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明
2018年04月16日08:14 來源:學習時報
那有斬不除的荊棘?
那有打不死的豺虎?
那有推不翻的山岳?
你隻須奮斗著,猛勇的奮斗著﹔
持續著,永遠的持續著。
勝利就是你的了!
勝利就是你的了!
這首題為《勝利》的詩是我黨創建初期的重要領導人、工人運動的杰出領袖,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雨花英烈鄧中夏所作。
鄧中夏,1894年10月出生,湖南宜章人。先后就學於湖南高等師范學校和北京大學。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10月參加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1925年參與組織領導省港大罷工,先后擔任全國總工會和地方省委領導職務。1933年5月在上海被捕,10月在南京雨花台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時年39歲。
《勝利》這首詩鏗鏘有力地彰顯了鄧中夏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崇高信仰,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以及對戰勝困難的堅強斗志。更重要的是他還真正用奮斗、無畏、光榮的一生向我們詮釋了勝利從何而來、如何而來。
勝利是把信仰融進血液的奮斗。從1927年至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數以萬計中華優秀兒女在雨花台從容就義。當回顧以鄧中夏為代表的雨花英烈們的事跡時,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身上有三個共同特征:一是犧牲時普遍都很年輕,有的甚至隻有十六七歲﹔二是他們的文化水平都很高,不少同志都學成於國內外知名高等學府﹔三是這些英烈的家庭條件都很好,生活富裕殷實。然而,究竟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們為了革命事業拋頭顱、洒熱血?毫無疑義,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他們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崇高信仰,就是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正義擔當。
1930年,鄧中夏從蘇聯回國,隨即被派往湘鄂西與賀龍一起工作。因其從未搞過農民運動和軍事斗爭,加上盲動路線指導,在指揮上犯過一些錯誤。1931年末,他被撤職調回上海。其間,鄧中夏全靠妻子在紗廠當學徒一個月掙7塊錢艱難生活,妻子也因勞累過度導致小產,但他始終對革命事業矢志不移。在鄧中夏被捕期間,獄中秘密黨支部派人在放風時問他:“大家想知道你的政治態度怎樣?”鄧中夏說:“問得好!請告訴同志們,我鄧中夏就是燒成灰,也是共產黨人!”
勝利是把人民舉過頭頂的奮斗。革命勝利是為了人民擺脫苦難,建立新中國是為了讓人民平等自由過上好日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是為了讓人民享有更好的生活。鄧中夏之所以成為工人運動領袖,正是源於他熱愛人民、依靠人民。他在日記裡曾寫到:“在長辛店我看到了許多男女老幼的災民糜聚在車站的周圍,露天席地,風寒雪冷,衣沒有得穿,飯沒有得食,屋沒有得住,憔悴枯黃的面色,千孔百結的衣服,引起了我‘痛苦的同情’。”
在省港大罷工開始之際,鄧中夏非常重視對罷工工人的宣傳教育工作,通過主持創辦《工人之路日報》,舉辦勞動學院、工人宣傳學校、工人補習學校、勞動婦女補習學校,邀請周恩來等領導人作政治報告等,提高工人覺悟,引導他們努力奮斗,為喚醒民眾罷工有效打擊英帝國主義在香港經濟的統治作出了突出貢獻。
勝利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奮斗。鄧中夏在犧牲就義的最后時刻,給黨中央寫了一封信,深情地說:“同志們,我快要到雨花台區了,你們繼續發奮奮斗吧!最后勝利中就是咱們的!”1933年9月21日黎明,鄧中夏從容地穿好衣服,在雨花台下高呼“打倒國民黨!”“中國共產黨萬歲!”“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后英勇就義。
鄧中夏在獄中曾寫道:“中國人很重視死,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為了個人升官發財,那麼苟且偷生的活,也能夠叫作雖生猶死,真比鴻毛還輕。一個人為了最多數中國民眾的利益,為了勤勞大眾的利益而死,這是雖死猶生,比泰山還重。”正是有無數個像鄧中夏這樣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奮斗者,才換來革命勝利之花的綻放。沒有先烈們的視死如歸,沒有英雄們重於泰山的犧牲,革命的勝利都將無從談起。
勝利是把堅持定為永恆的奮斗。堅持就是勝利。沒有強大的戰略定力,沒有長期的忍耐,勝利終將無法實現。鄧中夏盡管遭受了王明等人的不公正待遇和殘酷的批判打擊,盡管遭受了國民黨政府想盡辦法地威逼利誘,但他始終在堅定地執行黨的各項決定。他說:“一個人遇到挫折是難免的,也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受到挫折就失去了信心。”
1933年1月,在中國互濟總會遭到敵人嚴重破壞后,鄧中夏調任該總會黨團書記兼主任,在極其艱險的環境中進行恢復工作,也致使他在該年5月第四次被捕。鄧中夏用畢生的時間、精力乃至生命,都在堅持做好一件事,就是為黨工作。無論自己是否被重用,工作是否有很大危險,他都“持續著,永遠的持續著”。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生動詮釋了中國人的精神。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這個歷史關鍵時刻,我們更須通過堅定不移、一往無前的奮斗,走出一條現代化強國之路,走出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勝利之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