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日本的“喜兒”

郭平英

2017年11月10日08:47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日本的“喜兒”

  今年的5月19日晚,日本鬆山芭蕾舞團來到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第15次訪華演出。

  郭沫若的小女兒郭平英女士和朋友相約觀看了這場演出,並回憶起她所熟悉的鬆山芭蕾舞團和歌劇《白毛女》,以及父親郭沫若與鬆山樹子女士相識的往事……

  最早用芭蕾舞來講述中國故事

  鬆山芭蕾舞團的名字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實在太熟悉了。我記得在中國舞台上,最早用芭蕾舞來講述中國故事的,不是中央歌劇舞劇院演出的《紅色娘子軍》,而是由鬆山芭蕾舞團改編演出的《白毛女》。那是1958年3月,鬆山芭蕾舞團改編的《白毛女》在北京上演,命運多舛的喜兒由鬆山樹子扮演。

  劇情是熟悉的,因為電影《白毛女》和歌劇《白毛女》在國內早已家喻戶曉。但是,舞台上身穿著中式衣服的喜兒,特別是在深山中那飽經磨難、破舊襤褸的白色衣褲,都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中式服裝那素朴簡潔的線條,一點不遜於《吉賽爾》仙女們的虛幻縹緲,不輸於《堂吉訶德》滿場的繽紛艷麗。

  《白毛女》首次來華演出圓滿成功。1958年第6期《戲劇報》刊登了鬆山樹子在北京和另外四位“喜兒”的扮演者———京劇演員趙燕俠、杜近芳,歌劇演員王昆、王芙慶的合影。我的父親郭沫若為合影題了詩,稱贊這五位生活在人民翻身大時代的“白毛女”“各有千秋,黑發如雲”。連李太白也被她們感染得煥發了青春,讓“白發三千丈”變成“一片黑森林”。

  《戲劇報》上還發表了田漢、賀敬之、沙鷗的評論文章和詩作。賀敬之的比喻很形象,說中日兩國以大海相隔,比喜兒逃出黃家后阻擋在面前的那條大河要寬得多,但是日本的喜兒和她的伙伴們卻與我們心心相印。然而尤其平實感人的還是鬆山樹子女士的留言:

  三年前,三個白毛女圍著周總理聚會在一起﹔

  三年后,五個白毛女和中國文藝界的諸位聚會在一起,

  我的喜悅,難用語言形容!

  中國朋友把我當作親生女兒,我快活得像女兒回到娘家一樣!

  日本白毛女期待著和諸位再一次快樂的重聚!

  我要更加努力,那時我將成長得更好。

  我們要克服困難,一定要前進!

  我從小喜歡看舞蹈,尤其是芭蕾舞。自己還做過一本相冊,貼著到處收集來的舞蹈劇照。鬆山樹子扮演的白毛女當然也在其中。鬆山樹子那正義堅毅的眼神,那具有張力的定格,宛若一道閃電劃破暗夜。以前我看過的芭蕾舞劇都是西方世界的經典,舞台上偶爾出現東方人的形象,動作和服裝都很別扭,總覺得不倫不類,心中不免有層隱隱的遺憾,但這層遺憾很快就被芭蕾舞劇《白毛女》打消了。

  “那時我將成長得更好”

  光陰流逝無聲,森下洋子和清水哲太郎早已成為世界芭蕾舞壇上的明星,並且創作了不少新劇目,在清水正夫先生開創的事業上續寫著新的輝煌。

  在中日關系正常化45周年前夕,清水哲太郎重新編導、森下洋子主演的《白毛女》再次來到喜兒的家鄉,實踐著鬆山樹子的心願——“我要更加努力,那時我將成長得更好”。

  我喜歡新版《白毛女》在劇情上的擴展。大幕開啟,舞台上一群無辜的女孩子,她們和喜兒一樣一無所有,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被買賣,被奴役,被剝奪生的權利。喜兒和楊白勞的不幸不是一個家庭的悲劇,而是舊中國千萬貧苦家庭中的一個縮影。享受著現代生活的人們需要常常重溫這段歷史,每個人都不該忘記。

  我贊嘆森下洋子對芭蕾藝術的摯愛和貢獻。在即將跨入70歲的時候,她仍然活躍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出喜兒,一個17歲少女的純真、可愛﹔內心迸發出不向惡勢力低頭的勇氣,對光明前途、幸福生活的向往。

  舞劇的謝幕尤其別具一格,甚至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全場觀眾都被舞蹈藝術家們激情澎湃的朗誦震撼了。整場舞劇下來,汗水早已浸透了演員們的衣服。大家盡力把急促的呼吸平復下來,開始用中文講述鬆山芭蕾舞團和中國人民結下的深情厚誼﹔回憶和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交往中的感人故事。姑娘們的中文發音有點兒不標准,但惟其如此,才愈發讓人覺得情真意切。

  “舞影看婆娑”

  一段接一段的往事,一人接一人的真情誦讀,帶我步入1955年夏天郭沫若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結識鬆山樹子女士的情景。印在新版《白毛女》演出說明書中那張鬆山樹子和郭沫若在赫爾辛基拍的老照片,也變得越發鮮活起來。

  1955年,世界和平大會在赫爾辛基召開。會期正值北歐的中夏,赫爾辛基到處載歌載舞,各國的參會代表也情不自禁融地入其中。“中夏逢佳節,和平發浩聲。斯城良不夜,舞影看婆娑。”郭沫若用詩句記下這歡樂的節日畫面。

  世界和平大會在節日氣氛中閉幕,郭沫若作為世界和平理事會副主席發出呼吁:“戰爭必須徹底消滅,和平必須得到最后的勝利。”“我們要活,要活得更好,也要讓別人活,讓別人活得更好。”這呼吁是與會者們的共同意志,是國際社會應該信守的行為准則。是的,這也正是無數喜兒的心聲。

  會間,郭沫若邀請鬆山樹子和與會的日本代表團一起來中國做客。很快,日本朋友們在回國途中如約而至。郭沫若在向周恩來介紹鬆山樹子女士時,特地說:“這位就是日本的喜兒!”從此,清水正夫和鬆山樹子夫婦成為中國人民的朋友。

  新版《白毛女》在人民大會堂的演出,把全場數千人的心緊緊連在一起。台上,首先響起《義勇軍進行曲》,台上台下匯成一個共同的聲音: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演出結束了,我們意猶未盡地隨著人流慢慢退場,邊走邊聊著各自的感觸。中日兩國人民都珍愛和平,和平需要公平正義,需要尊重歷史,需要心靈溝通,需要汗水澆灌,需要一如既往……清水哲太郎、森下洋子和鬆山芭蕾舞團的全體藝術家們,沿著前輩走過的路,打造出這台優美動情的舞劇,創作排演了這場別具風格的謝幕,表達他們對中日兩國世代友好的不變的信念,這番真誠和執著,怎能不讓人心生敬意。

  (本文作者為郭沫若女兒、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副所長、郭沫若紀念館原館長。)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