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靜
2018年02月12日11:1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文匯》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榆次解放后,太原戰役開始,由於榆次處於太原戰役的最前線,戰役后勤工作非常繁重。從 1948 年秋至 1949 年 4 月 24 日太原解放,榆次配合支前成為主要任務。
1948年9月下旬,太原戰役后勤指揮部成立,負責動員所轄各縣的支前工作。下屬有晉中總指揮及晉中三分區后勤指揮部,中共榆次縣委建立了榆次后勤指揮部,地點設在榆次縣小東關村。總指揮王鴻崗,副指揮李觀音、劉鑄,政委徐天貴。全縣 11 個區均設置區、村兩級指揮部,區下設供應、動員、組宣股,村建立戰爭生產委員會。晉中總指揮部設在蘇家庄村,榆次后勤指揮部直接受其領導。當時解放軍雲集榆次各地,調糧頻繁。為此,榆次縣指揮部設立了 10 個糧庫 40多個糧站。各庫站有會計、劃碼、過秤、看守民兵等相關人員,接收火車運來的糧食,供應駐軍和轉供南方部隊﹔部隊憑晉中三分區指揮部的票調撥,或用榆次指揮部的票兌糧,到解放太原后,各區、村與縣指揮部結算。還設立東陽、修文、西車站、鳴李、北合流 5 個煤站。
支援糧草
1948年秋,一面秋收,一面收購供應,榆次縣原派秋征小米3556668斤,實收2911791 斤﹔原派秋征雜糧798325 斤,實收出198萬斤﹔實收雜糧 853181斤,支出 32萬斤﹔接收小麥 1287172 斤,支出 102 萬斤。1949年3月,除秋征之糧外,榆次后勤指揮部從當地購買糧食 953153 斤 (原分配購糧任務78萬斤)。
此外,榆次縣接收貿易公司小米175萬斤,並在北寺設糧庫專收外縣及貿易公司糧食。榆次收到各縣糧食計小米1110387斤,小麥 879857 斤、花料 (喂牲口料) 201643斤、綠豆17998斤、小豆 3915 斤、豌豆 1097斤、大米 4942 斤。收物資處花料 6290 斤、小麥2736 斤、綠豆 8065 斤。另外,在此之前還收過物資處小麥 2348333 斤、花料 63984斤。
從1948年10月1日至1949年4月30日,榆次縣供給部支援太原戰役 7 個月期間,據統計報表顯示,計收小米 5803157 斤,兌出 5559108 斤 ﹔ 收 小 麥 750786 斤 , 兌 出712409 斤 ﹔ 收 花 料 1213003 斤 , 兌 出1204086 斤﹔收大米 9776斤,兌出6580斤﹔收麥麩 69163 斤,兌出 66250 斤。上述統計收入包括外縣轉來的,兌出的有的沒結算,有的沒收條隻有手續,實際上大部分都兌出了。
1948年10月15日,隨著小店殲滅戰的勝利和北營、武宿等地的攻克,解放軍迫近太原城郊,為了及時就近支援前線的部隊對軍草柴火等的需求,在東墳上、老峰上、西賈窳等地設立柴草站,接收本縣運來的柴草,在老峰上 (屬太原) 柴草站接收柴火 70 萬縣) 收柴火 50 萬斤﹔谷草 5 萬斤﹔武宿糧站代收柴火 84 萬斤﹔谷草 26 萬斤﹔榆次十區的麻地溝柴草站收柴火 50 萬斤、谷草 40 萬斤﹔榆次縣鳴李糧站代收柴火 10 萬斤、谷草5 萬斤﹔蘇家庄收谷草 10 萬斤。以上各柴草站共收柴火 264 萬斤、谷草 96 萬斤。大部分村的群眾除留少許喂牲口的過冬草外,都支援了前方,圓滿完成柴草支前任務。
支援民工、車輛
從1948年8月1日到11月17日的3個半月中,榆次參戰民工244189人次,隨軍大車12076 輛,隨車人員24437名,每天約有110 多輛大車支前。
從太原戰役后勤指揮部的文件中看出榆次民工在支前中做出了很大成績,但也注意了較之其他縣來說榆次民力負擔不平衡的問題。文件中提到:“榆次縣從 1948 年 10 月11 日至 12 月 10 日兩個月中,僅轉運服裝一項經本部撥車394輛,平均往返以5天計,每天在外運服裝者即有30多輛車。”“榆次為正太、同蒲兩線之集站,運輸任務非常繁重,如此下去必然會影響群眾生活和繼續支前,為了杜絕浪費民力和民力負擔不平衡,特做出有關決定。”
以榆次八區為例,1948年12月5日,區長李守信帶一個中隊民工120人支前﹔11 日,又向什貼糧站送雜糧 6 萬斤﹔27 日,又有 6個中隊 720 人支前。到 1949 年 1 月 3 日派大車 30 輛支前﹔2 月,又將 300 根電線杆送往武宿器材總站﹔2 月 24 日,縣供給部派民工20 人送軍糧﹔4 月 14 日,派八區 15 輛大車支前。據不完全統計,共派支前大車 140 輛,帶鞍架毛驢 53 頭,民工民兵共 1423 人。到 1949 年 3 月 20 日成立太原戰役聯合后勤指揮部后,榆次支前民兵以 120 人為一營,區干部任營長,大車 30 輛為一連,毛驢45 頭為一連。在雙塔寺戰斗中,組織 7000 多名榆次民工,以團為建制,3副擔架為一班,30副擔架為一連,500 副擔架為一團。在攻火線抬下來運往徐溝等地。
男女老少支援太原戰役
在支前中,縣指揮部組織群眾加工公糧碾米磨面。從1948年8月至11月10日,共磨白面 1061677 斤,向部隊兌出 976664 斤,當時榆次各磨面坊都成了面庫。太原外圍戰開始后,榆次縣青壯年全部投入了戰斗,積極報名支前參戰。除在前線支前民工外,村中的全、半勞力組成臨時運輸隊,各村的老弱輔助勞動,兒童婦女組織起來擔負了運送器材、趕碾急磨公糧的突擊任務。
1948 年冬,連下幾場大雪。為不使雪消融后道路泥濘路滑而影響軍用物資的運輸,每逢下雪后,縣指揮部指示各區村干部領導群眾打掃其所屬的公路大道。當時,榆次源渦臥羊溝是存放炮彈的地方,支前群眾在西車站將火車運來的子彈箱卸下,然后用汽車將炮彈運往前線陣地,供給東北炮兵等部隊。為了便利交通,還修補了道路。榆次縣指揮部於 1949 年3月特地成立護橋路委員會,各區、村也成立了護橋路小組。
為了不使太原孤城之敵逃跑,榆次縣還設立了東陽、鳴李、什貼、孟家井4個檢查站和 11 個盤查站。有城關窯上,四區郭村,七區永康、張慶、六堡,九區源渦,十區庄頭,八區鳴謙,一區長凝,二區上黃彩,三區修文。
此外,在北京解放后,榆次縣指揮部還動員周邊民眾用熱食供應了路經榆次車站前往大西北的解放軍部隊(傅作義部隊改編)。
1949 年春節前榆次縣召開了支前表功大會給支前模范發了獎狀。4月5日至7日,太原前線總前委在榆次大峪口村召開擴大會議,彭德懷、羅瑞卿都講了話,充分肯定了榆次等地人民全力支前的功績並對下一步工作進行了部署。
來源:《黨史文匯》2018年1期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