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迫擊炮:抗戰中屢創傳奇

周渝

2017年11月08日10:37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迫擊炮:抗戰中屢創傳奇

82迫擊炮

▲ 抗戰時期,叢林中作戰的中國士兵使用82迫擊炮。

擊斃阿部規秀所用的82迫擊炮。

1939年11月7日,八路軍在黃土嶺戰斗中,使用一門82迫擊炮,擊斃了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成為抗戰中的著名戰例。

事實上,迫擊炮在抗日戰爭中還曾屢立奇功。那麼,這種著名的兵器有著怎樣的來歷呢?

1.戰壕戰催生迫擊炮

在20世紀的幾場戰爭中,迫擊炮伴隨步兵征戰沙場,一直被各國視為步兵極為重要的常規兵器而廣泛裝備。直至在兵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迫擊炮依然是陸軍必不可少之裝備。走過百年的迫擊炮,更像一個頑固的“老人”,冷眼看待各種高新技術兵器爭奇斗艷,靜靜地佔據著陸軍裝備的一席之地。

迫擊炮究竟起源於何時呢?

通常認為,迫擊炮的前身是古代的“臼炮”。自火器時代與航海時代來臨后,各種火炮應運而生,成為主宰海上戰場及陸地攻防戰的利器。軍事作家薩沙認為,最早的臼炮“是一種炮身短、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線彈道的滑膛火炮﹔其射程近,彈丸威力大,主要用於破壞堅固工事。因為它的炮身短粗,外形類似中國搗米的石臼,因此在漢語中被稱為‘臼炮’。”無論是中國的明清戰爭,還是美國的南北戰爭,都出現過臼炮的身影。

到了日俄戰爭時期,為了准確地打擊隱蔽在戰壕中的日軍,俄軍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戈比亞托發明了一種奇特的發射方式,即將海軍的臼炮調整角度對准天空發射,使炮彈從空中落入日軍戰壕裡,解決了別的火炮做不到的戰壕問題,這種發射原理與后來的迫擊炮如出一轍。

一戰爆發后,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展開了長時期的陣地拉鋸戰,雙方皆挖掘了大量戰壕,這一背景下催生了迫擊炮這種新式武器的誕生。1915年,英國發明家溫弗雷德·斯托克斯爵士發明了“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炮,相比笨重的臼炮而言,戰壕迫擊炮有重量輕、可拆解、便攜帶等優勢。可以說,“斯托克斯式”的問世,也被認為是迫擊炮這一新式武器的開端。

2.各路軍閥紛紛仿制

誕生於一戰戰場的迫擊炮,很快引起了中國的重視。

20世紀的中華大地,處處彌漫著軍閥混戰的硝煙,而當時的作戰方式也是與歐洲的一戰極為相似的戰壕陣地戰,必然不能缺少迫擊炮這樣的“戰壕克星”。

中國最早的迫擊炮是1922年由張作霖的奉天迫擊炮廠制造出的十一年式80毫米、150毫米迫擊炮。緊接著,上海兵工廠又在1923年以英國“斯托克斯式”迫擊炮為原型,仿制出“滬式”82毫米迫擊炮,該炮重68千克,彈重3.8千克,最大射程可達2.8千米。僅隔一年后,張作霖的東三省兵工廠仿制成日式75毫米迫擊炮。

北伐戰爭后,在戰場上意識到迫擊炮之重要性的南京國民政府,亦開始加緊對這種新式武器的仿制。南京金陵兵工廠結合了“滬式”82毫米迫擊炮的炮型與法國“勃蘭特式”81毫米迫擊炮的性能,終於在1931年仿研出了國造82毫米迫擊炮。次年,蔣介石親自下令在南京正式成立了迫擊炮廠,開始批量生產82迫擊炮,至1935年止,該炮產量已達180門。在即將來臨的抗日戰爭中,這種82迫擊炮屢立戰功,並創下了多次擊斃日軍指揮官的紀錄。

3.抗戰爆發大量投入戰場

在抗日戰爭中,82迫擊炮與60迫擊炮並稱為中國戰場兩大迫擊炮。生產於1931年的國造82迫擊炮重69千克,但可拆分為三個部分,結構簡單,運輸方便,同時造價低廉,故而成為中國軍隊的首選。

不過也有人提出疑問,既然82迫擊炮是仿制法國的“勃蘭特式”81毫米迫擊炮,那為什麼要將口徑從81毫米改為82毫米呢?兵器研究者薩沙的觀點是,“原因很簡單,我們主要敵人,也就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入侵東北的日軍,他們的迫擊炮是81毫米口徑,所以我們不能用81毫米。這樣萬一彈藥被敵人在戰場上繳獲,他們就可以直接使用我們的炮彈來打我們”。此外,因為我軍的迫擊炮口徑比日軍的要大1毫米,所以若是繳獲了日軍的炮彈,我們的82迫擊炮照樣可以使用,但若日軍反過來繳獲我們的82毫米炮彈,卻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裝入他們的迫擊炮口的,隻能“望炮興嘆”。

在1944年之前,國軍火炮總數尚且不到日軍的幾十分之一,有時一個戰區的火炮還不如日軍一個師團。在這種敵我炮火差距巨大的劣勢下,具有造價低、易生產、便攜帶等優點的迫擊炮,就成了用來彌補炮火力量的首選武器。

抗戰爆發以來,中國在苦撐待變的同時,亦開始大批量生產82迫擊炮。以金陵兵工廠為例(南京淪陷后遷往重慶,於1938年4月改名“第二十一工廠”),在1937年82迫擊炮的產量為710門,1938年增長至1136門,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后的1942年,國造82迫擊炮的產量從上一年的710門迅速飆升至1381門。從1942年起,抗戰兩大迫擊炮的另一款60毫米迫擊炮也開始投入批量生產,到1945年,該廠60迫擊炮的產量為2870門,而82迫擊炮的產量則跌至500門。這兩大迫擊炮在抗戰期間給日軍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傷亡。據美國在戰后的統計認為,“戰爭中各國士兵有百分之五十傷亡在迫擊炮上。在中國,這個迫擊炮造成的傷亡率估計還要在六成以上”。

4.八路軍兵工廠仿小炮立功

戰爭初期,國軍中央軍部隊每營設一個迫擊炮排,裝備2門82迫擊炮。每個團配屬一個迫擊炮連,裝備6門82迫擊炮。而地方部隊則要根據自身擁有的迫擊炮來按量分配,如在喜峰口、盧溝橋抗戰中立過戰功的第29軍情況就比較好,基本與中央軍一樣可以將迫擊炮配屬到連一級,而地處西南,還在用著一戰老式迫擊炮的川軍,就遠不具備裝備82迫擊炮的條件了。

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的裝備水平大致介於第29軍與川軍之間。在全面抗戰之前,紅軍並不具備批量生產武器的條件,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后條件雖稍有好轉,但依然沒有獨立大量生產迫擊炮的能力。在1937年平型關伏擊戰中,八路軍繳獲了不少日軍擲彈筒,並在報告總結中專門提及這一武器。到了1939年,彭德懷副總司令首次向八路軍后勤部發出了“制造50毫米小炮”的指示。這是一種適用於山區作戰的輕型簡易的迫擊炮,后被稱為“七一式解放區造50毫米迫擊炮”。

1939年10月,八路軍最大的武器產地——“黃崖洞兵工廠”正式成立,隨后即開始了小炮仿制工作。不過在兵工廠成立初期,八路軍仿制的小炮主要以50毫米擲彈筒為主,到1941年開始仿制法式布朗德60毫米迫擊炮和美式M2式60毫米迫擊炮。至於著名的82迫擊炮則是在1943年才試制成功。

整個抗戰期間,黃崖洞兵工廠為八路軍制造了大量武器,在抗戰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但也因此成為了日軍的眼中釘、肉中刺。1941年11月,日軍對黃崖洞兵工廠發動突襲,八路軍官兵們則依靠黃崖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勢,堅決死守兵工廠,與敵血戰數日后終於擊退日寇。這場著名的黃崖洞保衛戰,此后一直被視為八路軍在抗戰期間非常成功的一次防御作戰。

奇功卓著

“斬首利劍”成日軍噩夢

八路軍中少量的82迫擊炮主要有兩個來源,一部分是國民政府所配發,另一部分則是在與日偽軍的戰斗中繳獲得來。八路軍利用這些為數不多的迫擊炮,創造了炮打日本將軍的輝煌戰果。

1939年10月中旬,日軍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發動冬季“掃蕩”。11月3日拂曉,日軍駐蒙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第1、第4大隊共1500余人由淶源出動,直扑根據地而來。為打擊日軍囂張氣焰,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3大隊邊打邊撤,將日軍誘至雁宿崖一帶的八路軍伏擊圈。待日軍進入峽谷,八路軍各部隨即從峽谷兩側發動突襲,日軍死傷無數。

雁宿崖一役后,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一部於4日在旅團長阿部規秀的率領下經雁宿崖進犯黃土嶺,企圖尋找八路軍主力並進行報復“掃蕩”。7日,早已知情的八路軍從四面八方一齊攻擊黃土嶺的日軍,黃土嶺之戰打響。據《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史》記載:“激戰中,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1團團長陳正湘,通過觀察,發現了日軍的指揮所和觀察所,立即指揮軍分區炮兵連摧毀了這兩個重要目標,結果把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擊斃。”而擊斃阿部規秀的就是八路軍戰士李二喜使用的82迫擊炮(現存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在正面戰場上,國軍將士也用迫擊炮創下了很多戰果。中日戰爭中,日方主攻,我方主防,這就讓適合架設在城牆、碉堡等防御工事上的82迫擊炮有了用武之地。1944年春,日軍投入空前的兵力,發動了“一號作戰”(我方稱“豫湘桂戰役”)。6月22日,衡陽保衛戰打響,在這場長達47日的慘烈戰斗中,守衛衡陽的第10軍官兵曾創下了三次炮打日軍將官的輝煌紀錄。

首次炮擊發生於6月28日。這天上午10點30分左右,日軍第68師團的師團長佐久間為人帶著各級軍官10余人,在視察陣地時忽然遭到中國軍隊的炮擊。師團長佐久間為人、師團參謀長原田貞三郎及各聯隊長均當場被炸成重傷,不得不送往后方醫治,同行軍官非死即傷。

第二次炮擊發生於8月2日。由於衡陽城久攻不下,日軍第11軍軍長橫山勇與11軍參謀長中山貞武率領少數指揮參謀分乘3架飛機飛臨衡陽督戰。5時30分左右,中國守軍發現有敵機相繼著陸,料定必有高級將官,於是立即指揮迫擊炮對其進行射擊。日軍第一架飛機剛著陸,飛行員便被地面的爆炸聲嚇慌了手腳,因操作不當而剎車過猛,導致整個飛機倒立。與橫山勇同機的一名軍官當即被炸死。

8月6日中午,我軍迫擊炮連連長劉和生發現市民醫院附近有個日本軍官,正在耀武揚威地揮舞著指揮刀指揮部隊沖殺,而其他日軍對他都很恭敬。劉和生判斷此人定是一名日軍高級將領,於是下令將剩余的最后8發炮彈,全部朝著那名指揮官所在方位打去,那位手持指揮刀的日本軍官當場就被炸死。事后據上級敵情通報才知道,當天被炸死的日本軍官,正是日軍第67師團第57旅團的旅團長志摩源吉少將。

當衡陽滿城烽火之時,反攻滇西的遠征軍也在鬆山進行著一場慘烈的攻堅戰。與東線戰場捉襟見肘不同,進攻滇西的中國遠征軍在盟軍的配合下,彈藥充足,補給豐富。尤其是使用迫擊炮的戰士,再不用像以前一樣數著打、省著打,炮雨傾瀉的噩夢降臨到盤踞在我國滇西的日軍頭上。侵華日軍老兵東史郎曾對中國軍隊的迫擊炮有深刻的記憶:“敵人的迫擊炮彈頻繁地在石山上爆炸。位於山腳的大隊總部和四中隊被炮彈撥弄來撥弄去,忽左忽右地躲閃著。敵人的炮彈准確地落到他們頭上,准確得簡直讓我們佩服。盡管是敵方,可也得佩服他們射擊得准確。”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廣泛使用的82迫擊炮如同一把“斬首利劍”。日軍指揮官阿部規秀、布上照一、志摩源吉等人先后命喪。在戰爭的最后一年裡,如雨點般傾瀉而來的迫擊炮彈成為了敵人的噩夢,迫擊炮彈在空中發出的“嗖嗖”聲,讓侵華日軍在惶惶不安中迎來了1945年的戰敗之夏。

不可不知那些抗戰“老炮”

三一式60毫米迫擊炮

為抗日戰爭時期50兵工廠的產品,也是抗戰時期中國生產數量最大的火炮。

在20式82毫米迫擊炮逐漸廣泛配發到第一線之后,國民政府希望進一步提升步兵單位的隨身火力,因此要求50兵工廠進行60毫米輕迫擊炮的研發。這項研發計劃在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結束,國民政府在此時要求50兵工廠直接仿制法國布朗德式60毫米輕迫擊炮。50兵工廠在1年內完成生產線建立,並自美國購買炮身用鋼6000門,在性能上達到與原版相同標准並於1941年起量產配發國民革命軍部隊之排一級單位的火力支援武裝。

意制布雷達M1935

20毫米機關炮

20世紀30年代備戰時期購入,除了裝備專門的防空部隊外,也裝備給幾個精銳部隊的小炮連,做高平兩用使用。這些機關炮除了可以防空外,也可以平射打擊地面目標人員車輛之類。據說在戰斗中也擊毀過日本薄皮小坦克。

博福斯M1929式75毫米高射炮

博福斯M1929式75毫米高射炮(Bofors 75 mm Model 1929)是瑞典博福斯公司在德國克虜伯公司工程師的幫助下研發的一種高射炮,是有名的德國88毫米高射炮的遠親。抗戰初期,博福斯75毫米高射炮是國民革命軍防空部隊寶貴的“大家伙”,參與布防南京,后來又一直拱守陪都重慶。

德制萊茵金屬Flak18

37毫米高射機關炮

該炮為上世紀30年代研發,但由於躲避《凡爾賽條約》的限制而成為Flak18型(表示1918年一戰的老裝備)。這是上世紀30年代很多德制武器命名的慣例之一。此炮是20毫米的Flak30機炮的放大版。在抗戰時參加了南京防空保衛戰和上海淞滬會戰等戰役。

(責編:常雪梅、楊麗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