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老紅軍周光:紅色家風育后人

 閻榮安

2017年09月14日08:4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92年12月14日,吉林省委、省政府召開向優秀知識分子頒發“吉林英才獎章”大會,獲獎者周世紅特別引人注目。這不僅因為他是受到世界著名的光學專家王大珩器重的科技英才,更因為他是老紅軍、吉林省原副省長周光的兒子。周世紅感慨地說,自己之所以能獲得“吉林英才獎章”,正是得益於嚴正的家風。

紅軍后代 高干家庭

周世紅的父親周光,是安徽省金寨縣湯家匯鎮人,生於1912年2月21日,原名周百根,曾用名周干民。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紅四方面軍長征。曾任紅四軍民運部部長,鄂東軍區政治部主任,旅大市公安總局局長,長春市副市長、市長,中共長春市委書記處書記,吉林省委常委、副省長等職務。

母親池精武,河北完縣人,1922年出生,1937年參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旅大市公安總隊政治部副主任,東北局干部管理處二科科長,中共長春市委工交部副部長、市委常委、市紀檢委書記,長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等職。

周光、池精武夫婦,一個是老紅軍,一個是老八路,又長期在長春市和吉林省政府工作,德高望重,在長春和吉林是威信很高、影響很大的高級領導干部。

周世紅出生於1943年,因父母都在河北冀中地區前線抗擊日軍,故取乳名“冀中”。父母由於工作十分緊張,顧不上他,不得不將他寄養在安平縣一個老鄉家,直到1946年5月,父母到東北工作前才將他接回。周世紅本來還有兩個弟弟,大弟弟在1945年因寄養老鄉家的窯洞坍塌而不幸遇難﹔小弟弟1947年出生,3歲時因病夭折,於是周世紅成了家中唯一的男孩。1951年,池精武將時任大連市委書記傅忠海1歲多的二女兒帶在身邊,當作親生女兒撫養,這樣周世紅又有了一個妹妹。

以身垂范 嚴正家風

盡管周光、池精武夫婦隻有一雙兒女,將他們視為掌上明珠,但他們對孩子並不嬌慣,一直以來都是嚴格要求,正確引導,適度關愛,用嚴正的家風將子女培養成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才。

為了表達自己永遠跟著共產黨走的堅定信念,讓后代繼承先輩的遺志,孩子出生后,周光夫婦給大兒子取名叫周世紅,給小兒子取名叫周世旗。意在時時激勵孩子在黨的旗幟下成長成才,高舉紅旗,繼續前進,當好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周世紅記得,自己小時候,父親就常說:“孩子,一個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沒有靈魂,是不能很好為人民服務的。”教育他要熱愛黨,熱愛國家,長大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周世紅在《回憶我的父親》中回憶:當時“我有些迷惑,但看著他那嚴肅的表情,聽著那充滿慈愛的聲音,便深深地記下了。隨著時光的流逝,我越來越感覺父親的正確”。

周光夫婦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正確地對待和使用手中的權力,堅持廉潔奉公,遵紀守法,以身作則教育孩子不搞特殊,做一個有道德、對社會有用的人。他們平易近人,待人熱情,他們把工作人員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看待,就連工人來家裡搞維修,他們都親自倒茶遞煙,沒有一點架子。他們身體力行,讓孩子耳濡目染,養成尊重人、平等待人、熱情為人民服務的良好品格。

周光是南方人,有吃大米的習慣。20世紀五六十年代東北大米供應很少,周光便堅持吃面和雜糧,從不開后門多買一點大米。當時食用油限量供應,每人每月隻有2兩。油不夠吃,有的人便悄悄從農村買點豆油,可周光要求家裡千萬不能那麼做。他嚴肅地說,當領導干部的不能帶頭破壞國家的政策。

周光配有專車,但從來不允許子女乘坐。有一次,司機自作主張送了一次周世紅,結果受到周光極為嚴厲的批評。自此,兄妹倆再也不敢乘坐父親的專車。后來,周世紅被分在沈陽工作,每次回長春都是坐夜晚的火車,當時沒有出租車,盡管夜深,都是自己走著回家。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周世紅和妹妹養成了習慣,從不借父母的“光”,去佔公家的便宜。

對此,周世紅在《回憶我的父親》中感慨地稱自己的父親“用他的高尚情操,教育了我。人們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我父親就是我最好的第一位教師。是我的領路人”。

孩子在少年時期主要是學習,周光夫婦用自己刻苦學習的實際行動影響孩子。

1952年7月,周光擔任長春市市長。為了做好長春市的領導管理工作,隻讀過4年書、文化程度不高的周光和池精武商量,一起自學,補習數學、語文知識,同時也給孩子做出榜樣。每天凌晨,他們就起床,擠出一個小時學習﹔晚上處理完工作后,又學習到深夜。他們還請秘書做他們學習的輔導員,虛心請教高中課本上數學應用題的做法和語文應用文的寫作知識。父母的行為使周世紅明白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在濃濃的家庭學習氛圍的熏陶下,周世紅更加自覺虛心、刻苦學習。

周光夫婦不僅對孩子嚴格要求,而且用特殊的關愛,教育感動孩子上進。盡管工作非常繁忙,他們仍然要擠出時間或偶爾利用某個星期天帶著孩子在家或者出去玩玩,滿足孩子的願望,增進與孩子的交流,讓孩子快樂成長,建立起家庭成員間親密無間的感情。

高中畢業后,周世紅寄宿在學校復習功課,准備高考,十分緊張。就在高考的前一天,周光和池精武來到學校,接兒子回家。周世紅不解地問:“你們工作那麼忙,接我回去干什麼?”周光、池精武說:“你現在學習一直很緊張,明天就是考期,應放鬆放鬆。”周世紅心中頓時感覺暖暖的,一直緊繃著的神經也鬆弛了很多,減輕了壓力,增加了動力和考取的信心。

經過努力,周世紅考取了中國科技大學(當時校址在北京)。周光到北京開會辦事就會抽出時間去看望兒子,了解他的情況。一次,周世紅因為說話不注意,受到領導的批評,結果一連幾天情緒不佳。正好周光來到學校,周世紅心裡感到委屈,便向父親訴苦。周光慈愛地看著兒子,認真地聽他把話講完,等周世紅平靜下來,又耐心地開導他,告訴他要勇於承認錯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切不可因小事而產生埋怨。周世紅聽完父親的教誨,心中豁然開朗,心情頓時舒暢起來,臉上露出了笑容。周光見此,也高興地笑了。

1965年,周世紅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沈陽工作。他寫信給當吉林省副省長的父親,要求回到長春父母身邊工作。周光立即回信,明確告訴他必須服從組織分配。周世紅隻好安心在沈陽工作,直至6年后,組織上按政策解決周世紅長期夫妻分居困難,才將他調到長春。這6年,周世紅收獲很多,感慨良多。他在《回憶我的父親》中寫道:“天下父母誰不希望子女在身邊,父親那樣做,是一種更深的愛,更偉大的愛。”

臨終囑托 永勵后人

由於在戰爭年代負傷,周光頭顱中一直殘存著彈片,之后又長期超負荷工作,結果積勞成疾,病情愈加嚴重,但他始終沒有忘記教育后代。1977年4月,周光在臨終前對妻子說:“我們這一代人,是時代造就了我們,隻知奉獻,而不求索取。當我們已無力奉獻,生命力枯竭的時候,就坦然地走吧。都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付出的一切,是為了后代的幸福,可以說是死而無憾。只是希望樹下的乘涼人不要隻圖舒適,不去耕耘,甚而砍倒大樹當柴燒,那才是悲哀的事。你要時刻告誡我們的子女,不要做乘涼人,要做耕耘者。”

這是周光對妻子的臨終囑托,也是對子女的期望,令人動容。池精武激動地應答道:“你安心養病,我們的孩子絕不會做愧對先人的事。”

1977年4月24日,周光溘然離世。他的子女親屬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一直嚴守家教,不求蔭蔽,朴實勤勞,遵紀守法。

周光、池精武抱養的女兒初中畢業,時逢“文化大革命”,她和千百萬青年學生一樣,上山下鄉,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后來參軍,復員,始終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

隨周光一家生活的侄兒周世明,在20世紀50年代企事業單位大招工時,被設計院招收為描圖員,后調到汽車廠水箱車間當一名普通工人,勞作一生,於1993年病故,年僅61歲。

池精武的弟弟池精沛,孤苦無依,從河北投奔姐姐、姐夫,后招工進廠當了一名汽修工,繼而開車當司機,娶妻成家后,另立門戶,自食其力。

唯一上了大學、成為科技人員的周世紅,謹記父母的教導,奮發努力,自強不息,辛勤耕耘,成長為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科技英才。

在長春光機研究所,周世紅先后參與數種科研項目,完成了3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要課題,取得了驕人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中國光學之父”的科學家王大珩的看重,王大珩親自寫推薦書推薦周世紅為研究員。推薦書全文為:

周世紅同志在長春光機所期間(1991年11月離所),一直從事有關圓光柵精密測角工作。他的主要貢獻是在電子電路方面,實現了莫爾條紋的細分,從而使測角分辨率達到0.001〝,測角精度達到0.05〝,使這項設備能作為國家角度測量的最高基准。這項工作,以光機為主,而電學工作的比重絕不亞於光機工作。因此,周世紅同志的工作,和主要負責人的工作是並駕齊驅的,應該在學術上給予同樣的評價(最后國家基准的工作,我估計可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按照周世紅同志的工作經歷和學術水平,我覺得可考慮提升為研究員,特別是他現在已離所,為今后工作上的發展使用,以能及時給予提升似是合適的。

王大珩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名譽所長

1992年7月21日

能得到著名科學家王大珩的推薦,是一項殊榮。

周世紅不負眾望,以出色的工作成績受到了國家和省裡的表彰和獎勵。1993年3月19日的《長春日報》刊登了周世紅的照片和事跡介紹:“周世紅,長春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副總工程師、副研究員。長期在線紋計量和電子工程科學技術第一線工作,參與研制的線紋計量儀器已檢測圓光柵盤2000余件,價值200多萬元。其中獲部級科技進步一、三等獎兩項,在同行中享有盛譽。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貼100元。”

周世紅用自己的進步和成績告慰了父親的英靈。他在《回憶我的父親》中寫道:“幾十年在科學上的奮斗,我覺得我的一言一行無不受到父親教誨的影響。”“現在,我捧著國家高級獎勵証書,心潮起伏,父親如果知道,他會多麼高興。像父親一樣的為革命拋頭顱,洒熱血的革命前輩們,當他們看到后代成才,為國家做出貢獻時,他們一定會像父親一樣的笑,一樣的欣慰。”周世紅的感受,給人們留下了回味無窮的啟示。

推薦閱讀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個黨史國史紀念日

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源自哪

紅軍裡為何流傳“毛委員有主意”

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

毛澤東的批評藝術:有如良醫看病

周恩來與共產黨人老戰友何香凝的深情厚誼

1955年許世友特批哪位小學校長保留軍籍

哪對姐妹被周恩來譽為“長征姊妹花”

賀炳炎甘當“補缺官”一生“五下五上”

黎東漢:與紅色電波同行的開國將軍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