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閩浙贛蘇區時期的俱樂部

吳稚航

2018年06月21日08:08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閩浙贛蘇區時期的俱樂部

  土地革命時期,閩浙贛蘇區(1932年11月以前為贛東北蘇區)普遍建立了俱樂部。

  俱樂部在蘇區范圍內的普遍建立,不單純是為了活躍群眾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使廣大群眾通過參加俱樂部的各種活動,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定信心去爭取革命戰爭的勝利,擴大和建設蘇區,鞏固蘇維埃政權。因此,俱樂部也是團結群眾,鼓勵群眾,教育群眾的文化機關。

  紅色俱樂部如雨后春筍

  1931年1月4日《贛東北省委關於接受團中央的指示和決議的決議》及1931年9月中共贛東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關於宣傳鼓動工作的決議案》中,在加緊文化教育工作的有關內容裡,分別有“俱樂部工作在各區應該建立起來”,“在縣委(駐)扎的地方和葛源區應建立青年俱樂部或農村俱樂部的模范俱樂部”,“對於俱樂部游藝會等工作中須加緊執行”等語。可以認為,至遲到1930年下半年或1931年初,閩浙贛蘇區已有了俱樂部,但尚不普遍。

  1932年后,俱樂部日益增多。后來一度發展到省有省俱樂部,縣、區、鄉都有俱樂部,村俱樂部更是星羅棋布,紅軍部隊、機關、學校、廠礦也有自己的俱樂部。

  贛東北黨、政、軍領導機關於1931年2月由弋陽縣芳家墩遷至橫峰縣葛源后不久,便成立了省俱樂部,又稱省紅色公共俱樂部。弋(陽)橫(峰)德(興)貴(溪)上(饒)5縣,每縣都有俱樂部三四十所。

  省俱樂部時稱紅色公共俱樂部(見1932年5月17日團贛東北省委給團中央的報告),省俱樂部不僅要開展本級的各項活動,對各地俱樂部還負有工作指導和幫助之責。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和蘇區范圍的不斷擴大,進入全盛時期。到1933年,俱樂部已普遍建立起來,據1933年6月24日省蘇維埃教育部召開的第二次縣教育部長及直屬區教育部長聯席會議匯集的資料,橫峰、上饒、葛源(直屬區)、弋陽、貴溪、德興、余江、樂平、開化、婺源、萬年等縣(區),共有鄉俱樂部超過350所。

  宣傳黨的方針政策

  黨和蘇維埃政府為何如此高度重視建立和開展俱樂部的工作?從有關文獻資料上不難找到答案。如:“俱樂部是群眾的教育機關,是宣傳部的主要工作。群眾的文化水平的提高,黨的政策路線的傳達組織,部工作的推動與群眾的動員,在俱樂部是能有效地進行”(《中共閩浙贛省委宣傳部關於各縣宣傳部長聯席會議的決議》,1932年2月6日)﹔俱樂部是“最易於團結群眾,鼓勵群眾,教育群眾的文化機關”(《閩浙贛省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關於文化工作決議案》1933年3月23日)﹔俱樂部是“給群眾階級的政治教育,鼓勵群眾對革命戰爭的熱情,傳達解釋蘇維埃一切決議與中心工作”的最好的場所(《贛東北省文委會反封建迷信宣傳大綱》)﹔俱樂部是“廣泛的群眾組織”,“要在群眾中做廣泛的動員運動,發動青年群眾熱烈參加”(《團贛東北省委關於文化工作的決議》1932年9月17日)。

  黨委的宣傳部門、蘇維埃政府的文化教育部門都對俱樂部工作切實加以領導,充分地給予指導和幫助,並且將建立俱樂部的意義和作用讓群眾深刻地認識,從而積極參加俱樂部的活動。如教育部門就將俱樂部編入識字課本:“俱樂部裡,有戲劇,有音樂,有體育,有拳術,有讀報,有演說。可以增進文化,可以提高娛樂,群眾們,快快組織俱樂部。”(《工農讀本》第五十五課)

  俱樂部的宣傳組負責寫標語,出號外,發傳單、辦壁報,向群眾傳達和解釋黨和蘇維埃政府的方針政策、決議與法令以及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宣傳革命發展的形勢和革命戰爭的勝利,宣傳蘇區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跡以及重要的紀念日,如“五一”國際勞動節、“三八”國際婦女節、“十月革命節”、“二七”紀念日等。俱樂部還經常與共青團、婦女會等相配合組織慰勞隊,慰勞紅軍,特別是當紅軍打了勝仗的時候。

  普及科學文化

  蘇維埃區域大部分位於農村,由於歷史的原因,文盲相當多,“文盲的數字還佔著全省人數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閩浙贛省蘇維埃文化部關於識字班的工作》1933年6月17日),尤其是在婦女中文盲更多。

  掃除文盲,開展識字運動,不僅是文化教育機關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項政治任務。各地俱樂部為此都設有識字班和工農補習夜校,以鄉為單位,每10個人中至少有1人經常到俱樂部去識字,實行“識字教學的互助”,除專門教員外,鼓勵識字的人教會不識字的人。文化教育部門還定期下達突擊計劃,如1933年就要求在7、8兩月內突擊識完《工農讀本》第一冊共30課,並讀懂其全部內容。《工農讀本》出版之前,蘇區已編印過適合成年人、兒童、青年和婦女用的簡易識字課本。如《紅色兒童讀本》《革命常識》等。

  俱樂部的組織管理有管理委員會。俱樂部的活動有歌舞,有音樂(含打串堂),有戲劇(專演新戲,即文明戲),有識字,有讀報,有夜校,有閱覽,有展覽,有民間體育(含武術),有游藝,有壁報,有演講等等。

  蘇維埃政府指出,封建迷信是反動統治階級用來麻醉人民的精神工具,是建設和發展蘇維埃文化教育事業的障礙,必須將“這一障礙物摧毀”(《反封建迷信宣傳大綱》)。為貫徹執行這一政治任務,各地俱樂部都成立了反封建迷信工作小組,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不要求神拜佛,不要算命問卦,不要叫魂叫鬼,並用實例說明相信封建迷信之害。如某村有位婦女,兒子生了病,不去看病吃藥,卻去廟裡拜菩薩求神問卜,結果兒子死了,這位婦女哭得要命,后悔不該相信迷信。

  通過宣傳教育,相信封建迷信的人越來越少,尤其是青少年。而迷信職業者如“僧尼道士,算命瞎子等都成了過去的陳跡,現在都改業了”(《涂振農向中央的報告》1932年11月20日)。

  深受群眾喜愛

  20世紀70年代末,筆者到橫峰縣霞坊村收集贛東北革命斗爭史資料和橫峰籍中共黨史人物事跡時,健在的蘇區老干部和光榮敬老院的老人們,談起當年的霞坊俱樂部,無不歡欣鼓舞、滔滔不絕。他們清楚地記得,俱樂部設在村子裡一幢較寬敞的房屋裡,大門上方是“俱樂部”三個大字,大堂正中挂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畫像,四周貼滿了標語,如“中國共產黨萬歲”“中華蘇維埃萬歲”“中國工農紅軍萬歲”“打倒土豪劣紳”“打倒貪官污吏”“打倒代表豪紳地主階級利益的國民黨政府”“打倒帝國主義”“用我們的刺刀和槍炮開自己的路”等等。

  俱樂部裡人們進進出出,晚上鬆明燈亮如白晝,歌聲笑語,非常熱鬧。列寧室(也就是閱覽室)的條桌上擺放著蘇區出版的各種報刊和書本,還有畫報。展覽室陳列著紅軍和赤衛隊的各種武器、旗幟以及從敵人那裡繳獲的戰利品。宣傳組負責寫標語,出壁報,散傳單,宣傳品的內容圍繞形勢任務和中心工作,不斷革新宣傳方式,使群眾喜聞樂見。歌詠組負責教唱歌舞。戲劇組經常排練和演出新戲(時稱文明戲),演出形式多為街頭劇、兒童劇。識字班負責掃除文盲。

  當年的《工農讀本》中的一些課文,不少人仍記憶猶新,如第一課:“革命,革命,向前進,向前進!”一位老同志還記得俱樂部大門口貼著一副對聯,上聯是:“來來來,來團結,來革命”,下聯是:“去去去,去努力,去進攻”。這一深有意味的對聯,也許是當年蘇區一位領導人所作。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市政協文史委)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