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民族解放小號手”——新安旅行團

蔡潔

2017年09月28日16:27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民族解放小號手”——新安旅行團

新安旅行團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領導下的少年兒童革命團體,先后活躍在國民黨統治區域和蘇北等根據地。

1935年,新安旅行團在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成立並出發,途徑江蘇、南京、上海、北平、綏遠、甘肅、湖北、湖南、廣西等22個省市,主要以“小先生”教育和藝術表演等形式,從事抗日動員和兒童團體組建工作,歷時17年,行程達45000裡,被譽為“中國少年兒童運動史上的一面旗幟”。

1935年,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校長汪達之,為踐行恩師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理念,並遵從孫中山“喚醒民眾共赴國難”之遺囑,將14名學生組成新安旅行團。10月10日,全體團員身著工裝褲、背著文件箱,攜帶各方捐助而來的50元和電影放映機,乘坐“達通號”小輪船,向鎮江進發。

為爭取抗日宣傳的合法性和經費支持,新安旅行團先后拜訪了國民政府各地官員和愛國將領。在鎮安,全團得到了省府主席陳果夫、省教育廳廳長周佛海的題詞,這為新安旅行團謀求順利通行全國提供了新思路。他們准備了一個題詞本,每至一地便邀各級官員題詞,以作通關憑証,頗有成效。在南京,馮玉祥對旅行全國的創舉頗為贊賞,邀請全團至住所共進早餐,鼓勵他們將國難消息和救國使命帶到全國各地,尤其是邊遠偏僻之地。

然而,在爭取經費方面,新安旅行團卻屢遭部分國民政府官員的指責或冷落。南京市市長馬超俊一會面便立即下了“逐客令”:“你們這些小孩子不在學校好好讀書,跑出來干什麼?救國是大人的事,你們能做什麼?趕快回到學校念書去!”此外,新安旅行團爭取教育部、鐵道部、交通部支持的努力也宣告失敗。經費的缺乏致使旅行計劃難以為繼,迫使他們自謀生路,以代售書籍、撰寫通訊稿等方式獲取報酬,暫且緩解了經費危機。

到達上海后,新安旅行團融入了宣傳民族救亡的浪潮。在魯迅的出殯儀式上,他們加入了“萬人挽歌隊”,以悼念的歌聲和口號喚醒民眾的救亡意識。儀式過后,新安旅行團前往綏遠慰問在前線英勇抗戰的傅作義部隊,以爭取他們公開抗日。他們向將士們宣讀了上海文化界致綏遠前線抗日將士的信,並獻上銀盾、錦旗和慰問品。隨后,全團深入綏遠西部漢、蒙、回各族雜居之地,至蒙古包、王府、喇嘛廟等處放映電影、教唱救亡歌曲,打破了此地歷來各民族之間的隔閡,喚起少數民族特別是牧民們的抗日救亡意識。

西北之行成為了新安旅行團重要的轉折點。1938年3月,八路軍蘭州辦事處吸收徐志貫等三位團員入黨,並在團內秘密建立黨支部。為推動中共在國統區的抗戰宣傳運動和抗日兒童團體組建工作,周恩來接見並派遣三位黨員率領全團南下。

在武漢和桂林,新安旅行團主要通過主導並聯合各兒童團體組建“兒童星期座談會”的方式,發揮兒童的力量,號召各界參與或支援抗戰。其一是動員各界為前線募捐。如在武漢紀念抗日一周年的“獻金音樂大會”上,他們以表演話劇和歌詠的方式動員各界獻金支援前線將士。其二是救濟兒童。在武漢淪陷前夕,為避免兒童遭到日軍的殘殺和奴化教育,他們勸說各界尤其是貧苦家庭將兒童交與兒童保育會培養,使得武漢兒童得以在淪陷前順利轉移到大后方。其三是開展“小先生”教育。在日軍轟炸桂林期間,他們在七星岩開展“岩洞教育”,以地為席,以石為桌,以牆為板,教導民眾識字、讀書、看報和唱歌。“敵人的轟炸聲便是我們上課的鈴聲”———這一口號,成為了“岩洞教育”最好的寫照。

然而,皖南事變的發生讓新安旅行團的活動遭到了破壞,被迫向蘇北根據地轉移。在周恩來的指導下,全團從桂林秘密撤退,經香港、上海至蘇北根據地。在蘇北,劉少奇、朱德熱情接待並委以他們主持蘇北兒童工作的重任。至1945年3月,18萬兒童在新安旅行團的組織下加入抗日兒童團。

隨著解放戰爭的推進,新安旅行團作為文藝宣傳隊,跟隨解放軍先后進入濟南和上海等地。其中,腰鼓和秧歌等具有戰斗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藝術,成為了解放軍入城儀式和慶祝解放游行活動的重要節目。新中國成立后,為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新安旅行團一方面向中央戲劇學院等教育機構輸送了部分學生,以培養高素質的藝術人才,另一方面與上海青年文工團等藝術團體組成了上海歌劇院,正式地完成了從抗戰時期的教育團體向藝術團體轉型。

在近代中國,新安旅行團以踐行新式教育理念和喚醒民族救亡為使命,走過了17年輝煌的“長征”。在中共的領導下,新安旅行團先后在國民黨統治區域和根據地踐行了“小國民”的使命,成為近代中國少年兒童運動史上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