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鏡頭記錄下的開國大典

李冰潔

2017年09月28日16:26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鏡頭記錄下的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從那時起,全世界都知道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中華人民共和國。

當天下午3時,攝影工作者記錄下了開國大典上每一個重要時刻,這些照片如今成為了十分珍貴的影像史料。

在又一個國慶節到來之際,我們搜集到開國大典上的影像資料,並了解到其背后的故事,為讀者講述68年前鏡頭記錄下的光輝時刻。

照片取名為《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上的一些照片人們可能並不陌生,比如流傳最廣的這幅,名字就叫作《開國大典》(亦作《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至今已被無數報刊轉載。

拍攝這張照片的攝影師,是曾任新華社攝影部副主任的陳正青。陳正青1917年12月出生於湖南長沙,曾在長沙修業小學讀書,后隨家人北上遷居,就讀於北平匯文中學。1936年,從上海大同大學畢業的陳正青因與父親政見不同,獨自一人離家奔赴陝北,12月在陝西雲陽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后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7年3月,20歲的陳正青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他被分配到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從事文藝宣傳工作。

新中國成立前,陳正青從陝西到山西、從華北到東北,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1946年,擔任東北畫報社攝影記者的陳正青拍攝了大量紀錄東北解放戰爭的珍貴照片。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陳正青才作為《東北畫報》的特派攝影記者回到北平。

新中國成立時,陳正青32歲。新華社高級編輯周鳳橋曾在《聚焦新中國的誕生———從歷史照片〈開國大典〉說起》一文中這樣回憶:“在當時有幸擔任這一光榮任務的青年記者中,陳正青年歲最長,參加革命最早,攝影經驗豐富,使用的攝影裝備較為精良,大家公推他擔負攝影的主力:主要任務的活動、會議的一些重要場面,盡可能讓他多拍。”

說陳正青“攝影經驗豐富”,是依據他有著多年戰地攝影經歷﹔說他的“攝影設備精良”,指的是他那架美國產的照相機。“(那)是東北戰場上繳獲的戰利品,不僅配有萬次閃光燈,而且膠片是一張一張的頁片,一拍出來直接就是標准的新聞尺寸,無需放大,便於及時發稿。其他人使用的相機是6*9的小片子。因此,幾個人同拍一個場面,一般是陳正青獨佔鰲頭。”著名作家舒雲在《開國大典的攝影師們》一文中如是道。

的確,普通相機拍攝出的照片需要經過沖洗、放大再成片發稿,相比之下,陳正青直接成片的相機時效性強、先進許多。“經驗豐富、設備精良”,這兩點結合起來,陳正青就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攝影主力,典禮當天被安排到天安門城樓上,專門拍攝新中國的領袖們。

被寄予厚望的陳正青當然沒有讓人們失望,這張著名的《開國大典》就是最好的証明。當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時候,他按下快門,將這一重要歷史瞬間定格。

這張名叫《開國大典》的照片現在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珍藏著,與其同時收藏的,還有他拍攝的《朱總司令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亦作《朱總司令發布進軍命令》)一圖。這兩張照片展現了在開創中國歷史新紀元的庄嚴時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所表現出來的偉大氣質和風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文獻價值。

為開國大典忙碌的攝影科

為了完成好拍攝開國大典這一重大的歷史任務,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前,政協籌備會下設的新聞攝影科就進行了周密的安排。

籌備會新聞攝影科是由當時的華北軍區政治部華北畫報社、中央電影管理局北平電影制片廠照相科、東北局東北畫報社三家單位選調的攝影記者組成的,由著名攝影家、時任華北軍區政治部《華北畫報》攝影記者、採訪組長的吳群擔任科長。

為了工作方便,新聞攝影科就設在了中南海的一間平房裡,距離政協會址懷仁堂很近,緊鄰大會秘書處和新聞處。在科長吳群的主持下,攝影科曾召開過兩次討論會,總結政協籌備會的攝影經驗,同時對即將舉行的開國大典作必要的准備。除了總體工作計劃外,攝影科還會根據每天的日程安排制定當天的攝影採訪和報道計劃,力求做到細致周詳,避免工作上出差錯和紕漏。

“1949年9月18日攝影科就拿出了書面的工作計劃﹔並決定將新聞處所屬的原攝影科分成攝影、電影兩科。”周鳳橋回憶,“攝影科的主要任務是:負責政協會議全程的紀實攝影和開國大典的攝影工作,以新聞處名義選編並及時對外發稿,供國內外報刊採用。”

事實上,攝影科的攝影師數量有限,開國大典的攝影工作無法由這幾人全部完成,於是,攝影科決定在政協會議的基礎上擴大攝影團隊規模,特邀了一批駐京新聞單位的攝影記者:有解放軍各部隊的攝影工作者、著名攝影記者石少華、羅光達、宋貝珩、畢深忠、紅楓﹔有總工會的陳勃﹔還有各地方報刊的攝影記者韋明、朱漢、張力、熊知行等。科長吳群記得,當時在天安門他遇見了二三十位同行,可以說能來的攝影記者幾乎都來了。陳正青、侯波和楊振亞三人登上城樓拍攝,其他的攝影師分布在廣場上,每個人都“佔據”了一個位置准備隨時按下快門。

開國大典上,除陳正青拍攝毛澤東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照片外,另有熊知行、宋貝珩、吳群拍攝下群眾場面,孟昭瑞拍攝下了軍樂隊的形象,楊振亞拍攝了朱德下達閱兵命令的時刻,以及紅楓、石少華和羅光達拍攝的受閱部隊。

據統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和開國大典舉行期間,攝影記者們共拍攝下16000多張照片,其中新聞處攝影科共發新聞照片175幅,陳正青一人的作品就有56幅,佔新聞處總發稿量的1/3。

吳群生前撰文回憶說:“在這次重大的攝影報道中,發稿照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適應了國內外報刊和廣大讀者的不同需要。攝影工作者們群策群力、分工拍攝,任務落實到每個人,做到分區定點,按拍攝對象定攝影任務,工作各有側重,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

“獨一無二”的彩色照片

在開國大典現場留下影像資料的可不隻有攝影師們,事實上,一些喜愛攝影的領導同志也拍下了照片。

當然,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人們的生活水平有限,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照相機,因此在天安門城樓上拍照的參會領導也隻有那麼幾人。不過,在這零星的幾張照片中,有一個“唯一”,那就是開國大典上唯一的一張彩色照片。

這張照片是中共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今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秘書的童小鵬所攝。童小鵬是一個十足的“攝影迷”,長征到達延安后他得到了一架照相機,從此便愛上了攝影。為了學好攝影技術,他還曾拜擅長攝影的李克農為師,一頭鑽進了光與影的世界裡。

作為周恩來的秘書,又是新政協籌備會的秘書長,童小鵬自然有機會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看典禮,這給了這位攝影愛好者一個絕佳的機會。雖然拍攝內容和角度與陳正青的《開國大典》類似,但作為唯一的一張彩片,童小鵬的這張《開國大典》有著它獨特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雖然技術沒有如今先進,但開國大典上的圖片記憶彌足珍貴。在這些光影背后,是攝影記者的智慧與汗水,他們通過手中的相機,為我們記錄,也向全世界傳遞了這萬眾矚目的時刻。

(本文影像資料來源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推薦閱讀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個黨史國史紀念日

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源自哪

紅軍裡為何流傳“毛委員有主意”

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

毛澤東的批評藝術:有如良醫看病

周恩來與共產黨人老戰友何香凝的深情厚誼

1955年許世友特批哪位小學校長保留軍籍

哪對姐妹被周恩來譽為“長征姊妹花”

賀炳炎甘當“補缺官”一生“五下五上”

黎東漢:與紅色電波同行的開國將軍

(責編:常雪梅、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