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富
2017年09月08日08:4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63年的春天,使我們如此地激動!——歷史在回答:人呵,應該這樣生!路呵,應該這樣行!……”賀敬之這首創作於1963年春天的長詩《雷鋒之歌》,以詩歌的形式歌頌了雷鋒短暫而又偉大的一生,把雷鋒置於廣闊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生活之間,揭示出學習雷鋒的重大意義。詩歌氣勢磅礡,熔議論與抒情於一爐,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著名作家賈漫評價說:“《雷鋒之歌》的爆破力和凝聚力,是賀詩的長詩中首屈一指的……在他創造的長詩中,達到藝術的高峰。”你可曾知道,這首影響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成千上萬熱血青年的長詩,與開國上將王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這首詩是在他的親自安排關照下誕生的。
王震:“詩,一定要寫好雷鋒精神”
1963年早春,乍暖還寒,北京醫院病房內,開國上將、時任國家農墾部部長的王震剛剛動完一次手術,躺在病床上看報紙。王震看的是刊登在《人民日報》上的長篇通訊《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他為雷鋒的苦難童年而悲憤不已,當他讀到雷鋒身為農民自衛隊隊長的父親被地主反動武裝活活絞死,其母親受到地主侮辱后懸梁自盡,哥哥給地主扛活累死,弟弟又被活活餓死,年僅7歲的雷鋒淪為孤兒的悲慘經歷時,這位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的將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熱淚奪眶而出。當他看到雷鋒這位共產主義戰士愛憎分明、公而忘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先進事跡后,這位戎馬一生、馳騁疆場的將軍被雷鋒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感動,他為人民軍隊出了這麼一位好戰士而高興,為自己有這麼一位小老鄉而自豪。看著看著,王震再也坐不住了,他要為宣傳雷鋒精神做點什麼。於是,他大聲地吩咐秘書:“立即讓郭小川、賀敬之和柯岩夫婦到我這裡來!”
王震雖然是一員武將,自謙為“大老粗”,可是他讀書很多,知識面很廣,而且十分愛護知識分子,喜歡和文人打交道,結交了不少作家、詩人朋友。后來,著名作家艾青、丁玲等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沖擊時,正是王震挺身而出保護了他們。王震還受周恩來的囑托,在北大荒和新疆建設兵團安排被原單位劃成右派的文化界人士1000多人,名為勞動改造,實為保護起來,避免他們受到沖擊。曾任王震秘書的郭小川,是中國近代著名詩人。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他離開北平奔赴延安,參加了八路軍,被分配到王震任旅長的三五九旅,曾從事宣傳、教育和機要工作。解放后,他又擔任過中國作協黨組副書記、作協書記處書記兼秘書長,1963年在《人民日報》任特約記者。郭小川聞聽老首長有令,立即叫上在中國劇協任職的賀敬之及其夫人、在中國兒童劇院工作的柯岩趕往醫院。
賀敬之和王震雖然在1962年才得以相識,但他早就對王震十分景仰。賀敬之16歲從老家山東台兒庄逃難求學,輾轉來到革命聖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943年春節,賀敬之跟隨艾青帶領的延安魯藝秧歌隊到南泥灣慰勞以王震為旅長的三五九旅,在慰問演出中,演員演唱了由賀敬之作詞、馬可作曲的《南泥灣》這首歌。賀敬之當時是一名普通的文工團員,隻有19歲,和秧歌隊員們一起坐在地上,仰望主席台上王震講話的風姿,第一次見到這位叱咤風雲、大名鼎鼎的將軍,心裡十分敬仰,但是卻沒有機會與他直接交談。直到19年后的1962年,王震到北戴河參加中央會議,由郭小川引薦,賀敬之和夫人柯岩才得以與王震面談。雖然王震尚不認識賀敬之夫妻,但是他在延安時就對賀敬之的作品《南泥灣》和《白毛女》非常喜歡,所以他與賀敬之一見如故。據賀敬之回憶:當時“他(王震)穿了一條馬褲,見面就問:哦,你就是賀敬之啊!雖說是第一次面對面與王震交談,雙方的談興都很高”。之后,雙方雖然直接接觸的次數不多,但彼此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郭小川、賀敬之和柯岩急急忙忙來到王震的病房后,王震招呼他們在病床前坐下,一邊念著手中的報紙,一邊熱淚盈眶地向他們講述雷鋒的感人事跡、重大意義和自己的感受,他非常動情地說:“你們這些詩人都看了沒有?應該寫寫這個雷鋒!擔當起學雷鋒、寫雷鋒的時代重任,我們這些老頭子都要向他學習呢!”3人聽了王震的一番話,深受感動。看到王震親自調兵遣將,布置任務,作為喝過延河水、吃過陝北小米的老兵郭小川、賀敬之自然掂出了其中的分量,感覺到肩上沉甸甸的。3個人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並向王震表決心說:“我們3個人一起去撫順,深入連隊採訪,一邊體驗生活,一邊學習雷鋒,保証完成好首長交給的這項任務。”王震聽了,滿意地點點頭,在與他們作別時,又特別叮囑:“詩,一定要寫好雷鋒精神!”
柯岩:“雷鋒在撫順,也是萬人空巷去送他”
離開醫院后,3人商定一起赴撫順採訪,可是由於郭小川、賀敬之回到單位后,事務纏身,一時不能立即成行。為了不耽誤時間,決定由柯岩一人先行。於是,柯岩隻身於1963年2月初來到撫順。此時的東北大地銀裝素裹,冰天雪地,柯岩作為第一批深入連隊採訪的文藝工作者,冒著風雪嚴寒,馬不停蹄地前往雷鋒生前的部隊進行採訪。她下連隊、進宿舍、到伙房,採訪雷鋒的戰友和領導,走訪駐地群眾。她跑遍了雷鋒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含著淚聆聽指導員和戰友們講述雷鋒的感人事跡,聆聽群眾講述雷鋒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故事,流著淚閱讀了雷鋒寫的20多本日記,這些第一手的原始資料,讓她全面了解了雷鋒短暫而偉大的一生。
在撫順採訪深入生活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裡,柯岩的心靈受到了震撼和洗禮。雷鋒於1962年8月15日殉職后,他的追悼會於8月18日在望花區一個禮堂裡舉行,自發前來參加追悼會的人們絡繹不絕,禮堂裡面裝不下,外面人山人海,送葬路上擠滿了人。當時撫順市僅有70萬人口,竟有10多萬人為他的靈車送行,從市區到烈士陵園十多公裡的大道上,人流如潮,不少人自發戴上白花或黑紗,默默地跟隨靈車行進,情景極為感人。后來,柯岩回憶說:“我一輩子經歷過兩次萬民悲痛、萬人空巷去送喪的,一次是送周恩來總理,一次就是送雷鋒。雷鋒在撫順,也是萬人空巷去送他,一邊送一邊哭——確實叫你覺得偉大是出於平凡之中的。”
柯岩回到北京已經是3月初。3月5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全國各大報刊,刊登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和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鄧小平等給雷鋒的題詞,於是全國掀起了學雷鋒的熱潮。
回到家,柯岩迫不及待地向賀敬之講述雷鋒的事跡,講著講著,淚水禁不住奔涌而出,她就一邊流淚,一邊講。賀敬之也是一邊流淚,一邊聽。賀敬之的母親見狀感到奇怪,還以為兩人吵架了呢。這時,柯岩又把“雷鋒出門一千裡,好事做了一火車”的事跡向老人講了一遍。這位來自山東農村、朴素善良的老太太聽后也不由得大哭起來,邊哭邊說:“這麼好的人怎麼能死呢?他應該活著,讓我這個老太婆去替他死吧!”
很快,親身感受到雷鋒的感人事跡並被雷鋒精神感染的柯岩一氣呵成,寫下了長詩《雷鋒》:
聽講你的故事呵,雷鋒,
孩子們停住了笑聲,
熱淚在臉頰上流淌,
好像露珠在花瓣上滾動。
提起你的名字呵,雷鋒,
青年的眼睛更亮更明,
你紅色生命的火把呵,
在他們心中燃起火焰熊熊。
……
賀敬之:“要寫,就要寫出新意來”
柯岩創作的長詩《雷鋒》在《人民日報》發表之后,又寫了《我對雷鋒叔叔說》《向雷鋒叔叔致敬》等兒童詩。她對賀敬之說:“雷鋒的事跡你也聽了,也感動流淚了,趕快寫吧!”
賀敬之說:“要寫,就要寫出新意來,這很難,不知有沒有把握。”“你這個人,要有信心嘛!我看你肯定能寫好,你就寫嘛!”柯岩一邊鼓勵他,一邊把自己採訪到的關於雷鋒的材料抖落在賀敬之的桌子上。
得到了柯岩的鼓勵后,賀敬之伏案而寫,寫了幾段后,感覺沒有把握,就念給柯岩聽。柯岩聽后說:“太好了,比我寫的那幾首都好,而且不是好一點半點,是好很多!”柯岩的話,使賀敬之受到極大的鼓舞。他夜不能寐,文思泉涌,一鼓作氣寫下去:
假如現在呵,
我還不曾
不曾在人世上出生,
假如讓我呵,
再一次開始
開始我生命的航程——
在這廣大的世界上呵,
哪裡是我
最迷戀的地方?
哪條道路呵
能引我走上
最壯麗的人生?
……
1963年3月上旬,賀敬之完成了《雷鋒之歌》的前四節。每當賀敬之寫出幾段后,都要念給柯岩聽,柯岩成了他的第一位讀者。柯岩聽完后,馬上會鼓勵他:“好,就這樣寫下去。”
3月中旬,王震出院了,他要去上海組織青年到新疆去支邊,參加生產建設兵團,便約郭、賀、柯3位詩人一起去上海參加動員。因柯岩要在北京一些單位做雷鋒事跡報告會,郭小川、賀敬之就跟著王震先到了上海,住在錦江飯店,在那裡賀敬之寫完了《雷鋒之歌》的最后兩節。
這首長篇政治抒情詩長達1200多行,共分6個部分:第一部分,抒寫生長在中國的驕傲、幸福、光榮的感情﹔第二部分,描寫雷鋒出現之后產生的影響﹔第三部分,謳歌雷鋒的同時,提出人應該怎樣生活,路應該如何走﹔第四、五部分,主要描寫雷鋒偉大的思想、精神、風格、人品,回答了第三部分所提的問題﹔第六部分,抒寫雷鋒精神的影響。詩人在縱情謳歌雷鋒精神的同時,把中國悲壯的歷史、社會的現實和光輝的未來聯系起來,描繪出一幅生動的藝術畫面,開拓出寥廓的意境,表現出一個庄嚴的主題。
聽說賀敬之的大作完成了,王震連忙說:“快,把全詩念給我聽一聽。”他還特別吩咐秘書:“從現在開始,發生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許打擾我,我要聽賀大詩人給我朗誦《雷鋒之歌》。”說完,把房門一關,靜靜地坐在沙發上,全神貫注地看著賀敬之。賀敬之心情也很激動,操著帶有山東口音的普通話一字一句、鏗鏘有力地朗誦起來。當他讀到“快擺開你們新的雁陣呵,把這大寫的‘人’字——寫向那萬裡長空……”時,王震不由自主地一下子從沙發上蹦了起來,大聲叫道“好!好!”全詩朗誦完,王震意猶未盡,把詩稿要過去,點出他最喜歡的幾段,還讓賀敬之又朗誦了一遍。之后,他興高採烈地說:“好啊,真好!寫得很有力量!你是怎麼寫出來的啊?”賀敬之說:“就是鬧情緒,發牢騷唄!”見王震一愣,賀敬之趕緊解釋:“是鬧的革命情緒,發帝修反的牢騷嘛。”王震大笑起來,連聲說:“好,好!不過還要加上兩句:扛紅旗,立標杆!”
在《雷鋒之歌》第二節裡,賀敬之寫道:“那紅領巾的春苗啊,面對你,頓時長高﹔那白發的積雪啊,在默想中,頃刻消溶……”這后一句的藝術形象就來自王震,說明全國人民從少年到老年,都從雷鋒身上受到教育和感動。
此后,王震在上海給青年們作了熱情洋溢的報告,在報告中,他介紹了新疆旖旎的風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建設兵團的工作情況,回答了青年們的提問,還提到了有3位詩人作家要和我們一起到新疆建設兵團去工作生活。郭小川和賀敬之被復旦大學請去給師生們作報告,郭小川朗誦了他的詩《向困難進軍》,賀敬之則激情澎湃地朗誦了他的新作《雷鋒之歌》。賀敬之的朗誦一次又一次地被師生們的熱烈掌聲所打斷,這首詩也一下流傳開了。當時,復旦大學掀起了《雷鋒之歌》熱潮,校園的廣播裡天天播放詩朗誦《雷鋒之歌》,師生們也是爭相閱讀《雷鋒之歌》。很快,這股熱潮便傳遍全國。
1963年4月11日,《雷鋒之歌》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5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就出版了單行本。詩人摒棄了“空洞無力的標語口號”,而將思想與詩藝交融在一起,詩的思想得到了“詩化”。在那個學習英雄、歌唱英雄的時代,青年人滿腔熱血、充滿激情。“——呵!我們!看五千年的白發,幾萬裡的皺紋,一夜東風全吹盡!”“小雷呵——你隻有154厘米身高,22歲的年齡……但是,在你軍衣的5個紐扣后面卻有:7大洲的風雨、億萬人的斗爭在胸中包容!”這些詩句迅速在神州大地流傳開來,風靡全國。著名作家賈漫評價說:“如果說艾青為民主革命中成千上萬的青年點燃了‘火把’,《雷鋒之歌》則在中國社會主義的困難年月,點燃了熊熊火炬!”
推薦閱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