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7年那些“逢十”的歷史事件

2018年01月04日08:21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2017年那些“逢十”的歷史事件

  新年的鐘聲帶領人們走進2018年,回首剛剛過去的2017年,總有一些成為新聞熱點的重大歷史事件值得人們關注。銘記歷史、不忘初心,本期朝花夕拾將為讀者盤點2017年“逢十”的那些重大歷史事件新聞熱點。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

  2017年8月1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式7月30日上午9時在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是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的重要紀念活動之一。習近平首次在野戰化條件下親臨沙場檢閱部隊,是我軍首次以慶祝建軍節為主題舉行的專項閱兵,也是我軍革命性整體性改革重塑后的全新亮相。接受檢閱的共有12000名官兵、600余台(套)裝備,組成1個護旗方隊、27個地面方隊和9個人員方隊﹔陸海空三軍航空兵100多架戰機編成1個紀念標識梯隊、1個空中突擊梯隊和6個空中梯隊,從東北、華北6個機場起飛。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於7月21日至10月31日舉辦了名為“銘記光輝歷史開創強軍偉業”的主題展覽。展覽位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覽大樓一層西側,共4個展廳,4500平方米,展出照片圖表1100余張,文物實物近2000件,藝術品14件,設置井岡山會師、論持久戰、攻克錦州、開國大典、上甘嶺戰役、華北軍事演習、九八抗洪、進駐港澳、抗震救災、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授予的軍旗等重點展項,同時集中展出60余件武器裝備模型、23件現役單兵武器裝備,設置陸海空各1套訓練模擬器供觀眾互動。

  鄧小平逝世20周年鄧小平理論提出20周年

  1997年2月19日,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鄧小平同志逝世,享年93歲。

  2017年,是鄧小平逝世20周年,各地舉行了多場紀念活動。2月16日,由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和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主辦、重慶地方史研究會協辦的“人民之子——鄧小平經典圖片展”在重慶開展,共展出140多張珍貴圖片,分為“走出廣安、戎馬生涯、艱辛探索、非常歲月、開創偉業、生活情趣、情系巴渝”等七個部分,涵蓋了鄧小平的一生,涉及他的工作以及生活,展出的照片有部分系首次對外公開。

  2017年,也是鄧小平理論提出20周年。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直接稱為“鄧小平理論”,由此得名。該會議上,鄧小平理論被寫入黨章中,成為黨的指導思想之一。鄧小平理論是一場以“實事求是”為精神實質的思想解放運動過程中產生或引用的旨在打破精神桎梏,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系列指導思想的總匯。鄧小平理論與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施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密不可分。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曾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紀念鄧小平同志,就要學習他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無比堅定的崇高品格。我們紀念鄧小平同志,就要學習他對人民無比熱愛的偉大情懷。我們紀念鄧小平同志,就要學習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我們紀念鄧小平同志,就要學習他不斷開拓創新的政治勇氣。我們紀念鄧小平同志,就要學習他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我們紀念鄧小平同志,就要學習他坦蕩無私的博大胸襟。”

  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2017年7月1日上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在香港會展中心隆重舉行。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一國兩制”是中國的一個偉大創舉,是中國為國際社會解決類似問題提供的一個新思路新方案,是中華民族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的新貢獻,凝結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國智慧。堅持“一國兩制”方針,深入推進“一國兩制”實踐,符合香港居民利益,符合香港繁榮穩定實際需要,符合國家根本利益,符合全國人民共同意願。中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持兩點,一是堅定不移,不會變、不動搖﹔二是全面准確,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走樣、不變形,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新任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致辭中表示,將准確全面履行行政長官的責任,竭盡所能,堅定擔當“一國兩制”執行者、基本法維護者、法治捍衛者及中央和香港特別行政區關系發展的促進者,無畏無懼依法處理任何沖擊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行為,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全面貫徹執行。她強調,未來五年,將帶領管治團隊,以具體工作和扎實政績,答謝市民和中央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全面抗戰爆發80周年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爆發,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展開。

  80年前,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建立起全國范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戰,付出了3000多萬人傷亡的巨大犧牲后,中國人民最終贏得了抗戰勝利,捍衛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80年后的2017年,全國各地舉行了多種形式的紀念活動。

  5月2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東京審判———為了世界和平》首發式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舉行。長期以來,日本對以東京審判為代表的戰后審判的否定不遺余力。其中既有右翼學者從“學術”角度的翻案,也有一直在幕后的日本政府為翻案做准備,維護東京審判的成果已刻不容緩。中國作為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國,應該而且必須發出正義的聲音。

  《東京審判———為了世界和平》採取圖文並茂的形式,力求學術權威性和可讀性的有機統一,面向大眾讀者展現東京審判的真實歷史。此前,該社陸續出版了東京審判庭審記錄、証據文獻、國際檢察局訊問記錄等大型文獻的附錄索引卷,以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中國部分》中譯本、“東京審判研究叢書”20余種。

  7月5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0周年暨《中國抗日戰爭珍貴文獻———“戰時出版社”抗戰文獻(影印版)》新書首發儀式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舉行。

  該書由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發行。該書共分為七輯,是在80年前由“戰時出版社”編印的《抗戰文選》系列叢書影印本基礎上編印而成。它囊括了《抗戰文選》(一至六輯)及《晉北游擊戰爭紀實》,收錄了討論各種抗戰問題的文章,描寫抗戰的散文、詩歌、戲劇,各大報記者南北戰地通訊等,真實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戰主張和抗戰行動,客觀還原了全民抗戰,對中國抗戰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南京大屠殺80周年

  2017年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在南京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出席儀式並講話。

  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紀念館集會廣場庄嚴肅穆,現場國旗下半旗。廣場西側巨大的“災難牆”上,灰黑的底色映襯著“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14個白色大字。約1萬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靜靜肅立。

  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發表講話。他指出,今天,中國人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新的征程上,中國人民將自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全面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創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中國人民願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80年前的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侵入南京,對我同胞實施長達40多天滅絕人性的大屠殺,30萬生靈慘遭殺戮,留下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烏蘭牧騎成立60周年

  在烏蘭牧騎成立60周年之際,內蒙古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烏蘭牧騎60年來的發展情況,表達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作貢獻的決心。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勉勵他們大力弘揚優良傳統,扎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文藝輕騎兵”。

  60年來,烏蘭牧騎就像一座大熔爐,又像一所大學校,把一批批年輕幼稚的隊員鑄造成一專多能的文藝工作者,把一個個含苞欲放的文藝新苗培養成藝術家。拉蘇榮、牧蘭、金花、德德瑪、敖登格日勒、朝魯、那順等等,都是烏蘭牧騎這所學校裡成長起來的優秀藝術人才,烏蘭牧騎成就了他們的事業,賦予了他們永恆的藝術生命。

  烏蘭牧騎是時代的驕子,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衛士。60年來,烏蘭牧騎扎根基層、面向群眾的初衷沒有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本色沒有變。同時,緊緊追隨時代前進的步伐向前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解放思想、銳意進取,調整節目內容,提高演出水平,增加服務內容,擴展活動范圍,開拓出了更加廣闊的發展新領域。

  目前,內蒙古草原上活躍著的烏蘭牧騎隊伍已經有75支,每年演出超過7000場。60年來他們累計行程110多萬公裡,為農牧民和各族群眾演出30多萬場,創造了內蒙古文化發展史上的奇跡。

  恢復高考40周年

  1977年12月10日的高考,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這場吸引了全國2000萬名考生報考的考試,是世界考試史上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因為人數眾多,不得不分成了初試和正式高考兩個階段,最后共有570萬名考生走進了高考統考考場。最終,27萬年輕人在第二年的春天,邁進了夢寐以求的大學校園。

  現年9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查全性在1977年的全國科教工作座談會上積極倡言,提出立即恢復高考的建議,得到鄧小平肯定,促成當年恢復高考,被稱為“恢復高考第一人”。這一重要決議,不僅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更直接促動著中華民族的復興與發展。

  2017年是恢復高考40周年,為紀念並感恩查全性教授這一歷史性建議,12月28日,武漢大學接受IDG資本人民幣1977萬元的捐贈款,設立全國首個“查全性教授1977獎教金”。此項獎教金為獎勵武漢大學本科任職老師,首期獎教金自2018年到2036年,通過學生票選每年選出20位老師予以獎勵。

  “西南聯大”建校80周年

  2017年11月1日,由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校友會主辦、北京大學承辦的西南聯大建校8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大學舉行。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雲南師范大學在內的四校師生,以及包括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在內的近百位西南聯大老校友相聚一堂。會上,由西南聯大校友會指導,百度發起的“百度AI追尋:未消失的西南聯大”數字復原項目成果,正式對外發布。

  抗戰期間,為了延續文化血脈,培養后備人才,1937年11月1日,北大、清華和南開3所高校在長沙組成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此后,全校師生繼續西遷,於1938年4月在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辦學時間不到9年,但無論是在學術成果還是人才培養上,都取得了豐碩成果。

  “西南聯大師生秉承剛毅堅卓的精神,滿懷科學救國的理想,精誠團結、同舟共濟、同仇敵愾,在異常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取得了大量卓有影響的科學研究成果,培養出了一大批學術大師、業界精英和治國棟梁,創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跡。”在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看來,西南聯大前后就讀的學生不過8000人,條件艱苦,卻是舉世公認的學術重鎮和人才搖籃。

  “聯大精神主要有這樣幾個特征:一是校訓所說剛毅堅卓﹔二是體現在育人自覺,師生將抗戰視作中心之業,歷盡艱辛培育人杰,在茅草覆蓋的校舍和鐵皮屋頂的教室裡,培養出大批的優秀人才﹔三是團結協同與科學民主,三校有不同之歷史,各異之學風,但始終合作無間、協同合作、兼容並包。”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談道。

  “我們每一所高校都承擔著這樣一種責任,光大聯大精神,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當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並以中華文明的智慧之光照亮人類的未來之路。”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史宗愷說。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