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瑜
2018年04月11日14:22 來源:重慶日報
黔江革命烈士陵園紀念碑前,程祖全整理掃墓者敬獻的花圈。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楊敏攝
程紹光全家福。(受訪者供圖)
程紹光(右一)生前給小學生介紹革命歷史(2006年9月9日攝)。
2006年9月14日,程祖全(左)和父親程紹光打理紅軍烈士墓。
程祖全在擦拭紅軍烈士墓碑。
程祖全和妻子帶著孫女打掃和整理文物陳列室。
核心提示
4月6日,本報在一版刊登了《父子接力69年為烈士守墓》的新聞,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記者近日又赴黔江,採訪了69年來,程祖全一家接力守墓的感人故事:丈夫參戰妻子守墓、父親去世兒子守墓、父母忙碌女兒守墓……
4月9日,清明節雖已過,但仍有不少市民來到黔江區烈士陵園敬獻花圈,緬懷革命先烈。
“請不要喧嘩嬉笑!這裡是庄嚴肅穆的地方。”程祖全嚴肅得不容商量,現場頓時安靜了下來。程祖全站在烈士碑前,指著碑后的陵墓,又一次講起了先烈的故事,“22位先烈絕大多數都沒有名字,很多人犧牲時不到20歲……”
從1949年起,程祖全的父親程紹光就為這22位先烈守墓58年。2007年程紹光去世后,程祖全牢記父親遺囑,和妻女守護烈士陵園也有11年了。
程祖全說,他會像父親一樣,守候烈士墓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然后再完全交給自己的下一代。
程家與這22位先烈,有著怎樣的情緣?為啥他們甘守清貧,也要堅持接力守墓。4月9日下午,重慶日報記者前往黔江區,對程祖全一家接力守墓的故事進行了深入採訪——
孤兒當上守墓人
站在三元宮,可以俯瞰整個黔江新城。1949年,這裡還是一片荊棘叢生的茅草地,26歲的程紹光就住在三元宮半山腰,與山頂相距不到100米。
當年11月,黔江縣解放后,縣裡把在全縣各地犧牲的22位烈士陸續遷到三元宮集中安葬,並建起了烈士墓地,安排程紹光義務看管,每月2元補助。他爽快地答應了下來。
“當時就覺得住在附近,看管方便,也沒覺得責任有多重大。”多年后,程紹光告訴兒女們,接到這個任務時,他覺得很平常,以為就是掃掃地、壘壘土。他說,這些烈士都沒得姓名,好多人犧牲時還不到20歲,之前安葬時連棺材和像樣的衣服都沒有,讓他詫異的是,這些烈士搬遷到三元宮下葬時,當地老人們竟然紛紛捐出了自己的棺材,很多村民自發挖坑埋土、運送遺骸,就像安葬自己親人那樣賣力。
賀龍曾四次到過黔江水市鎮水車坪,率領紅三軍在馬喇湖、大路壩等地戰斗過,解放黔江時,灣塘之戰異常激烈,好多解放軍戰士在此犧牲。在守墓的過程中,程紹光先后走訪了這些地方,拜訪了那些經歷過戰斗的軍人和群眾。
“了解越多越欽佩、敬仰他們!”程紹光告訴家人,紅軍戰士為了革命,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奉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眼看戰爭就要結束,美好生活就要到來,他們卻倒下了。在他眼裡,這些陵墓再不是孤獨、清冷的石頭、土堆,“他們是我們窮苦百姓的親人、恩人吶!”
對舊社會和新中國的生活,程紹光是有深切體會的。他8歲時,父母就先后去世,作為孤兒,程紹光飽嘗了舊社會的苦難,也在對比中感受到新中國的溫暖。
“做人要懂得感恩。”程紹光說,自己一個孤兒,能結婚生子、安居樂業,在舊社會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在新中國,這一切變成了現實。他說,這些都是先烈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現在,他們長眠於此,自己就要好好地為他們守墓。
先烈教他上戰場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新生的中國再次面臨戰爭威脅。“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一時成為熱血青年的選擇。
后來,程紹光的妻子羅素香告訴兒女們,那段時間,程紹光總是聽廣播,沒事的時候他就呆在烈士墓大半天,有時深更半夜還在那裡轉悠。
程紹光向妻子說出了自己想報名參加志願軍的念頭。那時,夫妻倆已經有了大女兒、大兒子。一年多來,羅素香跟著丈夫在烈士墓打理,越來越明白戰爭的殘酷,何況聽說美國人的飛機、大炮厲害得很。她問丈夫:“子彈是不長眼睛的,你不要我們娘仨了?”
是啊,程紹光一個孤兒活了27歲,還娶了老婆、有了孩子,分了田地、有了飯吃,這日子越來越好過、越來越有盼頭,他何嘗舍得這個家啊!
“侵略者可不讓我們好好過呢。”程紹光指著冰冷的陵墓開導妻子,是這些烈士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新中國,換來的新生活,如果大家都不站出來保家衛國,剛剛到手的一切又會被戰火奪走,到時,更多的家庭將流離失所,“這些年輕的生命,什麼都沒留下,連名字都沒一個。相比他們,我還有你和孩子們!”
羅素香沒想到,大字不識一個的丈夫,守墓一年多卻能講出這麼多大道理,雖然心中不舍,她還是被丈夫的一席話說動了。1951年,程紹光參加志願軍赴朝作戰,把看管烈士墓的任務交給了妻子。
程紹光走后,羅素香帶著兩個孩子接過了守墓的擔子。大女兒程祖媛說,母親帶著他們去墓地除草,時常碰到大蛇出沒,很嚇人,最提心吊膽的是,看著這些墳墓,他們就會不由自主想到前線的程紹光,“母親經常在烈士墓前發呆,好幾次看到她悄悄抽泣、抹淚。”
“誰不想老婆、想孩子啊!”多少年后,程紹光回憶起當初決心赴朝作戰的往事時說,守墓一年多,尋訪先烈足跡,他們的英雄事跡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國哪有家?有了國就要保護她!是先烈們教我上戰場!”
一輩子守護英雄
1956年,程紹光帶著軍功章從部隊回到老家,一邊耕種田地,一邊繼續守候烈士的陵墓。到1969年,夫妻倆已先后育有7個孩子,程祖全是最小的兒子。
黔江區城東街道下壩社區黨委書記田昌銀回憶,程紹光每天早上都要帶著掃把到烈士墓打掃清潔,晚上又要去轉一轉,樹葉掉了清掃走,墳頭的石頭滾落又搬回去。遇上雨天,他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扛上鋤頭去挖溝排水,雨過天晴又忙著將滑塌的墳頭重新修繕。程祖全回憶,每到此時,父親就一邊安排他們搬石頭、除雜草,一邊給他們講述先烈們的故事。
程紹光告訴孩子們,他年少的時候就有一手理發技藝,到了部隊就被安排給戰友理發。白天理發,晚上就去“摸夜螺絲(抓美國兵)”。
“你們……知道這雙手……送走多少……戰友嗎?”每到此時,程紹光就不由得顫抖地伸出雙手,低垂著雙眼,看了又看,然后出神地望著前方,好像不遠處就是炮火連天的朝鮮戰場,還有他為戰友理發的場景,然后淚水從雙眼奪眶而出,“好多戰友……今天理發,明天就……犧牲了……”
以前,程祖全和家人都抱怨過父親,立了功,還拒絕分配的工作,非要執意回到老家守烈士墓,讓一家老小過緊巴巴的日子。
“他總說,活著就好。”程祖全稱,從講述22位先烈的故事,到上戰場親歷生離死別,全家人開始理解、敬重父親。
除了平常的維護,每年的春節、清明節和八一建軍節,程紹光最忙,他至少要提前半個月打掃清潔。到了節日那天,他又當起義務講解員,向前來祭奠的人們宣揚先烈的英勇故事。
1982年,黔江革命烈士陵園在原址建成,新設了革命歷史文物陳列室、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館和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后來,為方便市民參觀,看管陵園,程紹光干脆搬到陵園日夜守候。
兒子接力守墓
2006年時,程紹光已83歲了,有時隻能指揮小孫女掃掃地、拔拔草。當年3月,老人把在外干活的程祖全叫了回來,讓他打掃烈士陵園,迎接清明祭掃活動。
“我時日不多了,守墓的任務就交給你了。民政部門那兒已經同意了。”那天,程紹光鄭重地對程祖全說,“不要嫌看護陵園的補貼少,我們守護和傳承的是愛國精神。”
到了70歲后,程紹光的守墓補貼漲到了每月300元。那時程祖全在外做工每月收入有4000多元。從小在烈士墓長大,程祖全早已對先烈懷著敬仰之情,他欣然接受了父親的重托。
一年后,程紹光去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裡,每次程祖全打掃烈士陵園,他就坐在一旁,看著兒子搬石頭、掃垃圾、為紀念碑的字補漆等。
“你要好好守墓。”彌留之際,程紹光緊握住程祖全的手交辦了三件事,一是保護好陵園的物品,寧願家裡丟東西,也不能把這些寶貝給丟了﹔二是要保護好陵園的一草一木,不能讓人來割草、放牛﹔三是不能只是開門、關門、打掃清潔,要向大家講述先烈故事,傳揚英雄精神。最后老人叮囑,“把我埋在對面的炭行(土地名)吧,死了我也要看著烈士墓。”
父親走了,程祖全與妻子曾賢平共同擔起了守護陵園的責任。每天早晨出門前,程祖全留給妻子的那句話總是“莫忘了打掃陵園”﹔晚上收工,人沒回家先到陵園轉一圈,遇到落葉、垃圾又清掃一遍﹔下雨了,就像父親一樣去挖溝排水、堆碼墳頭垮塌的石頭。
每年的春節、清明節和建軍節,程祖全就提前半個月不外出干活,帶著妻子對烈士陵園進行大掃除,准備用於宣講的英雄事跡材料。曾賢平就准備好茶葉、燒好開水,還幫著丈夫維持現場秩序。
“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已蔚然成風。”黔江區城東街道宣傳委員陳國和介紹,今年清明節,烈士陵園接待前來祭奠先烈的市民達80余批次6000多人,最小的隻有3歲,最年長的有80多歲。
程祖全已接力守墓11年了,他和妻子抽不開身時,女兒也擔起了守墓的責任。採訪結束時,程祖全的女兒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如果父親老了,她一樣會繼續下去,守護好這22名烈士的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