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06日12:27 來源:浙江日報
編者按
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湖的一艘畫舫上完成了最后議程,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的航船從南湖揚帆起航,中國的歷史開啟了全新篇章。
崢嶸歲月,在浙江開展革命斗爭,環境尤為險惡和艱苦。浙江解放前在冊革命烈士達7000余人,無名烈士無以計數。為了人民幸福、民族復興,他們不惜拋頭顱、洒熱血,獻出寶貴的生命。
天地清明,追思悠遠。經省委黨史研究室、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推薦,本報今日刊登6位英烈的感人事跡,並向他們致以深深的哀思、獻上崇高的敬意。讓我們不忘先烈之志、匯聚奮斗之力,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風雨無阻向前進,勠力同心推進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鐵肩辣手
——邵飄萍烈士
邵飄萍(1886-1926),原名邵新成,后改名振青,字飄萍,金華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地下黨員,英勇無畏的反帝反封建斗士,杰出的愛國主義者和中國新聞戰線的先驅者。他是孫中山民主革命的積極支持者。在《臨時約法》頒布的背景下,投身於“新聞救國”事業,在杭州與辛亥革命時期著名報人杭辛齋合作創辦《漢民日報》,后《漢民日報》因直斥袁世凱為“袁賊”被查封,邵飄萍亦流亡日本。
1916年歸國后,邵飄萍任《申報》駐京特派員。他每日給《申報》發稿兩三千字,或披露北洋軍閥內部勾心斗角、爭權奪利,或反映在軍政府統治下人民的悲慘生活。報道事實有據,文筆清新活潑,一時風靡全國,邵飄萍名聞新聞界。1918年,他開始自己的獨立辦報生涯,創辦《京報》。五四運動前后,邵飄萍通過《京報》推動運動蓬勃發展。后潛心研究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撰寫了《新俄國之研究》與《綜合研究各國社會思潮》。這兩本書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宣傳、介紹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的重要著作,出版后很快銷售一空。
1925年,由李大釗和羅章龍介紹,邵飄萍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北京發生“三·一八”慘案,他懷著極大的憤慨前往現場,連夜趕寫出討段檄文《世界空前慘案——不要得意,不要大意》。由於揭露北洋軍政府開槍屠殺群眾的罪行被捕入獄,1926年4月26日黎明從容就義。
戰斗在敵人的心臟
——錢壯飛烈士
錢壯飛(1896-1935),原名壯秋,乳名彬生,別名錢潮,湖州人。中共隱蔽戰線的“龍潭三杰”之一。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年底,他根據黨的指示,打進國民黨最高特務機關擔任特務頭子徐恩曾的機要秘書,向黨提供了敵人的許多重要情報。
1931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情報保衛機關——中央特科負責人顧順章在武漢被捕叛變,致使上海黨中央機關處於極度危險之中。25日,錢壯飛不顧個人安危,及時將情況報告給黨中央,冷靜地通知中央機關和相關同志盡快撤離。
接到錢壯飛的情報,周恩來指揮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各機關立刻採取行動,中共中央、中共江蘇省委和共產國際遠東局的機關立即全部轉移——錢壯飛為保衛中共中央機關的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1931年他轉移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央軍委第二局副局長。1935年3月,在長征途中不幸犧牲。
周恩來在戰爭期間和解放后多次滿懷深情地提起錢壯飛,他說,如果沒有錢壯飛同志,我們這些在上海工作的同志早就不在人世了。錢壯飛同志在對敵斗爭中立下的豐功偉績,值得全黨永遠紀念他!
2009年9月14日,錢壯飛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山村走出革命志士
——俞秀鬆烈士
俞秀鬆(1899-1939),又名壽鬆,字柏青,化名王壽成,諸暨人。1920年8月中國共產黨最早的組織——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他是五位成員之一。
1916年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校期間,他思想活躍,經常閱讀《新青年》、《民國日報》副刊“覺悟”、《時事新報》副刊“學燈”等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報刊,從中吸取營養,愈加堅定了反帝救國的志向。五四運動爆發后,他積極投身到偉大的反帝愛國浪潮中,成為杭州學生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后與同學宣中華、施存統、夏衍等一起創辦《浙江新潮》,以戰斗的姿態對黑暗的社會制度和虛偽的封建禮教進行猛烈抨擊,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浙江新文化、新思想的一面旗幟。
經李大釗介紹,俞秀鬆於1920年3月底來到上海。1920年四五月間,俞秀鬆參加了陳獨秀、陳望道等組織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受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委派,俞秀鬆負責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並任書記,不久后又任團中央執委會書記。
1922年11月以后,俞秀鬆先后經歷了國共合作、留學蘇聯、新疆統戰等,將革命進行到底。1935年,聯共(布)中央決定以俞秀鬆為組長,派遣25人小組進入新疆,主持反帝聯合會日常工作。
1939年2月,因受王明、康生誣陷,俞秀鬆在新疆被逮捕入獄,轉押去蘇聯,在“肅反”擴大化中被害。1962年,毛澤東簽發了烈士光榮証書,以表彰俞秀鬆對革命的功績。
赤心獻革命 決然無返顧
——劉英烈士
劉英(1905-1942),原名劉聲沐,化名可夫、愛群、越人、鋤非、王志遠,江西瑞金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政治部主任、挺進師政委、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浙江省委書記等職。
1935年11月,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省軍區成立,劉英任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與粟裕等率根據地軍民,運用靈活機動戰術,粉碎國民黨軍多次“圍剿”。
抗日戰爭爆發后,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1938年5月,中共浙江臨時省委成立,劉英任省委書記,積極開辟新區,宣傳和組織抗日救亡,鞏固與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9年7月,他主持召開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當選為省委書記兼統戰部部長,並為浙江省出席中共“七大”代表團團長。12月,因斗爭需要返回麗水。同年秋,他被中共中央任命為閩浙贛三省特派員。
1942年2月,由於叛徒出賣,劉英在溫州被捕,先囚永嘉看守所,后轉永康方岩。面對敵人的誘降、審訊,他堅貞不屈,還給看守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道理,揭露國民黨破壞抗戰、捕殺共產黨人的罪行。1942年5月18日拂曉,在方岩馬頭山上,殘忍的敵人槍殺了劉英。
毛澤東曾深情地說:“劉英為人民而犧牲,人民就會永遠紀念他。”
“浙東劉胡蘭”
——李敏烈士
李敏(1924—1944),女,原名李雅琴,寧波北侖人。家境貧困,幼年時跟著母親在上海一家日本人辦的紗廠當了兩年半童工。后隨父回鄉,入延陵學校讀書。在校受到了黨的教育和革命思想的熏陶。1942年秋,她在鄞西樟水區崔夾岙啟明小學以教書為掩護,從事群眾工作。她利用學校陣地,向學生進行抗日救國教育。有時還帶學生隨同抗日宣傳隊到附近的村子宣傳抗日救亡道理。1943年,李敏擔任了中共樟水區委書記,奔走在各村,用“一隻筷易斷,一束筷難折”的通俗道理將群眾組織起來,共同抗日。不久,樟水各村自衛隊相繼成立,在以后的反敵、反頑戰斗中,她配合游擊隊作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1943年11月下旬,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一部駐扎在樟水區,准備出擊頑軍部隊。李敏在觀察地形時發現,村后游擊隊必經之路“溪步”已被水淹沒,她擔心戰士們的腳會凍壞,影響行軍速度,便回村發動婦女背來幾十條長凳,用繩子縛住凳腳搭起“木橋”,使戰士順利通過。
1944年2月21日,頑軍在偷襲中抓住了李敏。面對敵人的威脅利誘、嚴刑逼供,她堅貞不屈。28日,李敏被惱羞成怒的敵人殺害,年僅21歲。解放后,李敏被譽為“浙東劉胡蘭”。
長天一征鴻
——郁達夫烈士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其文學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
1913年9月,郁達夫留學日本,親身經歷了作為一個腐敗弱國的子民被外人歧視和欺凌的種種痛苦,這也強烈激發了他的愛國主義思想。
1921年10月,東京的留學生總會邀請當時日本著名的“憲政之神”尾崎行雄教授演講。尾崎在講到中國問題時,言辭間頗涉諷刺,郁達夫氣憤地挺身起來質問尾崎。他聲調激昂,持理正確而又措詞得體,博得全場雷鳴般掌聲,迫使尾崎當場道歉,一時在留學生中傳為美談。回國后,他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后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
1938年,他應新加坡《星洲日報》的邀請,擔任該報的文藝編輯。12月底,他攜帶家眷抵達新加坡。1942年初,郁達夫出席了由陳嘉庚領導成立的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聯合會成立大會,被選為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聯合會主席,成為新加坡華僑抗日領袖之一。同年2月,新加坡淪陷后,胡愈之、郁達夫等28位文化界人士流亡到印尼蘇門答臘島中西部的巴亞公務市,郁達夫化名趙廉,開了一家“趙豫記”酒廠,其間他暗中救助、保護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難友、愛國僑領和當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
(見習記者 王湘雲 記者 李鵬 整理
文字、圖片分別由省委黨史研究室、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提供)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