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從蘇中戰役看粟裕指揮謀略

劉振飛

2018年05月24日07:55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從蘇中戰役看粟裕指揮謀略

  粟裕是我黨我軍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他作戰指揮藝術的精通純熟和運用之妙堪稱一絕,被譽為“常勝將軍”。粟裕領導和指揮的一系列重大戰役,生動展現了他駕馭戰爭的高超藝術,蘇中戰役更是其中的經典一例。面對國民黨軍隊4倍於我的優勢兵力,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七戰七捷,“對於整個解放區的南方戰線起了扭轉局面的重要作用”,毛澤東盛贊他“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
  立足全局,堅持從戰略上把握戰爭規律。作為一個戰役指揮員,粟裕認為,“在即將執行上級賦予的作戰任務時,應當結合戰爭的全局進行思考,從全局上考慮得失利弊,把局部和全局很好的聯系起來。”解放戰爭初期,中央軍委曾設想南線作戰的戰略計劃,要求華中野戰軍兵出淮南,向大別山、安慶、浦口前進。粟裕根據當時敵我雙方各方面情況,認真研判戰爭發展態勢,把中央意圖與蘇中地區的實際相結合,向軍委建議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到外線作戰。軍委對此極為重視,很快作出了“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在政治上更為有利”的重要指示。蘇中戰役勝利不僅在戰略上偵察了敵人的虛實,達到了戰爭初期試戰目的,而且為中央軍委實行持久作戰的戰略方針提供了依據。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時機、地點、部隊這三個關節中,“不得其時,不得其地,不得於部隊之情況,都將不能取勝”。蘇中戰役中,粟裕從戰略和戰役全局出發,謹慎地判斷和甄選作戰目標,力求做到打敵“七寸”,牽一發而動全身。蘇中首仗,粟裕之所以選擇宣泰地區和敵整編第八十三師作為作戰地區和對手,主要是基於對整個戰爭形勢和戰場態勢的客觀分析,通盤考慮政治和軍事兩方面因素做出的正確選擇。從政治上講,宣家堡和泰興是國民黨在停戰令生效后違約侵佔的,把首仗選在宣泰,戰爭的性質是正義的,是自衛性質的保衛戰,我軍在政治上更站得住腳。從對手看,該敵系蔣軍嫡系,全副美式裝備,戰斗力較高,但缺點是過分驕傲自大。從地點看,殲滅宣泰之敵,泰州和南通兩方之敵的間隔被擴大了,我軍就可以順勢轉用兵力,連續作戰,打開局面。
  用兵靈活,善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靈活用兵是粟裕指揮作戰的一大特色,力求“哪裡好消滅敵人就在哪裡打仗,什麼時候好消滅敵人就在什麼時候打仗,什麼敵人好消滅就打什麼敵人”。蘇中戰役中,在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具體運用上,粟裕不拘泥於過往的經驗,而是根據敵情、我情及戰場情況靈活調度和使用兵力。在我方數量處於劣勢時,可以集中力量對一個目標形成優勢﹔在我方數量處於優勢時,可以同時對多個目標形成壓制。正如戰役總結時粟裕指出:“我們執行了戰略上以少勝多的原則,但在戰術上則恰好相反,採取了以多勝少的打法。”這是粟裕在全局劣勢和被動中爭取局部優勢和主動,最終戰勝敵人的基本方法。
  在整個蘇中戰役中,敵我兵力對比幾乎達到4:1,敵眾我寡,武器敵優我劣,敵人處於絕對優勢。但在每次戰斗中,粟裕都能通過靈活機動的調整兵力,使我對敵形成優勢。如在宣泰、如南、李堡、丁堰的4次戰斗中,粟裕堅持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的原則,始終對敵保持3倍以上的兵力。有時為了確保全殲敵人和速決戰斗,甚至還集中4至6倍於敵的絕對優勢兵力。正是由於粟裕乘敵之隙,靈活用兵,集中優勢兵力對敵人實行各個擊破,才實現了七戰七捷的偉大創舉。
  機動作戰,能動地創造捕捉有利戰機。蘇中戰役的勝利,固然有天時地利人和的諸多有利因素,但是與粟裕在戰役指揮上以智取勝,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動地選擇和創造戰機分不開。粟裕對戰爭規律和作戰原則既善於遵循,又不拘一格,“用法不宗法”。七次戰斗中兩個防御戰和五個進攻戰密切配合,進攻戰戰機的創造和捕捉各具特色,利用敵人的大意和錯覺,使之喪失優勢和主動,“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對於機動作戰的要領,粟裕說過這樣一句話——“叫花子打狗,邊打邊走”,即通過機動創造戰機,通過機動集中兵力,通過機動打敵薄弱,通過機動達成速決。宣泰戰斗后,粟裕在敵增援泰興、進犯黃橋時,擺下少數兵力佯攻泰興城內之敵,不取而示之取,給敵人造成我主力部隊還在西邊的錯覺,引誘如東之敵大舉向如皋進犯。粟裕則乘隙果斷轉移兵力,遠程奔襲一百幾十華裡,直插如皋之敵側后,創造了機動殲敵典范。
  蘇中戰役中,敵我雙方主要機動手段仍是徒步行軍。粟裕指揮我方軍隊,發揮“打得、跑得、餓得”的頑強戰斗作風,每次戰斗都能做到快速機動,按時到達,搶佔先機。在丁林戰斗中,短短6天時間行軍150公裡,連打3仗,每仗皆勝,狠狠地打擊了敵人囂張氣焰。如南戰役后,敵又進攻我蘇中重鎮海安。粟裕先以小部兵力實施運動防御,殺傷和消耗敵人,然后撤出海安,給敵以“蘇北共軍大勢已去”、被迫放棄戰略要地的錯覺,主動示弱,縱敵驕傲冒進,從而抓住了敵驕兵輕進這一有利戰機,取得李堡之戰的勝利。
  聯系群眾,堅持發揮人民戰爭特有優勢。人民戰爭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核心,也是我軍的優勢所在。粟裕深得其精髓,在蘇中戰役中堅持實行人民戰爭,從人民中汲取力量。為更好地發動地方群眾支前,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粟裕領導華野在蘇中解放區抓緊了清算、減租、懲奸、反霸斗爭等工作,限制和打擊了封建勢力,切實保障農民的實際利益。同時,在解放區推行土地改革,徹底推翻封建剝削制度。這些都為之后支前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使人民群眾更加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支前大潮中去。
  戰役發起前粟裕專門成立蘇中后勤司令部,並在各縣、區分別成立后勤司令部、后勤大隊,組織成立后勤委員會,下設民兵參戰團、后勤供應站、運輸站、護路養路隊等多級組織。戰役開始后又先后組織15萬民工隨軍運轉,近50萬人直接為前線服務,蘇中地區900萬人民全力保障。后勤支前在作戰中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巨大犧牲,真正做到了“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在丁林戰斗中,我方繳獲到敵人的一輛大卡車,指揮部命令立即將它運到后方去。當時丁堰大橋早已被炸毀,為了臨時開辟一條通路,人民群眾自發拆去了12間房子,使汽車及時被運送出去。粟裕還特別重視發揮地方武裝和廣大民兵的作用,發揮他們點多面廣的優勢,有的在鉗制方向擔任阻擊任務,有的在敵后廣泛開展游擊戰,有的擔負防特鋤奸、看管俘虜等任務,他們積極配合主力參戰,與主力部隊一起續寫了人民戰爭的壯麗篇章。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