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百年巨變的歷史省思

——讀《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的道路抉擇》

朱永剛

2018年02月27日08:16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百年巨變的歷史省思

  《生死印——1978·安徽鳳陽》 張國琳 等作

  從1921年黨的一大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到2017年黨的十九大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復興之路上已經砥礪奮進了近百年時間。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歷經無數急難險關、曲折艱辛,從失敗和成功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一次次做出正確抉擇,走出了自己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功。如何正確看待和把握黨百年奮進的歷史進程,理解探索開創中國道路的實踐艱辛,關系我們黨對自身的認識和把握,關系更好地面向和開創未來。

  著名史學家金沖及的《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的道路抉擇》用翔實的史料、客觀的語言、嚴謹的邏輯,研究闡釋了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若干重要歷史關頭如何選擇自己的道路,以及在實踐過程中如何加以豐富、發展或調整的過程,為全黨堅定道路自信提供了重要根據和由來。特別是其中蘊涵的歷史思維方法和辯証思維方法,為我們考察省思黨百年奮進的歷史主線、重大轉折和基本經驗提供了重要思想方法。

  從“歷史過程論”視角看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巨變

  正如恩格斯指出:“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社會發展是一個有規律可循的歷史過程。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進的偉大實踐也是一個歷史進程。如何深透把握這一宏大歷史?本書的研究與寫作運用了馬克思主義“歷史過程理論”,以“三次歷史性巨變”為歷史主線清晰再現了這一宏大敘事。

  關於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本書使用了一個畫面、一個事件、一個人物將歷史的宏大敘事展現在世人面前。一個畫面:當20世紀歷史翻開第一頁時,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這樣一幅畫面。即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最后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而告一段落。國家和民族處在了千鈞一發的生死邊緣。

  一個事件、一個人物:中國要生存、要獨立、要發展,應該怎麼辦?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戊戌變法的“資產階級改良”、義和團運動的“扶清滅洋”的各種嘗試和努力,都難逃失敗的厄運。悲慘的命運迫使中國人最終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為了把中國從危難中拯救出來,孫中山先生最早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1911年他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國。金沖及先生如此評價:“閘門一經打開,歷史進步的洪流便不可阻擋地奔騰向前,中國的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了。”

  盡管沒有經歷過辛亥革命的人們無法切身體認到它在歷史上的巨大進步意義,但是它卻是一個嶄新的起點,是中國在20世紀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當然辯証地來看,盡管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是如此巨大,卻並沒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1921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改變中國和人民面貌的重任歷史性地落到了共產黨人的肩上。正因此,可以說共產黨人與20世紀中國經歷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緊緊相連。

  關於第二次歷史性巨變。本書用“毛澤東思想、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28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改革開放前30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近60年的歷史高度凝練在一起,使人們較為直觀和深刻地認識到整個中國革命、建設的漫長歷程和巨大成就。在作者看來,雖然經歷了第一次歷史性巨變,但是舊中國貧窮落后和人民悲慘的境遇並沒有徹底改變。為解決這一歷史性難題,中國共產黨人擎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大膽探索,從成功和失敗的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決心摸索出一條自己的革命道路。為了這條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人歷經艱辛磨難,終於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產生了指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和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的確立,以及在其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經過二十多年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戰爭,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國的統治,在20世紀剛過去一半的時候,建立了新中國。這一歷史巨變使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到揚眉吐氣。自鴉片戰爭,一百多年來受盡苦難和屈辱的中國人民,從此在全世界面前站起來了。新中國成立后,緊接著在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基礎上,社會主義制度在落后的東方大國得以建立。這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未來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堅定基石。

  關於第三次歷史性巨變。於本書而言,它無疑與鄧小平、改革開放,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緊緊聯系在一起。20世紀的中國盡管已經經歷了兩次歷史性巨變,但是共產黨人在探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道路上走得並不平坦。在探索前進的過程中,雖然取得過巨大成功,但是卻經歷了嚴重挫折。因而,如何認識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對於已經走過近60年的中國共產黨而言依然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鄭重的態度,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認真糾正新中國成立以來自身所出現的重大失誤,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展開了一場盛況空前的新的偉大革命。

  在推進這場新的偉大革命過程中,共產黨人緊緊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主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用新的思想和觀點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在鄧小平看來,“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在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中華民族滿懷信心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大步邁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大大改變了國家的面貌。正是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

  從“唯物辯証法”視角看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重大轉折

  從歷史過程論視角考察黨的百年巨變,有益於把握黨百年奮進的歷史主線和發展邏輯。而從唯物辯証法的視角來審視百年巨變的偉大歷程,特別是堅持運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觀察方法,則有助於把握黨在生死關頭所作出的重大歷史抉擇。在本書中,作者於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抓住並呈現了若干重大歷史轉折。比如,從辛亥革命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大革命。再如,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之初的行動綱領。

  “歷史就是歷史”,“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正像金沖及看來,能否提出正確的行動綱領至少需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體現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思想﹔二是順應時代要求,符合世情國情黨情﹔三是按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應當說,這都是百年巨變的經驗總結。不過,綜合看,滿足上述條件,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沒有黨的堅強領導,一切都無從談起。

  正是在此意義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全面增強執政本領,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百年大黨才始終風華正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才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才始終成為黨和人民的堅強領導核心。

  (朱永剛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