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學習傳承老一輩革命家的優良家風

——讀《董必武家書》

王兵
2018年02月01日08:09 來源:學習時報

董必武從1921年參加中共一大開始,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了一輩子,在革命和建設中建立了卓越功勛,被人們尊稱為“董老”。但這位忠厚長者,從來不擺“老資格”,而是以“配角”“跑龍套的”自居,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他還特別重視對親屬子女的教育,勉勵他們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絕不允許有任何特殊的行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董必武家書》,收錄董老家書68封,字裡行間裡體現出老一輩革命家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的優良作風,特別是在家教家風方面為后人樹立了榜樣。

立志報國,勤奮學習

董必武與何連芝1937年在延安結婚,育有三名子女:董良羽、董良翚、董良翮。三個名字之所以都帶“羽”字,是因為董必武深感舊中國的“落后就要挨打”,希望中國自己制造的飛機早日飛上藍天,期待他們兄妹志存高遠,為國家建設作貢獻。也正因為有這樣的願望,他對孩子們的要求很嚴格,1963年1月28日還專門寫了首《字三子》詩:“蓄勢如鷹隼,奮飛健翼張”“武能御外侮,斯文亦在茲”“如鵬飛有意,標指向天津”。

董必武寫給孩子們的家書,一個重要話題就是怎樣把學習搞好。在他看來,首要的一條是端正態度,樹立為社會主義事業而學習的抱負。他諄諄教導董良翮改掉“貪玩,不好學”的毛病,“立大志、樹雄心,准備在社會主義社會成為一個不可缺少的人”。1961年9月5日,他在給董良翚的信中,提及董良翮升級補考之事,更是嚴肅地指出:“我對他能否升級不認為是主要的事,他目前的問題主要是必須改變對學習的態度,過去他的學習是被動的,不認真的,沒有決心要會一種本領為建設社會主義服務。我勸他改變這種態度,要認真地聽課,認真地做作業,不會的多問。他來信說他願意今后這樣干,這就對了。我希望他如此!”

董必武認為,珍惜時間,刻苦鑽研,是把學習搞好的根本方法。他曾為《中學生》雜志題詩:“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古雲‘此日足可惜’,吾輩更應惜秒陰。”1957年12月11日,董必武致信准備入學的董良羽,語重心長地說:“我勸你不要浪費掉時間並不是想你一天到晚啃書本本。不是的,人的生活一天應有學習或工作時間,也應當有休息和娛樂的時間,隻不要把應當學習或工作的時間被休息和娛樂所佔去罷了,反之,也是一樣。”1965年3月10日,他在信中要求董良翮“工作和玩的矛盾必要時要犧牲玩”“工作和學習的矛盾必要時也隻能犧牲學習”“這就要你自己會安排時間,抓緊學習的時間學習”。

值得一提的是,董必武不僅要求孩子勤奮學習,還經常和他們討論學習方法問題。1957年12月11日,董必武在給董良羽的信中強調,要把“自修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記下來,你們同住的人研究,有可以請教的人就向他請教,學問學問,問是學的不可缺的要件”。同月24日,他致信董良翚、董良翮時,再次強調“要注意學習方法,最要緊的是聽講課時精神要集中”。1960年12月4日,董必武在給董良翚時信中,既嚴肅批評她不重視補考的事,又認真探討了學習的方法:面對繁重的學業,“應當縮短戰線打殲滅戰”,就是“聚精會神地聽講課,除數學等課外,下堂后馬上將課文看一遍,不懂的地方記下來問老師或同學,自己擇重點課用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自習時間溫習。這樣就有時間和力量把自己認為重點課搞好,同時也不荒廢學校規定的普通課。課外參考,以重點課有關的為限”。時隔多年,董良翚對這封信記憶猶新:“我常常回味這封信,體會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父親一直真正在做我的老師、朋友。”

尊重勞動,努力工作

1944年1月3日,董必武在重慶回復中共中央元旦賀電的謝壽電文中說:“不管在什麼地方,不論在什麼時候,要毫不猶豫地堅守著中央分配給我的崗位。”他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並在家書中教育親屬老實做人、踏實干事。

1949年3月5日,在新中國即將成立的前夕,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告誡全黨:“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時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對此有著深刻認識,並通過書信為家鄉親屬講解革命的道理和共產黨的作風,特別是教導他們徹底轉變對勞動生產的不正確認識。7月17日,他致信堂侄董良塤指出:“我們應該以勞動生活為光榮,不勞動除了疾病老弱不勝者外,就不得食。現在還做不到,逐漸是要這樣做的。從革命隊伍裡面來工作的一般還是供給制,做行政工作也是一樣,做行政工作並不是做官。這些革命的觀點要有較長期的熏陶才能培養出來。”兩個月后的9月13日,董必武再次給他寫信,進一步指出:“目前在社會上有正當職業的人,應當安心從事於其原有的職業。沒有職業的人,應從勞動方面去找職業。勞少酬多的現象,是要逐漸革掉的。寄生生活更不能延長下去,那是不待言的。”

可以說,是否安分守己,努力工作,是董必武要求親屬的一條原則。他在1952年5月13日給堂侄董良俊的信中,贊其農業生產搞得好,並解釋說:“在人民革命勝利開始,有些人還想不勞而食,甚至不勞的人想比勞動的人享受得更好些,這是大錯而特錯的想法。勞動是光榮的,勞動人民享受自己勞動的果實是應當的。我們大家稱贊你願意自己勞動,不受別人的幫工就是這個意思。”對沒有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堂侄董良新,董必武在1952年5月28日的信中批評道:“你想來京看看我們,這意思是可感的,但你已有一定的工作崗位,三反運動后業務工作必定很緊張,我們伯侄單純為一次見面而耽擱工作是不好的,還是把這個念頭扔掉,好好作革命工作吧!”

1969年5月,24歲的董良翮攜新婚妻子頓雲潤一起,到河北晉縣周頭公社賀家寨大隊插隊落戶。1971年12月14日,董必武在給頓雲潤的信中,就他們來信時提到的社裡搞機械化、補救糧食減產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並要求當大隊一把手的董良翮“不脫離生產勞動,這最重要”。董良翮在農村一干就是10年,從普通社員一步步做到大隊書記、公社書記、縣委副書記。因為工作成績突出,1973年12月22日的《人民日報》刊發通訊《革命的好后代——記北京下鄉知識青年董良翮》,詳細報道了他的事跡。一時間,董良翮被樹為知青的先進典型,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人物,而這與董必武的言傳身教顯然是密不可分的。

堅持原則,不搞特權

董必武一生任勞任怨,不謀私利,從來不搞特殊化。據董良翚介紹,董必武對她說過這麼一個故事:長征過程中,每到一個地方,住宿時要分派村裡騰出來的房間。有的是跑了的地主留下的,有的是貧苦農民騰出的,條件相差較大。戰士們為此也有些議論。於是,董必武定下規矩,首先找出條件最差的一間留給自己,這樣矛盾就自然解決了。

新中國成立后,董必武身居高位,不少家鄉親友希望借其影響力謀得更好的工作和待遇。但他一律加以拒絕,教育他們千萬不要有特權思想。1951年2月13日,董必武在給堂弟董賢煦的信中,要求他放棄到北京工作的念頭,而是力爭在農村成為生產模范:“你現在農村居住,你能識字,容易知道上級政府領導人民做什麼,好好地幫助當地人民完成上級所號召的任務。農村有勞動模范,弟努力生產,幫助政府完成各項工作,可能爭取作一個模范,不要拋棄工作已有根基的地方。目前來北京毫沒有必要。”1954年10月24日,董必武致信董賢煦時,就他請求的貸款之事指出,“這樣的事用不著我來介紹”“現在國家是人民的國家,在國家機關工作的人,必須為人民服務,除了法律規定的職權外,任何人沒有特權。在你思想中對這點似乎還不很清楚”。

董必武明確指出,堅持原則的關鍵在於踏踏實實工作、老老實實做人。1950年5月8日,他致信在湖北省供銷合作社工作的堂弟董獻之,告訴他參加到革命隊伍裡來,就要“好好學習革命的思想和作風,簡單一句話就是學習腳踏實地的工作和老老實實為人民服務的作風”。1952年6月21日,他再次致信董獻之時又指出:“合作社是直接服務於人民的群眾組織,這個工作不僅對你說來是新的,對我們全體說來也是新的。因此,你應當努力耐心學習,掌握政策,練習業務,都很要緊。”

董必武還認為,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不應該尋找機會將之作為個人的跳板,而是要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1953年12月29日,他在給外甥王俊山的信中指出:“我記得去年信中批評過你哥哥的錯誤想法,那時他就是想憑借我的力量去找較好的事情,你這次信中的提議和你哥哥去年以前的想法差不多,是錯誤的。”“你如果是青年團員,想調動工作,應向團請求,不應向我個人請求。”在這封信的結尾,董必武鄭重地寫道:“參加革命團體是為了學習革命工作,一切革命工作都是為人民大眾謀利益,人民大眾的利益問題解決了,革命者個人利益的問題也就在其中解決了。假使參加革命而以解決個人利益為目的,那是絕對錯誤的。”

(責編:曹淼、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