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如何避免認識上的片面性

——重溫陳雲《怎樣才能少犯錯誤》

王鳳青

2018年06月13日08:04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如何避免認識上的片面性

1947年2月7日,陳雲在中共中央遼東分局會議上發表了一篇《怎樣才能少犯錯誤》的重要講話。在這篇講話中,陳雲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方法論,分析了人會犯錯誤的原因、避免犯錯誤的方法以及對待錯誤的正確態度,提出了“交換、比較、反復”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對於我黨形成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具有重要指導和借鑒意義。

問題的提出

陳雲是一個愛思考、不隨波逐流的人。大革命失敗后,在黨內“左”傾思想佔上風的情況下,他在上海各區委書記和軍委參謀聯席會議上匯報閘北區情況時,依然堅持實事求是、以事實說話。他說閘北地區的赤色先鋒隊雖已建立了24支,但都沒有經過武裝訓練。宣傳隊名義上有27支,但實際上隻有12支可以調動。宣傳品印刷數量不少,但因沒有解決交通問題,無法往下送。這種實事求是的發言,在當時的情況下,是難能可貴的。全面抗戰爆發后,陳雲由迪化回到延安,被增補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同時被任命為中央組織部部長,參與了延安整風運動。在此過程中,他開始思考一個司空見慣但至關重要的問題:人怎樣才能少犯錯誤,或者不犯大的錯誤?

在延安整風期間,陳雲曾就上述問題與毛澤東進行過三次交談。在第一次交談過程中,他認為自己犯錯誤是由於經驗少。毛澤東則認為他犯錯誤的原因不是經驗少,而是思想方法不對頭,並建議他學點哲學。對此,陳雲開始不以為然,但在第二次、第三次與毛澤東交談時,毛澤東還是說人犯錯誤是因為思想方法有問題。這使得陳雲重新去思考這個問題,並把毛澤東從井岡山到延安寫的全部著作都找來看,研究毛澤東處理問題的方法。與此同時,陳雲還在中組部內部成立了一個領導干部學習小組,自己擔任組長,並先后學習了《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國家與革命》《政治經濟學》《哲學概論》《聯共黨史》以及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等。

經過學習與思考,陳雲逐漸認同了毛澤東的看法,對這一問題有了新的認識。他指出人之所以犯錯誤,“是由於主觀對客觀事物認識上有偏差”。因為“凡是錯誤的結果都是由行動的錯誤造成的,而行動的錯誤是從認識的錯誤來的”。他以蔣介石說3個月或者5個月就可以消滅我黨、敵195師的失敗以及國民黨軍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后我黨部分同志驚慌失措為例,指出出現這些錯誤的根本原因是錯誤的認識造成的。如蔣介石之所以說3個月或者5個月就可以消滅中共,在於他對我黨的兵力是同群眾密切結合這一點缺乏估計,同時夸大了自己精銳武器的作用,忽視了自己軍隊的士氣低落和同群眾的嚴重脫離這一情況。

據此,他得出結論,“我們做工作,應當把百分之九十九的力量用在了解情況上。情況了解清楚了,就可以正確地決定對策”。他要求黨員干部,“不忙於決定對策,而首先了解情況,這才不是本末倒置”。他還特別指出:“人之所以犯錯誤,都是由於不了解實際情況就匆忙地決定對策,主觀與客觀相脫離。”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一定要實事求是,要從具體分析實際情況中找出對策,以避免認識上的片面性,這樣才能少犯錯誤。

如何做到實事求是

在陳雲看來,實事求是既容易做到,也難以做到。因為實事求是要求全面了解情況,而在現實中,人們很多時候了解到的情況是片面的,誤把局部當成了全面。那麼,怎樣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避免認識上的片面性呢?陳雲概括了三個方法,即:交換、比較與反復。這與他后來提出的“不唯書、不唯上、隻唯實”是一脈相通的,體現了陳雲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所具有的高超的哲學辯証思維。

所謂交換,就是互相交換正反兩方面的意見,目的是為了全面認識客觀事物。陳雲特別強調交換時要注意找同自己相反的意見。在他看來,“相反的意見可以補充我們對事物認識的不足。相反的意見即使錯了,也有可能反映了事物的一個方面,或者包括一些歷史經驗的推論”。他特別分析了陳獨秀、李立三、王明犯錯誤的原因,指出他們犯錯誤,“不是由於這些人發神經病,或者因為他們是傻瓜,主要是由於他們夸大了事物的一面,所謂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他特別強調“我們應該收集反對意見”。在這一點上,陳雲特別推崇毛澤東注重收集反對意見的做法,指出毛澤東的著作大多是在搜集不正確的意見基礎上產生的。如在寫《論持久戰》《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過程中,毛澤東就搜集了各種錯誤論調,並對之進行了逐一分析與批駁,才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所謂比較,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判斷事物的性質。在陳雲看來,“不經過比較,就看不清事物已經發展到什麼程度,它的要害和本質是什麼”。他認為如果把1932年的所謂“革命高潮”與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的革命形勢及上海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相比,就可以認識到1932年的“革命高潮”達到什麼程度。在此基礎上再決定黨的政策,就不至於犯“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他還舉出美國將軍史迪威的例子,指出史迪威到延安后,拿我黨對美國的政策和美國對我黨的政策進行對比后,就馬上改變了對我黨的態度。所以,他認為:“一經比較,就能夠對事物認識得更清楚、更深刻”,也就更容易做到實事求是。

所謂反復,就是決定問題時不要太匆忙,要留一個反復思考、斟酌決定的時間。陳雲認為,交換和比較都是認識事物的過程,反復則既是認識事物的過程,也是實踐的過程,是檢驗是否正確認識事物的標准。他指出,在決定了對策之后,不要急於去執行,應該再找反對的意見“攻一攻”,反復斟酌一下,以“使認識更正確”。陳雲指出,要通過實踐反復修正認識,凡是正確的,就堅持和發展﹔凡是錯誤的,就及時加以修改彌補改正,這樣,“就可以不犯大的錯誤”。

陳雲說,就他個人經驗而言,如果上述三條都做到了,“就能夠比較全面地認識客觀事物,避免某些片面性,作出比較正確的決策,比較好地做到實事求是”,就能夠“少犯錯誤”,或者“不犯大的錯誤”。

共產黨人對待錯誤的正確態度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盡管人都想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但犯錯誤又是不可避免的。那麼,犯了錯誤之后,什麼才是正確的態度呢?對此,陳雲提出了“論事不論人,論事不論臉”的黨性原則。

陳雲曾說過:“共產黨員參加革命,丟了一切,准備犧牲性命干革命,還計較什麼面子?把面子丟開,講真理,怎樣對於老百姓有利,怎樣對於革命有利,就怎樣辦。”基於這種認識,在《怎樣才能少犯錯誤》這篇講話中,他強調指出,共產黨人犯了錯誤,要不怕丟臉,要“不充好漢,不愛面子”。他認為共產黨人如果不能在充分認識自己錯誤上求進步、去改正,而是裝洋蒜、打馬虎眼,就一定要跌筋斗、要犯大錯誤。如果怕丟臉,就一定會丟臉﹔不怕丟臉,反倒有可能不丟臉。這與當前有些黨員干部犯了錯誤,不敢正視,不敢揭露,而是想掖著、捂著、藏著,最終走上了歪路、邪路的情形,可以說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陳雲認為,共產黨人要真正做到“論事不論人,論事不論臉”,有個立場問題,這就是無產階級的立場。他說:“大家如果都能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方法就容易一致,對問題的看法就容易一致,事情就好辦了。”他指出如果共產黨人都能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看問題,有了這種態度,“在兩個人談話中可以承認錯誤,在小組會上可以承認錯誤,在大一點的會上可以承認錯誤,在千萬人面前也可以承認錯誤”“這樣,扯皮就少了,事情也就好辦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陳雲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要學習陳雲實事求是的精神,他說:“對實事求是,陳雲同志踐行了一生。”從陳雲《怎樣才能少犯錯誤》的講話中,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這樣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