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家書:烽火歲月的濃濃家國情

馮曉蔚

2018年01月18日08:0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家書是家人親友之間溝通信息、表達情感的工具,它除了敘述家庭瑣事外,也記載了時代的社會風雲、歷史事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在烽火歲月書寫的“家書”,除了在傳遞信息、寄寓親情方面有著共同的特征外,又因特定的時代特色,展示了這一時期人們的精神風貌和心路歷程。他們有的是寫於陰森的牢房裡,落筆在戰火紛飛的戰場,或疾書於告別生命的最后時刻,用朴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出自內心地抒發著為了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而不惜英勇獻身的赤膽忠心。讓我們隨著一封封直指心靈的家書,去觸摸一段段血與火的歷史,感悟先輩們英勇無畏的家國情懷。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抗日戰爭爆發80周年之際,筆者懷著崇敬的心情,收集整理了各個時期英烈們的書信,重溫他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作出的彪炳史冊的貢獻。

今日之死,則重於泰山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陳列著兩封催人淚下的書信:一封是丈夫寫給妻子的遺書,一封是這位妻子寫給自己剛出生不久的孩子的遺囑。寫信人就是陳覺和趙雲霄。

陳覺原名陳炳祥,1903年生,湖南醴陵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趙雲霄又名趙鳳培,1906年生,河北阜平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9月,趙雲霄隨陳覺到湖南醴陵參加了秋收起義,不久他們被調回湖南省委機關,組建湘南特委。1928年4月,由於叛徒告密,他們分別被敵人逮捕。1928年10月14日,陳覺在長沙犧牲。

陳覺烈士犧牲前給愛妻的遺書中說:

“雲霄我的愛妻:這是我給你的最后的信了,我即日便要處死了,你已有身,不可因我死而過於悲傷,他日無論生男或生女,我的父母會來撫養他的。我的作品以及我的衣物,你可以選擇一些給他留作紀念。

你也遲早不免於死,我已請求父親把我倆合葬。以前我們都不相信有鬼,現在則惟願有鬼。‘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並蒂蓮,夫妻恩愛永,世世締良緣’。回憶我倆在蘇聯求學時,互相切磋,互相勉勵,課余時間談瑣事,共話桑麻,假期中或滑冰或避暑,或旅行或游歷,形影相隨。及去年返國后,你路過家門而不入,與我一路南下,共同工作。你在事業上、學業上所給我的幫助,是比任何教師、任何同志都要大的,尤其是前年我病,本已病入膏肓,自度必為異國之鬼,而幸得你的殷勤看護,日夜不離,始得轉危為安。那時若死,可說是輕於鴻毛,而今日之死,則重於泰山了。

……

雲!誰無父母,誰無兒女,誰無情人,我們正是為了救助全中國人民的父母和妻兒,所以犧牲了自己的一切。我們雖然是死了,但我們的遺志自有未死的同志來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有何憾。”

1929年3月24日趙雲霄給女兒留下了最后的遺囑:“小寶寶,我很明白的告訴你,你的父母是個共產黨員……我不能撫育你長大,希望你長大時好好讀書,且要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樣死的。……望你好好長大成人,且好好讀書,才不辜負你父母的期望。”

26日,趙雲霄給襁褓中的女兒喂了最后一次奶,然后鎮定地走向刑場,犧牲時年僅23歲。

“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

在中央檔案館館藏中,有一封革命烈士劉伯堅寫給其親屬的遺書。瀟洒的筆跡中“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的豪言壯語,今天看來依然感人至深,信中諄諄囑告自己的孩子要繼續他畢生為之奮斗的革命事業,充分表達了一個共產黨人堅定的革命信仰和催人淚下的家國情懷。

1935年3月4日,江西信豐縣塘村山區發生了一場紅白兩軍進行包圍與突圍的惡戰。兵力上佔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部隊,將頭晚宿營於此的中共贛南省委、省軍區2000余人重重包圍。率隊突圍的紅軍將領劉伯堅——這位早年曾留學蘇聯、在馮玉祥西北軍中享有“軍中驕子”之譽的紅軍高級指揮員,最終在激烈的戰斗中身中數彈,不幸負傷被捕。

在獄中,劉伯堅自知必死無疑,3月16日給親屬寫下了遺書,內容如下:

“鳳笙大嫂並轉五六諸兄嫂:

本月初在唐村寫寄給你們的信,絕命詞及給虎、豹、熊諸幼兒的遺囑,由大庾縣郵局寄出,不知已否收到?

弟不意現在尚留人間,被押在大庾粵軍第一軍軍部,以后結果怎樣,尚不可知,弟准備犧牲,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一切聽之而已。

……

我為中國革命沒有一文錢的私產,把三個幼兒的養育都要累著諸兄嫂。我四川的家聽說久已破產,又被抄沒過,人口死亡殆盡,我已八年不通信了。為著中國民族就為不了家和個人,諸兄嫂明達當能了解,不致說弟這一生窮苦,是沒有用處。”

最后一封信是寫給他的愛人王叔振的,信是這樣寫的:“叔振同志:我的絕命書及遺囑你必能見著,我直寄陝西鳳笙及五六諸兄嫂。你不要傷心,望你無論如何要為中國革命努力,不要脫離革命戰線,並要用盡一切的力量教養虎、豹、熊三幼兒成人,繼續我的光榮的事業。我葬在大庾梅關附近。十二時快到了,就要上殺場,不能再寫了,致以最后革命的敬禮。

劉伯堅

三月二十日於大庾”

然而,劉伯堅並不知道,在他寫這封信之前,對黨和革命無限忠誠的妻子已先他一步在閩西游擊區光榮犧牲了。

3月21日,劉伯堅壯烈犧牲在江西省大余縣金蓮山,時年僅40歲。

“我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這是共產黨員、著名愛國抗日將領吉鴻昌臨刑前以手指為筆,用血寫下的一首氣吞山河的就義詩。

吉鴻昌,抗日英雄、愛國將領,中共秘密黨員。1933年在馮玉祥為總司令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中任第二軍軍長,與日偽軍英勇作戰,曾一度將日軍驅出察境並先后收復康保、多倫等失地。吉鴻昌積極抗日,與中共秘密聯系的活動最終被國民黨特務發現,

1934年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遭軍統特務暗殺受傷,繼而遭工部局逮捕。敵人的種種逼供與死亡威脅,隻換來他的一句話“我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在就義前,吉鴻昌給妻子、兄弟寫下了最后的家書。他在信中對妻子說“不必過傷悲”,絕筆書字裡行間無不飽含了他無懼死亡的慨然從容,對家庭的殷殷囑托、對孩子未來的期盼、對貧窮子弟教育的惦念,平淡話語中更體現出一個真正男兒的血性豪情。

紅霞吾妻鑒: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人終有死,我死您也不必過傷悲,因還有兒女得您照應。家中余產不可分給別人,留作教養子女等用。我筆囑矣,小兒還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學,以成有用之才也。家中繼母已托二、三、四弟照應,教[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欣農、仰心、遐福、慈情諸先生鑒:吾先父所辦學校校款,欣農、遐福均悉,並先父在日已交地方正紳辦理。所慮者,吾死后恐吾弟等不明白之處,還要強行分產,諸君証明已有其父遺囑,屬呂潭地方學校,為教育地方貧窮子弟而設,款項皆由先父捐助,非先父之私產也,學校款,諸弟不必過問。

鴻昌手啟

1934年11月24日11時

1934年11月24日,蔣介石下令殺害吉鴻昌於北平陸軍監獄。吉鴻昌被害時年39歲。2009年,吉鴻昌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寧可戰死沙場,決不做倭寇俘虜!”

余子武,1901年10月20日出生於廣東省台山市獲海吉都裡(現屬台山縣三八鎮崗美區)。從日本留學歸國后在國民黨軍第59師任師部上尉參謀。1931年余子武與程俊璧女士新式結婚。

1944年6月,日軍瘋狂進攻湖南,省會長沙市失守。余子武正在印度參加美國陸軍部舉辦的高級將領集訓班,被奉調回國,參與國民政府阻擊日軍西進的長衡會戰,率領部隊連夜出師。7月5日,時任151師副師長的余子武少將率部在獅子嶺、五裡牌一帶與佔領白鶴鋪的日軍發生激烈戰斗,殲敵600余人。7月9日,他又奉命與第157師向圍剿衡陽之敵進行攻擊,在衡陽西站與敵展開激戰,反復向圍攻衡陽之敵沖殺,血戰數晝夜,斃敵軍聯隊長爾和少將以下數千人。7月22日清晨,位於衡陽市郊馬鞍嶺之七裡山指揮所突然受到日軍攻擊。余子武臨危不亂,跨上嘶鳴的戰馬,揮起指揮刀,率領精悍的特務連沖向敵陣,雙方短兵相接。迎戰中余子武的左手被流彈擊中,血流不止。他用血手緊執指揮刀,目光威嚴,高聲吼道:“弟兄們,寧可戰死沙場,決不做倭寇俘虜!為了我中華大民族的尊嚴,為了千千萬同胞不受鐵蹄蹂躪,沖呀!”在與日軍的肉搏中,他的背部連遭三創仍奮戰不止,最終因子彈擊中腹部,為國捐軀。

數日后,7名勇士連夜偷入陣地,奪回將軍忠骸。

余子武壯烈殉國后,當時的《中央日報》、《中山日報》均以大量篇幅給予詳盡的報道,褒稱將軍為“民族英雄”、“國家忠骨”。1946年美國的華文報紙《少年中國晨報》還以連載的形式刊出署名文章《余故師長子武將軍事略》。

2007年,在美國定居的余子武將軍的女兒余美華將父親余子武家書等文物史料郵寄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其中一封是寫給愛人程俊璧信的。信中寫到:

璧:

我十七晚上(指1944年7月17日)回到師部處理一切,下午十二時到車站乘車。十八日上午三時開車,下午六時到達衡陽。在衡陽駐了數日,現開到西南方——祁陽城。

長沙已失守,我軍到湖南后仍未遇敵。湖南已淪陷七八縣,老百姓扶老攜幼逃難者不計其數,真是可憐!周排長回來稱你們於十八早搬東西落船,中午開船。想你們已到仁化並受許多苦楚矣!

曲江如未淪陷,可暫在仁化住定。如曲江淪敵,你等可搬到長江東仁化住定后,可時著培根等時步行至曲江取物,三日可以來回矣。

每月在軍部后方領米未知能領足五百市斤否?念念。現在此逃難中,最要緊是食飯。其他要盡量省錢。亞彩不可留用,少個則減少個人食飯。

我身體平安請勿念。耑(專)此順頌。

閨好。

波字頓首(鈐朱印“余子武印”)六月廿七日

這封家書余子武將軍家人輾轉至1944年7月26日才收到,而在7月22日,余子武在保衛衡陽的戰斗中已壯烈殉國。這封最后家書,敘述了他行軍打仗時的所見所聞,飽含對家國百姓的愛,以及對家人的款款深情,73年后的今天讀來,仍是真切感人。

中國一定能取得最后勝利

王麓水,江西省萍鄉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人中國共產黨。先后任紅一軍團第二師五團政委、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一旅政委、魯南區黨委書記兼八路軍魯南軍區政委、山東野戰兵團第八師師長兼政委等職。

參加革命后,王麓水轉戰南北,再也沒有回鄉,直到1945年12月在解放滕縣城的戰斗中壯烈犧牲。其間,王麓水隻能用書信表達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王麓水犧牲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9封家書,其中8封寫在抗戰時期,1封寫在解放戰爭時期。

抗戰爆發兩年多來,中國軍民已取得累累碩果。王麓水在9月1日給他三哥的信中介紹了華北的抗戰形勢,特別介紹了八路軍、游擊隊在抗擊日軍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他將日軍想繞道進佔南昌沿浙贛路西犯由袁州、萍鄉佔長沙再斷絕粵漢路的圖謀告訴了三哥,並希望他轉告家人和鄉親們,在敵人到來時做好應對。信中說:

……因敵之殘暴,弟是所見所聞特別多奸、淫、搶、殺、燒毀房屋,所到之處均變為焦土之禍。

……應當把所有一切糧食和用具搬到深遠的山谷中去,埋藏起來,應加緊去進行做好,如果敵來到,大小男女老少全跑一空,絕不留一個人在家不走(並且要把這些常識告訴附近各村庄人民)。同時還要注意到敵人飛機來轟炸,要學防空、防毒常識等等,還要注意嚴防漢奸破壞。

王麓水在經濟上不能給家人提供支持,能夠做到的只是提醒家人和鄉親們在敵人到來之前做到較好地保護自己、免遭殘害,體現了他對家人和鄉親們的關愛之情。

他還在信中提醒三哥要有思想准備:

抗日戰爭是持久的,不是一天兩天或一年兩年就能夠成功的,必須經過一個艱苦的長期的流血戰爭。但是中日戰爭,中國一定能取得最后勝利。

從信中不難看出,王麓水對抗戰的艱巨性、長期性,有充分的認識和思想准備,更有抗戰必勝的信念。

1940年1月,王麓水收到三哥從廣西的來信,得知家中大概情形,尤其是他母親的健康好轉、家庭較為團結,使他十分高興。一直擔心的事情和糾結的問題終於向好的方向發展和解決,壓在心中的石頭終於落了地。接著,王麓水就給三哥寫了回信,表達了這種心情:

特別興奮的是母親的健康與家中之較前團結,這是弟素來關懷與遠念的。你們一切均好,甚是愉快!

老母親身體健康,家庭和睦,這是王麓水一直盼望的,這局面來之不易。為此王麓水深情地寫道:

關於家中一切生活,隻要兄能維持下去就夠了,我們不必要如何高,這不是我們努力之果。弟隻要能與世之幸,一定要為民族、為人民做一個完整的人,同時還要為父母及兄等對我的培植報恩。致於一個時期得不到弟之回信,不會有如何之不幸,隻要在環境許可條件下,總常有信問候。

從王麓水的一封封家書中我們讀到他的偉大胸懷,那就是: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他也一直在為自己的事業、理想,勇往直前。

1945年12月12日,王麓水在與國民黨軍作戰中,不幸壯烈犧牲。

滕縣城解放后,魯南區為他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滕縣城萬人空巷參加追悼會,羅榮桓、陳毅等為他撰寫挽聯。

“收京破敵必在春夏之間”

解放戰爭期間,我人民解放軍進行渡江戰役,陳毅曾任渡江戰役總前委常委、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三書記、華東軍區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為實現心儀已久的“破敵收京(指南京,下同)取滬”的目標,他參與第二、第三野戰軍飛越長江天塹,成為蔣家王朝22年獨裁統治的掘墓人之一,為江南半壁河山的解放、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卓越功勛。

1948年年底,應中共中央的電示,陳毅和劉伯承由安徽蕭縣蔡凹驅車趕往河北西柏坡,出席次年1月5日至8日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並向中央軍委當面匯報渡江作戰的初步設想。會議的間隙,陳毅獲悉曾任國民黨沈陽兵工總廠中將廠長的嫡親堂兄陳修和在沈陽解放時率部起義,異常興奮。他為這位立志技術興國的兄長,能與自己並肩建設即將誕生的新中國而“十分快慰”。欣喜之余,“文人習氣”濃厚的陳毅,立即修書給遠在沈陽的兄長,贊賞義舉,暢敘親情,憧憬未來……對於即將展開的渡江戰役,他在信中寫道:

弟任務是向東南經營蘇浙皖,春間摒擋后即南渡。在徐淮戰役(即淮海戰役———引者注)中黃維、黃百韜、邱、李、孫諸兵團已覆沒,此后大戰也不多,兩年內軍事底定,即可順利進入建設時期,吾弟兄亦可長聚也。望保重,並以坦率直爽的態度與人共事,在沈陽各同志均與弟熟習,必能獲得助益。匆匆未盡所言,破敵收京取滬后當圖一晤。……

此時,起義后的陳修和擔任人民解放軍沈陽兵工總廠第一任廠長,收到陳毅的信后,他更加努力地發揮自己的專長為全國解放貢獻自己的力量。

1949年3月23日,陳毅由徐州轉移到蚌埠后不久,即致信在濟南工作的妻子張茜,告之自己的行蹤:

茜:

別后風雪交加,夜半抵蚌埠。道路泥陷不能行車。步行十余裡渡河到市委,酣然一睡,起已十時半,証明年近五旬,尚可作步兵。一過淮河完全南方風氣。居民雲四十天已下七次雨,路從來未干過,因念大軍南進不無困難。曹孟德四越巢湖不成殆非偶然也。好在早有准備,我軍挾各種優勢,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收京破敵必在春夏之間。汝獨行踽踽,又孤處濟南,深以為念。三個小兒,不知到青州后如何?最好不離母親,多耐心教育,不要把孤傲的性格傳給他們。希望便中詳告近情,千囑。

仲啟

三月廿三日

信中描述了3月17日陳毅在濟南和張茜匆匆一別后,經濟南、徐州移駐蚌埠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思,除表達對家人的殷殷關愛之情,更對渡江作戰勝利表現出豁達樂觀的態度,並由淮河南岸的多雨天氣,引發了對曹操四渡巢湖不成的感嘆,抒發“收京破敵必在春夏之間”的必勝信心,字裡行間洋溢著對迅速發展的革命形勢的喜悅之情。這種“必勝信心”,建立在“早有准備”、“各種優勢”和“臨事而懼”之上。

4月初,渡江戰役總前委移駐合肥瑤崗以后,陳毅和鄧小平一起,通力指揮百萬雄師解放了國民黨的政治中心南京,勝利完成渡江戰役的第一階段任務﹔在丹陽,創造性地完成了渡江戰役第二、第三階段任務,並成功解放了經濟中心上海等富饒的江南地區,相繼實現了他“破敵收京取滬”的宏願,進而為實施“向東南經營蘇浙皖”的抱負奠定了基礎。在黃浦江畔,陳毅和鄧小平也實現了與親人長相聚首的心願,並留下了兩家其樂融融的珍貴歷史瞬間。

“看看我是不是塊鋼鐵”

羅盛教,1931年4月22日出生在湖南省新化縣圳上鎮桐子村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1947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十三中學讀高中。1949年11月,年僅18歲的羅盛教,抱著保家衛國的赤熱之心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3月,羅盛教從軍政干校畢業,分配到四十七軍一四一師直屬偵察連當文書,隨即參加湘西剿匪。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爆發。

1951年4月,羅盛教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參戰。在入朝前后,羅盛教在部隊給父母寫過4封信,前3封信是羅盛教入朝參戰前寫的。入朝參戰后,也就在犧牲前一天晚上,他又給父母寫了一封信,雖然這封信隻收集到隻言片語,但讀起來依然感動:

“青春是美麗的,但一個人的青春可以平庸無奇,也可以放射出英雄的火光。我必須把我放在爐火裡,看看我是不是塊鋼鐵。”

1952年1月2日清晨,風雪彌漫著石田裡,被厚厚的冰層封裹著的泥櫟河耀眼刺目。中國人民志願軍某偵察隊文書羅盛教來到河邊,踏雪尋找兩顆廢棄的手榴彈,以便利用戰斗間隙多練習一下投彈技巧。他忽然看到一個朝鮮少年掉到河裡的冰水中去了,立刻跳下水去搶救。寒冬臘月,冰凌刺骨,羅盛教好不容易找到落水孩子崔瑩,但是剛把他托出水面,冰塌了,孩子又掉進水裡。

當時氣溫是零下20度,羅盛教的臉、脖子凍得發紫。他吃力地喘著粗氣,又一次找到了崔瑩,用盡全身氣力把崔瑩頂了上來。孩子得救了,可是羅盛教卻獻出了年僅21歲的生命。

朝鮮人民懷著沉痛和崇敬的心情,安葬了羅盛教烈士,並且為他修建了一座紀念碑,上面刻著金日成的題詞:“羅盛教烈士的國際主義精神與朝鮮人民永遠共存”。朝鮮政府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一級戰士榮譽勛章。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為羅盛教追記特等功,授予他“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模范”稱號。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追認他為“模范共青團員”。

1953年7月28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后第二天,羅盛教的父親羅迭開寫了一封信給朝鮮人民軍的家屬,對朝鮮人民表示熱烈的祝賀和慰問。原信如下:

朝鮮人民軍的家屬們:

我聽到朝鮮停戰協定簽訂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高興。這是朝中人民反對侵略、保衛和平斗爭的偉大勝利。在這場堅持了三年多的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裡,你們跟我一樣獻出了自己的心愛的兒女﹔他們在反對侵略、保衛和平的最前線,表現了最堅決最勇敢的精神。正因為他們的英勇的斗爭,才制止了侵略的凶焰,取得了簽訂朝鮮停戰協定的勝利。

……

盛教到了朝鮮后,曾幾次寫信告訴我說:“不趕走美國侵略者,不使朝鮮獲得自由和平誓不回家!”現在朝鮮停戰協定已經簽字,盛教生前的願望已經初步達到,這是可以告慰於他的。

……

從這封情真意切的信中,我們可以看出英雄父親的善良和大義,正是這種善良和大義,從小培養和造就羅盛教,使他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偉大的理想,並在人生道路的關鍵時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使自己的人生得到升華。 

來源:《中華魂》2018年1期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