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淮海戰役中孫元良放棄兵團逃走

2018年01月11日14:37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人民政協報

孫元良(1904-2007),原籍浙江紹興,生於四川成都華陽﹔父親孫廷榮,曾任清廷知縣﹔叔父孫震,川軍將領。孫元良畢業於黃埔軍校一期,曾任國民革命軍88師師長、第22集團軍司令官、國民軍第五綏靖區司令官等職﹔1949年后去台灣,2007年以103歲高齡在台北去世。據統計,他是最后一位離世的黃埔軍校一期生。

1948年,蔣介石決定組建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任總司令,原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的四川軍閥孫震,調來充任沒有實際兵權的副總司令之一。這樣一來,孫震被“明升暗降”,削去了兵權,他原先所統率的41軍和47軍組成的16兵團,誰來當兵團司令呢?經過一番激烈的討價還價,最后孫震推薦他的侄兒孫元良當兵團司令。蔣介石認為孫元良是黃埔一期生,是自己的嫡系,雖是四川人,卻與川系軍閥沒有什麼瓜葛,於是欣然同意。孫元良兵團於1948年9月成立,轄47軍、41軍和99軍,裝備較為精良。

淮海戰役打響后,面對解放軍的進攻,1948年11月28日,蔣介石決定放棄徐州。當日晚至12月1日19時,杜聿明率孫元良、邱清泉、李彌三個兵團及徐州黨政機關並裹脅部分青年學生共30萬人,全部撤離徐州,以多路縱隊,滾動前進。徐(州)永(城)公路上,黑壓壓一片,人員車輛混亂不堪。

中共中央軍委於11月28日就已預料到徐州國民黨主力有可能向兩淮或武漢方向撤退,要華野密切監視。華野在查明徐州“剿總”主力撤退動向后,立即指揮各縱於11月30日夜開始追截。12月1日,華野渤海縱隊佔領徐州,到4日拂曉,將杜聿明的三個兵團圍困在徐州西南65公裡的陳官庄地區。

12月6日,杜聿明在李彌兵團司令部召集會議,決定放棄南突解救黃維的作戰計劃,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分別從西面、東北和西北突破。孫元良回到兵團部后,立即部署突圍。他告訴各軍、師長:“迅速脫離共軍包圍,轉移到淮河北岸,與共軍決戰。今晚開始突圍,一舉脫離戰場,到阜陽集中。”又命兵團兩個軍四個師加直屬部隊合計3.2萬余人採取“緊急措施”,將重型武器和裝甲運輸車輛及笨重行李全部破壞,炮兵牽引騾馬改為騎兵乘馬。各軍以營為單位,分散突圍,鑽隙迂回,避免硬打﹔如遇共軍阻擊,必須且戰且走,避免遲滯。

會后不久,杜聿明與李彌、邱清泉通了電話,李、邱經實地察看,認為突圍無望。杜聿明再與孫元良通電話,叫孫再去研究作戰計劃。孫元良根本不願去,告訴同僚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停下來是死路一條。”然后還特別命令通信營把所有電話線截斷,電台也停止發報,即使是杜聿明指揮部發來的電報,也一概不收。

就這樣,16兵團3萬多人馬陷入解散狀態,四散逃竄。由於大家逃竄心切,並未按規定的時間、路線、方向行動,以致一開始就慌不擇路,混亂不堪。孫元良由374團官兵簇擁著逃跑。在經過邱清泉兵團第12軍防區時,遭到猛烈射擊,不少士兵當場被打死打傷。和孫元良一起突圍的16兵團參謀長張益熙負了重傷。47軍軍長汪匣鋒派副官處長胡錫珍前往聯系,說是奉命突圍。但得到的答復是杜長官已命令停止突圍,致使部隊更加混亂。孫元良化裝成中尉副官,混在亂軍之中,和師長陳仕俊等一些人逃至河南夏邑西南附近,離陳官庄包圍圈中心有六七十裡,才敢暫時喘息。其部隊損失慘重,官兵們均疲勞飢餓,不願再戰,遂向追趕上來的解放軍投降。但孫元良躲匿在農民床下,躲過了解放軍的搜查。爾后又化裝成農民,輾轉12天,於18日逃到了河南信陽。

回到南京后,孫元良對蔣介石大談“機智脫險”,並“再次請纓殺敵”。蔣介石正在用人之際,沒有給孫元良處分,而是讓孫仍任新組建的16兵團司令。不久,16兵團在四川起義,孫元良眼巴巴地望著自己收容重建起來的16兵團4萬官兵加入人民解放軍的行列,隻身一人逃往台灣。(賈曉明)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