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霏
2018年06月28日11:05 來源:天津日報
“七一”臨近,作為黨的生日,它早已深深銘刻在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心中,成為人們每年進行紀念的節日,成為中國節日文化的一部分。
平津戰役紀念館
珍貴藏品再現崢嶸歲月
平津戰役紀念館是一座全面展現平津戰役偉大勝利的專題紀念館。1997年7月23日正式建成開館。自建館以來,共接待國內外各界觀眾近1800萬人次,53位黨和國家領導人蒞臨紀念館視察指導。幾乎每天都會有各類團體來到這裡進行黨日活動,在講解員的詳細講解下,這裡成為天津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場所,幫助人們了解那段歷史,感悟革命先烈為天津解放所作出的犧牲。
聶榮臻元帥最后一次題字
平津戰役紀念館坐落於天津市紅橋區子牙河畔,佔地面積4.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來到紀念館主建筑面前,冗長的台階上刻著三個鮮紅的大字──“民族魂”,抬眼望去,便是由聶榮臻元帥親筆題寫的“平津戰役紀念館”。
據悉,當年聶榮臻元帥受邀題寫館名時已經91歲高齡了,他先用毛筆寫了一遍,但因體弱無力,字寫得不是很好,邊寫邊說,“我的右眼看不到了,手也不聽使喚,寫得不成樣子,今后題不成字了。”這也成了聶榮臻元帥平生最后一次題字。第二天,聶帥經過反復思量,仍然覺得題字不夠滿意,便請工作人員把1987年他為《平津戰役》一書題寫書名的復印件找出來,在上面用碳素筆寫了紀念館三字,作為館名用。
步入主展館,記者觀察到,當日來到館內參觀的人不少。許多人在游覽完整個展廳后,都會在黨旗面前駐足,庄重地舉起右手,對著黨旗宣誓,用這一神聖的儀式給此次的游覽畫下圓滿的句號。
很多珍貴展品來自無私捐贈
平津戰役紀念館宣教部副主任唐鳳紅向記者介紹,平津戰役紀念館主展館內詳細介紹了平津戰役的整個過程,並展出了許多珍貴文物。例如聶榮臻元帥在平津戰役中使用過的勃朗寧手槍,這隻手槍被聶帥一直攜帶在身邊,用以自衛防身,見証了聶榮臻元帥的崢嶸歲月。
在這些珍貴藏品中,劉后同在北平和平解放期間的日記──《北京古城和平戰略》讓記者印象最為深刻,唐鳳紅為記者講述了這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劉后同是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的老師、同鄉、密友,自1948年10月30日至1949年1月22日,劉后同在傅作義身邊陪伴了85天。在此期間,他每天都將發生的主要事件記錄下來。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把北平和談這段歷史真實地傳給后人,劉后同將85天日記整理成冊,命名為《北京古城和平紀略》。
《紀略》主要記載了劉后同參與北平和平解放的重要事件,真實記錄了傅作義的思想波動以及劉后同為促成和平的不懈努力,以致操勞過度致使右眼失明。在劉后同寫的《紀略》日記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載,“早八時,客來始起床,而右目暮然,竟失明矣。經詢醫生,則雲小血管受到劇烈刺激破矣。無法治,惟善靜養。余辛亥受彈傷,而甘肅獨立成……今少一目,使北平果得和平,無恙,有何可惜。”劉后同也因此被世人譽為“和平老人”,1997年,劉后同之子劉開敏將《紀略》捐贈給平津戰役紀念館。
據唐鳳紅介紹,平津戰役紀念館中有很多展品都是當年參與過平津戰役的將帥或他們的親屬贈予紀念館的,其中還不乏多件國家一級文物。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才讓這些珍貴展品得以面向世人,也更直觀地再現了平津戰役勝利背后的曲折和艱辛。
英烈名錄牆后有無數感人故事
主展館的最后一個展廳是“英烈業績廳”,展廳的中央是一塊高2.8米、長22米的紅色大理石,它的兩面刻滿了為平津戰役壯烈犧牲的烈士的姓名。平津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的7030名優秀指戰員獻出了寶貴生命。但是,由於戰爭的特殊性和條件的艱苦性,有許多戰士犧牲時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成為無名英雄。
平津戰役紀念館在每年的清明節和1月15日天津解放紀念日,都會舉行大型的緬懷英烈活動,讓烈士家屬們來到英烈名錄牆前祭奠親人,寄托哀思。唐鳳紅還為記者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一次,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來到烈士牆前,在烈士張洪俊的名字前獻上一束花環和一雙布鞋。她用潔白的手帕,輕輕擦拭著烈士牆上張洪俊的名字,然后深深地鞠了三個躬。她是烈士張洪俊的妹妹張洪舫,當年哥哥因痛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毅然參加八路軍,那一年他15歲,所在部隊不久又被編入東北野戰軍第9縱隊。
張洪俊一走就是兩年多,母親每日都在盼望兒子的歸來,好不容易等到遼沈戰役勝利結束,東北野戰軍浩浩蕩蕩入關,老母親多方打聽才得以見到兒子一面。母親見到兒子,淚流滿面,撫摸著兒子的臉說,“我的兒呀,長高了,長壯了,娘就放心了。”張洪俊笑著說:“娘有啥不放心的,部隊對俺們可好了,就是想您和妹妹,本想請假回去看看你們,再一想,不如等打完天津,兒子立了大功再來見您。”最后,張洪俊自豪地說:“娘,俺入黨了!”
沒想到,這一見竟是永別,兩個月后,平津戰役結束,接到了張洪俊的陣亡通知書。得到這個消息,全家人悲痛欲絕。母親經常對張洪舫說:“你哥哥參軍前就想要一雙新布鞋,可直到他當兵走,也沒穿上娘做的布鞋。”布鞋成了母親心中一輩子的遺憾,這次,張洪舫帶上布鞋來看哥哥,對著哥哥的名字說道:“哥,你想要的新布鞋,娘讓我給你帶來了。”
像這樣感人的事,在平津戰役紀念館內經常會發生。唐鳳紅說,每個在平津戰役紀念館的工作人員都有一個特殊的工作習慣,每當注意到有特殊來意的訪客,他們都會留下來客的聯系方式,詢問他們的來意,還會定期前往一些老兵的家中去看望他們,在唐鳳紅眼中,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我們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記錄這段歷史,拜訪平津戰役的親歷者,聽他們講講當年的故事,對於我們的講解工作也是非常有幫助的。並且我們還會邀請老兵們來做專題講座,他們都非常願意參加。讓他們用親身經歷來給前來參觀的人們普及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更加深入人心。”
我們這樣向孩子普及紅色文化
走出主展館,記者來到平津戰役紀念館的大型室外國防教育園──軍威園。這裡陳列的是陸海空三軍捐贈的16件大型兵器,其中62丙型護衛艇是海軍捐獻給地方的最大兵器,彰顯了我國強大的軍事實力。
除了對展館內部精心布置,平津戰役紀念館還經常舉辦多種紅色文化特色活動,例如“少年軍事體驗營”,是專門為6—12歲的兒童設立的,孩子們可以體驗一日軍營生活,在一天的體驗結束后,平津戰役紀念館還會為每個孩子頒發體驗証書並舉行閱兵式,讓孩子們在體驗中接受紅色文化教育,成果顯著。
馬上到暑假了,平津戰役紀念館還將舉辦“小小紅色講解員”活動,為期5—7天,培訓孩子們講解員禮儀,並讓他們真正地參與到講解平津戰役紀念館的活動中,在宣講的同時了解紅色文化,並感染帶動身邊的同學一起加入到宣講隊伍中,無形中起到了傳播紅色文化的作用。
唐鳳紅說,平津戰役紀念館一直將向少年兒童普及紅色文化教育作為宣傳的重要工作,“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問卷調查,一百個孩子裡幾乎沒有幾個知道天津解放紀念日是哪一天的,這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工作還沒有做到位。這段歷史離現在的孩子們相對較遠,他們對於戰爭的了解還是停留在書本階段,我們希望讓他們能夠親身參與進來,通過游戲的形式了解紅色文化,培養愛國主義教育,這樣記憶會更為深刻。”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紅色文化傳播深入人心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坐落在景色怡人的水上公園風景區,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同時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館內藏品豐富,文物價值彌足珍貴。近年來,周鄧紀念館在布展和宣講服務上下功夫,用多姿多彩的形式普及紅色文化。
特色展覽讓紅色文化離我們更近
記者採訪當天,正值周鄧紀念館特色展覽──“周恩來鄧穎超的家風”開幕,前來參觀的游客眾多。此次展覽自6月23日起,為期三個月,在周鄧紀念館主展廳三樓展出,主要展現的是周恩來總理高度重視家風,嚴格要求自己、配偶、親屬以及身邊工作人員,在家風建設方面為廣大共產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樹立起了一座豐碑。
周鄧紀念館宣教部副主任王乃嘉向記者介紹,此次展覽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的觀眾,“此次展覽不僅是為黨的生日獻上一份賀禮,同時也是響應習近平主席自十八大以來,在黨的干部清正廉潔問題上強調的家風建設問題。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是國的根本。相信此次展覽能夠給前來參觀的人們帶來一定的啟發。”
在周鄧紀念館講解員馬艷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此次展覽。展覽從周恩來總理生活作風的勤儉節約,對身邊工作人員的嚴格要求及對家屬的嚴中有愛等幾大方面,全面地展現了周恩來總理對家風建設問題的重視程度。
例如展覽中展出了周恩來總理當年親自制定的“周恩來鄧穎超家規”,其中就著重提到生活要艱苦朴素,親屬不得宣揚與自己的特殊關系,不能搞特殊化等問題,體現了周恩來總理作為國家領導人嚴於律己,同時對身邊人也嚴格要求的優良品質。
這時,記者注意到展覽中還展出了一張1955年11月西花廳房租水電費收費統計表,講解員馬艷指著這張統計表對記者說:“從這張統計表中就能看出總理當年的清正廉潔。”從統計表上能看到,周恩來總理每月都是按時交納費用,從來不搞特殊化。而且,其中交納費用最高的不是房租,卻是電費,証明總理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但因此產生的費用,總理從來沒讓國家支付過,都是自己掏腰包。
傳播紅色文化要“帶進來”“走出去” 當問及館內是否有“鎮館之寶”時,馬艷帶記者來到了一個骨灰盒面前,這是周恩來和鄧穎超共用的一個骨灰盒。周總理在生前曾說:“我死后不要佔用國家的分毫土地,要將尸體火化,把骨灰洒在大地上,洒在河裡能喂魚,洒在田裡能施肥,讓我死后還能繼續對國家作出貢獻。”周恩來總理去世后就將他的四分之一骨灰洒在了天津。
1982年6月17日,鄧穎超也立下遺囑,死后要同周恩來總理一樣,將遺體火化,並將骨灰全部洒入了天津的海河。馬艷解釋道:“周恩來和鄧穎超是在天津相識相知相愛的,他們經常稱天津是他們的第二故鄉,這也是為什麼最后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能夠建在天津的原因。”
除了特色展覽,王乃嘉提到周鄧紀念館在傳播紅色文化方面有兩大特點,一個是“帶進來”,一個是“走出去”。周鄧紀念館採取全面開放講解的形式,每天共定時安排29場免費講解,每隔一刻鐘便有一場,每場40分鐘,這在天津博物館內是唯一一例。
馬艷便是講解隊伍中的一員,她平均每天要講解7—8場,趕上特殊節日或活動時,場次還要增加,最高紀錄曾經一天講解11場,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作為講解員,我們心中始終謹記一點,每個來到這裡參觀的游客可能是第一次來,也可能是這一生隻來這一次,所以不管多累,我們都要拿出最飽滿的狀態,讓他們的這次參觀之旅能夠有所收獲,不留遺憾,這才是我們工作的意義,也是對紅色文化傳播盡自己的一份力。”
2005年,周鄧紀念館宣講團正式成立。這支由周鄧紀念館優秀講解員組成的宣講隊伍,主動“走出去”,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次對外宣講的任務,並被評為“理論宣傳先進集體”,這在天津博物館中還是首例。
王乃嘉說:“宣講團是我們紀念館的一大特色隊伍,成立十三年來,我們走進中央文獻研究室,中組部,外交部,天津市委宣傳部,各級黨政機關,各企事業單位,各大高校,甚至走向田間地頭。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更新宣講內容及形式,我們希望能夠利用這種形式,將紅色文化傳播出去,讓周恩來精神的時代意義更加深入人心。”
各年齡人群都能感受紅色文化魅力
在培育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周鄧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也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將自身獨特的文化資源與學生素質拓展課外活動有機結合,開發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青少年社教項目。
其中最受歡迎的便是“榮譽教室”裡的生動一課。在周鄧紀念館主展廳一樓展區的一角,還原了周恩來總理青年時期在天津南開學校上學時的課堂原貌,據講解員馬艷介紹,當時學校的座位都是按成績排的,周總理的座位就在第一排的中間,書桌上還擺放著周總理當時用過的文具。
“榮譽教室”的生動一課就是讓孩子們坐進這間教室,由講解員作為老師來為孩子們上一堂課,講述周總理當時在學校刻苦學習,友愛同學的故事。這種“身臨其境”的形式,能夠讓孩子們快速地融入到當時的環境,深刻體會周恩來總理的所作所為對他們起到的教育意義。
在採訪的最后,記者注意到在周鄧紀念館的序廳正在舉行一場黨員宣誓活動,參與的是一群老人。從王乃嘉那裡了解到,他們是南開區養老中心的老人們,馬上到“七一”黨的生日了,他們自發組織,要來參觀周鄧紀念館。
這群老人平均年齡70歲,有些還是坐著輪椅來的。參觀后,他們紛紛表示,周恩來總理的精神深深地影響了他們這一代人,來這裡參觀感覺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年代。聽完講解員的講解后,老人們激動地拉著他們的手說道,“拜托你們一定要好好將周總理的事跡傳播出去,不要讓這段歷史被埋沒,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向如此偉大的領導人致敬,永遠懷著一顆崇敬的心向他們學習。”
活動的最后,一位年近90歲的老人,向周鄧紀念館獻上了他對黨的生日的一份賀禮。兩張紅紅的剪紙,一張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四位偉人的頭像,另一張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7周年”的主題剪紙。這是老人不分晝夜、辛辛苦苦剪出來的,在剪紙的右下角,老人寫下了今天的參觀感受,“愛國主義陣地,瞻仰受教育。緬懷周總理,深深懷念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