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50年4月23日海口解放,隨后野戰軍兵分三路南下追敵,5月1日海南島解放——

紅旗飄揚滿天涯 瓊島從此天地新

周曉夢

2017年09月22日10:45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紅旗飄揚滿天涯 瓊島從此天地新

位於海口金牛嶺公園的解放海南島戰役烈士陵園,為紀念長期堅持瓊島革命斗爭和解放海南島渡海作戰中犧牲的烈士而修建。記者 李英挺 攝

9月16日,解放海南島戰役烈士陵園內,在陽光照耀下,青灰色的墓碑顯得格外醒目,似乎在靜靜訴說著60多年前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1950年4月16日,人民解放軍靠著簡陋的木帆船與國民黨精銳的海陸空立體防御作戰,強渡瓊州海峽,撕開“伯陵防線”,勝利完成瓊島北部的敵前登陸。隨后,人民解放軍向縱深進軍,相繼解放了大部分沿海城鎮、控制了海南島北部長達400裡的海岸線。

“當時,瓊縱一總隊第七團團長李福文對我們動員說:‘今天晚上,我們七團的任務是奔赴臨高角迎接大軍渡海作戰,解放海南島’,我們全體戰士聽到‘解放海南’四個字時,個個精神振奮,歡欣鼓舞,激動地流下了眼淚,高呼道:打到海口去,打到榆林去,解放全海南島!”時任瓊崖縱隊第一總隊七團一營三連連長符瑩猶記得,當聽到“解放海南”時自己那顆激動萬分的心,狂跳不已。

直搗黃龍 海口解放

黃竹、美亭決戰后,潰敗的敵軍慌亂一團地向海口、府城方向逃命。解放軍第四十軍、第四十三軍抓住這個有利戰機,乘勝追擊。第四十軍揮師直指海口,四十三軍迂回府城,直指海口。

“國民黨守軍的首腦機關海南公署(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公署),就設在海口市的得勝沙路,因而把這條街道變為‘長官’宿舍區,國民黨的要員都住在這裡。”時任廣東省遂溪縣縣長兼遂溪縣支前司令部司令員、參與解放海南島戰役的黃廷瑤,曾回憶並記錄當時得勝沙路上的情景。

當時,得勝沙路上有一座五層樓的官邸,街頭街尾都用鐵絲網圍著,還用沙包疊成碉堡,機槍口如眼鏡蛇一樣,把頭伸向外面張望。市區周圍的設防,同樣嚴密,從白沙門到海甸、秀英港一帶十多裡長的沿海岸線,五步一崗,十步一哨,布置著以一字形的長蛇陣防守﹔還有戰艦、飛機等巡邏偵察。

即使是層層設防,也抵擋不住解放軍的直搗黃龍。1950年4月23日上午8時許,解放軍第四十軍主力首先插到海口,一路直逼秀英碼頭,迅速消滅碼頭殘兵,進入得勝沙路﹔而另一路直指大英山、海口機場,進入新華路。

同時,四十三軍一部攻佔府城,一部突入海口,佔領了南門大街和中山路。至此,國民黨統治海南的最高機關“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公署”被攻克,海口市宣告解放。

海口市的人民群眾紛紛涌上街頭,爭著見一見那一身征塵、威武豪邁的解放軍戰士。“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公署”大門的牌子很快被拆卸下來,一面鮮紅的五星紅旗在海口的繁盛街道上,冉冉升起。

省委黨史研究室黨史一處處長林夏介紹說,攻佔海口后,渡海作戰兵團第二梯隊於1950年4月23日19時啟渡,於24日凌晨左右在海口市以西的天尾港一帶沿岸登陸,隨即協同先前登陸的第一梯隊,投入了追擊作戰。

緊接著,馮白駒率海南黨政軍領導機關人員進入海口,與解放軍第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率領的渡海作戰兵團領導機關和部隊勝利會師,兩位相互仰慕已久的戰友,雙手緊握。海南島的最高領導機構——海南軍政委員會很快就成立了,由鄧華任主任,馮白駒任副主任。同時成立了海口市警備司令部,由王東保任司令,宋維栻任政委。

兵分三路 南追逃敵

海口解放,敵軍苦心經營的瓊北、瓊東各防御體系及指揮機構頃刻間土崩瓦解,潰不成軍,全線南撤。

其南撤形勢分為三路:第一路軍撤往樂會、萬寧地區﹔第二路軍殘部撤往陵水、保亭地區﹔第三路軍余部撤往北黎、八所地區﹔第四路軍和海、空軍集結於榆林、三亞地區。

敵軍分三路而逃,解放軍與瓊崖縱隊乘勝追擊,亦分三路緊隨其后。

1950年4月24日,野戰軍發出乘勝追擊殘敵、迅速解放全海南的命令。渡海野戰軍除留下四十三軍一二七師守衛海口外,其余部隊在瓊崖縱隊的配合下,分東、中、西三路,向南挺進,追殲殘敵。

這樣一來,我軍在連續作戰、毫無休整、極度疲勞的情況下,依然士氣旺盛。其中,相關資料有簡短的戰況記錄:當四十三軍三八二團三營追到陵水河時,發現敵一個營的兵力從陵水縣城方向逃到長水嶺,三營政治教導員劉梅村率領三營尾追上去,在長水嶺殲滅了敵軍整個營,俘虜了300多人。

時任瓊崖縱隊第一總隊七團一營三連連長符瑩當時參加了追殲戰,他介紹說,為了消滅南逃的敵人,瓊崖縱隊七團配合四十三軍,一部分人直奔東方八所港﹔另一部分從島中線經過儋縣和盛、八一、白沙、元門、五指山、通什直接向榆林港追擊。

“4月25日,我們追到五指山腳下,剛好碰到東線部隊追擊敵人繳獲一批敵軍車,渡海部隊馬上坐上汽車一直追趕到榆林港。”符瑩回憶道。

在這連續追殲戰中,野戰軍和瓊崖縱隊沿途得到了當地黨政干部和廣大群眾的積極協助和大力支持。各地的茶水站、供應點,及時地給子弟兵送水送飯﹔各地還組織了大量的支前隊伍,為我追擊部隊運物資、送傷員、充當向導,提供情報。

當敗逃的敵人炸壞了通往萬寧烏場的北坡橋時,北坡鎮的20多名青年,在當地黨政干部的發動下,跳下河水,搶修木橋,從而使東路追擊部隊“快速加強營”能順利通過,及時堵截了企圖登船逃跑的敵人。

挺進天涯 紅旗飄揚

東路追擊部隊一路窮追不舍,中、西兩路同樣揮師南下。中路四十三軍1950年4月25日由美亭地區出發,向北黎一線追擊﹔在天尾、秀英港登陸的第二梯隊同先前登陸的第一梯隊以及瓊縱一總部隊組成西路追擊部隊,沿環島公路向北黎、八所追擊。

一路上,東、中、西三路大軍靠著“鐵腳板”,誓要追到“天涯海角”。

在這場比誰跑得快的戰斗中,戰士們以風卷殘雲之勢向南挺進,捷報頻頻傳來:東路追擊部隊於25日由嘉積向南追擊,27日佔領萬寧﹔中路追擊部隊4月30日趕至小嶺、北黎、八所地區,將敵軍截住,在西路友軍和瓊縱第一總隊的協同下,將其全殲,捕獲敵官兵3500余人﹔西路追擊部隊水陸並進,配合中路友軍追殲敵第三路軍……

五星紅旗一路飄揚,直至插到海南島南端。林夏介紹,1950年4月30日,集結在三亞、榆林地區的國民黨殘部被殲滅,我軍進駐榆林、三亞。1950年5月1日,北黎、八所兩港被我軍佔領。至此,海南島戰役勝利結束,海南島全境解放。

當日,朱德同志欣聞海南島解放的好消息,親手寫下這樣一段話:“長期堅持瓊島革命斗爭和渡海作戰而犧牲的同志們!你們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兒女。你們的英雄行為對解放瓊島和全中國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烈士們的功績永垂不朽!”后來,這段話被刻在海口市人民公園內的海南革命烈士紀念碑上。

1950年5月5日,新華社播發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給參加海南戰役全體指戰員的賀電:“我廣東前線解放軍克服敵人陸海空的抵抗,在我瓊崖縱隊和海南人民協助之下,英勇登陸海南島,並迅速掃蕩殘敵完成全島的解放……”

據了解,解放海南島戰役自1950年3月5日開始小部隊偷渡登陸,到4月16日大舉強渡登陸,再到5月1日解放八所港、北黎港為止,歷時近兩個月。島上守敵,除一部乘船逃走,一部潰散,被殲於島上者達3.3萬余人。

歷史在槍炮聲中隆隆前進。67年前的5月1日,海南跨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階段。

革命遺址

北黎港

北黎港即今墩頭港,位於今東方八所鎮墩頭墟和港門墟中間的北黎河出海口處,是瓊西的一個重要漁、商港,港內建有漁船碼頭和鹽運碼頭。北黎港清代中葉前建在今北黎村,后來因北黎河上游來的泥沙淤積,港地逐漸下移,變成今墩頭港。

北黎之戰,是解放海南島最后幾場規模戰斗之一。隨著國民黨守軍在瓊北、瓊東等地的節節敗退,防線很快就潰不成軍,殘部便分三路全線南撤,其中一路即撤往北黎、八所地區。1950年5月1日,解放軍佔領北黎、八所,至此海南島全境獲得解放。

(周曉夢 王靚婷/輯)

鏈接詞條

海南軍區

1950年7月,瓊崖縱隊改編為海南軍區,隸屬中南軍區。馮白駒任司令員兼政委,吳克之、馬白山任副司令員,黃康、陳德任副政委。海南軍區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供給部、衛生部。1951年3月,供給部和衛生部合編為后勤部,駐府城鎮。軍區成立后,撤銷原瓊崖縱隊的第五總隊,保留第一、第三兩個總隊﹔各總隊所屬團也作了改編。1951年1月進行第二次整編。

1952年7月,中共中央決定第43軍與海南軍區合並為“海南軍區兼第43軍”,吳克華任司令員,馮白駒兼政委,龍書金、馬白山任副司令員,陳德、謝鏜忠任副政委。同時將所屬部隊進行整編,統一布防,並開始修建工事、營房、道路等設施,加強海南防衛力量。1953年10月3日,毛澤東題詞“加強防衛,鞏固海南”,為海南的國防建設指明了方向。駐島部隊一方面開始正規化訓練,提高素質,另一方面大規模建設各種國防工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

(周曉夢 王靚婷/輯)

結束語

自8月1日開始,《海南日報》聯合省委黨史研究室推出大型系列報道《孤島奮戰二十三年——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暨瓊崖縱隊成立90周年》。到今天為止,23篇報道已全部推出。

在23篇報道中,我們以瓊崖縱隊重大事件為線索,用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融媒體傳播方式,全景再現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曲折而光輝的革命斗爭歷程,為迎接黨的十九大營造了愛黨愛國愛軍輿論氛圍。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