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封寫在牆上的留款信

詹柏山 馮美花

2018年02月02日08:17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一封寫在牆上的留款信

紅軍留款信

老板:

你不在家,你的米我買了廿六斤,大洋二元,大洋在觀泗老板手禮(裡)。

紅軍

在福建省漳平市象湖鎮楊美村“朱德率紅四軍出擊閩中紀念館”中有一座昔日的蘇氏祠堂——“榮福堂”,“榮福堂”左邊輔厝第二間的內牆上,紅軍用黑色墨汁寫下的這幾個字是那樣引人注目。在留言牆前,我們仔細聆聽著故事主人公的孫子蘇振遠講述爺爺傳下來的故事。

1929年夏,正是國民黨軍隊調集福建、江西、廣東三省軍隊對閩西蘇區與紅四軍展開“會剿”之時。7月29日,紅四軍前委在今上杭縣蛟洋鎮文昌閣召開會議,制定了兵分兩路、粉碎敵人“會剿”的作戰計劃。會議決定:一、四縱隊留在閩西散開游擊,發動群眾開展武裝斗爭﹔二、三縱隊和軍部開赴漳平等地,從外線打擊敵人,並要爭取群眾,擴大紅軍的影響。朱德奉命率紅四軍二、三縱隊開赴漳平。

8月20日,朱德率紅四軍攻下漳平縣城后向大田縣進軍,進駐象湖鎮楊美村休整。當時楊美村隻有十幾戶人家,由於地處崇山峻嶺,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紅軍攻打漳平時,城裡一批土豪劣紳曾逃到這裡,散布謠言,造謠誣蔑紅軍在縣城殺人放火。老百姓“談兵色變”,紅軍還未進村,許多鄉親就紛紛逃往村外。

為了購買糧食,戰士們跑遍全村,在一間陰暗的屋裡尋到一位身殘體弱的老漢蘇觀泗。一位紅軍戰士和氣地詢問他是否有米賣,老人嚇得只是搖頭,什麼話也不說。這時,朱德微笑著走進來,耐心向老人解釋紅軍是專門打土豪劣紳的隊伍,宣傳紅軍買賣公平的紀律,並請老人幫忙購糧。老人這才鬆了一口氣,帶著紅軍戰士來到蘇振遠的爺爺蘇和家中。紅軍戰士在為主人留下充足的口糧后,從米缸中稱了26斤大米,並請蘇觀泗老人轉交米款二元大洋給不在家中的蘇和。紅軍臨行前,紅軍戰士在蘇和家存放大米的房中寫下了一封珍貴的“留款信”。

紅軍走后,鄉親們陸續回到村裡,蘇觀泗向蘇和講明了事情的經過,並將二元大洋交給了他。蘇和注視著牆上的“留款信”,感慨萬分,他激動地說三十多年來,他見過不少路過的軍隊,卻從來沒見過這樣一支紀律嚴明的隊伍。“留款信”一定要好好保存住,要是紅軍再次來到楊美村,一定要把二元大洋還給他們,向他們表達敬意。

8月28日這天,紅四軍從永春縣一都鎮回師,途經楊美村時在當地住了一宿。這一回,楊美村鄉親熱情迎接紅軍的到來。蘇和拿著二元大洋要還給紅軍,紅軍首長懇切地對他說,紅軍走到哪裡都必須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能拿群眾一針一線,要買賣公平,這大洋您一定要收下。蘇和頷首稱是,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要保護好紅軍的墨寶,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裡,實屬不易,而且還要承擔風險。當務之急是做好保密工作,盡量不讓外人知道。蘇和夫婦經過再三考慮,將這間厝房改成睡房,在四方睡床架上挂起深藍色的麻布蚊帳,將“留款信”遮得嚴嚴實實,平時外出也總要將房門緊鎖。

歲月如梭,時光飛逝。1968年,福州軍區有一支拉練部隊經過楊美村時,在“榮福堂”外牆發現當年紅軍留下了不少完好的標語,部隊首長便向蘇振遠的父親蘇廷友詢問這些標語為何保護得這樣好。蘇廷友告以實情,還將父母見紅軍的經過說了一遍,並帶他到房裡觀看“留款信”真跡。

當掀開泛白的麻布蚊帳時,這幅全文僅30個字,無標點符號,內容簡單明了、朴實無華的革命文物一下子驚呆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注:為了方便閱讀,編者加上了標點,並改正了錯字。)它就像一座歷史豐碑,真實反映了當年紅軍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歷史事實。隨后,這封“留款信”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報道。

如今,這封保存完好的紅軍“留款信”的復制件,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和古田會議紀念館中,成為紅軍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珍貴物証。

凝望著牆上珍貴無比的墨寶,遙想當年的烽火歲月,這不僅僅是幾行普通的文字,它映照出了紅軍隊伍的內在精神,值得后人瞻仰和崇敬。(詹柏山 馮美花)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