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這名中國“90后”研究侵華日軍暴行,用日軍史料“說話”

2017年09月18日08:2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這名中國“90后”研究侵華日軍暴行,用日軍史料“說話”

▲江紫辰(受訪者供圖)

▲江紫辰所收集的部分日軍戰史書籍。(受訪者供圖)

長方臉、寬額頭,戴著黑框眼鏡,背個黑色雙肩包,一副典型學生模樣的江紫辰,坐在西安鐘樓的一家咖啡館裡。聊起抗戰史研究,這個一臉稚嫩的“90后”,卻表現出與他年齡極不相符的成熟與老練。

這個1994年出生的作者,在9月份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侵華日軍第六師團南京戰役及暴行實錄》。

負責出版該書的重慶出版社社科中心主任劉嘉認為,現在出版的抗戰史研究書籍,大多利用中國軍隊史料,從中國人的角度看待抗戰問題。這個“二十幾歲的小孩”,卻搜集了大量的日軍戰爭史料,從日軍史料的角度揭露侵華暴行,給我們打開了另一個視角,彌補了抗戰史研究的一些空缺。

通過日軍戰史資料揭露侵華日軍暴行

西安西鈔廣場附近一間10余平方米的出租房裡,除了一張床一台電腦,最顯眼的就是書架上一整排的日軍戰史資料。這些書皮已經破舊變黃的大部頭,成了江紫辰過去6年多裡最大的興趣所在。

這個剛滿23歲的年輕人,在大學裡讀完機械學之后,成了一家電力企業裡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下班后回到住處,他習慣性地翻開大部頭,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

2009年,15歲的江紫辰在電視上偶然看到一檔揭秘中國抗日戰爭歷史的紀錄片。此前,他對那段歷史的認知僅限於歷史課本上的粗略敘述。那一瞬間,紀錄片裡完全陌生的戰役和人物,燃起了他了解那段歷史的好奇心。

他用一年的時間看了大量中國記載的抗戰史料后,開始托朋友從日本搜集購買日軍戰史資料。這些日軍侵華時期的聯隊史、大隊史、小隊史和炮兵史等,詳細地記錄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及華北戰場上大大小小的戰役。

讓這個年輕人覺得憤怒的是,其中一些日軍戰史中,有著明顯美化侵略戰爭、歪曲南京大屠殺的痕跡。

在1937年的南京戰役中,成立於日本熊本縣的第六師團(又稱熊本師團)兩萬多人,在師團長谷壽夫的允許下,對南京城內數十萬手無寸鐵的百姓展開瘋狂屠殺,僅在下關一帶就屠殺被俘軍人、平民百姓多達五六萬人。日本投降后,谷壽夫作為乙級戰犯,1947年經南京軍事法庭公審后,被槍斃於南京雨花台。

而上世紀60年代日本出版的《熊本兵團戰史》第二卷《熊本兵團戰史——中國事變》,在講述南京大屠殺那段歷史時,將其稱之為“南京事件”,並認為第六師團及師團長谷壽夫無罪。

在中方抗戰史資料《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中,第六師團第23聯隊伍長中野忠之壽在証詞中說:12月13日我在中隊長尾形的指揮下,率領部下10名與中隊主力100名一同從破壞口侵入城內,持槍侵犯中國和平人民的住家240戶……將中國和平人民男女老少2400名驅至東北方下關,在下關及揚子江上的舟筏裡,以重機槍及步槍,對他們進行大屠殺。

提供抗戰微觀史的研究視角

當江紫辰合上那些大部頭,從出租屋走出來,回到現實世界裡,卻發現身邊的朋友少有人對抗戰史感興趣。這個朋友眼中的“怪胎”,卻在網絡世界遇到了知己。

2012年,江紫辰在網上結識了1993年出生的抗戰史愛好者吳京昴。此后幾年裡,兩人開始合作買書、翻譯、寫文章。

這兩個年輕人因為缺少經費和收入來源,經常把稿費用來購買價格不菲的日軍戰史。吳京昴回憶,這些散落在日本民間的書籍,經常在購買時遭到故意抬價,“日本方面開始注意到這些日軍老兵私下或公開寫戰史,就把原價提高一倍,甚至扣住不賣。”這些動輒千元的稀有資料,在提價后更讓兩個年輕人望而卻步。

盡管如此,江紫辰還是從花費10多萬元購買到的日軍戰史中,發現了諸多埋藏在歷史角落裡的珍貴碎片。

他在研究這些戰史時發現,一些資料會刻意將日軍傷亡數字縮水,以此掩蓋日軍在中國的真實傷亡情況,否定中國軍隊的抗日成果。

採訪中,江紫辰從書包裡掏出兩本書,一本《第47師團史》,其中記載著來源於靖國神社的陣亡名單,整個日軍第47師團陣亡人數隻有403人﹔而另一本《彈部隊戰記》(即第131聯隊史)中一份由日軍老兵整理保存的陣亡名單,記載了第47師團三個聯隊之一的131聯隊就死了625人,“一個聯隊比一個師團死亡人數都高,說明靖國神社的數據在造假。”

在另外一些日軍老兵的回憶戰記裡,江紫辰發現中國軍人在抗戰中的英勇無畏,竟然讓曾經的日軍老兵心生敬佩。

1937年冬,中日佘山遭遇戰戰斗結束后,日軍第11旅團長坂井德太郎少將帶著100多人下山,來到戰斗最為慘烈的石橋一帶視察時,一個負傷的中國軍人突然從橫七豎八的尸體中站了起來。當這名中國軍人看見地上躺著戰友和日本兵的尸體,而周圍全是日本兵,陷入重圍的他沒有半點猶豫,直接舉槍自殺。

江紫辰還在記錄這些細節的《第六師團轉戰實錄——南京篇》《南京作戰之真相·熊本第六師團戰記》中發現,日軍在戰役結束后專門為犧牲的中國軍人建立墓碑,坂井德太郎曾說道:“雖然他們是敵人,但他們為了保衛自己的祖國而戰死,值得我們尊敬!”

在他收藏的《姬路步兵第139聯隊戰歿者名單》中,這個日軍110師團139聯隊在7年裡共戰死1357人,其中70%都是八路軍的戰果,這本戰史中甚至評價八路軍“在武器裝備較差的情況下作戰勇猛,搜集情報的能力極強。”

當網絡上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質疑中國抗戰中的英雄事跡時,江紫辰總會想方設法“花費重金從日本收集戰史”,從日軍史料中找出更有說服力的証據。在他發表的文章中,通過參考日方的《岡山步兵第百十聯隊史》發現,日軍110師團110聯隊在攻打狼牙山時,投入了一個大隊、一個中隊和一個機槍小隊共1000多人,最后攻上山頂發現本以為是八路軍主力的對方隻有5個人,日軍史料中記載“發現幾名八路軍士兵彈盡糧絕,最后跳崖。”

在劉嘉看來,以往的抗戰史具體到一個連、排作戰的過程,資料比較欠缺,“而江紫辰收集的資料,提供了一種抗戰微觀史的視角。”

記住中國抗日軍人的英勇悲壯

單純的小孩兒、純粹的研究者,要把真實的中國軍人的勇敢和無畏告訴給廣大讀者,這是江紫辰留給劉嘉的大致印象。

劉嘉眼中的這個“理想主義者”,也曾因太過年輕、沒有名氣而屢遭挫折。

到了2015年,21歲的江紫辰已經與吳京昴合作寫出了一部有關南京保衛戰的書,結果找了四五十家出版社都被拒絕。這個有著38萬粉絲的微博博主,最痛苦的時候他“徹底沒有動力寫下去了。”

在對抗戰史研究最低谷的時間裡,一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讀書的“90后”華裔女生,通過網絡給他講述了華裔女作家張純如寫作南京大屠殺的故事,並鼓勵他“既然看了這段歷史,就有責任把看到的告訴其他中國人,被拒絕了又沒有什麼損失,寫的書總有一天能出版。”

年輕的研究者開始走出低谷,隻用了5個月時間,就寫出了一部32萬字的《侵華日軍第六師團南京戰役及暴行實錄》。

這一次,他幸運地遇到了重慶出版社的劉嘉。劉嘉接觸過諸多民間抗戰史研究者,在讀過書稿后立即發現了其中的價值:利用日軍的戰史資料,來回擊現在日本右翼勢力對南京大屠殺的否定,這是很有說服力的。

在網絡上已經小有名氣的江紫辰,在現實中卻出奇地低調,至今沒有把他做抗戰史研究這件事告訴父母,“現在的人都很現實,家人更希望我有一份好的工作,也有朋友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

但是這個23歲的“理想主義者”有著遠大的夢想——寫一部最全面的淞滬會戰全史和百團大戰史,讓中國人記住中國軍人的英雄事跡。按照設想,幾個月后,另一本《南京保衛戰全史》的出版,會讓他距離自己的夢想又近了一步。(記者完顏文豪、秦漢元)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