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到:

武克魯:抗戰烽火中的民族脊梁

2018年06月15日08:41    來源:山西日報

原標題:【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武克魯:抗戰烽火中的民族脊梁

  武克魯(資料圖片)。

  在祁縣古城以北約八公裡處的賈令鎮夏家堡村,有一座非常典型的清代四合院,保留著晉中地區的民居韻味和民俗風情,這就是革命烈士武克魯的故居,投筆從戎之前,他就生活在這裡。

  武克魯,原名師曾。1921年,出生於祁縣夏家堡村一個富裕的家庭。他從小讀書勤奮,性格剛直,有愛國熱情。1937年秋,他就讀於太原進山中學,同年11月,省城淪陷后回到家鄉。這期間,武克魯目睹日軍燒殺搶掠的種種暴行,便決心離家參加抗日武裝。然而,武克魯的家庭成員極力阻攔,為其成親,不讓出門,還派人跟隨。但武克魯態度堅決,設法隻身出走,參加中共祁縣黨組織組建的抗日游擊隊。

  1938年,武克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1年,他任祁縣獨立營第七連連長。這年春天,日軍在同蒲鐵路和白晉鐵路交叉的三角地帶建立據點,修筑碉堡炮樓,大搞“治安強化”運動。斗爭形勢日益惡化,全營戰士露宿山溝,衣食無著。在生死存亡關頭,武克魯升任獨立營副營長(營長由縣長兼任),負責軍事指揮。盡管自幼生活條件優厚,但他堅持和戰士們同甘共苦,鼓舞士氣,堅定斗志。他成功破獲一起嚴重的投敵案件,懲處漢奸、叛徒7名,整頓了紀律,穩定了軍心。武克魯還大力貫徹縣委決定,運用游擊戰術,主動對敵作戰,與日偽軍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他率軍破擊白晉鐵路,襲擊同蒲線,伏擊運輸軍車,攻打古縣據點,相繼組織指

  揮戰斗數十次,扭轉被動局面,鞏固發展了路東抗日根據地,開辟了路西游擊區工作。獨立營部隊由100多人發展到500余人。

  1942年2月22日,武克魯率獨立營化裝成日軍便衣隊,騎著自行車,背著三八槍,打著自制的日本太陽旗,大模大樣直闖日偽軍的魯村據點,僅用十幾分鐘和一顆子彈,全殲守敵的一個小隊,繳獲步槍15支和數箱子彈,創造了“一顆子彈打魯村”的傳奇故事。《新華日報》曾專門報道祁縣獨立營的英勇業績,中共太行區黨委也多次通令嘉獎。1944年12月,武克魯升任祁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兼獨立營營長。

  1945年6月5日,武克魯在路西游擊區檢查工作后,返回路東根據地。途中住宿閻家山村,遭大隊日軍包圍,突圍時中彈犧牲,年僅24歲。之后,英雄的靈柩安葬在河北邯鄲華北烈士陵園。

  為了紀念這位抗日英雄,當時的群眾還編寫了《武克魯歌》,至今流傳民間。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祁縣政府在九溝風景區建立了武克魯紀念館,並為武克魯的故居挂上牌匾,同時,縣政協還編印文史資料《抗日英雄武克魯》,詳細介紹了武克魯的英雄事跡。

  浴血硝煙散去,革命精神永存,三晉大地將永遠銘記抗日英烈的英雄壯舉。

(責編:段晨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