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姜廷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

2017年09月05日09:3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華兒女不屈不撓、浴血奮戰,徹底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捍衛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發展的文明成果,捍衛了人類和平事業,鑄就了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奠定了基礎,它推進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對亞洲乃至世界和平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喚起民族覺醒:日本侵華戰爭激起中國人民的憤怒和反抗,抗日戰爭喚起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改變了過去一盤散沙的狀況,增進了民族的團結和凝聚力

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怒和反抗。面對民族危亡,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者,全中國人民同仇敵愾、義無反顧地同日本侵略者進行斗爭。從東北義勇軍、抗日聯軍在白山黑水間的抗日斗爭到國民黨軍愛國將士在上海、華北的英勇抗擊,從一二九運動到遍及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從七七事變后國民黨軍的正面戰場抗戰到八路軍、新四軍的敵后抗戰,都反映了中國各族人民團結御侮、共赴國難的堅強意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正如朱自清在《這一天》中所寫:“東亞病夫居然奮起了,睡獅果然醒了。從前只是一片沃土,一大盤散沙的死中國,現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國了。”

中華民族覺醒的集中體現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站在抗日救亡的前列,發表宣言和決議,號召全國人民武裝反抗日本的侵略,領導和支持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倡導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后,國共兩黨又經過多次談判,1937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和推動下以國共兩黨為基礎的包括各黨派、各民族、各階層和社會各界參與的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華兒女不分民族、階層、黨派、宗教,也不分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以至海外僑胞,都聚集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匯成全民族抗戰洪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不僅是中華民族覺醒的集中表現,更是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保証。

中華民族覺醒的核心內容是愛國主義。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偉大民族。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愛國主義成為全國人民團結御侮、共赴國難的思想基礎和強大動力,成為中華民族覺醒的核心內精神。為了抗擊日本侵略,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光輝旗幟下,一切炎黃子孫、中華兒女,都積極投身於抗日洪流之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槍出槍,有糧出糧,有知識出知識,竭盡全力報效祖國。一切愛國的中國軍隊和武裝力量以“身死為國殉”的大無畏精神,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浴血奮戰。全國50多個民族幾乎全部直接參加了保衛祖國的戰爭,各少數民族同漢族人民一起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抗日斗爭。身在國外的華僑,與祖國抗戰事業休戚與共,以各種形式支援祖國抗戰。許多華僑兒女回國參戰,血洒抗日疆場。抗日洪流浩浩蕩蕩,中華民族的新覺醒不可阻擋。正是中華民族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才使中國人民克服了過去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狀況,空前地團結和覺醒起來,浴血抗戰。愛國主義成為抗日戰爭凝聚中華民族之魂,是團結全民族抗戰的一面旗幟。

二、洗雪百年恥辱:中華民族取得了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對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改變了以往屢戰屢敗的歷史,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國人民受盡帝國主義凌辱和侵略的歷史。帝國主義列強先后發動了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戰爭,強迫中國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使中國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半封建國家。

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中國人民進行了英勇的反抗,表現了不屈不撓的大無畏的英勇斗爭精神。這種反抗和斗爭此起彼伏、綿延不斷,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打擊下,無一例外遭到失敗。

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的抗日戰爭,以中國的勝利和日本的失敗而告終。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128萬侵華日軍向中國投降,日本侵華戰犯受到了嚴正的審判。中國人民取得近百年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完全的勝利,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改變了近百年來中華民族屢戰屢敗的歷史,使中華民族重新找回了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中國之所以能夠進行這場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戰並取得勝利,是由於中國人民經過百年來民族解放運動的挫折和鍛煉,民族意識空前覺醒和中華民族團結御侮的凝聚力。中國抗日戰爭是20世紀進步的革命的正義戰爭。全國抗戰開始后,國民黨政府實行了一些有利於抗戰的政策,國民黨軍廣大官兵在抗日戰場上付出了大量的犧牲。但是,國民黨領導集團的片面抗戰路線和反共反人民傾向及其活動,也給抗戰帶來消極影響。中國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是團結抗戰的堅強核心——中國共產黨。正如毛澤東在全國抗戰爆發不久所說:“今日中國的軍事、經濟、政治、文化雖不如日本之強,但中國自己比較起來,卻有了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為進步的因素。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就是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中國今天的解放戰爭,就是在這種進步的基礎上得到了持久戰和最后勝利的可能性。

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高舉愛國主義大旗,堅決維護民族獨立和尊嚴,提出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的戰略方針,領導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共產黨廣泛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抗戰,形成了一種日本帝國主義所無法征服的偉力。日本有識之士井上清說得好:“日軍是與這些燃起抗日怒火的整個中華民族為敵的,並不像過去那樣,只是以被人民憎惡的地方軍閥,或本質上不過是中國頭號軍閥的蔣政權為敵的。政府、軍部和政黨根本沒察覺到和以前本質上不同的這種情況,竟妄想用兩個月的時間就能取勝。”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使具有優勢裝備的日本侵略軍經常被動挨打,令國內外很多人震驚、折服。英國《每日先驅報》記者詹姆斯·貝特蘭在1937年至1938年訪問中國后,熱情而欽佩地贊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游擊戰爭:“在華北荒蕪的崇山峻嶺中,在綠色的長江流域,在華南的稻田和雨水充足的山裡,一個拿起武器的民族逐漸找到了自己的領路人。在蘇醒了的中國強大力量面前,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必將碰得頭破血流。”

三、躋身世界強國: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贏得了應有的國際地位,成為26國宣言的四大領銜簽字國之一,成為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中國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五個最大的國家之一,是亞洲大陸反對日本侵略的主要國家。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盡了自己的偉大責任。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

中國人民最早舉起反法西斯戰爭的旗幟。1931年9月,日本法西斯發動了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就開始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斗爭,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動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日軍大舉進攻面前,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團結御侮,以舉國抗戰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1939年歐戰爆發以前,中國人民在國內外重重困難的條件下,獨立承擔著世界反法西斯的重任數年之久。中國的頑強抗戰,粉碎了日軍企圖在短期內征服中國,變中國為其爭霸亞太地區的戰略基地的侵略計劃,延緩了德日意法西斯勾結起來擴大侵略戰爭的進程。1939年9月,歐洲才開始反法西斯戰爭,比中國局部抗戰晚了8年,比中國全國抗戰晚了兩年多。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英美才開始參加對日本法西斯的作戰,比中國局部抗戰晚了10年多,比中國全國抗戰晚了4年多。

中國反法西斯戰爭持續時間最長。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中國堅持反法西斯戰爭長達14年之久。而歐洲戰場從1939年9月開始到1945年5月德軍投降,時間還不到6年﹔美、英兩國從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同日軍作戰僅3年零9個月。中國反法西斯戰爭持續14年,是世界上反法西斯戰爭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

中國戰場牽制和消滅日本法西斯軍隊最多。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隻有中國單獨地和日本侵略者進行著浴血奮戰,中國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唯一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東方反法西斯戰爭出現了兩個戰場,即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太平洋戰場以海戰為主,日本70%的陸軍和近1/3的海軍陷在中國不能自拔,中國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僅從1937年7月開始的全國抗戰8年時間裡,中國軍隊進行會戰20余次,重要戰役200余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殲滅日軍150余萬。抗日戰爭結束時,中國接受投降日軍128萬人。以上合計,中國軍民共殲滅日軍近280萬人。中國是消滅日本法西斯軍隊最多的國家。

中國在東方反法西斯戰爭中付出的代價最大。在抗擊日本法西斯戰爭中,僅從1937年7月開始的全國抗戰中,中國軍民傷亡總數達3500萬人以上,其中犧牲2000余萬人,中國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而美軍在對日作戰中僅傷亡32萬余人,蘇軍在對日作戰中僅傷亡3.2萬余人。中國為東方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中國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偉大貢獻。首先,中國的持久抗戰,牽制並消耗日軍大批兵力,打破了日本法西斯“北進”的計劃,使蘇聯得以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不得不承認: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現在正用於中國,再北進對蘇聯開戰,“實際上辦不到”。其次,中國的持久抗戰,遲滯了日本法西斯“南進”的步伐,配合了美、英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的作戰。美國總統羅斯福曾高度評價中國抗戰的重要作用,他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 再次,中國抗日戰爭減輕了日本法西斯對亞洲其他地區的壓力,直接支援了鄰近國家的抗日斗爭。中國遠征軍數十萬人,兩次入緬配合盟軍作戰,歷時3年多,直接打擊了侵緬日軍,解救被圍困的英軍7000余人,解放了緬甸大部地區,消滅日軍5萬余人,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偉大貢獻。當然,不可否認,中國的抗日戰爭也得到了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戰場的支援和配合。蘇聯、美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從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援了中國。朝鮮、越南、美國、加拿大、印度、日本等國共產黨和進步人士,也以各種方式給中國抗戰以國際主義的支援。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地區對日本關東軍作戰和英美盟軍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對日反攻,加速了抗日戰爭勝利的進程。所有這些都是中國人民難以忘懷的。“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豐碑上,熔鑄著中國人民的卓著功勛﹔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紅旗上,凝結著各國友人的血跡。”

中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堅韌不拔的斗志和無所畏懼的反抗精神以及輝煌的戰績,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贊譽。1941年2月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致電蔣介石:“中國軍隊對貴國遭受野蠻侵略所進行的英勇抵抗已贏得美國和一切熱愛自由民族的最高贊譽。中國人民,武裝起來的和沒有武裝的都一樣,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對於在裝備上佔極大優勢的敵人進行了差不多五年堅決抗擊所表現的頑強,乃是對其他聯合國家軍隊和全體人民的鼓舞。” 1940年8月以后,英國處於德國飛機狂轟濫炸之中,首相丘吉爾為鼓勵英國人民作戰,提出:“效法中國”的口號。1941年10月,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斯大林為鼓舞蘇聯軍民士氣,同樣提出“效法中國”的口號。可見,英勇抗戰的中國軍民已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楷模。

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和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突出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1941年1月1日,中國與美國、英國、蘇聯領銜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這是中國第一次以“四大國”身份出現在戰時的國際舞台上。美國總統羅斯福對參加簽字儀式的中國代表表示:“歡迎中國列為四強之一”。1943年10月,蘇、美、英三國外交部長在莫斯科舉行會議,會議發表了《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由於中國已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四大同盟國之一,應邀加入這一宣言,中國駐蘇大使受權在宣言上簽字,從而形成四國宣言,標志著中國正式成為四大國之一。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國首腦舉行會議,商討聯合對日作戰問題。會議發表了《開羅宣言》,三國決心團結戰斗,將戰爭進行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1945年7月,中、美、英三國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中國官員作為主要戰勝國的代表參加了日本向盟國投降的儀式。戰后,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贏得了應有的國際地位。

四、廢除不平等條約:百年來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基本上得以廢除,收回由於不平等條約而失去的一部分主權,使中國從不平等條約枷鎖束縛下解放出來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侵略戰爭強迫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廢除不平等條約,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強烈願望,但列強一直不願放棄其在華特權。

由於中國對日本法西斯的英勇抗戰,改變了過去中國被列強欺凌的軟弱形象﹔更由於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地位的重要,中國國際地位大為提高。英、美等國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並迫於客觀形勢,曾表示願意取消領事裁判權和其他特權,但宣稱要到遠東戰事結束以后的適當時期。

為了廢除不平等條約,1941年4月,中國政府電令將回國任職的原駐英大使郭泰祺訪美,向美國政府提請締結中美平等條約,廢除現有不平等條約,並建議“實行之期,不妨俟諸中日戰爭結束之后,用意在壯吾人今日之聲勢,而增高他日之國際地位” 。5月下旬,美國承諾通過談判“迅速地做到取消一切特殊性質的權利”。7月上旬,英國與中國互換照會,表示願根據平等互惠原則,修改條約。1942年8月,美國向英國通報,准備著手與中國舉行談判,廢除治外法權等在華特權,修訂新約,英國表示同意並准備採取一致行動。10月9日,美、英兩國政府表示願意與中國談判,廢除不平等條約,締結新的平等條約。10月,中、美兩國政府就新條約進行談判,經過談判,兩國同意於1943年1月1日在華盛頓正式簽署條約和換文。中、英兩國也於10月開始談判,談判中英國拒絕討論歸還香港問題,並於10月14日發表外交部聲明:廢除英國在華特權並不包括將香港交還中國。中國方面則要求先行收回九龍,提出將此問題納入條約談判之中,但也被英方拒絕。中國方面對英國拒絕討論香港問題不滿,保留將來再提出這一問題的權利。為了不影響與美英兩方在1943年元旦前簽訂新約,中方不得不做出讓步。中美新約、中英新約(即《中美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條約》、《中英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於1943年1月11日分別在華盛頓和重慶簽字。5月20日,中美新約在華盛頓,中英新約在重慶換文批准,條約生效。此后,中國與比利時、挪威、瑞典、荷蘭、法國、瑞士、丹麥、葡萄牙等國相繼簽訂類似條約,廢除了過去不平等條約。

不平等條約的廢除,收回了由於不平等條約而失去的一部分主權,進一步提高和改善了中國國際地位,這是中國人民長期進行民族解放運動及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的一個重大勝利,在精神上打碎了不平等條約加在中華民族身上的沉重枷鎖。

不平等條約的廢除,並不表示中國在實際上已經取得真正的平等地位,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中國人民歡迎許多外國政府廢除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並和中國訂立平等新約的措施。但是,我們認為平等新約的訂立,並不就表示中國在實際上已經取得真正的平等地位。這種實際上的真正的平等地位,決不能單靠外國政府的給予,主要應靠中國人民自己努力爭取,而努力之道就是把中國的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建設成為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否則便隻會有形式的獨立、平等。在實際上是不會有的。”

五、收回祖國寶島台灣:被日本通過侵略戰爭強割50余年的台灣、澎湖列島等地,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迫使中國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侵佔了中國的台灣和澎湖列島。但台灣人民“義不臣倭”,從未屈服於日本侵略者的統治,反抗殖民主義者的斗爭持續不斷。

抗日戰爭爆發后,台灣人民為收復台灣、回歸祖國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台灣報紙連續報道事變真相,傳遞祖國大陸抗日斗爭的信息。七七事變后,祖國舉國抗戰的行動給台灣同胞以極大鼓舞,他們採取暴動、起義等各種形式開展斗爭,用實際行動支援大陸同胞抗戰。還有不少台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回到祖國大陸,參加抗日團體,從事各種抗日活動,甚至親赴前線參加對日作戰。台灣同胞的斗爭,充分表現了他們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有效地配合了祖國大陸人民的抗戰。

抗日戰爭中,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廢除“過去中日間簽署的所有條約、協議、共同聲明或文件”,這其中當然也包括《馬關條約》,奠定了戰后台灣回歸中國的法律基礎。

由於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台灣在此大戰中的戰略地位,美國和英國協商主張戰后將台灣歸還中國。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並發表《開羅宣言》,庄嚴聲明:把日本所侵佔中國的東北地區、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日本將被逐出其以武力所攫取的所有土地。《開羅宣言》明確而具體地肯定了中國收復失地的神聖權利,這是中國、美國、英國第一次共同就台灣地位和前途簽署的國際文件。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蘇聯和法國也公開接受了美、英、中三國在《開羅宣言》中的立場,五國簽署的《波茨坦公告》第八款進一步聲明,台灣將歸還中國。1945年9月,盟軍司令部發布一號命令,命令日本在華軍事部隊放下武器,向中國政府投降,同時,也命令在台灣的日軍向中國政府投降。

1945年10月25日,中國第15受降區受降官、中華民國任命的台灣行政長官公署長官陳儀在台北正式接受日本軍隊在台灣的投降,並且代表中國政府宣布:“從今天起,台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的版圖。”這一天被命名為“台灣光復日”。台灣人民歡慶光復,被日本強佔50余年的台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六、發展壯大人民革命力量:加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之初,就提出了放手發動群眾實行抗戰的全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深入敵后,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廣泛開展群眾性游擊戰爭。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日的主戰場,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力量逐步成為全國抗日的主力,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戰爭中不斷發展壯大。

抗日戰爭不僅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而且通過戰爭大大削弱了中國的反動勢力,大大增強了新的革命因素,使中國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新的高度。作為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在抗日戰爭中不斷發展壯大。中國共產黨已成為擁有120萬黨員的大黨,建立了面積達100萬平方公裡、近1億人口,地跨華北、華中、華南的19塊解放區,人民軍隊由抗戰初期幾萬人發展到120萬人,民兵發展到260萬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不僅是全國抗日的模范,也是全國民主的模范,更是一個與舊中國不同的新中國的雛形。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日益提高。這都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迅速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發展壯大,加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后,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發動大規模內戰,中國共產黨依靠發展壯大的人民革命力量,僅用三年多時間,就打敗了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摧毀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反動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在世界東方崛起,走上了振興發展的社會主義道路。

綜上所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它喚起了民族的覺醒,洗雪了百年恥辱,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收回了台灣、澎湖列島,發展壯大了人民革命力量,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也對世界各國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這一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這一偉大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責編:趙晶、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