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陳雲談“用人之道 ”

——讀 《論干部政策》 一文

李萌萌

2018年01月17日08:09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陳雲談“用人之道 ”

1937年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12月,陳雲開始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而此時,全國隻有四萬多黨員,還主要集中在紅軍和陝甘寧地區及其他一些小塊根據地。在這種狀況下,要想貫徹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必須大量發展黨員和培養黨的干部。然而,隨著黨員人數的增加和隊伍的壯大,黨員成分變得日益復雜,各級干部如何做好組織工作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和馬列學院等是當時培養干部和骨干人才的地方,1938年9月,陳雲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作《論干部政策》的講演,他辯証地看問題,用十二個字概括了“用人之道”。

“了解人”

“了解人”要求徹底、全面,在看到人缺點的同時也要看到優點。陳雲認為,當時在用人方面存在兩種毛病,一種毛病是看人隻看一面,不能面面俱到。比如說在分配干部時常聽到壞話,說這個人自高自大,那個人懦弱無能。陳雲指出:“一個人的長處裡同時也包括某些缺點,短處裡同時也含著某些優點。”自高自大的人雖有缺點,但是做起事來往往比較有信心,因為這種人通常都是有一點本領的,假如給他劃定范圍,指明方向,讓他大膽去干,他還是可以做出成績的。而懦弱無能的人優點就在於小心謹慎,適合做機要、調查等工作。“用人就是用他的長處,使他的長處得到發展”,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弱點和短處在某種程度是可以被克服的。如果領導對下級都能做到知人善用,那麼“在革命隊伍裡,無一人不可用”。

另一種毛病就是對一個人沒有根本的估計,“隻看到這個人今天干了什麼,沒有看到他以前干些什麼,隻看到他本領的高低,沒有看到他本質的好壞”。這種毛病就體現在對干部“隨便提上來,隨便放下去”,像打樁子一樣,今天表現好了,把這個干部抬上了天,明天表現得壞一點,就把他打到地下去。老百姓蓋房子打樁,一上一下,愈多愈好,可是對干部這樣來幾次,那這個干部就斷送完了,“因為他的自信力早已失掉,再也不敢做工作了”,這樣的用人會造成很大的錯誤。在江西蘇區時,毛主席的弟弟毛澤覃,有人說他犯了錯誤,不能用了。后來擴大紅軍需要人手,將他派到一個區域去,他超額完成任務,許多人就又將他抬高。之后他被調往閩贛邊界的游擊區,幾個月后,因為說了幾句近於右傾機會主義的話,再加上這時恰巧又派他去擴紅,但他沒有取得好成績,於是人們又說他不能用了,送到哪裡都被拒絕。最后紅軍退出江西時,他在戰斗中英勇犧牲,為革命流盡了最后一滴血。所以,看人不能隻看一時,而應有根本的估計。

“氣量大”

“氣量大”就是要善用各種人才,廣泛地團結人。抗戰爆發以后,許多人心向共產黨,不遠千裡奔赴延安,西北旅社裡各黨各派、新聞記者、青年團體等絡繹不絕。這麼多人員的涌入,使得根據地干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陳雲說,他1932年在上海開辦一個訓練工人干部的學校,隻上課六天,而學生也隻有六個人,但現在抗大、陝北公學、魯藝再加上黨校,在延安就有一萬多學生。“從前辦學校隻有六個學生,倒很簡單。今天各種各色的人都有,復雜得很”。但是“要干大事情,就免不了要遇到復雜情況”,隻有幾個人的簡單,革命永遠不會成功。“共產黨是先鋒隊,要領導廣大的后備軍,要與廣大群眾打成一片,它周圍必然是復雜的”。我們不僅要有抗大、陝公的同志去和敵人搏斗,還要團結更多的群眾和同志。

陳雲認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全國十幾個省響應,“原因之一就是他氣量大,什麼紅槍會、哥老會、三教九流的人他都要,不論黨派成分,各種人都要,所以能做大事。我們也必須善於用人,隻要這個人有一技之長,就要用”。社會上的人才數不盡,許多不是黨員,同志們畢業后去到敵佔區,那裡藏龍臥虎,隻要你代表民族和勞動人民的利益,組織游擊隊干得好,躲著的人最終都會投奔你。隻有氣量大,隻有不怕復雜,革命才能干成功。

“用得好”

“用得好”要求上下級相互信任,下級敢說話、敢做事。首先是下級敢說話。要想使人敢說話,一是“領導者的態度要好”,領導不能總擺架子,裝出很凶很庄嚴的樣子,而是要讓大家喜歡親近你,愛和你說話,這樣才能團結大家。另外,“開會的方式不要刻板”,要讓到會者“隨便、熱烈的爭論”,嚴肅、規矩的場面會讓一些人不敢大膽講出自己的意見。二是“少戴大帽子”,避免將小問題提到原則的高度,不能因為一個人說錯了幾句話,你就說他是“左”傾空談主義或者右傾機會主義,如果給一個人隨便戴上幾頂這類大而無當的帽子,那他“差不多”就不能工作了。因此,陳雲特別指出,“一定要分出是不是錯誤,錯誤的大小輕重,不要隨便亂給別人戴大帽子”。三是“善意地、誠懇地批評人,態度要好,還要指出犯錯誤的原因以及糾正錯誤的方法”。批評別人時要採用說服的方式,不能過火,而且要注意對象,對於新黨員更宜溫和。總之,隻有使人心悅誠服,問題才能根本解決。

“用得好”還要求下級敢做事。領導要讓下面的同志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必事事來請教、征求意見。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工作的完成需要大家齊心協力,需要每一名干部都有責任心。領導過多的干涉會妨礙下面干部工作能力的提高,也會降低干部的責任心。比如,一件事情做對了,下面同志說這是上面讓我做的,一件事情做錯了,他也說這是上面讓我做的。事情的對與錯,他完全沒有直接關系,導致的后果便是下面的干部喪失了責任心,沒有了積極性,分配的工作一定不會做好。同時,領導也不要怕下級犯錯誤,因為錯誤不可避免,而正確的東西也都是從錯誤中得來的。現在的汽車很漂亮,也很靈活,但最初的汽車卻又笨又難看,技術都是在試驗和錯誤中前進的。“一個人犯了一次錯誤,同時也就是得到一個教訓,不斷地取得教訓,方能不斷地改進自己”。

“愛護人”

“愛護人”就是要幫助犯錯的干部改正。陳雲認為做到以下四個方面,才算真正愛護人。

一是如果要提拔某一干部,“必須全面地估計他的政治品質和能力”,詳細考慮他各方面是否合適,一旦提拔后,就要經常留意他的工作,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就及時給予支持,不能“等他塌台以后,再來追究責任,撤換他的工作”。

二是“對下面干部任何不安心問題,都要想法子去解決”。下面的同志前去找領導,領導要懂得換位思考,一定有什麼重要的事情需要解決,盡量見面。談話的時候,還要聚精會神,耐心解答,不論下級提出的是大事還是小事,都不要怕麻煩,“除非不接受人家的要求,既然接受了,就得徹底替人家解決,花一些時間,決不是白白浪費的”。

三是“當牽涉到一個干部政治生命問題的時候,要很鄭重很謹慎地處理”。陳雲強調,“一個參加革命工作的同志,往往對於肉體生命並不重視”,然而對於政治生命卻非常重視,寧願犧牲一切,也不願被開除黨籍,所以,領導人遇到政治方面的問題,一定要慎重。另外,有的同志怕連累自己,不敢出面給別的同志作証,如果都這樣,那被嫌疑的同志就都會冤沉大海,這實際上是在損害黨的事業。同時,對於犯錯誤的同志要盡量幫助他改正,共產黨是講公道的,犯了錯誤隻要自己覺悟,切實改正,“革命隊伍裡就應該允許人家繼續革命”。

四是“對於干部,不要‘抬轎子’,要實事求是”。有些干部很喜歡聽好話,但陳雲強調:“光說好話的人都是拍馬屁的,拍馬屁決不是件好事﹔不客氣批評別人的人,才是好人,才夠得上是革命同志。”同志之間隻相互講好話,掩蓋缺點,就會使對方養成自高自大的毛病,工作不求實際,最終結果隻會是害了對方。“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每個同志都要謹記於心。

毛澤東講:“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抗日戰爭時期,陳雲擔任中央組織部部長達七年之久,對怎樣做好干部工作積累了豐富經驗,他的“了解人、氣量大、用得好、愛護人”十二字干部政策不僅為當時即將前往抗日前線或敵人后方的抗大學員提供了用人之道,也對新時代我們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如何開展好組織工作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