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玥
2017年12月28日08:07 來源:人民政協報
王杰,一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一個讓共和國無法忘卻的名字。毛澤東主席為這名平凡而又崇高的戰士題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52年前,伴隨著他在即將爆炸的炸藥包前的縱身一躍,王杰的英雄事跡在神州大地廣為傳頌,成為那個年代人們心中一座永恆的豐碑。王杰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年僅23歲的生命,為了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安危,永遠留在了淮海大地。王杰是普通的戰士,更是時代的英雄,半個多世紀,他用生命踐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即“王杰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主席看望了71集團軍某旅王杰生前所在連官兵,參觀了寫滿光榮、寫滿奉獻的連隊榮譽室。一張張照片記錄著王杰的成長歷程,一篇篇日記折射出英雄的崇高精神,一面面錦旗承載著黨和人民對英雄的贊譽褒獎。習近平主席詳細了解了王杰的事跡,動情地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膽魄的生動寫照,要成為革命軍人的座右銘。”習近平主席特別強調:“王杰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學習踐行王杰精神,讓王杰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一不怕苦千錘百煉
當兵4年,10多萬字的日記,真實記錄了英雄王杰成長的心路歷程。一字一句,都是他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一篇一頁,都折射出他的理想光輝———
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
當兵是為人民、為黨、為祖國而來的,不管任何工作,黨指到哪裡就沖到哪裡,就是需要獻上青春也沒有怨言。
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
什麼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麼是前途?革命事業就是前途。什麼是幸福?為人民服務就是幸福。
為了黨,我不怕進刀山入火海﹔為了黨,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願。
……
王杰,1942年生於微山湖畔的山東金鄉。這位從小就肯於吃苦、樂於助人的齊魯少年非常愛聽英雄的故事,特別向往和羨慕火熱的部隊生活。1961年8月8日,王杰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應征參軍入伍,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在新兵連,王杰嚴格要求自己,刻苦訓練。集訓結束后,王杰被分配到濟南軍區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六班當戰士。隨即,跟隨部隊到海島參加國防施工。
初到連隊,王杰每天舉著10多斤的大錘打钎,幾天下來手磨破了,肩練腫了。連綿的細雨伴著寒冷的海風一起襲來,寒氣逼人,每打一錘,水眼裡的石漿就會噴到臉上和手上。王杰的手背、膀子腫得厲害,攥不起拳,伸不直手指頭,他不得不用左手吃飯。不怕吃苦的王杰虛心向老工兵學習,打錘技術日漸提高,由打底炮逐漸學會打頂炮、拱炮,日掘進指標由原來每小時7厘米提高到12厘米。他和戰友楊洪江的掘進小組,一躍成為連隊的紅旗組,王杰也被評為連隊打錘標兵。
早春三月,王杰所在連隊組織共青團員到野外進行團日活動,經過20多分鐘的行軍,到達徐州市雲龍公園。這時,王杰看到一位老師傅正在清理廁所下水道,他二話沒說,脫掉棉衣,挽起單衣跪在潮濕的地上,用手一次次地幫助老師傅掏去堵在管道裡面的污物和雜草,直到下水道通暢。看到王杰的雙手沾滿惡臭的污泥,老師傅激動地說:“謝謝你,解放軍同志!”
1963年8月,王杰所在部隊奉命到天津市靜海縣執行抗洪搶險任務。一天夜裡,上級命令他們到木料場去搶運木材,堵住將要決口的涵洞。木料場被茫茫的洪水淹沒,必須派人探出一條安全的路來,大家才能順利進場,王杰搶先要求擔負這項探險任務。他在齊胸的水中探索前進,好幾次掉進沒過頭頂的深坑,在尋找進出口時,王杰的腿上、手上被水下的鐵絲網劃開道道傷痕。最后,王杰和戰友們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把木材搶運出來。
一次,王杰在工地上攪拌瀝青,不料被戰友攪起的一塊瀝青燙傷了右手,傷勢很重。連隊的指導員要他立刻住院治療,但是他拒絕了。他的右手被包扎起來,吊在胸前,每天仍然堅持到工地參加勞動。時間一天天過去,直到第9天王杰的傷情仍不見好轉,領導硬是把他送進醫院。在繼續治療期間,王杰用一隻手幫護理員打飯洗碗,還幫著擦玻璃、倒痰盂、擦地板……
1964年8月,深夜突然下起的瓢潑大雨把王杰驚醒,他想起工地上還放著木料、油桶及施工器材,趕緊爬起來,連雨衣也顧不上穿急忙跑向工地,冒著大雨將施工器材往山坡上搬。一會后,戰友劉成科和吳慶忠一起趕來搶運物資。正在激戰中,連長和其余幾個戰士也趕來了,他們提著風雨燈,打著手電筒給王杰他們照明。當戰士們把最后一批物資運到安全地點后,忽然山頂轟隆作響,山洪即將暴發,王杰和戰友立即回撤。連長隔著山溝拋過來一條麻繩,他們3個人排成一行,王杰站在最后,拉著繩子從急流裡渡了過來。這時,洪水卷著石頭奔流而下,直向山口滾滾沖去。
“哪裡有困難,哪裡最危險,哪裡就有王杰。”這是一連戰友對王杰的評語。王杰所在的工程兵部隊常年擔負施工任務,在施工中,他總是搶著到最危險的地方作業。隆冬時節,他與戰友一起開山劈石,從不叫苦。寒夜架橋,他帶頭跳進刺骨的結冰水裡打樁架橋。爬險路、鑽山洞,他不畏艱險,爭當先鋒。施工爆破,他總是冒著風險搶先裝藥、放炮,有時出現啞炮,他爭著沖上前去排除。工作中王杰始終厲行勤儉節約,任爆破手期間,他從不浪費一寸導火索。
轉眼王杰入伍已經進入第4個年頭,按照規定超期服役的老戰士每年可回家探親一次。王杰的父母早在1958年就移居內蒙古,他們分別已經7年多了。王杰的母親患有心臟病,家裡曾幾次來信要他回家探望,早日結婚,但他以工作為重,兩次推遲婚期,3次推讓假期。1965年4月,連領導第3次安排王杰探家。此時,戰友韓義祥接到家裡電報告知父親病重,王杰聽說后主動找領導申請把假期讓給他。連長對韓義祥說:“王杰知道了你家來電報,他讓你先回去!”
1965年5月,王杰母親的心臟病再次復發。連長下定決心讓王杰回家探親,並悄悄為他備好了火車票、通行証和糧票,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王杰這一次再也推脫不掉了,踏上回家的列車。這是王杰與父母分別7年后的第一次團聚,父母終於見到了朝思暮想的兒子,母親再也控制不住深深的思念之情,緊緊拉著兒子的手,淚水奪眶而出。相聚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在父母的依依不舍中,王杰歸隊的日期到了。誰也沒有想到,這次親人的相聚,竟然是王杰與父母的永別。
二不怕死血性膽魄
翻開王杰日記,首頁是王杰粘貼的一張毛主席浮雕頭像。日記裡面,剪貼著雷鋒的照片。1963年年3月5日,毛主席發出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使王杰受到巨大的鼓舞與激勵,他時時以雷鋒為榜樣,處處向雷鋒學習。在王杰的日記裡,33次提到“雷鋒”這個光輝的名字,他立下誓言:
我堅決發揚革命隊伍的優良傳統,向董存瑞、黃繼光、安業民、雷鋒等英雄人物學習,在戰場上頭可斷血可流,在敵人面前絕不屈服。在平時安心於平凡的工作,樂於做平凡的工作。我一定要做雷鋒式的戰士,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把可愛的青春獻給祖國,獻給人類最壯麗的事業。
自從入伍以來,王杰就用英雄人物激勵自己,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雷鋒,都是他心中的英雄和學習的榜樣。在部隊這所革命大熔爐裡,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他不怕吃苦,不怕受累,虛心學習,刻苦鑽研,考上一級技術能手,成為全連的先進楷模和學習榜樣。他工作中盡職盡責、任勞任怨,王杰先被提任副班長,后任班長。他連續3年被評為“五好戰士”,兩次榮立三等功,多次受獎,還被授予“模范共青團員”和“一級技術能手”稱號。
1965年7月,王杰所在部隊到邳州進行拉練,王杰被派到張樓執行民兵訓練任務。十幾天的訓練,王杰認真細致地講解了五一式防坦克地雷、五九式絆發地雷和應用式地雷的實際操作和注意事項。14日清晨,王杰像往常一樣開始新一天的工作,今天他將要帶領他們進行最后一項訓練,同時也是最復雜的“絆發防步兵應用地雷”實爆。
這種實爆,王杰非常熟練,但是為了安全,他讓民兵們在訓練場等著,獨自來到幾十米外的河邊進行試驗,接連兩次的實爆都成功了。試爆成功,民兵們興奮起來,王杰讓大家圍成一圈,認真地進行講解,仔細做著示范動作。周圍的人們為了看得清楚,紛紛圍攏過來,逐漸圍成了裡外幾層的圈子。
突然,拉火裝置出現意外,炸藥瞬間即將爆炸。在這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王杰奮不顧身縱身一躍,扑向炸藥包(實爆訓練用炸藥包代替地雷)……在場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但是王杰卻沒能再站起來。在那一瞬間,有著豐富爆破經驗的王杰完全可以選擇后仰,隻要身體向后一仰,就可以脫離生命危險,然而他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扑上去。
爆炸發生時,王杰的同鄉戰友辛慶文正在參加營黨委擴大會議。會議正在進行的時候,爆炸聲響了,營長馬上宣布休會。此時的辛慶文來不及走大路,他一躍翻牆而過,三步並作兩步向爆炸點奔去。當他看到王杰時,王杰正躺在離爆炸點半米左右的地方。辛慶文立即跑上前去扶起王杰,把他抱在懷裡,大聲地喊著:“王杰!王杰!”戰友們也都急切地喊著:“王杰!王杰!”
這時,王杰胸口還在流血,他的眼睛還沒有閉上。辛慶文用手捂著王杰流血的傷口,淚水滾滾而下。他趕緊拿起炸爛的軍褲上的一小塊布片,擦去王杰臉上的血跡。此時此刻,王杰永遠地閉上了雙眼,英烈的鮮血已經染紅了周圍的土地。辛慶文緊緊地抱住王杰高喊:“王杰!王杰!你別離開我,我一定把你帶回家去!”任憑戰友們千呼萬喚,也無法喚醒他們最親愛的戰友———王杰。戰友們悲痛萬分,被救的群眾更是泣不成聲。
為了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年僅23歲的王杰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在當地政府和駐地群眾的一再請求下,部隊決定把王杰安葬在他光榮犧牲的地方。1965年7月16日上午,當地政府為王杰舉行了簡朴而又庄嚴的安葬儀式,方圓幾十裡的廣大群眾和部隊官兵組成了隆重的送葬隊伍,紛紛來給這位舍己救人、不怕犧牲的好戰士送行,戰友們眼含熱淚,鄉親們失聲痛哭……
1965年9月16日,王杰生前所在部隊和徐州黨政機關群眾7000多人,為王杰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根據他的生前願望,王杰生前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先后發出通知,號召全國軍民向王杰學習。1965年11月27日,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王杰班”,南京部隊舉行了隆重的命名大會,為“王杰班”頒授錦旗。
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葉劍英、董必武等親筆為王杰題詞,對王杰及“兩不怕”精神給予高度贊揚,全國各地迅速掀起了學習、宣傳王杰事跡的熱潮。
毛澤東主席的題詞是:“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朱德的題詞是:“學習王杰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周恩來親筆抄錄王杰的詩,作為題詞:“座座高山聳入雲,我們施工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願把青春獻人民。”
精神永鑄血脈相傳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泰山之凝重,王杰奮不顧身用自己23歲的青春之軀,換來了12個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寶貴生命。他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永遠定格在23歲。王杰英勇犧牲之后,家鄉人民為紀念他,將王杰所在的華堌村更名為“王杰村”,建立了王杰烈士紀念館,讓子孫后代永遠銘記英烈的事跡和光輝的一生。家鄉還建起了王杰小學、王杰班、王杰衛生所、王杰客運停靠點、王杰路等,英烈一直都在,王杰從未離去。
在王杰生前所在部隊駐地江蘇徐州,這座英雄的城市以自己的方式紀念英雄王杰:王杰班、王杰中學、王杰小學、王杰托兒所、王杰醫院、王杰站……2012年12月,徐州雲龍公安分局銅山派出所正式更名為“王杰派出所”,這是全國第一家以英雄名字命名的派出所。王杰這名偉大而光榮的戰士,永遠活在淮海大地人民的心中。
“王杰民兵班”第一任班長李彥清,是當年王杰用生命掩護下來的民兵之一。1973年5月21日,他在一次地雷實爆訓練中為救一位女民兵,雙眼被炸失明,被譽為“活著的王杰”。50多年來,李彥清身殘志不殘,頑強地克服雙目失明帶來的困難,累計作報告2000多場,寫下了100多萬字的日記、詩文、心得體會等,寄托了他對王杰不盡的感激和深深的緬懷。
在邳州,還有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市民與王杰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幾十年如一日宣揚“兩不怕”精神,策劃成立了全國唯一一家“王杰精神研究會”。他叫汪春恩,是王杰精神研究會會長,今年68歲。一直崇拜王杰、向往軍營的汪春恩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擁軍之路。這條路,他一走就是30多年。每年新兵入伍,他都要購買一批書籍、鋼筆、筆記本等物品送給新兵,勉勵他們努力學習,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每年春耕秋收時節,他都會主動和王杰民兵班一起,為烈屬、傷殘軍人以及特困戶送去大米、面粉、化肥等。
50年來,英雄王杰的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軍人矢志軍營,報效國家。在王杰班,全班最好的位置始終是一張空床,那是老班長——王杰的床。每天晚上熄燈前,“王杰班”班長都會將被子輕輕打開,讓它陪伴著戰友一同入眠。清晨軍號聲響起,被子又會被整齊疊好,就像他的主人健在時一樣。不管部隊走到哪裡,“王杰班”班長的行囊裡除了自己的被褥,還有一套嶄新的鋪蓋。門前的王杰雕像,戰士們每天都要用毛巾擦拭3遍……
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一面面錦旗……記錄下王杰連隊官兵踏著英雄的足跡,大力傳承“兩不怕”精神的喜人成績。連隊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二等功12次、三等功10次。2015年,在王杰犧牲50周年之際,他生前所在連隊被南京軍區授予“弘揚‘兩不怕’精神模范連”的榮譽稱號。近10年來,連隊年年是“軍事訓練一級單位”,共摘取旅以上比武200多枚獎牌,創造保持專業29個課目中19項紀錄,100多人次被旅以上評為訓練標兵。
從大江南北到南海前哨,廣大官兵心聲熾熱。第78集團軍某炮兵旅“董存瑞連”、中部戰區陸軍某旅“楊根思連”、海軍“南沙守礁模范連”、中部戰區空軍某旅“英雄營”、駐晉某基地“發射試驗先鋒站”官兵,通過開展重溫入黨誓言、聆聽戰斗故事、唱響紅色歌曲等活動,把紅色基因刻進腦海,融入血脈。
戈壁深處,新疆軍區某部“民族團結好六連”組織連隊13個民族的官兵共同學習,大家叫響“向王杰學習,向打贏聚焦”口號。西南邊陲,第75集團軍某紅軍旅“渡江先鋒連”新兵入連儀式上,30多名新兵在連旗前重溫革命傳統,接受精神洗禮。火箭軍某部即將下連的180名新戰士,來到“高原火箭兵精神”的發源地,站在軍旗下,庄嚴地舉起右拳宣誓。來自王杰家鄉的新戰士劉文東,第一個向組織遞交申請書,他動情地說:“我志願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磨煉自己,爭做英雄傳人。”
“王杰的槍我們扛,王杰的歌我們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為革命,永遠跟著黨……”
這首雄壯嘹亮的歌曲50多年傳唱至今,從王杰生前所在連連歌,到后來的工兵營營歌,再到今天的南京軍區某裝甲師師歌。這歌聲,飽含著戰士對祖國的無限忠誠﹔這歌聲,彰顯著軍人對使命的鐵血擔當。穿越歷史的時空,英雄王杰的名字在人們心中的記憶依然清晰,王杰用生命鑄就的“兩不怕”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個響亮的口號,一種永恆的精神,正激勵著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在新時代的征途上闊步前進!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