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忠心耿耿為黨為國—— 思想政治工作的典范關向應

王恩寶

2017年09月18日08:54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忠 心 耿 耿 為 黨 為 國

關向應,1902年出生於大連金州,滿族人,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紅二方面軍政委、八路軍120師政委等職。1946年病逝於延安,享年44歲。關向應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是中國共產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典范。他逝世后,毛澤東寫下“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挽聯,高度贊揚了他光輝的一生。

  與戰士同甘共苦

長征途中,作為紅二方面軍的主要領導人,關向應始終與戰士們同生死共患難。在行軍最艱難的時刻,他走進隊伍,進行政治鼓動:“我們是工農的武裝,同生死共患難的隊伍。我們生在一塊,死就死在一起。”這鏗鏘有力和充滿感情的話語,激勵著戰士們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在飢餓、死亡等威脅面前,關向應把黨的深切關懷傳導給戰士。有的戰士沒鞋穿,他對干部講:“步兵靠腳,騎兵靠馬。”發動老戰士幫助新戰士打草鞋。過草地時,他和后續部隊一起行動。草地人煙稀少,糧食本來就少,后續部隊更加困難,關向應和戰士一樣,找到什麼吃什麼。他還把自己的戰馬讓給傷病員騎。紅四方面軍送給他一頂帳篷,每到駐地,他總是讓戰士跟他住在一起,“以擠滿為原則”。遇到傷病的同志,隻要有一口氣,他總是想盡辦法,把他們帶出草地。一次,為了搶救掉進泥淖裡的小戰士田仁明,他指揮警衛員和干部緊張地忙了大半天。關向應與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處處以身作則,全軍上下團結一心,終於戰勝了人類難以忍受的艱難險阻,勝利過了草地。長征結束時,紅二方面軍還有1萬余人。從相對數字來看,在三大主力紅軍中,紅二方面軍是長征中減員最少、保留力量最多的一支隊伍。

抗日戰爭時期,晉西北地廣人稀,糧食供給嚴重不足,部隊常以黑豆充飢。作為八路軍120師政委的關向應和師長賀龍也是時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偶爾搞到一點好吃的,關向應總是把身邊的戰士叫來一道吃。一次,師部警衛排斷了炊,大家怕他著急,誰也不提這件事,只是默默地盼望運糧的隊伍早點歸來。可是關向應還是知道了這件事,他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找來有關同志研究解決辦法,並指示:實在不行,先搞點稀粥喝。最后從老鄉那裡借到5斤小米和半口袋山藥(土豆),才保証警衛排當夜能吃上晚飯。伙房點上火之后,關向應才離開警衛排。

正確執行黨的政策

在開展冀中游擊戰爭和創建晉綏根據地的斗爭中,關向應展現了卓越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和嫻熟的領導藝術。在抗日斗爭艱苦復雜的環境中,他一直都是部隊中正確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的榜樣。

關向應十分注意對指戰員和廣大群眾進行黨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教育,並帶領抗日軍民正確地執行這一政策。面對晉西北的復雜情況,他頭腦清醒,處事果斷,與軍閥閻錫山、趙承綬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抗日統一戰線剛剛建立時,山西的軍閥都企圖借機擴大自己的勢力,表面上表示願意與我黨合作,暗地裡卻想鯨吞八路軍和其他抗日民主力量。對此,當時黨內一部分人缺乏深刻的認識,尤其受王明“一切為了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右傾機會主義思想影響,對軍閥放鬆了警惕。關向應則一直保持政治敏銳性,時刻不忘教育干部戰士“警惕有人利用統一戰線來破壞統一戰線”,要求大家站穩階級立場,提高革命警惕。他認為“堅持統一戰線是一大法寶,可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提法是不妥當的”。當趙承綬在晉西北的力量還不大,曾以偽善的面孔要求進步力量幫助他時,關向應提醒大家要學會從骨子裡看人,他說:“那些家伙吃肥了,就翻臉不認人,我們得警惕。”同時,他又不忘教育干部戰士要把反動軍閥同他們的部下分開。他認為,通過抗日戰爭,舊軍隊中有許多官兵將會轉變過來,成為抗日力量。他利用閻錫山的投機心理,派許多干部打進閻錫山的勢力范圍,在晉西北秘密建立各級黨組織,發動群眾掀起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這些工作很有成效。當1940年初閻錫山撕破偽裝嘴臉公開反共時,我們黨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備,立即奮起自衛,粉碎了閻錫山等人的反共陰謀,並在晉西北形成了一大片由我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根據地。

關心愛護干部群眾

關向應還以干部的良師益友聞名於黨政軍內外。他關懷愛護每一個干部,對他們誨人不倦,耐心說服,從不強加於人。他一貫主張把干部派到艱苦的地方去鍛煉,放手使用。他分配任務、布置工作,總是盡力啟發大家大膽去干,既明確原則又指出方法,使其從中得到提高。在晉西北時,120師同駐在黃河西岸的馬佔山部有一些往來,為了擴大統一戰線,關向應決定派師部助理員劉卓甫回訪馬佔山部。劉卓甫過去沒做過這方面工作,感到很為難。關向應便找他談話,不僅介紹了馬佔山部的情況和我黨統一戰線的重要意義,並且明確告訴他:隻要把握了團結和抗戰兩條原則就沒問題。團結是為了抗戰,抗戰才有出路。至於其他事情,可以靈活處理。劉卓甫聽了之后,堅定了信心,覺得也找到了辦法。對於犯了錯誤的干部,關向應也是從幫助教育的目的出發,批評雖然嚴厲,但嚴厲中包含著友愛,使人心悅誠服。許多干部終生難忘關向應的關懷和幫助。

關向應具有鮮明的群眾觀念,他經常深入各旅、團,同廣大干部戰士談心。他還常以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教育部下,時刻注意軍民關系。有一次,在反“掃蕩”中,部隊在山西興縣城南夜行軍時,踩壞了老鄉的庄稼。他知道后,一面批評部隊,一面賠償老鄉的損失。還有一次,戰斗結束后,某部動員老鄉用牛去馱糧,被關向應碰到,他立即讓老鄉把糧食卸到司令部,安慰了老鄉並請他把牛牽回去。事后,他命令部隊來人將糧食背回,並批評了該部隊的負責人。他善於密切聯系群眾,經常在百忙之中到田間地頭和老鄉嘮家常,關心他們的生活疾苦,傾聽他們的意見。對於軍民之間發生的沖突,關向應總是教育部隊多作自我批評,120師的群眾工作曾多次受到中共中央的表揚。山西興縣至今還流傳著一樁磨辣椒面的佳話。那是1940年的一天,關向應住在興縣李家灣,村民李成海去關向應住處院子裡的磨坊磨辣椒面,辣味隨風沖出磨坊,院中的警衛員感到嗆、不舒服,便要求老鄉把門關上,老鄉不肯,兩人發生了口角。關向應在屋裡聽到了,便出來嚴肅地批評警衛員說:“你站在院子裡還怕嗆,人家在屋子裡比我們還嗆得厲害!”接著他又耐心地教育警衛員說,我們應當處處為群眾著想,才是一個好軍人。警衛員很慚愧地向老鄉認了錯,李成海也很受感動,逢人便講這件事。可以說,關向應是親民、愛民的表率。

(責編:趙晶、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