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義薄雲天,信比石堅。一個庄嚴的承諾,他堅守了六十年﹔一個悲壯的故事,他講述了六十年﹔一座不朽的墓碑,他守護了六十年﹔一份神聖的責任,他恪守了六十年……

紅色衛士李隆春

陳業冰 陳巨慧

2018年06月21日16:30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紅色衛士李隆春

1927年8月21日,李隆春出生於萊蕪茶業口鎮吉山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身為長子的他歷經社會的災難和家庭的苦難,早早成熟起來。十幾歲時,他侍弄地裡的庄稼活,就已經樣樣嫻熟了……

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老區萊北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斗爭中。也正是因為這裡有良好的抗日群眾基礎,泰山地委、專署、軍分區才把萊北作為長期駐地(在周圍十幾個村之間流動駐扎)。在這樣的環境裡,15歲的李隆春加入了兒童團,並任吉山村兒童團團長。他帶領兒童團員在村頭站崗放哨,盤查行人路條,成為村裡民兵連的得力助手。

10月17日,李隆春親眼目睹了吉山戰斗的慘烈場面,泰山軍分區教導隊汪洋政委等323名指戰員壯烈犧牲。第二天,李隆春率領兒童團員們配合當地黨組織、民兵、群眾,一起含淚掩埋了烈士遺體。這次戰斗使他親身感受到,日本鬼子的殘忍和我八路軍指戰員的英勇頑強。他默默地下定決心,自己要當一名八路軍戰士,做一位抗日的勇士。從此,他堅定了一生跟黨走的信念。

1947年5月,李隆春光榮加入了黨組織,以全新的狀態投入到工作中去。他積極宣傳黨的主張,動員青年參軍。1947年,他跟隨部隊參加了萊蕪戰役﹔1948年,又參加了濟南戰役。新中國成立后,他被安排在濟南市工商局工作。他服從組織安排,工作出色,深得領導和同事們贊賞。他的心裡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每年清明節都回鄉到汪洋台掃墓,每次回家探親也總是先到汪洋台轉轉、看看,和烈士們說說話,清理清理衛生,然后才回家。

1950年清明節,李隆春像往常一樣回家祭掃烈士墓,正當他准備清理雜草的時候,一位老人蹣跚地走來,雙手抱住墓碑,將臉緊緊貼在碑上,痛哭失聲:“兒啊,爹看你來了!”李隆春連忙走上前,將老人扶起來。在交談中得知,這位老人就是汪洋烈士的父親。於是他向老人講述了吉山戰斗的經過和當地人民對烈士的敬仰。老人行行熱淚滾滾而下:“我這次來本想把兒子的遺骨帶回家,但是看到當地人民這麼關心他,那我隻把他的‘名字’帶走吧。”說完,老人和了一團泥,在汪洋烈士的名字上用力按了幾下,小心翼翼地放進兜裡,蹣跚著離去。望著老人的背影,李隆春心潮起伏,暗下決定:“老人把兒子交給了我們,我們一定要守護好他。”

由於李隆春年年清明節都來掃墓,和時任茶業區區長並擔任吉山戰斗講解員的張少增成了忘年交。1954年清明節回鄉掃墓時,張區長對他說:“小李啊,你看我年齡漸大,又多病,說話很吃力,你親歷過戰斗,曾在這裡掩埋烈士,對這個歷史事件很了解,再說你做過多年的宣傳工作,以后烈士們的故事就由你來講述吧!”李隆春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下來。

返回濟南后,李隆春心裡一直沒有忘記張區長的話,每每想起為國獻身的烈士們,越發感覺自己的責任重大。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傳承歷史,為的是激勵后人。想想壯烈犧牲的烈士們,自己的得失算得了什麼。

1962年的一天,李隆春向領導遞交了返鄉報告。盡管領導反復勸說,再三挽留,可是他去意已決。辭去工作,背起行李,回到了家鄉。還沒來得及進家門,李隆春就來到了汪洋台。他又一次深情地凝望著庄嚴肅穆的紀念碑,自言自語地說:“我終於可以經常來看你們了。”

回到村裡,李隆春擔任了吉山村黨支部書記。每天清晨天不亮,他就來到汪洋台,清掃一番后再回到村裡安排工作。有烈士的激勵和鞭策,他渾身有使不完的勁。他帶領群眾戰天斗地,興修水利,綠化荒山上千畝。為了種樹,他和村民李龍門步行40多裡路到澇太林場採集樹種,渴了喝泉水,餓了吃地瓜干。歷盡千辛萬苦,為的是給村裡節約資金,發展生產。今天汪洋台上的鬆樹,鐘效培紀念碑周圍的柏樹,都是李隆春親手栽植的。至今他還經常告誡身邊的人:“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家寶,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啊!”

1970年5月,李隆春的五兒子得了腦膜炎,他陪兒子去博山工人醫院救治。第二天,駐扎在博山四十畝的李偉軍長,找到病房裡,對李隆春說:“剛才去茶業請您來博山給部隊作報告,去了才知道您來了工人醫院,沒想到您兒子的病這麼嚴重,作報告的事以后再說吧。”李隆春說:“你們准備一次也不容易,我現在就去,兒子有醫生照顧著。”在場的醫護人員感動地說:“李書記,您就放心去吧,我們會盡最大努力醫好你兒子的病。”

1980年清明節的前一天,李隆春在修水庫時,不慎跌入水中,渾身濕了個透。由於天氣冷,李隆春高燒40℃多,但他還是挺著身子給來自各地前來參觀汪洋台的人們作了精彩的報告。

1988年,61歲的李隆春說服老伴把家搬到汪洋台,全身心地擔任起了義務解說員、管理員,這一住就是十多年。除了清掃衛生,向烈士默哀,為前來瞻仰的人們義務講解,他還抽時間搜集烈士的資料,把烈士的簡歷和事跡都爛熟於心。

幾十年來,李隆春在守墓的同時,也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前來掃墓的烈士親屬。但也有少數烈士一直沒有親人前來吊唁。他心裡想:“這部分烈士的家屬們大概不知道自己的親人犧牲在什麼地方吧?”於是,他把這部分烈士的資料整理出來,交給政府幫助尋找親人。2004年春天,濟南市天橋區的姬光印找到李隆春說:“我從《大眾日報》上看到您整理的資料中有一個叫肖繼友的烈士,就是我的父親。我父親原名姬長儒,參加革命后改名肖繼友,我來印証一下,父親是否真的犧牲在這裡?”李隆春領著他來到紀念碑前,把肖繼友的名字指給他看,姬光印扶碑痛哭:“爹,我可找到你了!這些年,濟南戰役紀念館、萊蕪戰役紀念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我都找遍了,就是沒有找到,今天總算找到了!”

春去秋來,歲歲年年,李隆春一直守著長眠在茶業這片熱土上的先烈們,從上世紀50年代起,李隆春向來自四面八方的機關、學校等各行各業的人士講述吉山戰斗,就這樣反反復復不厭其煩,不計報酬地義務講解了近60年,教育了30多萬人次。正是李隆春的這份堅守和諾言,2005年他獲得了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獎章。

2016年5月5日,汪洋的兒子、侄子、孫子、侄孫等一行9人,來到茶業口鎮汪洋台祭奠英烈,同時看望89歲的李隆春老人,感謝他60年來對烈士墓碑的守護和對吉山戰斗故事的講述。李隆春把精心培育了50多年的一棵山荊贈送給汪洋后人,此山荊是用汪洋烈士犧牲處的泥土培育的。老人終於等到了這一天,完成了期盼已久的心願。5月9日,李隆春突發心臟病與世長辭,與汪洋后人看望他相隔僅有4天。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