九曲回蕩,一路奔涌,在晉陝峽谷驟然受束,水面由浩瀚的400米乍縮為寬50米、落差30米的夾岸深溝,疾流直下,濤走雲飛,勢如巨壺,倒懸傾注,詩曰:“黃河萬裡出昆侖,奔騰咆哮入壺口。”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進入陝西,在晉陝大峽谷中一路奔騰南下,當來到延安市宜川縣時,水流以數十米的垂直落差傾瀉而下,躍入深潭,濺起浪濤翻滾,形似巨壺內黃水沸騰,成為聞名天下的壺口瀑布。走近壺口瀑布,黃色的河水轟鳴著匯集壺口,跌宕著落入深深的岩谷,濺起黃色的水霧,扑向游人,黃色的水形成混濁的寬闊瀑布,以蕩氣回腸的怒吼,震撼著人的心靈,讓人感受著黃土地上母親河與南國秀水的不同。宜川,這個守著壺口,與黃河一起孕育並見証了中華民族歷史的地方,也造就了一方美麗和神奇。
宜川地處延安市東南部,北靠延安寶塔區,南接黃龍,毗鄰韓城,東隔黃河與山西吉縣相望。在這裡洒落著滿地的龍文化和根祖文化遺跡。傳說開天辟地的始祖盤古曾在此“卜婚”。《水經注》中“禹治水,壺口始”的記載,雖然寥寥6個字,卻有力地証明了大禹治水的傳說正是從宜川開始。
在黃河壺口岸邊的宜川,還誕生了詞作家光未然、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至今令人心潮澎湃﹔抗日戰爭期間,閻錫山退守宜川秋林,國共合作,御日寇於大河東岸,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團結抗日的歷史篇章﹔解放戰爭時期,彭德懷元帥指揮的以圍城打援為特色的宜川大捷,加快了全國解放進程。
今天的宜川是一個美麗而富裕的地方。這裡盛產優質蘋果,有豐富的煤炭和石油資源,以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黃河壺口瀑布和蟒頭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為主的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果業、旅游業成為縣域經濟支柱產業。
“黃帝崩,葬橋山”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
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黃帝陵,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是《史記》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號稱“天下第一陵”,又稱“華夏第一陵”,位於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載:“黃帝崩,葬橋山。”橋山在遠古時代為有蟜(jiǎo)氏居地,稱作蟜山﹔黃帝時代稱作“軒轅之丘”或“軒轅之台”,黃帝因此而得名“軒轅”,黃帝城中宮即位於此,以后演變成橋山。黃帝聯合炎帝打敗蚩尤后,由華族部落聯盟首領成為天下共主,使華夏民族由蠻荒時代跨入了文明時代,黃帝的豐功偉績理所當然地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黃帝去世后,人們為了表達對這位人文初祖的懷念之情,便在橋山起塚為陵,立廟祭祀。在黃帝死后的幾千年裡,歷代祭祀黃帝的活動從未中斷。從虞、夏、商、周到秦、漢、隋、唐、宋、元、明、清,除了有的時段將黃帝同時作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無一例外地將黃帝作為祖先祭祀。
黃帝陵古稱“橋陵”,是歷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黃帝的場所。歷史上最早舉行黃帝祭祀始於秦靈公三年(公元前42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自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祭祀黃帝陵以來,橋山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之地,保存著漢代至今的各類文物。
黃帝陵古柏群,是中國最古老、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共8萬余株,千年以上3萬余株。“黃帝手植柏”距今5000余年,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和“世界柏樹之冠”。
2006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黃帝陵祭典)活動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11月,陝西省啟動“黃帝陵祭典活動”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工作。2014年8月,陝西省將黃帝陵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記者 郭青 樊蓉)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