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咱可不能讓烈士斷了根呀”

——“沂蒙母親”王換於的故事

陳夢靜 杜昱葆 胡慧

2018年05月25日08:15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咱可不能讓烈士斷了根呀”

  山東省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庄因三面環水、僅一面出路,被稱為“兵家絕地”。在抗日戰爭年代,這裡成長出一位偉大的沂蒙女性王換於,她為民族解放和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沂蒙母親”。

  王換於,1888年出生於沂南縣岸堤鎮圈裡村,19歲嫁到馬牧池鄉東辛庄於家,1989年去世,享年101歲。抗戰爆發時,由於性格直爽、辦事干練,思想先進,被當地黨組織培養成為抗日積極分子,擔任黨的情報聯絡員。1938年臘月,她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被選為村婦救會會長和艾山鄉副鄉長。

  “因當時重男輕女的思想,奶奶19歲嫁到於家也沒有名字,結婚后兩姓合在一起,稱為於王氏。”王換於的孫女於愛梅說,“奶奶加入黨組織時,一個干部在詢問了她的經歷后說,你是於家用兩斗谷子換來的媳婦,干脆就叫王換於吧。”

  1939年夏,日寇來沂蒙山“掃蕩”,中共山東分局和八路軍第一縱隊機關首長徐向前、朱瑞搬到東辛庄村,並將“帥帳”安在王換於家。此后,八路軍一一五師、山東縱隊、省戰工會(省政府前身)等機關先后住過王換於家,山東黨政軍的其他領導人羅榮桓、蕭華、郭洪濤等也都曾住過她家。

  由於戰亂磨難,部隊干部的孩子都很消瘦,王換於跟徐向前建議:“這樣下去不行,你們整天忙著打鬼子,哪有時間照顧他們,不如成立一個托兒所,這樣既能很好地照料孩子,打起仗來也好掩護。”在黨組織支持下,她挑起撫養、照顧抗戰將士子女的重擔。

  第一批轉來27個孩子。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歲,最小的出生才3天,其中有徐向前的女兒小何(乳名),羅榮桓的女兒羅琳,陳沂、馬楠夫婦的女兒陳小聰等。“那時候,大人們都吃不飽,也沒有多少奶水喂孩子,許多孩子體質很差。”王換於的兒媳張淑貞回憶,“俺婆婆就挨村挨戶地打聽,誰家的孩子夭亡了,就動員女的不要回奶,把需要哺乳的孩子送給她撫養。”

  那時敵人常來“掃蕩”,王換於家撫養的孩子多,又是領導人的子女,目標大。為保証安全,王換於和兒子秘密在南山和北嶺挖了兩個較大的山洞,遇到敵人來“掃蕩”,就帶著孩子藏在裡面。1941至1942年間,敵人3次來“掃蕩”,王換於都帶著孩子躲進山洞,其中一次在洞裡住了兩個多月。

  對於戰時托兒所裡的每一個孩子,王換於都用生命來呵護。有一次,王換於去西辛庄看望寄養的革命后代,發現孩子瘦得不像樣,她一陣心酸,就將孩子抱回了家。當時,張淑貞正在哺乳期,在撫養自己孩子的同時還要照顧這些孩子,奶水已不夠吃。“婆婆當時對我說,‘這些孩子有些是烈士的后代,讓咱的孩子在家吃粗的,把奶給孩子喝吧,咱的孩子沒了,還可以再生,咱可不能讓烈士斷了根呀’。”張淑貞回憶說。

  從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的三年時間裡,戰時托兒所的40多名孩子均健康成長。1943年后,又有革命將士的45名孩子由王換於撫養長大。而王換於自己的4個孫子,卻均因營養不良、照顧不周先后夭亡。於愛梅介紹,“大哥當時已經8歲了,有一天他在雨天冒著炮火回家為藏在洞裡托兒所的孩子拿衣服,受驚嚇加上著涼,開始發燒,由於大人們忙,也顧不上管他,結果轉成肺炎就夭折了。叔叔家也夭折了3個孩子,都是1歲多、幾個月大的小孩……”於家連失親骨肉,王換於和兒子兒媳們無不痛斷肝腸。她們用自家巨大的犧牲,換來了革命后代的安然無恙。

  在抗日戰爭艱苦的歲月中,王換於和她的家人多次冒著生命危險,掩護並挽救了一大批八路軍傷員。每當附近發生戰斗,她和兒媳張淑貞就去收容掉隊的干部戰士,為他們化妝,送他們歸隊。1941年冬,中共山東分局書記兼八路軍第一縱隊政委朱瑞的愛人陳若克被捕,日寇將陳若克連同她剛剛出生的女兒一起殺害。悲痛的王換於賣掉3畝半地和3棵楸樹,搭靈棚辦喪事,買下一大一小兩口壽棺把陳若克母女厚葬在自家的菜園裡。

  1947年,蔡暢在第一次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上,代表中國婦女作了王換於事跡的專題報告,王換於的名字從此名揚中外。2003年9月19日,在各級的支持下,“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在馬牧池鄉東辛庄建成,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歲月匆匆,沂蒙大地上的硝煙早已散去,王換於的兒媳張淑貞已是年過百歲的老人,孫女於愛梅擁軍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從戰爭歲月走到和平年代,“愛黨愛軍,永遠跟黨走”的信念在這個家庭傳承,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陳夢靜 杜昱葆 胡慧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紀委監委)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