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何 璐
2018年04月09日07: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朱門灰瓦,曲線山牆,一座古朴的舊式建筑,靜靜佇立在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北隅,門前矗立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福建省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這裡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的故居。
故居外,車水馬龍。院落裡,清靜幽雅。翠竹掩映下,林覺民的半身塑像目光炯炯,直視遠方。《與妻書》的片段在耳旁響起,讓人仿佛置身百年前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
“上世紀80年代,這裡說起來也是市級文保單位,可連牌子都沒挂,院裡院外雜草叢生,路過的沒人知道它是林覺民故居。”在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首任館長李厚威的記憶裡,林覺民故居的保護過程也曾經歷過一番波折,“門口那塊市文物保護碑上,還曾出現過一個臉盆大的‘拆’字。”
李厚威今年71歲,他對林覺民故居的關注源於特殊的家族情結。李厚威的父親李昇浩、大伯父李心庄都是辛亥志士、同盟會會員。成年后他從伯父李心庄的舊筆記裡無意中發現,林覺民曾是伯父的學生。“為了引起大家對林覺民故居的重視,我連續寫了四封‘抗議書’發表在《福州晚報》上,並不斷寫信向政府建言。”
在時任市委領導及有識之士的大力推動下,林覺民故居在城市開發建設的大潮中得以保全。1991年,林覺民故居暨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成立。如今,臥室內的一桌一椅,陳設如故。
1905年,18歲的林覺民與17歲的陳意映成婚,住進了林家老屋西南一隅約10平方米的小屋。廣州起義前,在香港濱江樓的一間小屋裡,林覺民揮筆寫就了感動無數人的《與妻書》。這封書信既充滿革命者的慨然正氣,又飽含著對妻子的濃情蜜意,百余年來,不知多少人讀罷淚流滿襟。
“林覺民名滿天下,因為他是‘為天下人謀永福’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也因為他的《與妻書》是‘二十世紀中國最美的情書’。”李厚威說。
“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覺民參加革命起義之時,便已知此去前路凶險、生死未卜。為什麼還要義無反顧?”李厚威感慨,皆因要“為天下人謀永福也”。《與妻書》背后的家國情懷,林覺民在時代變革面前的堅守與擯棄,仍值得今天的人們細細品味,“在個人選擇日趨多元的今天,他追求民主進步、‘為天下人謀永福’的精神內核依然熠熠生輝,學習、緬懷林覺民等革命先輩,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從1991年修復開放以后,來林覺民故居參觀的游客便絡繹不絕,許多人對《與妻書》中描寫的“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屋,為吾與汝雙棲之所”“窗外疏梅篩月影”等頗感興趣,專程來找尋。
“林覺民的事跡在台灣被寫入教科書,好多上年紀的台灣人甚至能全文背誦《與妻書》。”李厚威說,“《與妻書》連同它所描繪的地方,已經成為架設在海峽兩岸骨肉同胞心靈上的橋梁,而隻有繼續保護好林覺民故居,才能護好這些歷史記憶的載體。”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09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