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7日16:25 來源:學習時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行了“兩個15年”,即新的“兩步走”的頂層設計。第一步,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重大戰略安排,完整勾畫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使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現代化之夢,通過共產黨人的代際接力一步步變成現實。
(一)
近代以來,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任務之一,在中國人的最初設想中,工業化就是現代化的代名詞。新中國成立前夕,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明確提出了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基本任務,反映了中國人民100多年來要求改變貧窮落后面貌、實現國家富強的願望。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次明確提出了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任務。1956年9月,黨的八大正確判斷我國的主要矛盾,提出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經濟文化需要。相應地,四個現代化任務也被列入黨的八大所通過的黨章中。1964年12月,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建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紀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改革開放前的30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懼西方大國的封鎖和威脅,臥薪嘗膽,奮發圖強,不僅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工農業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打下初步的基礎,而且取得了以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為標志的一批重要成果。
(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與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會談時,把四個現代化具體化為“小康之家”,並稱之為“中國式的現代化”。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正式將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相應地,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報告在沿用四個現代化即側重於物質文明的同時,提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將鄧小平提出的“小康”設想具體化,即“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20年,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斗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在鄧小平的設想中,小康社會這一“中國式的現代化”,只是中國由溫飽型社會向現代化過渡的一個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1987年4月30日,鄧小平在會見西班牙客人時又構想了現代化發展的“三步走”戰略,即: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實現溫飽﹔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再翻一番,達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這一戰略構想隨后被寫進黨的十三大報告之中,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的目標。這樣,現代化目標進一步具體化為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方面的目標。至2000年,“三步走”戰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標提前勝利實現,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三)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設計的“三步走”戰略,對第三步隻作了一個大致的構想。在走完前兩步目標的時候,需要把第三步目標和步驟進一步具體化。為此,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21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重申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並首次把“社會更加和諧”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即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其目標包括: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以及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等目標。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把實現指標修改為到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增加了“人均”兩個字,並對實現這一目標增加了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等更高要求。同時,對現代化的內涵又進行了拓展,加上了“和諧”兩個字,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現代化目標進一步具體化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指標修改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並增加了“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要求﹔在重申“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同時,將“四位一體”總體布局進一步拓展為“五位一體”,增加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使現代化建設各方面更加協調。
(四)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黨的十九大既要明確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戰略重點,也要對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行戰略謀劃。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征程。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巨大的歷史躍遷,也使黨和國家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為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按照十九大新的戰略安排,再過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主題將轉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較之過去提出的奮斗目標提前了15年﹔原來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也調整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美麗”被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原來的“國家”改成了“強國”,且不再提國內生產總值翻番的指標。這不僅提升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內在要求,也使現代化建設目標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有了更好的對接。這樣,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上分成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改革開放之初到1990年主要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階段,1991年到2000年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階段,2001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四階段,2021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五階段,2036年到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