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將信仰化於日常

2018年01月09日09:11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將信仰化於日常

船行南湖,一波一槳聲中,和暢的微風將船頭的五星紅旗輕輕舞動。對岸的紅船一點點近了,煙雨樓、訪蹤亭也近了,還是老模樣。7年后再次來訪,這個紅色初心萌生的地方,風物一點兒都沒有改變。

一個大黨誕生於一艘小船。中國共產黨97年成功的歷史經驗証明,信仰能帶來多麼強大的精神力量﹔初心能滋養出多少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決心。“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政黨,如果沒有一種精神力量作為支柱,沒有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都是難以生存的。”對於共產黨人的信仰,全國政協委員王懷超這樣解讀。今天,在新時代的新長征路上,仍然有很多座雪山、很多條大渡河,各種看得見看不見的險阻,等待著我們去翻越。

“北大紅樓兩巨人,紛傳北李與南陳﹔孤鬆獨秀如椽筆,日月雙星照古今。”在南湖革命紀念館中,陳列著一張油畫家陳堅的作品“南陳北李相約建黨”。1920年2月的一個凌晨,北京厚厚的積雪映向微星茫茫的天空。為躲避反動軍閥政府的迫害,陳獨秀和李大釗這兩位革命者已經裹著棉衣上路了。李大釗護送陳獨秀從北京秘密遷移到上海,途中商討在中國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事宜。來接他們的騾車在雪地裡留下了一道長長的印痕。1927年,李大釗就義,正是同一輛騾車運送來一塊石碑,上刻“中華革命領袖李大釗同志之墓”。這些不息的印痕,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

革命先驅的信仰和國家民族解放聯系在一起。對於普通人來說,信仰是否存在於高高在上,隻能頂禮膜拜的雲層裡?事實並非如此。很多普通人,早已將信仰溶入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潤物細無聲了。

“我每天都想親手捧起一顆燦爛的太陽。”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館長張黎明曾經當過29年的記者。1985年,他第一次採訪蕭華上將,幾個月后,就聽說這位將軍因病逝世的消息。“這些創造共和國歷史的人,會一個個在我們眼裡消失,很多故事會隨之遠去。”本著忠實記錄一段歷史的初心,他開始了採訪。李德生、蕭克、張愛萍、葉飛……他執著地採訪下去。現在,上百位開國將軍都離世了,但他們的故事永遠活在了他的筆下。“一個人應該有家國情懷,把崗位變成使命,就會不斷地推陳出新。”張黎明說。

敢闖敢拼是嘉興市嘉善縣繆家村園藝老板柴金甫的信仰。1998年,他試種9畝8分地花卉,后來帶動其所在的鄉鎮成為浙江省最大的鮮切花生產鎮。自己成功后,柴金甫也毫無保留地將種植技術傳授給其他村民。2013年,他又成為村裡第一個嘗試種植鐵皮石斛的人。在柴金甫們的帶領下,繆家村致富的路越來越多,一座座獨棟別墅在村裡拔地而起。

不管時代如何,堅守信仰的人,都值得尊重。

(記者 司晉麗)

(責編:萬鵬、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